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钢铁沙皇沈文荣的普通与不普通

2010-04-12

新广角 2010年4期
关键词:钢厂

岳 飞

即便刚刚从CCTV2009年度经济人物的领奖台上走下来,即便一手打造出中国最大的民企,且一度(2009上半年)以200多亿的身价贵为中国首富,沙钢老总沈文荣的影像在大众眼里依然只是个隐隐约约的大轮廓,很朦胧。沈文荣的低调由此可见。这种低调其实也是沈文荣刻意追求的,是他骨子里农民的天性使然。沈文荣极不喜欢露富,“可恶,把我列到资本家的黑名单上啦!”无可奈何于自己被报道出来的家财,他说,我那都是固定资产,是厂房是钢铁可不是现金!甚至还嘟嘟囔囔,“平常没做亏心事,半夜不怕人敲门。”沈文荣对财富的态度和反应就像他的长相一样,很乡土。

沈文荣的普通他不过剧故了市场让他做的事儿

在传论有关首富的故事时。我们总是习惯于用天赋秉异、奇人、生而为人杰之类的词汇来定义他们,仿佛这些人天生就是那块料。在采访了一些首富之后,我不禁想到,成王败寇,有时候是不是因为他们成功了所以才被别人赋予了这么多超乎常人的能量和品质?而一旦走进他们,你会发现他们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也没有那么神秘。所以,就让我把他们还原成普通人吧,然后再看看他们究竟在哪些地方做出了不同于普通人的决策——正是这些在关键节点上不同于普通人的决策,使他们从普通人的行列里走了出来。

为了理解沈文荣的普通和不普通,我先跟一个普通人——天津一位小钢厂老板聊起了钢厂的经营发展模式。他说,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运行逻辑,任何行业也都有自己本行业发展的普遍规律。对于钢厂来说,第一,谁都想用最好的设备,生产出最多最好的钢,首先得上规模啊;第二,待自己的钢厂壮大到一定程度后,内部增长达到极限,你肯定会想到通过外部并购实现快速扩张;第三,当你的钢铁产能上一定吨级以后,你肯定会琢磨杀人上游供应链,寻求稳定的、源源不断、质优价廉的铁矿石。

纵观沈文荣这二十多年所走过的路,可不就是一个自我发展、外部收购、海外溯源谋求铁矿石及其定价权的过程吗?从这个角度来看,沈文荣倒也普通,他不过就是做了市场让他做的事儿。

第一步,自我发展:

自1988年开始,他一直都在买世上最先进的设备,从英国比兹顿钢厂的短流程生产线,到搬来25万吨德国蒂森克虏伯的“凤凰”钢厂的长流程生产线,通过技术改造再升级,然后锤炼出尽可能多的好钢;

第二步,外部收购:

在2005年之前,沙钢主要是靠内部增长。“还是自己搞出来的东西放心,也便于管理”,这是沈文荣最初的想法。但政策与市场环境的变化,迫使他不得不考虑并购之道。“我们的内部目标是,在未来的3-5年内,通过收购增加1000万吨的钢铁产能。”于是,沙钢义无反顾地加入国内钢企轰轰烈烈的并购浪潮。2005年下半年收购了淮钢。2007年9月沙钢获得河南安阳永兴钢铁有限公司近80%股权,产能冲上2000万吨级别,首次进入全国钢企前三。2007年12月沙钢又收购了同处张家港的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25%股份,沙钢的年钢铁产能由此再增500万吨,至2500万吨,产量则达到2200万吨,成为仅次于宝钢集团的中国第二大钢铁企业。2007年沙钢还进行了一桩并不起眼的收购,即收购年产钢30万吨左右的常州鑫瑞特钢51%的股份。外部收购让沙钢快速膨胀;

第三步,杀人上游:

当沙钢的产能超过千万吨级以后,沈文荣不能不考虑他的矿石储备问题了。没有稳定的上游供应保障,一旦链条断裂,他半数以上的生产线就得停产,后果不堪设想。对应的基本国情是,中国铁矿石储量极为有限,且含铁量普遍不高,这与国内钢企每年4亿吨产能形成尖锐矛盾。中国经济发展吞噬着巨量钢铁,钢铁企业吞噬着澳大利亚和巴西的铁矿石,到头来,这些铁矿石企业则开始频繁涨价,吞噬中国钢铁企业的利润空间。

从2003年开始,沈文荣多次飞往澳大利亚、巴西等国洽谈,2004年上半年有了结果。沙钢成功参股与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合资公司10%的股份,作为固定回报,该公司每年供应沙钢300万至350万吨优质平价铁矿粉。

