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评价正常晚期妊娠妇女颈动脉弹性的改变
2010-04-23张智慧杨梦玲
张智慧,杨梦玲 ,王 雷
(1.山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山西 太原 030001; 2.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山西 太原 030024)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病率居高不下,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及动脉血管弹性减退的病因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正常妊娠妇女的血管内皮功能及血管的顺应性是否已有改变,目前尚未见报道。本文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检测未妊娠女性和妊娠女性的颈动脉弹性,旨在探讨妊娠期妇女颈动脉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评价ET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4月-2009年10月我院妇产科门诊正常晚期妊娠妇女35例为妊娠组,年龄20岁~31岁,平均25岁,孕33 w~40 w,所有受检者均为单胎妊娠,排除心血管、内分泌等影响血管内皮功能的疾病,心电图检测结果均正常。另取该年龄段的非妊娠女性35例为对照组。
2 检测方法
采用Aloka-1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 MHz~13 MHz。受检者检查前须静坐或平卧10 min以上,保证安静状态进行检查。首先测量双侧肱动脉血压(取2次测量的平均值),并同步记录心电图。进入ET模式,输入受检者的收缩压(Ps)和舒张压(Pd)。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颈部,分别对双侧颈总动脉进行检查。在B型模式下,获取动脉长轴切面,动脉前后管壁内膜显示清晰,取距离颈动脉窦下2.0 cm处作为检查区域。在B/M模式下将取样线分别置于血管前后壁中-外膜处,进行实时跟踪,描记血管壁随心动周期的运动轨迹,采集5个~6个心动周期波形稳定的图像(图1)储存到硬盘系统,脱机后根据曲线分析得出下列参数:弹性系数(Eρ)=(Ps-Pd)/[(Dmax-Dmin)/Dmin];硬化度(β)=ln(Ps/Pd)/[(Dmax-Dmin)/Dmin];顺应性(AC)=π(D2max-D2min)/[4 (Ps-Pd)]; 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 (PWVβ)=β(Pd/2p);膨大系数(AI)=ΔD/(Dmax-Dmin)[1-3]。 精确度达0.01 mm。ρ为血液密度,ΔD为反射波引起的管径扩张。妊娠高血压患者的颈总动脉弹性曲线的选取及获得的动脉弹性指标值示意图见图2。
图1 妊娠高血压患者的颈总动脉跟踪门位置及动脉内径变化
图2 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颈总动脉弹性曲线的选取及获得的动脉弹性指标值示意图
3 结 果
两组研究对象颈总动脉各参数比较,结果见表1,表 2,表 3。
表1 两组病例颈总动脉压力-应变弹性系数、僵硬度测值比较(±s)
表1 两组病例颈总动脉压力-应变弹性系数、僵硬度测值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1
组别 例数 Eρ(KPa) β左侧 右侧 左侧 右侧对照组 3548.305±10.426 50.023±13.473 4.023±0.743 4.163±0.863妊娠组 3595.034±15.3611) 96.361±17.4261) 7.452±1.3481) 7.463±1.6481)
表2 两组研究对象颈总动脉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膨大指数测值比较 (±s)
表2 两组研究对象颈总动脉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膨大指数测值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2)P<0.01
组别 例数 PWVβ(m/s) AI(%)左侧 右侧 左侧 右侧对照组 354.651±0.4634.589±0.516 -4.164±7.234-2.967±6.429妊娠组 356.416±0.6892)6.378±0.7202) 8.424±6.2311) 9.794±5.3751)
表3 两组研究对象颈总动脉顺应性、内膜中层厚度测值比较 (±s)
表3 两组研究对象颈总动脉顺应性、内膜中层厚度测值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组别 例数 AC(mm2/KPa) IMT(mm)左侧 右侧 左侧 右侧对照组 351.108±0.264 1.349±0.186 0.449±0.060 0.437±0.058妊娠组 350.852±0.2161) 0.844±0.1671) 0.418±0.069 0.416±0.057
由表1~表3可以看出,被检者左、右两侧颈总动脉 β、Eρ、AC、AI及 PWVβ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取两侧相应参数的平均值作为被检者的动脉弹性参数。妊娠组 β、Eρ、AI、PWVβ 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AC 降低(P<0.05,P<0.01)。
4 讨 论
