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间传统文化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
2010-04-12刘锐
刘锐
(河南理工大学政法学院,河南焦作454000)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1]可见,文化产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已经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而中国的文化,尤其是保留了中国特色文化传统的地方一般在农村,农村蕴藏了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如何把这些资源变成文化产品或者文化品牌,是目前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任务。
一、以民间传统文化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可行性
民间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世代农民相承,具有乡土性、封闭性、相对静态性与多样性等特征,它经过历史的沉淀,扎根于农村的广阔土地,成为广大农民文化生活的基调和主旋律。[2]充分利用农村民间传统文化优势,组织收集、挖掘、整理民间文艺作品、音乐、歌舞,发展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文化和民间工艺品生产,是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弘扬民间传统文化,可以有效分流农村富余劳动力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然而,我国农村地少人多,有大批富余劳动力,所以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有充分的劳动力资源。发挥农村劳动力资源优势可以和民间传统文化资源优势相结合,大力发展民间文化产业。农村中大量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熟悉农村生活,能够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创作出符合群众实际需求、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是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力军,也是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带头人,可以带动和吸收更多劳动力参与进来。历史文化悠久的河南宝丰县有上千家表演团体靠表演魔术、歌舞、小品为生,从业人员5.5万余人。这些团体大多是以家庭为单位招收社会演员组成,在外演出回家后,暂时散伙,各干各的活儿,能合能散,机制灵活,有效地分流了农村富余劳动力。[3]
(二)弘扬民间传统文化是提高农村文化产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戏曲、杂技、魔术、武术、花灯、龙舟、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是农村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现有很多民办文化都是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宝丰县全县民间艺术产业每年收入都在1亿元以上,2004年达到近2亿,2006年又超过3亿元。这些收入已占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3]民间艺术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的服装、道具、音响、大篷、运输和广告设计等十多个产业,这些相关产业每年可为当地农民创造产值1000万元。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陶瓷、泥塑、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生产也是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福建惠安县是我国著名的石雕艺术之乡,石雕产品年产值近百亿元,形成了园林石雕、建筑构件、碎石、器具、工艺品5大类3000多个花色品种的大产业,同时带动了石材机械制造、交通、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4]
(三)弘扬民间传统文化,可以减轻政府发展文化产业的资金压力
现存的大多数民间文化形式如说唱、谣谚、故事、剪纸、皮影等需要的资金都不多,对开展的场地和器材也没有太多的要求,并且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大都靠口传身授,不需要专门的资金投入。民间传统文化的这些特点使经济不发达地区也能够以多种形式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从而避免因资金原因导致的农村文化产业停滞的局面。宝丰县的民间演出团体大多是以家庭为单位招收社会演员组成的,也有少数是通过资金股或技术股组成的股份制团体。这些团体在外演出,按技术高低、贡献大小分配工资和红利。
二、目前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许多农村地区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农村文化产业已步入迅速发展轨道,但是,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文化产业发展不顾实际,盲目开发
文化产业发展中,有些地方,不考虑当地财政状况和农民的承受能力,一味攀比,盲目开发。如根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河南周口市淮阳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2004年为了办好姓氏文化节,该县提出“一年建设,十年还债”、“会战一百天,淮阳变新颜”等口号,启动多项重点工程,其中改造太昊陵的投入资金约为1.5亿元,建设姓氏文化节的主广场花费约3000万元。以每年每亩600元的价格从农民手中返租耕地4000多亩,打造成“迎宾大道”。2004年,全县财政收入仅为1.21亿元,财政支出却高达3亿多元。[5]作为贫困县,淮阳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积极谋变,打出了中华姓氏文化节这张“世界名片”,通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形式招商引资,为有着血脉深情的海内外“龙子龙孙”搭建一个建设家乡、服务家乡的平台,这一出发点是没有错的。但是花3000万元建一个主会场、在“迎宾大道”两旁栽种大量名贵花木,每个乡镇抽出大约30%的人力“昼夜值班”负责看护花木的做法确实值得人们思考。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应勤俭节约、量入为出,珍惜手中的每一分钱,切实为百姓谋利,不能铺张浪费、过于奢华。
(二)农村文化发展没有形成产业规模,缺乏竞争力
农村文化资源丰富,民间文化产业虽有发展,但大多处于分散状态,缺乏整理与整合,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的现象较为普遍,再加上目前农村很多文化产业经营单位属于个体私营,资产少,规模小,在经营理念、融资方式、生产手段、管理模式、营销策略等环节上,呈现出分散的、手工作坊式的小生产特点,缺乏完备的产业体系和链条。大家各搞各的,没有影响力,也形成不了竞争力。
(三)农村文化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缺乏品牌和精品
我国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品牌意识较强,打造出了一批文化精品,有一些农村地区也出现了文化品牌,但是,大多数农村文化企业由于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差,导致产品质量档次低,科技含量不高,经济效益不明显,在国内外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更谈不上品牌的打造,而具有时代气息、高雅格调和内容健康的文化精品更是稀缺。[6]
(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人才资源匮乏
民间艺术人才是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最活跃的因子,然而,由于我国农村教育事业长期落后,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加上一些民间艺术和民间工艺能带来的经济利益较少,参与者不多,尤其是年轻人更是鲜有问津,以致一些传统文化艺术和传统工艺出现人才断层;农村文化缺少带头人,既懂文化又善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五)农村文化市场不健全
我国农村文化经营单位普遍存在规模小、分布散,以个体和个人独资经营为主,经营者素质参差不齐等特点。一些经营者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有的甚至置法律、法规于不顾,从事违法违规经营活动。在一些地区,开发商为了吸引城里人,将一些古村落变成景点,在村落里涂红抹绿,编一些伪民间故事,使本真的民间文化变得面目全非;[7]在一些农村文化市场中,一些低级、庸俗、封建糟粕的民间艺术盛行,甚至还有些演出团体利用人体缺陷、人体变异等方式招徕观众。
