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 景 更 为 园 林 景 观 增 色 添 香

2010-04-12张利香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借景造景景物

□张利香

( 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9)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常会运用框景、漏景、对景、借景等造景手法来丰富整个园林环境的景观,达到处处有景的效果。其中借景是这些造景手法中较为常用的一种,在园林造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明代杰出的园林艺术家计成在《园冶》特别强调“借景为园林之最者”。目前我国周维权、彭一刚、陈从周等学者对造景手法从多角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我国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兆祯认为:对风景园林名胜区主要的创作方法是由比兴发展而来的“借景”。纵观我国陆海,无不以统一的借景理法奏效。借景的目的是把园林空间与其周围环境的各种形、声、色、味相结合,以增添艺术情趣、丰富园林画面和构图要素,使园林空间更具特色和变化,为园林景观的营造增色添香。

借景是中国古典园林创造园林空间、扩展空间、增加审美价值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借景,园内园外有隔有通,组成一个艺术整体,充分表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民族特点,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独特创造。借景能够扩大园林的空间观感,丰富园景,增加空间变化,增加风景美欣赏的多样性,使观赏者在有限的空间欣赏无限的风光……借景在园林环境中发挥着很好的造景作用,能够为原本优美的园林更增添光彩,因此本文主要对造景手法中的借景进行探讨,以期更丰富园林景观,为现代造园能够更好地融入传统造园手法,设计者更能秉承中国传统艺术手法提供浅薄之见 。

一、借自然景物

设计师综合运用地形、水体、植物等自然造景元素,把空间向外延伸。它使得方寸天地之间也能体会到空间的丰富变化,满足了不同行为和心理要求。

(一)借山水

自然的山水给人以自然的气息,使人心情舒畅,因此许多人在节假日喜欢游山玩水,感受大自然所营造的氛围。我们常借助青山、绿水作为园林景观的背景而入画,这样不仅可以使园林空间延伸,使其具有深远感,而且使园林景色更加优美。山水为重要的园林造园要素,因此在园内的许多景点和建筑都可以借远山近水之间,以丰富园林景观画面。如北京颐和园的佛香阁,借助万寿山的地形和昆明湖的宽广明净,而使得这个主景建筑更添姿色,常常成为人们取景的重要景色。

(二)借植物

(三)借日月

日出、日落、朝晖、晚霞、圆月、弯月等是我们常见到的日月变化的自然景象,我们可以借助自然的日月来营造一定的景观效果。

无论旭日东升,还是落日余晖,都是太阳带给我们的非常美妙的自然景色,因此便有了泰山观日出、洞庭赏落霞的活动。在园林造景时,可借助太阳的丰富变化来达到优美景色衬托的作用,使得风景入画效果更佳。

园林景观的夜景十分重视对月色的因借。古代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平湖秋月,避暑山庄的梨花伴月等,都以借月色成景而闻名。皓月当空是赏景的最佳时刻,月亮出没有一定的规律,可以在园景构图中预先为之留出位置,把它组织到画面中来。杭州西湖小瀛洲水面上有3个石塔,塔身呈球形,中空。球面上有5个圆孔,夜来秉烛,烛光倒映水中,宛如众多小月亮,这就是著名的三潭印月。这里,实际上将烛光换成了月亮,是一种极具想象与浪漫色彩的表现手法。

(四)借时赏景

园林的造景可借助一年四季的交替、一日的早晚、雨雪阴晴的变化来造景,会获得丰富变化、多姿多彩的赏景效果。如借春天的暖阳,营造春天烂漫缤纷的景色;借夏天烈日当空的酷暑,利用池边垂柳营造浓荫清爽的环境;借秋高气爽的时令,可造桂花飘香、红叶满山、层林层染的意境;借漫山白雪的时令,可营造松、竹、梅坚贞的意境。

一天有早晚变化,气候有雨雪阴晴景象,时时景象各不相同。这些自然景象,我们都可以拿来作为园林环境中的借景。可以利用“时”的变化来营造一种特殊意境。如苏州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是借月夜景色、赏月时的佳境,其匾额使人们联想到苏轼的词:“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布景时应合理考虑借“时”的变化营造绝佳的园林景色。

