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营卫的实质是四气五味中的明物质和暗物质

2010-04-13秦玉革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循行卫气暗物质

秦玉革

(上海松江区洞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1619)

营卫的概念自《内经》一出,大家多用之解决和讨论问题,但很少有人在深究其本质时把它与四气五味联系起来。反而因经文的矛盾之处,对卫气的循行、产出及出处做出了片面、甚至错误的理解,把营气和血液混为一体,把十四经络当做血行途径。另外,近几年科学界最重大的突破无疑是发现宇宙的绝大部分是由暗物质和暗能量组成的,即宇宙中仅有5%是普通(明)物质,其余30%是暗物质,65%是暗能量[1]。也就是说世界至少还有95%以上的领域不被现代科学所知。现在不但有不少中医业内人士认识到气和经络就是暗物质,暗物质和中医的根本理论有密切关系[2-6],就连我国著名的航空动力学家高歌也认为经络之气就是暗物质[7]。兹再用其对营卫的实质问题分析如下。

1 营卫即四气五味的阳阴分

《素问·天元纪大论》言:“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更有“阳为气,阴为味”。药食的天地形气即四气五味也,中医历来讲药食同源,药物和食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及代谢途径基本一样,那为什么我们讲药时就用四气五味,讲食物的运化时多局限于营卫呢?如果我们换位思考,对理解二者的生成运化将有更多启迪。药食入口后的消化吸收,无非是降解为更小更简单的物质结构,也即天地阴阳形气的分离分解。不同的就是中医比西医更多了“气”运行在天地万物和经络内,不论经络里真气的来源是水谷、天气、藏气还是元气等,在性上也都不离阴阳即寒热二气罢了,细分就是寒热温凉四气。气及经络主体实质是暗物质,《内经》的四气是暗物质,五味才是明物质,经络是人体暗物质四气运行的特殊通道,是中医远远超越西医的独到认识之一,而西医目前所认识的物质和能量代谢都是仅占世界5%的明物质范畴内的,是中西医共有但中医却远远不如西医认识深刻的短处所在[6]。所以只要我们紧紧把握住能量、物质代谢及中医特有的经络之气——暗物质,完全可以把《内经》中含义不同的营卫进一步分成“卫阳、卫阴、营阳(气)、营阴(血)”,也不难理清《内经》营卫的实质、产出及循行路线的诸多矛盾之处了。

1.1 卫阳的实质是明物质的热能

很多人都有《灵枢·营卫生会》中所描述的那种烫热饮食入胃后很快就发热甚至出汗的体会,《灵枢·经脉》用“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来说明卫气的先行性,其实这是古人不知是由于胃先吸收了酒精造成的先行,而酒精又能扩张皮肤血管,导致散热增加。但这种“卫气先行”却歪打正着地证明了此处率先进入血液循环到达体表的卫气明显包含有热量的成分,因为《内经》中所有人气的速度及现代所探测到的有关经络循行速度都较血行速度慢得多。谷物中除了其中的暗物质四气外,其他最能称为阳气的就是来自太阳光子转变的化学能在体内代谢时变成的热能。在人体所有阳气中最能体现阳性躁动“慓悍滑疾”的莫过于热能了,而“浊”得最容易被自己和他人感觉到的也是热量了。所以从气象医学的角度看,卫气的实质是人体的热代谢……而其“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的功能也符合热能代谢[8]。当然卫气不仅仅如此简单了。由于热能不是暗物质,其慓悍如光速般的辐射、传导之性自然又不能使其行于专门运行暗物质气的经脉之中了。所以卫在脉外的“脉”笔者认为应是经气流行之经脉,不是血管。就是在大血管中,特别是四肢的动脉中,热量也相对有时刻通过辐射传导的方式向血脉外散发的特色,除非用特制的隔热管道才能减缓其散发。故《内经》中行于脉外的卫气指的是明物质范畴的热量,其由血液循环先行皮肤、四肢的认识与生理学散热的原理颇为符合。后世所谓“散行的、无所不在的卫气”恰恰指的就是人体这种无所不在的热能代谢。若以其最具“慓悍滑疾浊”的阳性特征和易感知性为标准来划分,我们可称之为“卫阳”。

