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的路径分析

2010-04-12徐长山苏喜娥

关键词:政治体制群众政府

徐长山,苏喜娥

(1.石家庄铁道大学人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43;2.石家庄铁道大学宣传部,河北 石家庄 050043)

回顾30年的改革路径,我国主要是在“自上而下”、“渐进式”和“纵向博弈”的路径上进行改革的,同时也辅之以“自下而上”、“激进式”、“横向博弈”的路径,并取得了改革与发展的伟大成就。这说明,以往改革路径的选择是正确的。面对以政治体制改革为重心的改革攻坚阶段的到来,我国应在改革路径上吸取以往的经验,继续把“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渐进式”与“激进式”相结合、“纵向博弈”与“横向博弈”相结合作为改革的基本路径,并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发展的需要,丰富其内涵和拓展其内容,从而把改革继续引向深入。

一、“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改革路径

我国30年的改革,一直是在各级党和政府主导下进行的,带有“自上而下”的特点。但改革又不完全是“上”的动机和行为。由于改革从根本上讲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因此改革的动力和源泉存在于群众之中。实际上,许多改革的举措和创造最初都是在“下”中产生的,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孕育在安徽的小岗村,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也是群众的创造。正如邓小平所说:“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 可见,改革是上下结合的,体现了下(群众)——上(领导)——下(群众)的辩证统一,说明走的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改革路径。

但总体上讲,对改革更有自觉性、紧迫感和清醒认识的还是领导阶层,特别是以邓小平为杰出代表的高层领导人,正是他们发动、领导和推进了伟大的改革。在中国的条件下,即使有来自下边的好经验,如果没有上边的推动也难以在大范围实现。所以,自上而下应该是30年改革的一个主要路径。由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到价格改革,到国企改制,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都是在各级党和政府自上而下的强有力推动下实现的。

当现在的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时候,自上而下的改革路径已经不能够完全解决问题。因为改革进入了重点解决政治体制问题的深水区,比起过去30年重心是经济体制改革要艰难得多。迄今为止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卓有成效,基本上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政治体制的改革虽然在许多方面、一定程度上也涉及了,并且也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比起经济体制改革,其力度不是很大,很不彻底。如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机构臃肿、官僚主义、行政垄断、监督乏力等问题,都没有从根本

上解决好,并且还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既得利益集团的形成。正因如此,政治体制上存在的弊端就越来越成为了我国发展的最大障碍,需要作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点。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变化了,也要求上层建筑发生相应的变化。实际上,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每一步都感觉到政治体制的障碍需要排除,正如邓小平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说过的:“现在的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1] 113但由于上层建筑有一定的滞后性,并不是与经济基础的变化如影随形的,加之我国既有政治体制的强大惯性,以及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在既有政治体制的强力推动下才能展开,所以过去30年政治体制的改革进展不大也属正常。问题是上层建筑的变化不能长期地落后于经济基础,当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起来,政治体制上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明显障碍的今天,再不能对政治体制改革有根本性的突破,就不合逻辑了。但由于政治体制问题的复杂性,更因为改革以来已经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存在,而改革将意味着政府某些权力、利益的丧失,这就给改革政治体制增加了相当大的困难。因此,政治体制改革在少数领导中、在一些政府部门中缺乏动力,自上而下的改革路径由此遭遇“瓶颈”,需要破解。

