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解析林纾翻译特色

2010-04-12阮红梅刘肖叶

关键词:林译林纾译者

阮红梅,刘肖叶

(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9)

林纾,和严复齐名的翻译大家,不懂外语,却翻译了一百八十余种西洋小说,计一千数百万字。[1]121铭刻在三山陵园里的“译坛泰斗”四个大字更说明了人们对林纾翻译地位的高度认可。[2]近年来,有关林纾翻译的研究文章更是枚不胜举,但是很少涉及到林纾作为翻译主体对其翻译的作用和影响。①为此,借助胡庚申在2004年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来解释林纾翻译的成功现象,从译者中心论的角度分析其翻译特色,这既是从一个新颖的角度来评价林纾翻译,更是希望为今后的翻译和翻译评价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考和启发。

一、翻译适应选择论

胡庚申的翻译适应选择论建立在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基础上,持译者中心观。胡庚申(2004)认为,“翻译过程是译者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3]120而翻译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且是“首次将‘译者为中心’的翻译理念明确地体现在翻译的定义之中”。[3]160按照胡庚申的观点,译者中心主要包括译者对内和外两方面的适应/选择,即对“需要”、“能力”和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选择,是主观的,本能的译者“自我适应”机制。[3]101-108

二、 对内的适应/选择

根据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里的解释,对内的适应选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译者对需要和能力的适应/选择。

(一) 对需要的适应/选择

“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现实需要,可分为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低级需要是以对物的占有为表征的。”[3]102林纾从事翻译是出于对物的需求吗?资料显示,虽然林纾生活一向贫苦,但投身翻译时已四十有余,②彼时从教已二十余年。[4]所以即使他的事业谈不上辉煌,也勉强可供养家糊口,解决温饱之需。那么,是否是要适应其内心的高级需要,或者说是为了满足某种精神需求而从事翻译呢?1987年开始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一书时,林纾正处于丧妻之痛中(林纾18岁与之结婚,伉俪情深),需要一定的途径来排遣郁郁寡欢的心情。[3]105从事翻译,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情感宣泄的驱使。在第一次翻译取得重大成功之后,

林纾就“一发而不可收,源源不断地把大量外国作品翻译到中国来。”[1]121如果说最初是为了排忧的话,那么在发现了其中的乐趣之后,更多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爱好。正如钱钟书说,“他和他翻译的东西关系亲密,甚至感情冲动得暂停那支落纸如飞的笔,腾出功夫来擦眼泪”。[5]35-36没有深深的热爱是难以达到这种境界的。这其中也渗透着他的爱国与救世的目的。作为张之洞“中体西用”论的热烈信奉者,[6]他和当时颇负盛名的严复、梁启超一样,希望用西学的新思想启发民智、富国强民。他认为,只有通过翻译才能让国人了解列强的凶恶,在翻译过程中也常常表述自己此类的观点,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如他曾写道“吾谓欲开民智,必立学堂;学堂功缓,不如立会演说;演说又不易举,终之唯有译书。”[1]122

简单说来,林纾从事翻译从排忧开始,到出于兴趣爱好,再到政治理想,有着清晰的发展过程。这是他适应自己高级需要的结果,是有选择性的自我适应;同时,这也是他对当时情况进行选择的结果,是一种适应性选择。

(二)对能力的适应/选择

胡庚申(2004)认为,“为了提高译品‘整合适应选择度’的目的,译者总是在可能的情况下,(从消极方面来说)尽量不译那些自己无把握的或把握不大的作品;(从积极的方面来说)尽量选择那些与自己能力相适应、相匹配的作品翻译”。[2]104虽然林纾不懂外文,所翻译作品的选择必然有合作者或口述者的因素,但是仍可以从林纾的能力,这里就文学修养和个性特点来分析。

就文学修养来说,林纾是一个才华卓越的人,文字极具表现力。他自幼饱读诗书,自云“四十五以内,匪书不观”。[7]他嗜书如命,甚至将“读书则生,不则入棺”[8]10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虽然出身寒微,但是好读书的他不仅阅读了大量的残烂古书,且将错漏之处一一校阅标正,不下两千余篇。[7]这些不仅保证了林纾高深的文学功底,更为其以后以古文名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今天人们看到的林译作品,都以古诗文形式出现。他的文言文字,文雅简洁,读来不仅朗朗上口,更极富感染力。前有严复叹说“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后有钱钟书认为林纾的翻译比原著更胜一筹,因此有时候倒宁肯来读其翻译。[5]45