二、借人为景物

在园林造景时,借景的内容丰富多样,除了一些自然景物外,还有人工景观及现代媒质介入产生的现代视听艺术效果的借景类型。如已建成的亭、廊、花架、桥、楼、阁等建筑物,造型丰富的雕塑、水姿活泼的喷泉、造型新颖的栏杆、色彩斑斓的艺术照明、人工录制的声响效果等小品设施。经过人为艺术设计的建筑与景相结合所产生的极富意境的踏青原上、吟诗松荫、弹琴竹里、渔舟唱晚、古寺钟声等人为景物,也是园林中的重要借景内容。

(一)借建筑

建筑是园林中必不可缺少的四大造园要素之一。苏州园林中庭台楼榭,游廊小径蜿蜒其间,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得以流畅、流通、流动。面积有限的苏州园林能够有丰富的景观,深远的层次,而且还极大地扩展了欣赏者的空间感受。

把建筑通过借景等艺术手法,构成层次丰富的画面,以增加游人的视觉效果。颐和园佛香阁依山势而建,更加突出了它的建筑群体的宏伟,万寿山因佛香阁而显得更加恢弘,昆明湖在佛香阁的映衬下更显得柔美与宁静。站在佛香阁上,昆明湖的景色一览无余,周围郁郁葱葱的树木尽收眼底,因此山势的伟岸与水面的柔美被佛香阁连接到一起,佛香阁也将整个园中的景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游客:多少年以来,不少人对其好评如潮,甚至是张爱玲在小说中也提到过它,但是说实话,看完之后,我有点儿莫名其妙,金燕西前后的转变,简直有点儿没有道理。

(二)借小品

随着现代园林的发展,园林中的小品设施因其体量小巧、独特新颖、造型精美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因此设计者便会迎合游览者的意愿,设计出各种各样、时尚多变的小品设施。它们虽然体量小巧,但在园林环境中却成为既别具特色,又点缀景色的“园中小明珠”而被借景入画。它是大型建筑和其他景点无法取代的借景之物。为了造景和艺术意境的需要,借取造型多样、丰富多彩、新颖时尚的小品也是现代景观中必不可缺少的借景内容,如花钵、雕塑、喷泉等装饰小品。

三、借无形景物

声、色、香在园林中为无形的虚景,发挥着重要的造景艺术效果。根据游人的心情、阅历、文化等来感受,因而不同的游人能产生不同的借景效果。

(一)借声

园林中声音多自然之音,如:风声、雨声、鸟鸣、树叶的动音,以及人工之音等。风雨之音,乃是天籁,是借自然万物发出的不可言之音,风雨声原本单一,却可随物异而变,这无疑丰富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整体意境。在我国古典园林中,远借寺庙的暮鼓晨钟,近借溪谷泉声、林中鸟语,秋借雨打芭蕉,春借柳岸莺啼,均可为园林空间增添几分诗情画意。如太原汾河湿地公园中的仿自然雕塑,使游人更加贴近自然,具有观赏的价值,此雕塑借助哗哗的流水声,如泉吟似丝竹之声入耳,给我们心灵上带来一片清凉。

(二)借色

在园林中随着不同的季节改变,各种树木花卉的色彩也会随之变化,嫩柳桃花是春天的象征,迎雪的红梅给寒冬带来春意,秋来枫林红叶满山是北方园林入冬前赏景的良好时机。北京香山红叶是借色的佳例,枫叶给整个园子穿上了红装,秋风徐来,枫叶缓缓落下,将整个湖面上铺了一层红地毯,仿佛朵朵红莲开放,使人眼前一亮。下面对不同色彩给人的感受及借色的效果进行分析。