破解的办法之一是辅之以“自下而上”的路径来推动。政治体制中的很多问题群众看的是很清楚的,并且有强烈要求改革的愿望。如政府部门存在的各种各样的收费、罚款问题,许多是不合理的;许多行政垄断产生的暴利问题,导致了严重的社会不公;政府机构庞大、人浮于事、效率低下、浪费惊人问题,以及对官员缺乏有效监督而使腐败案件高发、屡禁不绝问题,老百姓可谓深恶痛绝。对政治体制上的弊端,由于群众身受其害,而政治体制改革会使绝大多数群众受益,所以在群众中必然产生改革政治体制的动力。经过30年改革的洗礼,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律素养和文化水平都大大提高,主动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不断增强。2007年以来,由网民发起的追问陕西“周老虎”事件及其政府的责任,八个月以后终于有了处理结果,就是群众积极参与、锲而不舍地推动而实现的一个例证。“周老虎”事件的意义,起到了促使政府信息公开、增加透明度和建立责任政府、诚信政府的积极作用。厦门公众在PX项目上与政府的博弈,迫使政府最终将PX项目迁址体现的民主化进步,是又一个例证。PX项目博弈的意义是促使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出现在湖南、北京等地的法律界人士或群众要求所在地政府公布有关信息,其中有的在受到抵制后而提起诉讼的若干事件,则是群众积极推动政府信息公开的例证。更值得一提的是,“5.12”汶川大地震中群众空前广泛地参与救灾、捐助、监督救灾款物的正当使用所表现出来的大爱和公民意识,以及信息的高度透明、民意通过舆论的充分表达、政府效率的空前提高,对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许多鲜活的样本和可行的参照,这既是政府的自觉推动,也是群众自发或自觉促进的结果。

所以,只要政府能够适时地、更多地提供和创造群众参与改革的有效途径,就会聚起改革的巨大洪流,就会极大地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而力推改革的政治领袖、政府领导人们如果能够充分利用群众参与改革的热情,上下结合,就不愁政治体制改革不能突破。十七大报告指出:“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2]7为此,在改革的攻坚阶段,不仅要坚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既有路径,而且应当在自下而上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有所强调,各级党和政府应当顺应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政治参与热情,多给群众提供一些诉求的渠道、表达的机制,采纳群众的合理化意见,从而促进执政方式的转变。当然,也要引导群众的政治诉求必须遵循法制的轨道,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合法地维护自己的权利。

二、“渐进式”与“激进式”相结合的改革路径

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发展很不平衡,情况相当复杂,改革应当立足于我国的国情,考虑社会稳定和人们的承受力,加上我国的改革前无先例,没有经验,需要在探索中前进,所以30年改革走的基本上是一条“渐进式”改革的路径。邓小平说的“走一步,看一步”,“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渐进改革和发展的表达。实践证明这条路径是正确的,我国在没有经历大的社会震荡中实现了快速发展,正在走向崛起复兴之路,这在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但这不等于说过去30年的改革过程中,我国就没有走过“激进式”的路径。邓小平多次讲过改革是一场革命,“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1]113,而革命就带有激进的性质。他还多次讲过改革要敢冒风险,“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1]372,也含有激进的意思。他还讲过“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1]375这也带有阶段性跃进即激进的意思。事实上,在改革进程中某些阶段性的突破,表现出的就是某种程度的“激进式”。吴敬琏认为,两年内实现了农村承包制,“五年价格闯关”就是激进式。 又如,在企业改制中为了减员增效,很短的时间内有成千上万职工“下岗”,也带有激进式的特点。当然,从总体上讲改革还是“渐进式”的。

如今我国面临以政治体制改革为重点的攻坚阶段,总体上仍然要遵循“渐进式”的路径,不能操之过急,因为难度太大,问题太多,需要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才能奏效。同时辅之以“激进式”路径也是完全必要的。也正因为难度大,更需要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加快步伐才能解决问题,否则可能永远也突破不了“瓶颈”,或者可能就遥遥无期了。为此,对许多涉及人民根本利益的改革,必须果断,不能再犹豫不决。作为执政为民的政府,不应当再固守不正当的利益不放。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讲的激进式绝不是俄罗斯或东欧的“休克疗法”,既不是一夜之间的迅速变革,更不是根本制度的转换,而是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在总体上遵循渐进式路径的前提下,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的大刀阔斧,一定程度上的激烈变革。用哲学术语来说,这种激进式是阶段性的部分质变或局部性的部分质变,是总体量变中的部分质变,通过部分质变的累积而最终达到根本性的质变。如为了贯彻科学发展观,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节能减排的目标:单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减少10%。为此各地纷纷采取了激烈推进的方式,炸烟囱甚至炸掉严重污染的“五小”工厂企业就是这种激进的表现。从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目标来看,各地在节能减排上的激烈推进,仍然是阶段性的部分质变。而如果没有这样的激进式,节能减排的“十一五”目标将很难达到,至于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目标就更难实现了。

