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脉交会穴为主治疗眩晕 36例

2010-04-13魏金慧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0年9期
关键词:公孙头晕恶心

魏金慧

(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白马中心卫生院,四川内江 641000)

近几年笔者运用八脉交会穴为主治疗眩晕 36例疗效满意,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36例中,男 16例 、女 20例,年龄 20~71岁,病程最短 3天、最长 20年。以头晕、目眩伴恶心、呕吐为主症,轻者闭目休息一会儿可稍缓解,但不能行走;重者伴头痛、汗出,不能站立、睁目,否则即感天眩地转,甚则昏倒。

2 治疗方法

取八脉交会穴:公孙、内关,临泣、外关,后溪、申脉,列缺、照海。病情严重者可随证配伍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丰隆、气海、百会等。行针刺、艾灸、按摩、穴位注射。

根据实证多针、用泻法(强刺激),虚证多灸、针刺用补法(弱刺激),虚实夹杂平补平泻(中刺激)的原则,并配合按摩和穴位注射 。注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复方当归注射液、维生素 B12注射液、肌苷注射液等。

第 1天针刺配合艾灸、按摩治疗,第 2天行穴位注射,同时配合艾灸、按摩治疗。2天治疗 1次,5次为一疗程,治疗 1~3个疗程后统计治疗结果。

3 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随访 1年未见复发。显效:头晕、目眩不明显,仅在过劳、发怒、失眠、焦虑后发作,但症状较轻。好转:头晕、目眩明显减轻,偶伴恶心、呕吐,可胜任日常工作。无效:头晕、目眩、恶心、呕吐等略有改善,但停止治疗则加重。

4 治疗结果

痊愈 13例(36.1%),显效 15例 (41.7%),好转 6例(16.6%),无效 2例(5.6%),总有效率 94.4%。

5 典型病例

李某,男,41岁,2008年 2月 5日初诊。发作性头晕、目眩 5年余,每年发作 7~8次,经中、西医治疗效果均不满意。今晨又感头晕、目眩,伴恶心欲吐,不能站立。舌质偏红苔白厚腻,脉略滑。形体偏胖。中医诊断为眩晕。证属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治以运脾化痰,升清降浊。嘱其平卧,常规消毒后,用 1.5寸针直刺内关和外关,用 1寸针直刺公孙和临泣,采用平补平泻法提插捻转,得气后留针 30min,中间行针 2次,起针后每穴用艾条悬灸,同时用拇指轻轻按摩,边灸边按 15min,以穴位有热感且舒适为度。治疗后眩晕明显缓解,不再想吐,能缓步行走。第 2天进行穴位注射,仍选前穴,用 2m L一次性注射器、6号针头抽取复方丹参注射液2mL,常规消毒穴位后,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撑开周围皮肤,右手持注射器快速刺入穴位,然后上下提插以取得酸胀感为宜,回抽无血后将药液(每穴 0.5mL)缓慢注入,快速出针,用消毒棉球按压片刻。治疗后症状再减。经治疗 10次后症状消失,随访 1年未复发。

6 体 会

眩晕是一种常见症状,轻者发作短暂,平卧闭目片刻即安;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昏倒等。多由风、痰、虚引起,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之说。

八脉交会穴是十二经上八个通于奇经八脉的穴位,主治奇经八脉病症。公孙与内关相配具有健脾和胃、宁心安神、平冲降逆之效,适用于痰湿中阻型眩晕;后溪与申脉具有舒筋骨、通督脉之效,对颈性眩晕(供血不足者)疗效尤佳;临泣与外关具有疏泄肝胆、和解少阳之效,对肝阳上亢型眩晕有特效;列缺与照海有滋补肝肾、安神利咽之功,擅治肾精不足之眩晕。

另外,宜保持恬静、愉悦的心境,避免噪音,适量运动;痰湿重者应少食或忌食生冷油腻生痰之品,方能有助于治疗,减少复发。

猜你喜欢

公孙头晕恶心
防跌倒,当心直立性头晕或眩晕
公义与私交
头晕和眩晕有何区别
公孙仪嗜鱼
The selection rules of acupoints and meridians of traditional acupuncture for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a data mining-based literature study
丞相的爱好
题出的太恶心
公孙枝: 五张羊皮的大买卖
梳走头晕
头晕晕的,好像中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