1.2 卫阴是暗物质热气

那么相对无形的、运行在经络中的暗物质四气就属阴。虽然四气中的“热”气相对其他三气又是比较慓悍的浊阳之气,但还不至于慓悍到脉的外部(比如目前就还没有发现暗物质有红外辐射的特性),在经络中其必行于脉内最表浅的外层 (非脉的外面)。所以《灵枢·九针十二原》有“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若在没有邪气的生理状态下,就是浊气在最上,清气在下了。其所走的路线和功能与另外三种气可能不同,相对于卫阳热量作为明物质的最易感知性,我们把这种不易感知的暗物质热气称为“卫阴”或暗物质阳气。

综合分析《内经》,笔者认为《灵枢·卫气行》中阳气的循行路线就是卫阴在体内外完整的循行路线:卫阴从肺上冲头目后几乎同时如雾露之溉散发至诸阳经在头目之处。然后同时沿诸阳经之脉 (含督脉等)内的最外层向四肢末端及会阴部运行,相交于各自相表里的阴经之分。然后再从阴经之脉(含任脉等)做向心运动至胸腹,肓膜,再沿阴及一切已知或未知的可通向眼的阴经之脉至目,完成一周体表循环。同时由少阴肾经至体内形成肾心肺肝脾的内循环,有明显的昼盛于阳(体表)夜盛于阴(体内)的特点。此处《内经》不再言卫气行于脉外(若有也是相对经络深层的靠外的浅表层,非门内外之外),显然与不能入经脉的明物质热量卫阳有根本的区别。这样与同从肺出发的营卫之气最终又在肺相会。

关于阳气如何出于目及卫气在四末交接的问题在《灵枢·动输》中就说得太直接了,“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营卫之行也(《针灸甲乙经》在此做“卫气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之无端……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所谓如环无端”。

至于“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四刻,人气在阴分”是卫阴在体表三阳与三阴间由天文引起的盛衰周期,绝非另一条路线。另外在《素问·疟论》及《灵枢·岁露论》中都论述了一个卫气沿体表正中线从头颈至尾骶再上行缺盆之中以上的约35日的盛衰周期,这也只是卫阴的天文盛衰周期。上述天文机理颇复杂,当另文专探。在此处要特别强调在生理状况下,《内经》的所有气血运行永远都是通畅的,只是由于天文等各种因素导致的相对盛衰而已,绝不是某时某处就没有气血了。

1.3 营阳是温寒凉三种暗物质气

至于另外的“温寒凉”三种暗物质气,由于没有“慓悍滑疾浊”的特性,安静性大,相对于有形的血液我们可称之为“营(气)阳”。虽然四气同行在一样的经络之中,热性的卫阴相对行于经脉之表层,偏于阴性的营(气)阳可能在最内下层自成一道,故《内经》称之为“独得行于经隧”,隧者,暗道也。其路线正是《灵枢·营气》中中医特别发现的专门运行暗物质气的相对无形的十四经络循行,不是血管和西医目前所认识的一切循环通道。我们一方面不要轻易否认经络的物质基础[9],但也不要拿西医已有的认识随便往经络上套,否则经络实质之迷早就揭开了。经络和血管首先是在有严格区别的基础上才有的联系,千万不能因营气可化生血液就把二者混为一体,把十四经公认为古人对血行途径的认识 (况且血液根本就不是这样运行的),实际上就是自我公认经络的不存在,简直就是自毁基石。因这三气在质量上和暗物质热气为 23比7[6],所以在体内是“形气相感”而化生血液中的暗物质主力军。其既能和卫阴分上下层同行于经络之中(但不一定同向),又能和五味分解后的明物质营养在血液中循环。

