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2010-04-13吴爱军
吴爱军
(潍坊市社会科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吴爱军
(潍坊市社会科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考验,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必须正确认识和研究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途径,进一步提高农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使之切实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为顺利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提供有力保证。
新农村;党组织;执政能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形势下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在这一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如何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新要求,在加强和改进中进一步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是一项重要而崭新的课题。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考验,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涵盖了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 2 0字要求,全面体现了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总体布局,生动地描绘出了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蓝图,深刻反映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使农村经济有新发展、农民生活条件有新改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新风尚、农村面貌有新变化、农村民主管理水平有新提高,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向前推进。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给农村社会结构带来一场更为深刻的变革,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改进设置方式、活动方式和管理模式。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的社会结构正发生着一场更为深刻的变革,以产业协会为主的各种经济合作组织不断涌现,农民不仅仅局限于传统乡村区域内的劳作和生活,而是在产业联盟基础上形成了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联系和交流,传统意义上以乡村为基本单位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坚持用改革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研究有利于农村基层党组织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组织设置形式、活动方式和工作方式,使其在新农村建设中当好组织者、做好推动者、成为实践者,更加有效地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要求农村党员干部必须进一步提高整体素质和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强调经济发展,又重视社会事业的进步;既关注民生,又注重民权;既有生活质量的要求,又有生活理念的标准;既涉及经济社会的层面,又包括人文与自然的范畴,全面综合地反映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这些任务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和工作量大。实施如此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更需要不断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科学发展、致富群众的能力,执行政策、依法办事的能力,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能力,艰苦奋斗、务实创新的能力,使他们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中体现先进性,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中体现先进性,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乡村繁荣稳定中体现先进性,努力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领头人和排头兵。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体是广大农民群众,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胡锦涛同志指出:“广大农民群众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一方面,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切实抓好农民的教育引导工作,依托产业发展进行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引导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争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群众收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另一方面,要针对农村利益主体、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群众利益关系等日益多样化的新变化,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探索做好群众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善于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保护好农民群众的合理利益,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适应新农村建设要求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近几年来,各级党委始终坚持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特别是通过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使农村党员干部的素质能力和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但是,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还存在“五个不够适应”:一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不够适应。当前,在一些地方仍然延续过去单纯按党员居住地就近设置党组织的做法,已明显滞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特别是在农村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党组织的覆盖面还不够广,还存在许多空白点和薄弱环节。二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不够适应。从面上看,存在一些“任务型”、“凑合型”班子。有的党支部和村委会关系不协调,出现“两张皮”、“两套车”现象,还有的软弱涣散,工作不力,管理混乱,基本不发挥作用。三是农村基层干部的领导水平不够适应。有的基层干部观念陈旧,对“什么是新农村”认识不清,对“如何建设新农村”思路不明;有的缺乏干事创业的热情,缺乏驾驭市场经济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少数基层干部办事不公、工作飘浮,极个别的甚至为政不廉,侵犯群众利益。四是农村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不够适应。目前农村党员队伍中普遍存在“一高三低”现象,即:年龄偏高、文化程度偏低、科技素质偏低、致富能力偏低。部分农村党员党性意识薄弱,不能积极主动地履行党员义务,有的甚至搞封建迷信活动、违法乱纪,在群众中产生了不良影响。五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机制不够适应。在一些地方,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主要依靠传统资源,局限于就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没有充分统筹城乡资源和整合社会资源,真正形成农村“大党建”的工作格局。
以上问题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个别地方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视不够。有的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任务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盲目乐观,标准不高;有的“重经济、轻党建”,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不多、解决问题不力,客观上弱化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二是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力度不够大。在教育培训方面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导致少数农村党员干部思想认识和能力素质提高不快;在监督管理方面存在时松时紧、忽冷忽热的现象,没有建立起持之以恒、行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在激励保障方面,目前乡村两级基层干部的工资报酬普遍不高,一些乡村干部特别是村干部的工资不能及时发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积极性。三是有些规章制度落实不够到位。在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中,有章不循、制度“悬空”的问题还比较普遍,阻碍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四是部分乡村组织正常运转得不到保障。目前,部分乡村组织存在入不敷出、收不抵支、“无钱办事”的问题,处于“集体经济无实力,为民办事无能力,支部缺少凝聚力,群众缺少向心力”的状态。同时,不少村没有像样的办公场所,为群众提供的服务极为有限。