与此同时,沈文荣也与世界上最大的矿石供应公司——巴西淡水河谷矿业公司就资源和有关技术问题正式达成合作意向,沙钢每年又有了上百万吨的高品质铁矿粉。

2007年9月,沙钢斥资约1.08亿美元,收购英国斯坦科(Stemeor)控股公司旗下的澳大利亚萨维奇河铁矿90%股份。据称,该处可采铁矿石总储量约为2.83亿吨,每年至少可为沙钢供应铁矿石200万吨。

2008年12月,沙钢以ABM项目自有资金收购澳洲一处8亿吨储量的铁矿山开采权。该处矿山建成投产后,每年可产高品质铁矿石约680万吨。

此次收购完成后,沙钢已坐拥10亿余吨铁矿石储量,悄无声息地成为国内拥有海外铁矿石数量最多的民营钢企。如果澳洲新矿投产,沙钢每年的铁矿石自给量最高可达1380万吨。按沙钢2008年铁矿石2500万吨需求量计算,自给率可达50%以上。如此之高的自给率,在国内民营钢企中尚无人能及。

沈文荣的不普通他做的每一项决策都击中了市场的重穴

既然每一个开钢厂的人都明白将钢厂经营强大之道,为什么偏偏沈文荣能够真正做大做强还一不小心成了首富了呢。这说明他必有异于常人的不普通之处。这应该是人们更感兴趣的地方吧。

英雄必问出处。沈文荣,最早轧棉花的出身。沙钢,最初也不过是苏南农村一个轧棉花的小厂,1975年才进入钢铁行业,是中华大地上众多小钢厂中毫不起眼的一员。

1984年,38岁的沈文荣被推为沙钢的厂长。一上台,他就做出一个重大决定:收缩产品线,将当时大企业不屑一顾而小企业又无法上规模的窗框钢作为主导产品,到1988年,它已经建立起4条窗框钢专业化生产线,窗框钢产量达到13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当时窗框钢的价格,沙钢说一声,没有还价的。

到1988年底,沙钢已经积累了1亿多元资金。对一个乡村小厂来说,当时的一个亿,那是个啥概念?意味着可以坐吃十年!人们常说的中国农民根性中小富即安的特点在沈文荣的身上偏不存在,他不是那种坐吃山空之人,而是时刻准备捕捉下一个商机。很快,沈文荣就意识到了窗框钢的危险,新兴的铝合金和塑钢窗将很快淘汰沙钢的窗框钢。此时如果简单地跟风转型做铝合金和塑钢窗,显然已慢人一步。当然喽,在这个领域继续深挖下去肯定也还有果子吃——好多做窗框钢的厂子不就那么略加转型一直做到现在了吗,可他们做得再成功,也赶不上今日的沈文荣,毕竟,这一行的业态及规模有限,利润空间也在那摆着呢。

几次赴国外考察和学习之后,沈文荣看到了他的企业现有设备

与国际水平之间真正的差距。再加上对宝钢的研究,使这个苏南农民开了窍,胃口也被撑得越来越大。1988年底,沈文荣了解到一位港商从英国比兹顿钢厂买下一套二手75吨超高功率电炉炼钢、连铸、连轧短流程生产线,便多次与对方接触,准备买。

沙钢的老人们都清楚的记得,那次决定沙钢未来命运的全体大会气氛有多爆。当时厂子里反对引进新设备的大有人在,要知道这套国内第一条“超高电炉-连铸-连轧”短流程生产线,代表了当时的国际高科技先进水平,国内大钢厂也无人敢碰。冶金行业众多权威无不摇头反对。公司内部多愿意居安认命,都明白引进这套设备需要砸进全部家底。若失败沙钢必会死得很惨。一个区区乡村小企业放着安稳日子不过,干嘛要冒那么大的风险呢?这一次又是沈文荣大手一挥,“买!就是设备买来了运行不了,也要放在那里办成个展览馆,我自己在门口卖票,5分钱一张,让同行都来学习沈文荣的教训。”

沈文荣就是这么一个有几分专断,哦,也可以说有决策力的人,他南人北相,性情暴烈,平素喜欢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说到激动处手舞足蹈唾液横飞桌子拍得噼啪山响,出了名的敢赌敢拼敢担承。既然这个人说了要买,没辙,那就买呗!

幸运的是,1992年新设备投产后不久适逢邓小平南巡讲话,迎来了基础建设的高潮,投资3亿元的75吨新项目不到3年就全赚回来了。沈文荣也因此更坚定了自己那套——通过引进消化利用新设备新技术攫取更大商机——商业战略。当然,他在公司里一言九鼎的权威地位也得到了巩固。

在引进消化利用新设备新技术方而,沈文荣跟比亚迪的王传福有些相像。他注重对先进技术的整合、提升,而不是完全的照搬照抄。英国比兹顿钢厂那套二手设备给他带来丰厚回报不久,他就想打造出“亚洲第一高炉”:用德国最好的电炉、美国最好的轧机、瑞士最先进的连铸机、西门子的自动控制系统,立足于更高的技术层而,拼装合成全球一流的线材生产线,这个独一无二的“大拼盘”1994年由北钢设计院设计出来了,沙钢投入了9.8个亿。这条用最快速度组建而成的生产线,通过技术改造,2004年产量达到97万吨,年产量超过国外同类设备20%,每吨钢的电耗也降到同类设备最低。