三、以民间传统文化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我们应抓住国家加速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机遇,积极推动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走上产业化道路,把丰富多采的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如何弘扬我国优秀民间传统文化,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我们提出如下思路和对策,以供参考。
(一)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在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时,首先应对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盘点梳理,摸清家底,做到资源清楚,然后按照优先发展原则,对具有浓厚文化特色的资源进行产业转化;对一般性的具有生长可能性的文化资源维持,不宜匆忙开发;而对那些非转化资源予以有力保护,绝不能破坏性开发,以确保乡村人文生态的平衡。对这三种资源分门别类和科学开发,有利于乡村文化事业的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乡村文化产业持续健康推进,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8]另外,发展文化产业,不能攀比,应考虑当地农民的承受能力。政府在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时应该掌握一个“度”——抓住机遇,适度开发。由于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各县、乡 (镇)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在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的承受能力下适度开发。
(二)充分利用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民俗文化产业,走集团化、规模化的道路
我国农村文化具有地域文化多样性的特点,但是不同地域的农村文化差异很大,不同地域的农民很难轻易融入其他地区的文化体系中去,这就在一定范围内造成了农村文化地缘上的相对封闭性。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既要利用农村文化的多样性,又要打破这种封闭性,要整合农村文化资源,实行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必须遵循农村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其中充分利用民间文化资源至关重要。与城市不同,农民的文化消费重点在传统的民间文化用品、传统节日文化用品以及农村传统手工艺品等,这些都是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绝佳优势,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中,要找准文化与地方经济的最佳结合点,选准本地有生产实力的产业作为龙头产业,以配套产业为依托,以规模经营为目标,逐步拓展,最终形成跨地区、跨所有制的支柱产业。
(三)注重发挥地方文化资源,打造地域特色品牌
各地可以在对民间民俗文化资源发掘、整理和保护的基础上,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组织开展“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民间艺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命名评选和民间实用人才绝活展示活动,这样既可以使民间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又可以使文化品牌产生经济效益。同时,地方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和各种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挖掘和开发内容健康、形式多样、风格质朴,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民俗文化精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农村文化企业在打造品牌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时,要把握好以下原则:第一,产业特色原则。要在农村文化产业的共同特点中,依据自己的文化资源挖掘产品的独到之处,甚至是找寻农村文化产业生产中的缺点,抓住这些缺点,通过改进,从而符合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以比较优势来战胜同业对手。第二,市场细分原则。通过进行市场调查研究,细分客户的来源、消费水平、消费需求和潜在消费行为,做到产品和服务人无我有,人有我专。[9]
(四)加强农村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发现、保护、培养民间文化传人
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热爱和熟悉农村和农村文化,同时又懂得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具有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能力的人才。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只有依靠文化产业人才的开发经营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对各民族杰出的民间文化传承人的保护培养工作。各级文化部门要在调查认定的基础上,拿出专门资金解决民间艺人的生活与工作实际困难,为他们配备年轻助手,开展民间传统文化搜集、整理、传承工作,使一些绝技绝活得到发扬光大;同时还要加强对农村文化骨干和农村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组织专家学者和专业文化工作者深入农村基层,通过举办短期培训班、到农村讲课等方式,帮助他们掌握文化知识,增加业务技能,也可积极组织基础较好的农村文化骨干进入高等院校和大中城市相关部门单位进修学习,以开阔视野,更新发展思路,从而培养一批文化产业发展的带头人。[10]
(五)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
自发性和原生态的民间文化具有民族性、群体性、传承性和神秘性,是地地道道的草根艺术。其魂在通俗,根在民间,特性是自生自长。因此,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要依据市场需求,遵循“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原则,规范、强化农村文化市场管理;要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引入市场经济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和利益机制,又要加强文化市场的宏观调控功能,加强文化市场行为规范,保证文化市场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要在尊重和不断提高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的基础上,逐步改变农民文化生活习惯和对现代新兴文化娱乐项目的偏见,引导民间文化经营团体接纳新观念,吸取新知识,提高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吸引青年人和文化人参与各种健康、新颖的文化活动开始,培养新型的文化消费群体,倡导先进的文化消费观念,推进农村文化市场繁荣发展。[11]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6.
[2]桂艳春.新农村文化与传统文化关系的思考 [J].学习月刊,2008(3):69-70.
[3]李德洲.民间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宝丰文化现象”剖析 [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58-61.
[4]金昆.重视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J].农村实用技术,2009(1):10-11.
[5]宋广辉.河南一国家级贫困县债台高筑再办文化节 [N].中国青年报,2006-2-28(1).
[6]张彩凤,苏红燕.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 [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4):149-150.
[7]赵秀忠.弘扬民俗文化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J].湖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1):83-85.
[8]马玉梅.乡村文化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8(6):23-24.
[9]刘彦武.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分析 [J].农村经济,2008(8):35-37.
[10]王悦洲.对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J].襄樊学院学报,2008(3):5-9.
[11]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62-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