三、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科学设置党组织,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发挥。应本着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有利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党员分布流向,及时科学、合理地调整党组织设置,努力做到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健全的党组织,有党组织的地方就有正常的党的活动。要把乡镇、村庄合并作为整合区域资源的重要措施,采取以大带小、以强带弱、以企带村等多种形式,加大农村、社区、企业联合组建党组织的力度,形成新的管理和发展优势,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根据农业产业化迅猛发展的需要,打破按行政区域设置党组织的限制,探索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可以依托产业集约优势建立党组织,也可以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市场、乡村园区建立党组织,还可以依托行业协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党组织,形成以产业为纽带、以龙头企业党组织为骨干、以区域党组织为核心的农业产业化党组织设置新格局。对外出、外来农民工党员,党员人数在 3 人以上的,都应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由流出地党组织主管,委托务工所在地党组织协管,实行由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同负责的双向管理机制。
(二)加强乡村领导班子建设,打造坚强领导核心。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强不强,工作搞得好不好,关键在于领导班子。要着眼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大力加强乡村领导班子建设。要突出农村基层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深入学习领会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目标要求和中央的战略部署,切实用新农村建设理念统领农村基层班子思想,引导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和乡村领导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增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紧迫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学习和实践中形成加快发展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要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选好配强农村基层班子。在乡镇一级,注意结合乡镇党委换届,进一步调整充实乡镇领导班子,重点是选拔政治坚定、组织协调能力强、民主作风好、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善于领导科学发展、清正廉洁、群众拥护的优秀干部担任乡镇党政正职。在村一级,认真组织实施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中的党员培养成村干部的“递进培养”工程。积极拓宽村干部选任渠道,切实把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高、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双高双强”人才推选到主要负责岗位上。大胆探索县管村用、乡管村用或村管村用等办法,从机关干部、大学毕业生中公开招聘“村官”,增强村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要按照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基层干部的要求,进一步探索建立政治待遇与经济待遇相结合、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配套的乡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对那些思想政治素质好、工作成绩突出、群众公认的村干部,可以依法选拔进乡镇担任领导职务。
(三)加大教育管理力度,建设高素质的党员人才队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广大农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更需要农村党员和各类实用人才的带动引导。要坚持用人才理念抓好农村党员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形成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骨干带动作用的致富带头人群体。要紧扣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健全落实保持农村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不断增强广大农村党员的先进性意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成果。要大力改进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工作。在培训内容上,要突出先进理论、实用技术、法律法规和新技术、新技能的培训;在培训渠道上,充分利用县乡党校、科技示范基地等培训阵地,发挥好现代远程教育作用,逐步构建党校培训、基地培训、专家讲座、研讨交流、赴外培训“五位一体”的培训新格局;在培训方式上,全面推行“菜单”式教学、学员百分量化考核、教学效果跟踪问效调查等制度,增强培训实效。要积极搭建农村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探索星级党员评定、党员文明信用户、五好党员管理、党员积分制管理、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承诺制等有效载体,激发广大农村党员争做生产发展的领路人、生活宽裕的带动人、乡风文明的倡导人、村容整洁的示范人、管理民主的促进人。要坚持深度开发农村实用人才资源。从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制定和落实工作计划,结合农村党员干部培训,立足市场所需、群众所求,不断扩大“土专家”、“田秀才”队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以增强集体经济实力为重点,夯实物质基础。建设新农村,乡村两级组织承担着大量的公共服务职能,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作保证。只有经济发展了、实力增强了,为民办事、服务群众才有可靠的物质保障。除了用好上级的转移支付外,还要努力在自给自足上下功夫,积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要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坚持和完善开发资源、盘活资产、招商引资、开展社会化服务等行之有效的增收路子,并大力培育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拓宽发展领域,开辟发展途径,逐步形成因地制宜、多元发展、持续稳定的集体增收机制,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努力增加集体可支配收入,切实解决好“有钱办事”的问题。同时,要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站点建设、村级文化卫生服务场所建设等紧密结合,统筹考虑,采取财政投一点、党费拿一点、包村部门帮一点、乡镇筹一点、村集体积累提一点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争取尽快全部解决。要积极发挥村级活动场所作为村级服务中心的作用,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成为集农村党员教育、村民教育、远程教育、科技教育、文化娱乐、卫生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活动场所,成为党团结群众、凝聚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阵地。
(五)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提供制度保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动力源泉和重要保证。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特别是加快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积极稳妥地精简机构和人员,切实转变乡镇党委职能,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转变工作作风,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管理体制。要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建设,进一步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各项制度,大力推进乡镇政务、村级事务和党务公开,完善民主开放、团结和谐的乡村治理机制。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不断深化、拓展“三级联创”活动,积极探索抓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和工作机制。要把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成效作为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落实工作责任制,抓好考核和激励,形成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环环紧扣、整体提高的工作格局,确保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真正取得实效。
(责任编辑:周文升 wszhou66@126.com)
D262
A
1003—4145[2010]04—0168—03
2009-11-20
吴爱军(1967-),女,山东寿光人,潍坊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