沈文荣最大的一次设备引进,是把德国蒂森克虏伯凤凰钢厂整个儿给打包搬过来。2001年4月,当沈文荣得到当时的全球第七大钢厂——“凤凰”钢厂将要出售的消息后,5月份即带队赴德考察,当即拍板把整个“凤凰”全部吞下。乖乖,一个螺丝不落,生生地,把一个厂子给搬走,运的设备总重达25万吨,仅组装文件就有40吨。这在当时被称为欧洲战后历史上最大的工业搬迁。

拆迁的细节很让人感慨。在德国人眼里,前往拆迁的中国人似乎每个都是工作狂,每天工作12小时,即使周末也不休息。这一度让多特蒙德劳工部门伤透脑筋。最初劳工部门强制拆迁队必须每周休息两天,但根本不可能做到,最终达成协议,周六可以加一天班,周日必须休息。为了防止中国人偷偷加班,赫尔德区在空中安排了直升飞机、地面安排了巡逻车,但依然无济于事,中国人周日加班的花样层出不穷:并不从最高的地方拆起,偷偷躲在车间里装箱、包装,在室内拆较小的设备……沙钢的领导层曾因此被当地劳工部门“拎去”教育了两次。

沙钢本来计划用两年时间拆完这座工厂,而蒂森克虏伯方面则认为至少需要三年,但最终中国工人只用一年就带着25万吨设备离开了,又用了半年时间清场。

在收购发生后,国内财经媒体上流行的言论是,沙钢这下子玩大了演砸了,可能购买了一堆破铜烂铁回来。可媒体们的乌鸦嘴这一次失灵了。在长江岸边的沙钢海力码头,拆解回来的“凤凰”钢厂被重新组建,现在的“凤凰”,长度有数公里,它是一条650万吨的长流程钢板生产线。即使是当年参与搬迁的工人,也很难完整的把它指出来,经过提升改装后,它已经“面目全非”,获得了重生。

购买蒂森克虏伯钢厂的决定可以说是沙钢成长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水岭。如果没有这一步,沙钢不可能这么快把钢产量提高到千万吨级,也很难迅速改变以棒材、线材等初级钢铁产品为主,高附加值板材却一直空白的产业结构,进入长流程生产线的时间则也要延迟若干年。现在回过头来再看看,人们不能不佩服沈文荣的商眼和胆魄。

至于外部收购,可也不是一道简单的加法题,相反,其实是最考验人的眼力和公关能力的。不妨分析一下沈文荣收购的那几家钢企,淮钢,是苏北的一家民营钢企;安阳永兴钢铁有限公司,是河南省最大民营钢企。很显然,沈文荣青睐的都是它们的民企身份,同类,改造容易。2007年,沙钢不是还进行了一桩并不起眼的收购——收购年产钢30万吨左右的常州鑫瑞特钢51%的股份吗?说是不起眼,人家沈文荣贼着呢,它区区30万吨的产能规模当然不在沙钢视野之内,但别忘了,鑫瑞特钢代管的铁本老厂可是有着120万吨的产能呢!

收购的过程绝非一帆风顺,有时候竞争相当激烈。就拿收购淮钢来说吧,沙钢的竞争对手来头很大,全球钢铁帝国米塔尔通过新加坡的中介公司参与其中,香港霍英东集团以及中信泰富集团也曾与淮钢接触,宝钢也向淮钢派驻了一个调研小组,并购方案甚至已上报国资委。这时候,土土的沈文荣施展了他善于交际的特长,去地方政府那里寻支持,最终胜出,获得300万吨产能。

先人一步每一个机会就都抓住了

业内都认为沈文荣有提前预感危机与机会的能力,这种能力当然是建立在对国情的准确认识和对市场的深刻分析上的。

从1985年到1997年,沙钢实施的项目有100多个,但并没有涉足板材,不少同行都劝:“老沈,你也搞点高附加值的板材吧。”沈文荣嘿嘿一笑,他知道大规模基础建设之后,这将变成一个样子货。结果,沙钢出人意料地上螺纹钢,带来持续的丰厚利润,远超板材。

2008年4、5月份,钢价一路攀升、行情火爆,沈文荣清醒地意识到超额利润不会持久。从5月开始,沙钢大规模清理库存,赶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回笼资金数十亿元。