随着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和公民意识的提高,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难度特别大,也应当有某种形式的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激进式推动来破解难题。如2008年的大部制改革,在国家机构改革上迈出了一大步,是阶段性和局部性的激进变革。当然,在采取激进形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社会和公众的承受力,要在整体维护和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稳定的前提下进行。但又不能优柔寡断,不能害怕风险而不敢决断,那样的话政治体制改革就不会取得突破性进展,从而耽误整个改革和发展的进程。

三、“纵向博弈”与“横向博弈”相结合的改革路径

改革是重新调整利益格局的过程,牵涉到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需要利益的平衡,所以必然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已经走过的改革,在博弈的路径上主要表现的是“纵向博弈”,如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政府对企业的放权、企业与职工的责权利划分。纵向博弈的效果是明显的,但往往又是不平等的,因为博弈的主导方在强势一方的手中,如中央之于地方、政府之于企业、企业之于职工,就是强势一方。所以,纵向博弈是不完备的、不平等的博弈。正因如此,也就出现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扭曲了的博弈。过去有没有“横向博弈”呢?有,但很少。

改革步入深水区的时候,正是各种社会问题凸显的时候,如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劳动者权益不能有效保障问题、腐败高发问题等等,由此引发的劳资矛盾、官民矛盾也愈加尖锐。还有地区之间的差距问题,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省市县的矛盾都比较突出。各种社会矛盾的尖锐化,与社会缺少必要的博弈机制有很大关系。前面讲的纵向博弈,即使是不完备、不平等的尚使用不够,更缺少的则是“横向博弈”。在改革攻坚阶段,不仅要强化纵向博弈,更要重视横向博弈。

横向博弈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博弈。如工会代表职工与资方协商工资问题,这就是横向博弈。这里需要一个条件,工会应当是相对独立的(不能脱离党的领导),工会领导人必须是真正由职工选举出来并可以随时被职工罢免的,并且有法律对工会领导人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否则即使代表职工与资方谈判也是流于形式。各类社团组织也是横向博弈的力量,如行业协会就可以维护相关企业的合法权益。再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为各阶层、各界别的代表进行平等的博弈提供了一种机制。此外,舆论监督也是一种博弈机制,但比较复杂,其中有纵向博弈,也有横向博弈,舆论代表哪些阶层、群体,与谁博弈也很复杂。现代社会中的舆论主要通过各种媒体形成、表达,由于媒体特别是大众媒体覆盖面非常广大,影响越来越大,所以博弈的力量特别强大。

过去30年的改革不能说没有横向博弈,但比较微弱。现在,随着社会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各种形式社会组织的发展,公民意识的提高,媒体的发达,让更多的横向博弈进入我国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各级政府和领导人应该适应这种变化,具有很强的博弈意识,养成博弈的习惯,并善于在民主和法制的轨道上博弈。为此,必须摒弃权力高于一切的陈腐观念,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博弈权。例如,网络是新兴的群众诉求的渠道,在纵向和横向博弈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有些地方的领导还很不适应,甚至出现手机短信(可称之为准网络)传播了几句有关领导的顺口溜而被公安局抓起来的恶劣情况。这方面,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为领导者们作出了好的榜样。温家宝每年的“两会”专门开通网络总理专栏,收集群众意见,2009年“两会”前,更是用了两个多小时与网民对话,回答群众提出的问题。2008年,胡锦涛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专门在“人民网”上与群众交谈。这是最高领导对网络渠道表达民意、进行博弈的一种肯定,值得各级领导效仿。

博弈不是对抗,是对话、谈判、协商、争论、讨价还价,目的是达成共识和共赢。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博弈是一种常见的、基本的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机制,是民主的一种表现形式。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2]28无论纵向博弈还是横向博弈,都是民主的形式。在我国,要使博弈这种民主形式发展和奏效,需要不断拓宽博弈的渠道,不断健全博弈的制度,这需要政府和群众两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朱友华.中国改革为何成功[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政治体制群众政府
多让群众咧嘴笑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从政治体制转型看中国近代化的艰难探索——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勃列日涅夫时期政治体制倒退及其严重后果
俄罗斯的转型政治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