1.4 五味是营阴(血)的主要明物质来源

《内经》论述营卫时很少提到五味,论五味时多论及其对五脏的偏好趋势,只是直接提及了咸走血,给人的感觉是离开营卫之道和血液循环还别有个五味的运化途径,其实不然。《素问·五藏别论》有“五味入口……是以五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此气口正桡动脉也,可见五味是和气同入了血液循环的。《灵枢·五味》有“谷气有五味,其入五脏……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走的古义是跑,因为《内经》中所有人气的速度及现代所探测到的有关经络循行速度都较血行速度慢得多,只要五味的分解精微 (即三大营养物和无机盐类)入了血,就比在经络中运行的卫阴和营阳之气快得多,再加上内脏的血循距离比四肢更接近心肺,所以由中焦经上焦的宣发就先“跑”到(被血液运送)偏好的五脏处。再另外“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在经络中分层缓缓同行。同为明物质的热量卫阳也同样因走的血循环而先行皮肤,特别是由胃入血的部分比由小肠吸收的部分存在一个3 h~5 h的巨大时差。小肠的泌别清浊是相对于可吸收否,其中可吸收的为清(包括部分糟粕(毒物)),余为浊。西医的门静脉系运送消化系吸收的物质到肝脏解毒灭菌,精微营养由肝入下腔静脉,此正为中焦之肝“泌糟粕”也。所以《素问·经脉别论》有“食气入胃,散精于肝……经气归于肺”。可见古人对五味分解后的精微在血液循环中只有初浅认识,反而对相对无形的暗物质经络有更系统细致的认识,形成了古人在明暗物质世界上认识的落后与超越同时并存的巨大矛盾,这恰恰是东方古人认识世界的特殊方法形成的,其中复杂深刻宏大的方法当另文阐述。卫阴作为与五味直接分离后的精微产物,可直接起于下焦的经络由中焦而入上焦,同时也可由门静脉系入血管。部分营卫也可由于胃的先吸收作用而直接产生于中焦,所以营血不从下焦小肠直接出而从中焦出及卫从下焦产出,正是《内经》在此问题上颇合中西医原理的正确认识。

2 暗物质营卫的功能

相对《内经》对卫阳(热能)和五味(明物质)代谢的粗浅认识,我们大可用现代生理学大加丰富、完善和提高。至于在经络中运行的营阳(气)是如何化生成血液或身体中的某种明物质的 (千万不要理解成是小肠吸收的蛋白等进入血液),其实质就是暗物质如何转化为明物质的重大科学迷团 (根据中医阴阳互化的理论,二者在某种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也是经络的实质之迷,是摆在当代科学家面前的一系列关于暗物质的极重大问题。要用现代科学验证《内经》中类似这些简单的描述,必然需要很多个物理、化学及生理学的诺贝尔奖级的成果叠加才能有所突破。关键是中医自己能否率先突破。

《内经》中还有很多的人气,仅仅是以谷气中分离的卫气论述了其卫表的功能,所以那种把西医免疫学的各个层次对应卫气的卫外功能,未免牵强附会。这种把《内经》在明物质中认识的短处和盲点抬得再高,也是永远跟在西医的后面,反而抹杀了《内经》在暗物质领域内远远超越现代西医的独到认识。《内经》虚邪的主体实质也是一种来自太空的可使人致病的有害类暗物质[8],所以笔者认为从目至手足的暗物质卫阴可能主要就是防卫虚邪的,对防卫菌毒的作用还说不清。作为防卫菌毒的明物质免疫系统,可能对虚邪就没有主要的甚至丝毫没有防御作用。从阴阳形气的关系看,肯定是暗物质气病损到一定程度才会导致有形的免疫系统功能下降。这也是为什么西医查不出理化指标的亚健康状态中医却能清晰地辨证分型的根本原因所在[9]。

人体的所有节律几乎都有昼夜节律,而且在睡眠和清醒时体内外也不同。究竟是因为睡眠使卫气入于体内,还是因为卫气入于体内才使人睡眠,其中的主从因果关系不要搞颠倒 (比如人在中午很清醒时就能令自己入睡)。把卫气在睡眠中的作用抬得过高,实际上也抹杀了《内经》中意识对身体的调节作用,把中枢神经的调节当作西医的专利。实际上《内经》的经筋特指的正是神经[10],而《内经》对神经系统的认识和利用也有超越现代人的一面[11]。