“危机来了才应对,肯定来不及。但怎样才能抢在前面应对?我们的体会是,企业要发展,就要贴近市场开发产品。不研究市场,不研究国情,怎么行?”沈文荣说,中国仍处于基础建设大发展时期,这就是国情;国家4万亿元用于扩大内需,很大部分用于基建,体现在钢材上就是建筑用线材,这就是市场。沙钢几年前上马高端宽厚板项目时,特意保留了120万吨方坯组用于生产普通线材。这个曾让不少同行难以理解的决定,在危急时刻顿显“英雄本色”——当国家开出4万亿元投资大订单时,沙钢迎来良机。2009年1月份,沙钢对原有大盘卷生产线进

行技术改造,增设年产能力为120万吨的棒材生产设施,主要生产当前市场热销的螺纹钢。“等别人明白过来的时候,我们已经开足马力生产了,即便人家也马上转,起码也得半年以上时间,那时我们的产品早已牢牢占据了市场。”

钢铁产业发展到今天,再靠成本竞争已经不可能了——尽管沈文荣抓成本很有一套,只有靠提高产品附加值,而提高附加值,别人不可能把技术白给你,自主创新其实是华山一条路。1998年,沈文荣就开始抓研发,2007年沙钢成立钢铁研究院,沈请来世界著名钢铁专家江介俊彦任院长。研究院拥有4名院士和1名国外院士。目前在沙钢有20多个新品项目和新技术的研发在同时展开。

商机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迪拜建造的诸多世界闻名的建筑中需要的螺纹钢为沙钢专供,因为它要求不仅等级最高,而且提出上岸交货时不生锈的特殊要求,这对生产厂在冶炼和运输环节提出极高要求。结果全球只有沙钢一家中标,每吨价格卖到1200美元。

沙钢为“西气东输”二期工程提供的X80管线钢,外国专家预测起码要10年、沙钢仅用半年就研制成功,并在金融危机期间获得大订单。

眼下,沙钢正在积极筹划国际新技术熔融还原炼铁项目。这项技术被誉为钢铁业“皇冠上的明珠”,由于省去“烧结”、“焦化”工艺环节,既降低污染,还使得成本一下子降低15%。“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才能掌握主动权。”沈文荣说。

我是农民,千万别称我红顶商人

“透过一道玻璃隔墙,一个身材魁梧的人坐在办公桌边,仔细看文件。几个职员手里拿着文件,在一旁排成一队。每人到他跟前,这个大个子就抓起文件,仔细研究一会儿,用低沉的喉音发指示。这就是沈文荣。”在沙钢,沈文荣是绝对的权威。很多人称他为“钢铁沙皇”。

如果你去问张家港市政界人士,沈文荣的商业智慧源于何处,他为何能够取得如此的成功,他们多半会归结为沈的长袖善舞,感叹他有处理各种复杂关系的天分。几乎所有描述沈文荣的文章都会提到他的红顶生涯,他曾经官至张家港市政协主席和市委副书记。可谁要在沈文荣面前提起这段他一准儿跟你急,“我是当上了市政协主席,还在政协有个办公室。但这个办公室我就去过一次,就是当选的当天,政协给了我一把钥匙,我进去看过一次,以后再也没进去过。政协的工作由政协副主席负责,我只是挂了个名。”沈文荣还会忙不迭地解释,这是我们江苏的特色。人家广东企业办得好,贡献大,政府巨资重奖。我们江苏就奖励一个官衔,给个级别。像华西村的吴仁宝不也是这样吗?沈文荣痛恨别人把他的巨富跟曾经的高官身份扯在一起。

沈文荣喜欢自称农民,在他身上,的确有浓郁的农民本色:超级勤奋,吃苦耐劳,俭朴到了几乎抠门的程度,终年一身和名牌无缘的普通衣着,食堂里粗茶淡饭几分钟就能塞饱。他不会开车,随身也不带钱。香港冶金专家倪德麟评价他是个“天生会赚大钱却永远也学不会消费”的“钢痴”。沙钢四处悬挂的安全标语是:“我不伤害自己,我不伤害他人,我不被他人伤害”,听上去很乡土很实在吧!

这个有着鹰隼一样敏锐的市场嗅觉的农民,最迷恋的是企业的持久之道,他希望自己的公司能成为“百年老店”。他也因此对“9”这个数字有特殊的情感。他的办公楼高85.99米,他的办公室在9层。沙钢在汶川大地震之后捐出的第一笔善款总额为8136万元,8加1是“9”,3加6也是“9”……

猜你喜欢

钢厂
钢厂机械设备检修管理的基本措施探讨
钢厂通用螺杆压缩机常见故障分析及处理方法
某钢厂除尘系统设计及改造
浅谈钢厂机械设备检修管理的基本措施
自动化技术在钢厂中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钢厂污水的现代处理技术探究
基于PLC的钢厂热连轧感应加热炉控制系统实现
自动化技术在钢铁冶金行业的应用及未来发展
浅谈钢厂设备检修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