就个性特点而言,林纾是一个性情中人。如我官兵受炮轰死伤,他与友人抱头痛哭,拦道上书控告昏官,冒死力抗清政府签署《马关条约》等行为均表现了他激进的性格。[1]121这些甚至带给他“狂狷”[9]的称号。选择翻译小说而不是传统的说教或者科普类作品翻译,正符合感情充沛丰富的林纾。当他翻译时也会投入大量的主观感情,[1]126未感动他人之前往往先感动了自己。所以说,林纾选择了与他的情调或者风格最接近的作品来翻译。而时间也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成功的。如他所翻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一书的哀婉情调就正与他当时丧妻之后情意凄凄的心情相吻合。也许正是做到了全身心融入翻译,最大限度体会文中人的感受,并细腻地描述记录下来,才能令读者读来酣畅淋漓,亦不免为之动情。

正如胡庚申在书中提到,翻译的成功与译者能力的适应是分不开的。林纾正是成功的做到了这一点,根据自己的能力有针对性的选择翻译文本并进行翻译。因为古文功底深厚,所以成功地将作品翻译成古文,因为性格“狂狷”,所以翻译小说,是在适应自己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有选择性的翻译。

三、 对外的适应/选择

根据翻译适应选择论,外的因素指的就是“翻译生态环境”,即“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是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2]105林纾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中,用特殊的译法翻译了大量西方文学作品。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林纾的翻译是符合时代和社会需求的。他生于晚清民初,正值维新时期。历经甲午海战和公车上书失败之后,很多进步人士惊醒到文化的重要性,希望通过推广西学的方法来抵抗欧洲列强,开民智以求救国。[9]如严复在给张元济的信中就提到“然终谓民智不开,则守旧、维新,两无一可……所以摈弃万缘,惟以译书自课。”[1]114而林纾恰在这一时期接触了大量的外国文学,包括英美俄法等多国作品,顺应了社会时代需求,为我国输入了大量的新鲜进步的内容。

同时,林纾的翻译是适合当时民众的需求的。普通大众一向对小说,尤其是言情类作品较为热衷。但是对于看过了太多的才子佳人私定终身,圆满大结局的中国民众来说,同类中国小说在他们眼中难免落于俗套,已经很难提起他们的兴趣。[9]林译小说(以《茶花女》为代表)不仅以第一人称直述,更加有亲和力和说服力,而且还是悲剧性的结尾,很容易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此外,众多研究者认为他选用了改写的方法进行翻译。即他有意识的对原文进行了加减删除等操作,使得其译文更加符合国民的口味与需求。

译者翻译作品离不开周围的大环境。社会和时代对先进西学的需求以及民众对新鲜小说的需求都导致林译小说的成功。换言之,正是由于林纾适应了时代社会以及民众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做了有选择性的翻译,才有今天优秀的林译作品。

四、 结论

简言之,林纾翻译的成功建立在一系列条件成立的基础上。他的作品适应了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反过来讲,是他的翻译和他的个人需求、个人能力、社会需求以及民众的需求相适应,所以才有了今天成功的林译作品。一言以概之,林纾同时做到了对内和对外需求的满足,从而确保了其译著的长久生命力。因此,在今后的翻译实践当中,翻译工作者们亦可以从适应选择论的角度出发,评论翻译、进行翻译实践。

注释

①进入新世纪以来,有关林纾翻译的研究文章近百余篇,其中有其“讹”译研究,如吴小琴的“从权力话语理论再看林纾翻译中的‘讹’”(《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对比研究,如黄四宏的“林纾、鲁迅文学翻译中叛逆手法之殊途同归”(《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再者有如王淼的“从Toury翻译规范理论看林纾翻译”(《赤峰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等,较少注意到译者的主体作用,且均末见到从内外需求角度进行系统分析的研究。

②林纾1852年出生,1897年丧妻之后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一书。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14-128.

[2]欧阳健.福州近代文化巨人在晚清[J].闽江学院学报,2007(4):6-9.

[3]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01-120.

[4]庄明水. 严复与林纾—中国近代两位福建籍的教育家[J]. 中外教育(福建),2000(1):44-46.

[5]钱钟书.林纾的翻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35-45.

[6]胡焕龙. 林纾:文化歧路上的徘徊者和探索者[J]. 学术界,2010(1):172-179.

[7]曾宪辉. 左海畸人林畏庐——《林纾诗文选注》前言[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7(2):41-48.

[8]张俊才.林纾评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7:10.

[9]朱瑜.林纾的翻译和时代[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5):70-77.

猜你喜欢

林译林纾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晚清民初文学翻译的高峰
—— 百年林译小说研究评述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林纾当众烧借据
回望林纾:孝道、爱道与友道
外婆的荔枝,如何影响了林纾的人生观
林语堂与汪榕培的《庄子·逍遥游》译文对比研究
拥抱
我国近十年林纾翻译研究综述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