为适应胚胎、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妊娠期母体发生了一系列适应性变化,心脏容量至妊娠末期约增加10%,心率于妊娠晚期休息时每分钟增加10次~15次。心排出量至妊娠32 w达高峰,左侧卧位时测量心排出量较未孕时约增加30%,此水平持续至分娩,妊娠晚期血压轻度升高。血容量至妊娠32 w~34 w达到高峰,增加40%~60%,维持此水平至分娩。这些因素都导致全身血管紧张度增加。以往临床多采用平均动脉压(MAP)、翻身试验(ROT)等方法预测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病发生的可能性,但这些方法都只能间接说明受检者是否有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病的倾向。以往对妊娠期高血压病内皮功能的研究采用高频超声结合动脉反应性充血的方法进行检测,这种方法由于操作复杂,常常受到加压程度、注药剂量及时间等人为因素的干扰而有其局限性。
ET技术为血管内皮功能的早期评估提供了新方法。该技术可实时跟踪描记血管壁的运动轨迹,对血管壁运动时所产生的相位偏移信号进行采集,以运动曲线进行测量。该技术操作简便,无创,可重复性好,检测结果直观、准确、可靠。ET技术不仅能在形态学改变出现之前早期检测到血管壁弹性功能的改变,而且较传统的M型超声评价动脉弹性的方法敏感、稳定[4]。其主要优点是无创性检测,能进行原始数据的实时采集,可进行数据在线或脱机批量处理分析,重复性好,客观、量化地评价动脉血管的弹性。评价动脉弹性的指标有:Eρ代表动脉血管的弹性,发生动脉硬化时该数值升高;β代表动脉血管的硬化程度,发生动脉硬化时,该数值升高;AC代表动脉血管的顺应性,发生动脉硬化时,该数值减低;AI能全面反映大动脉的弹性状态及心脏后负荷情况,动脉硬化时该数值增高;PWVβ能良好地反映大动脉僵硬度,动脉硬化时该数值增高[5-7]。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应用ET技术对正常人群、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人群及早期动脉硬化动物模型的研究结果均表明,ET技术在评价各种因素引起的早期血管病变、血管内皮功能改变上具有确切的临床应用价值,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血管弹性提供了新手段。
本研究通过对35例晚期正常妊娠女性、35例未妊娠女性的动脉血管进行检测得出:妊娠组与对照组各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β、Eρ和AC是评价动脉弹性及顺应性的敏感指标,β和Eρ升高表明动脉弹性下降,硬化程度增加;AC降低表明动脉顺应性下降。以上结果均表明妊娠女性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VEC)产生舒血管物质和感受舒血管物质刺激的能力下降,即动脉内皮依赖性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减退。PWVβ与β呈正相关,能够较好地反映受检者动脉弹性状态,PWVβ升高表明所检动脉弹性降低。AI是反应动脉弹性的指标,能够克服肱动脉测压的局限性,并全面反映全身大动脉的弹性状态及心脏后负荷情况。AI增大表明反射波引起的增压部分在血管扩张中的比例加大,反射波提前,血管硬化程度加重。本研究结果表明妊娠女性存在内皮功能的改变。
5 结 论
ET技术可以在血管未发生形态学改变之前,定量检测妊娠女性的血管弹性,评估内皮细胞功能的改变。晚期妊娠女性存在动脉弹性减低,内皮功能损害。ET技术为临床无创性定量评价血管弹性功能提供了新手段。
[1]Niki K,Sugawara M,Chang D,et al.A new noninvasive measurement system for wave intensity:evaluation of carotid arterial wave intensity and reproducibility [J].Heat and Vessels,2002,17(1):12-21.
[2]Cinthio M,Ahlgren A R,Jansson T,et al. Evaluation of an ultrasonic echo-tracking method for measurements of arterial wall movements in two dimensions[J].IEEE Trans Ultrason Ferroelectr Freq Control,2005,52(8):1300-1311.
[3]肖沪生,徐智章,张爱宏,等.eTRACKING技术的原理及参数探讨[J].上海医学影像,2006,15(2):84-86.
[4]温朝阳,唐杰,王月香,等.血管回声跟踪技术与M型超声评价动脉僵硬度的对比试验研究 [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6,15(3):223-226.
[5]Liang Y L,Teede H,Kotsopoulos D,et al. Noninvasive measurements of arteri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Repeatability,interrelationships and trial sample size[J].Clinical Science(London),1998,95(6):669-679.
[6]Nuernberger J,Keflioglu-Scheiber A,Opazo Saez A M,et al.Augmentation index is associated with cardiovascular risk[J].Journal of Hypertension,2002,20(12):2407-2414.
[7]罗燕,庄华,李永忠,等.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对颈动脉脉搏波放大指数的检测及其意义[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23(1):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