上述划分为后世的卫气营血理论理出了清晰的理论渊源和对应关系。全身的热量卫阳主要通过皮肤散发,可以说处于人体最表,所以不论是伤寒或温邪初犯引起的卫分表证,临床多表现为皮肤散热功能的轻微失和。卫阴作为暗物质中的热气,处于经络的浅表,是构成人体气分的主要部分,直通于阳明胃经而多气,《素问·针解》言:“气实乃热也。”何况是温热之邪气入侵气分,热上加热且正邪相争剧烈,所以虽有胃、脾、肠、胆、胸膈的不同(彼亦多为中焦),但总以热盛阳明为多见。卫阴和营阳(既营分)同为经络中的表里之气,所以“入营犹可透营转气”,其又是暗物质中化血的主力军,和血液关系密切,故可见斑疹隐隐。又因其温寒凉气的组成偏于阴凉之性,故反见身热夜甚,口反不渴。在营血,特别是在血分,多表现以脏器的器质性病变或衰竭的危重病情为主。《内经》中反复论述的疾病由皮毛转入五脏的加重中已非常明确了这个过程,五脏和五味有着“阴之所生,本在五味”的极密切关系,而本文提出的五味是血液的明物质主要营养来源就充分揭示了这种关系。挺不过,就是“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死亡,否则就转入恢复或慢性病阶段。

这样,以天地阴阳形气划分的人体阴阳营卫四个层次便清晰展现在前。上述形气分离后的4种精微在四条(实际是经络和血脉二条派生的)如环无端的通道内外循行不已,更重要的是它们要汇同别的精微,在意识、环境、天文等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下,在人体内进行更复杂更高级的形气相感的化生过程,又有形气分离的分解过程。

3 小 结

明确了上述阴阳营卫的关系及具体的循行路线等,不但解决了《内经》中及后人对卫行脉内外及路线不同的困惑和矛盾,对理解中药的运化途径也极有帮助,并分清了中西医消化吸收的异同点。对于卫阳的热能和五味的代谢,我们大可从西医那实行拿来主义,以提高完善古中医在此明物质领域认识的短处和盲点,这是科学对中医现代化的一面。在临床针刺中可把握《内经》反复强调气的运行方向及层次,即逆顺深浅问题。在科研上亦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同一经络可有不同经气走行方向,对后世的卫气营血的理论和实践可提供更清晰的指导。经络实质的现代研究之所以还不能有实质的突破,就是其赖以研究的科学工具对暗物质的研究还没有大的突破。对于《内经》在暗物质领域里远远超越西医的卫阴营气等的超前认识,我们不能坐等未来的科学在暗物质领域里再取得全面的突破并被西医积极引入其实践中,那时才是中医的理论特色和临床优势将丧失殆尽之时。最重要、最有意义、最迫切的是要扬中医气之长,避其明物质之短,用《内经》里的深邃思想在95%的领域内引领医学乃至科学取得突破性的发展[6]。这是《内经》对科学未来化指引的一面,在现代科学的这种革命性的实验突破未到来之前,我们必须明白这是《内经》在理论和实践中早已取得的巨大超前突破,是在理论和临床中要牢牢坚持的中医特色。而中医科研者(特别是经络研究者)更要解放思想,争取早日率先突破,为全人类做出杰出贡献。

[1]高山,编译.宇宙的未来[J].国外科技动态,2001,389(12):32-36.

[2]冯前进,刘润兰.阴阳说:从宇宙暗物质的发现到生命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研究[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7(3):8.

[3]毕思文,吴广林.数字人体与中医药现代化[J].中医药学刊,2006,24(6):584-587.

[4]王品山.气化生命破译中医经络不解之迷[J].中医药学刊,2002,20(2):144-145.

[5]王亨飞,秦钟,杨柯.“暗物质”激发理论初探[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4,21(3):6-7.

[6]秦玉革.经络及气的主体实质是暗物质[J].中国针灸,2007,27(S1):104-108.

[7]高歌.蓝星科技畅想[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8:78-92.

[8]周晓平,杨进.从气象医学理论探析卫气的实质[J].中国中医基础理论杂志,2007,13(4):259-260.

[9]陈刚.不要轻易否认经络的物质基础[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4):38-39.

[10]秦玉革.《内经》经筋的实质是神经[J].中国针灸,2006,26(2):147-150.

[11]秦玉革.《内经》针刺补泻的主要机理是以意行气[J].中国针灸,2007,27(3):217-221.

猜你喜欢

循行卫气暗物质
基于“卫气稽留”论治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带脉循行浅议❋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任督脉循行刍议*
暗能量VS暗物质(下)
论五输穴向心排列与《灵枢·经脉》中经脉循行方向相悖*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什么是暗物质
卫气:保护人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督脉循行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