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包装中药饮片的利弊浅析
2010-04-13刘志勤青海省人民医院药剂科西宁810007
刘志勤 青海省人民医院药剂科 (西宁 810007)
2008年 8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了《小包装中药饮片医疗机构应用指南》,将小包装中药饮片定义为按设定的剂量包装、能直接“数包”配方的中药饮片。本文就其的利弊进行归纳总结,同时以供参考。
1 小包装中药饮片的优势
1.1 调配灵活,增减方便 小包装中药饮片同时结合了汤剂与散剂的优点,它采取单独包装,患者可以在熬药前根据处方将药物合理搭配,即使出现不良反应也可以根据情况进行加减。尤其在病情变化较快时,或者处方中的药物只可暂时使用之际,则更能显示其优点。如需要用大黄暂时通便,往往要求中病即止,则可交代患者在大便通利以后可将处方中大黄减去,以免损伤正气。如有患者反应服药物后有轻微腹泻,医生就告诉他可将处方中几味有润肠通便作用的饮片减量或停用,这样既减少了患者往返医院的不便,中医药随症加减的处方特色也得到了充分体现[1]。而使用中药散装饮片时,如果患者在服药过程中出现不适,只能将原汤药停用,再重新处方配药。
1.2 提高调配的准确性 中医有俗语云:“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可见剂量的准确与否关系到疗效的好坏。如在治疗上焦病变时,往往要求用药轻灵,即“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若剂量稍大则入中焦矣。这就要求配药时必须严格控制好剂量。在以往的手抓调配过程中,凭主观臆测任意估量分剂或抓配,合格率为80%,而抽样检查小包装饮片 100包,每剂重量误差不超过± 5%,合格的小包装饮片为 98袋,合格率为98%。可见小包装大大提高了调配的准确性[2]。
1.3 易于复核,提高调配速度 小包装中药饮片采用透明的材料包装,且在包装袋上均有品名、规格、产地、药品生产许可证号、生产日期、药品公司名称、煎煮方法等说明文字,还可采用色标管理,配剂人员只须按照处方,将小包装饮片按包数搭配起来即可。除少数特殊药物外基本不须使用不戥称,提高了调配速度。据比较,发现调配相同处方,使用小包装直接调配比使用称量方式工作效率可以提高 1倍[3]。
1.4 饮片纯净,便于储存 中药饮片取材于自然界的动物、植物、矿物,难以避免附着灰尘与杂质,散片中药的大部分饮片在中药柜中基本处于敞开存放,容易附着灰尘,加之部分中药饮片本身呈粉末状,如滑石、蒲黄等药,一旦取料、“上斗”或称量调剂则粉末飞扬。小包装饮片采用密闭包装,不但可以防鼠、防虫、防潮,同时不易氧化变质,易于储存和保管。避免了散装时出现“串斗”,“串味”沉灰以及在配伍过程中饮片掉落造成的损失,以及中药饮片在中间环节的二次污染。实行小包装中药饮片,可改变药房以往“粉尘飞扬”、“无味杂陈”的现象,有利于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
2 小包装中药饮片的弊端及解决措施
2.1 药品规格 目前小包装中药饮片一般设3g、6g、10g三种规格,中医处方药物剂量除了结合辨证施治外,同时还要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多种因素,故不同处方中即使同一药物的剂量变化很大,现有的小包装规格便不能满足处方要求。如细辛只有3 g和 5 g两种规格,医生给幼儿看病,根据病情有时只需 0.8 g的剂量,故在调配时,调剂人员只能对 3 g的包装规格进行拆零,这不仅增加了调配员的工作量,而且剩下的药材也浪费了[2]。因此,如何制定、优化每种饮片的规格和种类,是医疗机构运用小包装中药饮片进行调剂能否成功的关键。故在规格的设定上,可以结合临床用药习惯和药物毒性跨一定的幅度设立规格,采用因药而异,尽量少设,对使用频率高的中药饮片可设定多种品规为原则。如细辛类作为有毒药物,常用剂量较小,故幅度设立应小,可按 1g、2g、3g规格设立就可满足需要;而像熟地等无毒药物,临床使用剂量较大,则规格跨幅宜大,可按 10g、15g、20g的规格设立就行。
2.2 饮片调配 为便于包装,某些饮片在进行小包装时需要进行二次加工,导致片形不完整;装量差异限度尚无统一标准,使检测无据。有些饮片在使用需要捣碎,传统散装饮片时使用此类饮片一般由调剂人员临时放在铜钵中捶打,有些用量大,能保存较长时间的如“杏仁、桃仁”由厂家用机器碾碎备用。现在使用小包装饮片后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些需捣的种子类药材如栝楼仁、酸枣仁,厂家因担心碾碎久存易油蚝走味,多不碾碎直接包装。碰到这类中药时,都感棘手,如果不捣碎肯定影响汤剂质量,如果捣碎小包装又成多余。另外对一些临方炮制如朱砂拌或青黛拌的饮片,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外包装反成了累赘。因此可建议厂家对此类药物在包装前可初步进行炮制,即可将药物用机器进行捣碎,但不要太碎,既保证药物使用时有效成分的溶出,又可减少油耗走气,或者将有些饮片采用真空包装,干燥灭菌等方法,其次对一些在煎煮时有特殊要求的饮片,如先煎、后下等药材,除要在小包装上特别注明外,还可采用色标管理,同时药师在发药时,要特别详细的告诉患者煎煮方法。同时建议相关部出台装量差异限度统一标准,使检测有据可依。
