APP下载

脑裂畸形的CT表现特征分析

2010-04-13阎晓宇陈占勋

实用医药杂志 2010年7期
关键词:灰质开放型半球

阎晓宇,茹 燕,陈占勋

脑裂畸形(schizencephaly)是一种神经元移行异常而引起的先天性颅脑发育畸形,其以横跨大脑半球的脑裂为特征性表现[1]。临床上可有癫痫、智力障碍、偏瘫、肌力下降等症状。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该病CT表现的认识,笔者对所在医院近年诊断的脑裂畸形的临床及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就有关问题作一讨论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患者。男12例,女8例;年龄10个月至39岁,其中10岁以下14例,11~20岁3例,21~30岁2例,>30岁1例。主要症状为脑瘫11例;智力低下4例;偏瘫3例;肢体萎缩2例。

1.2 检查方法 采用美国GE-HiSpeed NX/i全身螺旋CT扫描机,以眶耳为基线向上连续扫描12层,120 kv,80 mA,层厚10 mm,必要时5 mm,窗宽80 HU,窗位20 HU。

2 结 果

2.1 裂隙的基本表现与分型 可见从大脑表面至侧脑室的异常裂隙,裂隙之前后壁由异位灰质组成。裂隙前后壁紧闭者为闭合型,裂隙内见宽窄不等的脑脊液密度者为开放型。本组20例中双侧裂隙6例,单侧裂隙14例,共26个裂隙。双侧裂隙6例中,闭合型4例,开放型2例;分布对称者4例,不对称者2例。单侧裂隙14例中,闭合型13例,开放型1例。

2.2 裂隙的位置 20例共26个裂隙,18个位于外侧裂上方中央沟附近,6个位于额叶,2个位于顶叶。

2.3 裂隙的内外端形态 23个裂隙内端与脑室相连处局限性扩大,脑室外侧壁局部呈三角形突起,形如外拉憩室,3例开放型脑裂畸形憩室状改变不明显。23个裂隙外端与蛛网膜下腔相连处增宽,呈楔形或喇叭形,3例不增宽者,2例为闭合型。

2.4 裂隙的宽度 开放型的裂隙宽窄不一,最宽的前后径达21 mm,裂隙的最宽径位于最外端,最窄处约2 mm,呈线样低密度。上下一般占据1~2个层面,最大达4个层面。闭合型多表现为外侧可见裂隙,内侧大部分为灰质带,并突向侧脑室。

2.5 伴发其它脑发育异常 本组20例中,有15例伴发其它脑发育异常。其中透明隔缺如9例,灰质异位1例,胼胝体发育不全2例,胼胝体缺如2例,蛛网膜囊肿1例。

3 讨 论

脑裂畸形由Wilmarth在 1887年首次报道,1946年Yakovlev从病理学角度作了详尽描述[2]。脑裂畸形是一种大脑先天性发育畸形,是由于胚胎发育期间神经元分化、移行受阻造成。大多数学者认为,该病与无脑回畸形、巨脑回畸形、多发微脑回畸形及灰质异位同属神经元移行异常[3,4]。

3.1 神经发育学基础 在大脑皮层的胚胎发育过程中,神经元移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构成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来自胚胎时期的脑室壁,即神经管上皮。在胚胎第6周末,神经管上皮由单层细胞分化成4个带的假复层上皮,由内向外分别为脑室带、脑室下带、中间带和边缘带。脑室带和脑室下带的细胞具有分化成各类神经元的功能,因此又称为生发基质层。从第8周开始,生发基质层的成神经细胞开始向外移行,穿过中间带迁移到边缘带,形成皮层板并分化成神经元,发出树突和轴突,最后形成大脑皮层的6层结构。神经元移行的整个过程复杂而漫长,此期间任何原因致使生发基质层缺如或迁移、运动受阻,都可造成神经元移行异常。如感染、中毒、缺血、接触放射线等损害及基因突变,可导致生发基质层不发育,致使神经元移行不能发生或过早停止,神经元聚集在异常区域,受累的皮质常常增厚伴神经元排列紊乱,从而导致脑裂畸形[2-5]。

3.2 基本病理改变 大脑半球内出现贯穿整个大脑皮层的横行裂隙,自脑表面向内延伸至侧脑室室管膜下。裂隙两旁为内折的灰质,其表面的软脑膜与室管膜融合形成软脑膜-室管膜缝(P-E缝)。根据表现,病变可分为两型。Ⅰ型即闭合型或融合型脑裂畸形,特点为裂隙两侧的灰质层相贴或融合,裂隙关闭,裂隙中间不含脑脊液。一般认为,由于病变脑壁的神经元移行障碍同时也制约了临近脑壁的发育,使它们在向外生长时,其皮层向着病变部位卷入并彼此相贴或融合。Ⅱ型即开放型或分离型脑裂畸形,特点为内折皮层分离,形成较大裂隙与脑室相通,内含脑脊液,脑裂衬有薄膜。一般认为,病变脑壁的中央部位在脑室内高压作用下向外膨出,形成较大含脑脊液的憩室。憩室不断增大,最后形成横跨半球脑组织的宽大裂隙[2-4]。