红色给人喜庆、热闹、温暖的感受,在园林景物中常见于秋天的红叶、建筑红墙、红柱、红日、红色额花卉等;黄色给人丰收、富丽堂皇的感受,在园林中常见于黄色的花卉、建筑屋顶、麦田、新颖的小品等;蓝色给人清爽、广阔的感受,在园林景物中常见于天空、水体、花卉等;绿色给人希望、朝气、生命力的感受,在园林景物中常见于树木、草坪、建筑绿柱等;黑色给人稳重、寂静、神秘的感受,在园林景观中常见于夜色、南方的建筑构件中;白色给人纯洁、干净、明快的感受,在园林景观中常见于白云、白雪、白墙等;灰色给人阴沉、朦胧的感受,在园林景物中常见于假山、置石、屋顶、阴天、雨天等。在造景时,可根据周围环境,要体现的意境而有效借景,抑或根据这些“色”所产生的效果不同而感悟到园林中不同的景象,无形中借取了这些“色”而为园林景观增色不少。

(三)借香

在造园中,利用值物散发出来的幽香以增添游园的兴致是很重要的因素。古典园林的水池中常喜欢种植荷花,除取其形、色的欣赏价值外,尤其可贵的是在夏日散发出来的阵阵清香,沁人心脾。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是借香组景的佳例,阵阵清香徐来,配以亭子幽静的环境,使得游人常常流连忘返,能够不禁想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名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曲院风荷公园的水生植物景观,特别是其独特的“荷”景观与“荷”文化,串联了西湖风景名胜区特有的春有桃、夏有荷、秋有桂、冬有梅的植物时序景观,其不仅借助了荷香,还借助了荷景观,融合了荷文化。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借景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借景可使园林空间延伸

借景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的造景方法,也是中华民族审美的重要特点。借景能使有限的空间加以延伸,内外景色连成一片。避免了园林中因空间狭小所造成的封闭、压抑感。它是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中特有的一种手法,如果运用恰当,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

(二)借景的多样灵活性

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借景对象,内容丰富多样,有自然景物,有人工造景。只要人的感官可及的空间景观均可入景,极大地丰富了园林景观,涵盖了地形、山石、水体、动植物、建筑、以至自然现象等所有要素。将自然景物引入室内,以小见大,寓无限意境于有限的景物之中。如太原唐都生态园即采用了将自然景物引入室内的方法,在餐饮的同时还可欣赏园林景致。

(三)借景的效益

园林中一般所借之景都是能够长期存在的。如大地景观、人工建筑,还有百年古树等。不会因时间的变化而不复存在,也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位置,因此具有一定的长效性。

借景还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它是以现有的日出、弯月、雪景等自然景物和人为景物为素材来借取的,所以不耗费人力物力,不占园内的土地资源,是借园外景物来丰富园内景观的。借景符合一定的经济性原则,它能使可视空间扩大到目力所极的任何地方,在不耗费人工财力、不占园内用地的情况下,极大地丰富了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孟兆祯.中国风景园林传统特色[J].中国园林,2007, (4):31-32.

[2]黄海平.形声色味皆入景—浅谈“借景”在建筑园林中的运用[J].广东建筑装饰,2002,(3):44-45.

[3]谷剑飞.漏窗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独特作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5):117-120.

[4]周初梅.园林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5]余永彬,陈梦,黄静媛.浅论借景在园林景观空间延伸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2009,(23):342.

[6]陈月华,陈克家. 园林中的借月造景[J].中国园林,1999,(3):31-32.

[7]沈恬.浅谈苏州园林的造景艺术[J].中国科技信息,2010,(6):244.

[8]信璟.浅谈园林空间中的虚景欣赏[J].山西建筑,2009,(22):350-351.

[9]胡小斌,孔杨勇.杭州曲院风荷公园荷花造景特色探析[J].科技信息,2009,(6):277.

[10]廖逸群.浅谈“借景”在园林艺术中的应用[J].文学与艺术,2009,(8):45.

[11]张芸.浅谈“借景”在建筑园林中的运用[J].活力,2004,(9):116.

[12]田耀全,尚阳.谈借景及其在园林中的运用手法[J].科技创新导报,2008,(33):79.

猜你喜欢

借景造景景物
四时景物皆成趣
写写冬天的景物
托物言志借景寓廉 寓廉于景廉景交融——探索郑州市人民公园内的廉洁文化元素
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
现代园林植物造景特点、策略与发展趋势
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
这半江月谁家之物——借景抒怀类
“植物造景”——自然的装饰艺术
写出景物漂亮的颜色
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借景”理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