2.3 质量检查 中药调剂复核要求检查传统散装饮片可以通过眼看、鼻闻、口尝、手模等简便方法来鉴别药材质量;有些药材可以通过颜色的观察衡量质量的好坏,如丹参色红、黄连色黄;有些药材具有的特殊香气或臭气,可直接嗅闻;有些可以通过口尝来判定,如乌梅、木瓜以味酸;黄连、黄柏以味苦,甘草以味甜为好。小包装饮片由于加了外包装,直观性较差,检查饮片的质量时,如有无虫蛀、发霉变质和该制不制等问题,则不象鉴定散片时通过眼看、鼻闻、口尝、手模等方法方便。因此建议国家尽快制定小包装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与生产规范,对符合生产条件的厂家核发小包装生产许可证。并且要求药监部门对生产厂家、经营公司、使用单位多重监督检查,以确保小包装中药饮片的质量。
2.4 饮片外包装 目前的小包装材料有聚乙烯塑料薄膜、塑料薄膜内敷纸制材料、纯纸制材料、还有无纺布等,经常使用的以聚乙烯塑料薄膜为主。塑料薄膜透明度高,便于饮片的性状鉴别及质量检查,后 3种材料不透明,保管与调剂时难以检查饮片质量,有安全隐患;但塑料薄膜存在着致癌、长期储存可能与饮片成份产生化学反应的可能,同时塑料薄膜还会造成环境污染。目前国家对小包装饮片的生产包装材料尚无统一标准,饮片生产企业应从保证产品质量与使用方便这两点出发,根据饮片的性状、成分、存储、使用情况综合考虑包装材料:大部分饮片可采用聚乙烯塑料薄膜;对一些含有辛香挥发油、糖、脂肪油等可能与塑料薄膜发生反应的饮片使用塑料薄膜内敷纸制材料;对那些临床使用需要包煎的饮片如车前子、蚕砂等采用无纺布包装,方便病人直接使用[4]。据张氏统计有 30.3%的患者手中处方的饮片名称与实际拿到的小包装饮片名称不符。如处方名“大血藤”,而患者领取的药物是“红藤”,导致有些细心的病人不敢使用因而对我们提意见[5]。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但需要产家与使用单位共同协调,统一名称并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而且饮片生产单位应该争取主动,既要求饮片名称以药典及各地省炮制规范为准,又可以在正名后注明一些常用名称。同时饮片包装正面上的名称标签要醒目,以方便调剂人员和患者的核对,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小包装饮片的背面应透明,便于检视质量和发药时核对。
2.5 增加空间,加大成本 小包装饮片由于一品多规,相当于一个品种变成多个品种来管理。品规数设定越多,其适应性越强。但每增加一个品规,从生产、储备到药房的药斗等器材均需增加,导致所需场地成倍扩大、成本增加,药价上涨。而要解决价格的上涨的问题关键在于饮片的生产企业与医疗单位。生产企业应尽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医院也应适当让利,将价格上涨幅度尽量控制在较为合理的范围内,同时药房工作人员应多向消费者解释,将价格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3 小 结 无论从中药饮片质量的控制,中药调剂质量的提高,调剂环境的改善,还是病人的接受程度,小包装中药饮片在医院门诊药房的应用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值得推广。社会在进步,调剂方法的改进是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长期愿望,小包装中药饮片的应用正说明了中医事业的前进。另一方面新生事物必然带来新问题,小包装中药饮片,它的优点显而易见,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必然会产生一些新课题,需要大家在实践中去发现、去思考、去解决。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定能促进小包装中药饮片的合理使用与发展。
[1] 何玉华.中药饮片小包装与中药调配 [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27(4):550.
[2] 包 红.浅谈中药饮片包装小包装的利弊[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6,9(6):392.
[3] 魏荣,郑力佳,李泰环,等.散装中药饮片与规范化、标准化小包装饮片的比较分析 [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3):184.
[4] 郎玉英,王斌.中药饮片小包装的剂量和质量管理[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6,30(1):95.
[5] 张小平.小包装饮片使用反馈意见分析[J].四川中医,2006,24(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