3.3 CT征象分析 CT可以清晰地显示脑裂畸形的病理解剖特点。由灰质相衬横跨大脑半球的裂隙,常见于中央沟和侧裂,裂隙可为双侧对称性或非对称性,也可为单侧。裂隙可为闭合型,也可为开放型。Ⅰ型脑裂呈窄缝状,不能见到中间含脑脊液的囊腔,但能见到带状增厚的移位的灰质,外侧达脑表面,与临近的蛛网膜相通。Ⅱ型脑裂较宽,可从脑表面横贯大脑半球直达一侧侧脑室的室管膜下区,裂隙的内侧与侧脑室外侧壁憩室样突起相连,外侧端达脑表面与其相邻蛛网膜下腔呈楔形或扇形扩张。裂隙两旁所衬灰质在CT上与皮质等密度。病灶附近常见其它神经元移行异常表现,如灰质异位、巨脑回畸形、透明隔缺如、胼胝体发育不良等。

本组20例均具有脑裂畸形的上述基本特征。本组单侧14例,占70%,与文献报道的病变以双侧多见不甚一致。有作者认为,病变的单、双侧与影响神经元移行的干扰因素出现的时间有关[6]。如发生的时间较早,出现双侧的概率便较大,如发生较晚,则单侧较多见。本组资料合并透明隔缺如9例,占45%。与文献报道透明隔和胼胝体发育与神经元迁移大致在相同的时间,造成神经元迁移畸形的原因,可同时引起透明隔或胼胝体发育障碍[7]。

3.4 鉴别诊断 该病的鉴别诊断不难,主要与以下疾病鉴别。①开放型脑裂畸形与脑穿通畸形以及蛛网膜囊肿相鉴别:脑穿通畸形是脑组织形成后,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脑组织破坏缺损,其壁为瘢痕和增生的胶质[8],鉴别的主要依据是其裂隙壁无与脑皮质相连续的灰质,而脑裂畸形的脑皮质内折,两侧衬有与临近部位皮层相连续的灰质层;②闭合型脑裂畸形的裂隙不明显时应注意与孤立型灰质异位相鉴别:前者条状灰质的内端相邻侧脑室的外侧壁,外端达脑表面,并可见脑表面蛛网膜楔形凹陷,是与后者的不同之处;③与脑萎缩或脑发育不全所致的脑裂、脑沟增宽相鉴别:以上情况的脑沟非贯通整个半球,不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相通,无憩室、无异位灰质构成的裂隙壁。

总之,CT能很好的显示脑裂畸形的位置及程度,是简便有效的检查手段。CT具有高密度分辨率,能够正确诊断该病及伴发畸形。应当指出,MR由于具有优越的组织分辨率和多方位、多参数成像的能力,在检出病变和显示病灶方面优于CT,能更敏感地发现闭合型不明显裂隙。

[1]Sun XZ,Takahashi SD,Cui C,et al.Normal and abnormal neuronal migration in the developing cerebral cortex.J Med Invest,2002,49(3-4):97.

[2]Miller GM,Stears JC,Guggenheim MA,et al.Schizencephaly:a clinical and CT study.Neurology,1984,34(8):997.

[3]Bird CR,Gilles FH.Type I Schizencephaly:CT and neuropathologic findings.A J NR,1987,8:451.

[4]Byrd SE,Naidich TP.Common congenital brain anomalies.Radiologic Clinic North America,1988,26:755.

[5]Bumeo JG,Kuzhiecky RI,Bebin M,et al.Cortical reorganization in malformations of cortical development:a magnetoencephalographic study.Neurology,2004,63(10):1818.

[6]Zimmeman RA,Bilaniuk LT.Pediatric cerebral anomalies.In Stark DD,Bradley WG: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The second edition.Chapter 31.St Louis,Mosby-Year Book.Inc,1992.38.

[7]Barkovich AJ,Norman D.Absence of the septum pellucidum:a useful sign in the diagnosis of congenital brain malformations.AJR,1989,152(2):353.

[8]陈 建,游瑞雄,倪希和.分离型脑裂畸形与先天性脑穿通畸形囊肿的CT鉴别诊断.中华放射学杂志,1997,31(8):516.

猜你喜欢

灰质开放型半球
打好“侨”牌,稳中有为——打造江苏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窗口”
江苏巩固拓展高质量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态势
COP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和大脑灰质密度异常的磁共振研究
2型糖尿病对阿尔茨海默病脑灰质的影响:DKI初步研究
大直径半球容器纤维缠绕线型研究
东西半球磷肥市场出现差异化走势
内陆开放型经济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难点及其对策:以宁夏内陆开放型实验区为例
基于体素的MR形态学分析对鼻咽癌放疗后脑灰质体积改变的研究
半球缺纵向排列对半球缺阻流体无阀泵的影响
粒子在二维开放型四分之一圆形微腔中的逃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