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政治文化的和谐性与现代政治人格的培育

2010-04-12郭星星

关键词:人格公民培育

郭星星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一、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和谐性分析

政治文化指的是“民主政治社会的公民,在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在政治实践和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关于政治体系、政治过程、政治产品等政治现象的相对稳定的政治心理倾向和政治价值倾向。”[1]我国的政治文化是在传统政治文化向现代的转型中、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产生的。它的发展不仅受传统臣民文化的影响,而且受到了西方市民文化的强烈影响。它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中西文化、古今文化的融合。因此,我国当代政治文化的突出特点就是其和谐性。不仅表现在纵向上与传统政治文化和谐,在横向上与西方公民文化的和谐,还表现在我国政治文化内部各个构成要素的和谐。

首先是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与传统政治文化的可融性。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封建意识、臣民意识、宗法观念以及“人治”模式和家国同构的格局给我国当代政治文化的发展造成一种无形的障碍。但不能对传统政治文化持绝对否定的态度,正如当代著名学者杜维明所提到的传统儒学时指出:“没有充分体现自由的价值,却有公益的价值;没有理性的价值,却有同情的价值;没有法的价值,却有理的价值;没有人权的价值,却有责任的价值;没有个人主义的价值,却有社群伦理的价值。”[2]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思想体系,主要由修身、治国、平天下三个部分构成。修身是指人生在世,要修养成为完人圣人,实现完美的人格和理想的道德境界,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功。它要求摆脱利益的束缚,实现人自身的和谐。治国是指实行仁政德治,以民为本、以安民为务,把爱民、富民、宽民作为基本治国方略,勤政为民,选贤任能以此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实现群体和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讲平天下,是以实现世界大同作为理想的目标,其真谛是实现天人和谐。这三个环节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其核心便是和谐,即以人际和谐为基础,进而实现群体和谐,最终达到天人和谐的理想目标。由此可见,和谐作为一种文化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与核心精神。这种以和谐理念为指导的文化,淡化社会利益的分化、冲突,强调社会整体利益,有助于树立人们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合力,这些因素融入当代政治文化,可指引我国当代政治文化走向和谐。

其次是我国政治文化与西方公民文化在现代性上的一致性。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具有先发性,其公民文化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发育比较成熟。中国是通过革命,直接跨入社会主义新纪元的,在一个短暂的时期内,完成西方发达国家花了几个世纪完成的政治变化过程,政治文化尚处于发展和完善之中。虽然我国政治文化中臣民文化有很深的烙印,但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吸收和借鉴西方政治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在推崇集体主义政治价值理念的同时,也注重个人权利;在提倡平等和公平的同时,也推崇个体自由和独立自主;在提倡以德治国的同时,也推崇宪政精神。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基础上,我国积极融合西方政治文化中的合理方面为社会主义政治民主服务。

最后是我国政治文化内部的和谐性。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国政治文化是人民利益和要求的体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共产主义为最高的政治信仰,具有共同的政治情感和政治心理倾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维护国家宪法和法律,它的最终目标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呈多元化发展格局,相应我国公民的政治认知、情感、态度也出现多样化趋势,但政治价值倾向是一致的。倡导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指导地位的前提下,成最广泛的社会共识,最大限度的团结凝聚各种力量,发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用多样化的文化形式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这种一致性对我国目前多样化的公民政治认知发挥着巨大的整合作用,从而有利于实现政治文化的内部和谐性。

二、政治文化对政治人格的影响及中国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

“‘人格’一词,来自拉丁文的persona,它的原意是面具和脸谱,代表着戏中角色的特定身份。”[3]在政治学中,一般认为“政治人格,也就是政治个性,是政治行为主体在政治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政治性格特征的总和和惯常行为模式。”[3]政治人格属于微观政治学领域,与政治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政治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形态、不同政治制度和社会形态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政治文化。政治人格是在政治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不同的政治文化涵盖着不同的政治人格。

中国传统政治人格的形成土壤是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它的实质则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封建文化。几千年来的封建等级、人治政治、王权崇拜使得“君主心腹、臣民手足”观念深深植根于人们思想之中。臣民没有独立的权利,他们只有无尽的义务和无条件的服从。而封建制中所衍生出来的“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纲常严重禁锢了各色臣民的头脑。“把臣民这种对于君主的依附推而广之,便进而产生了以妇随夫,以子随父等一系列人身依附关系,这种依附关系泯灭了绝大多数人的自主意识。”[4]正是由于传统政治文化具有的这种鲜明特征,使得传统政治人格也深深打上了“依附”的烙印。

现代政治人格要求有独立的个体意识、主动的参与意识和平等意识等。它是在现代政治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一种政治人格。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国际新格局为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开拓了新的视角。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引导下,对传统政治文化进行了批判反思,超越了传统政治文化的时代局限性和落后性,继承了其精髓和理性的一面;同时,伴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西方的自由、民主、独立、参与、人权、法制等价值被人们所了解和接受,并成为我国当代政治文化体系所追求的价值,形成了当代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它不是对西方公民文化的简单的“拿来”,而是中西文化的融合;不是对传统政治文化的简单继承,而是对传统政治文化的超越。具体而言,它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与我国政治体制相适应的、具有明显和谐性的政治文化。这种文化极大的影响了我国的政治人格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三、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和谐性与现代政治人格的培育

我国当代政治文化所具有的和谐性及其自由、民主、独立、平等的价值取向对现代政治人格的培育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有利于营造政治文明的宽容精神,激发公民的政治参与,为现代政治人格培育提供伦理支撑。

“政治参与可以提高对国家的主人翁责任感,对政治体制的理解能力和宽容精神以及对政治建设的民主意识,可以提高自己知政、议政和参政的能力。”[5]政治参与激发了公民的积极性、自主性,有利于形成一种宽容精神。宽容精神是文化和谐性的体现。公民认同、接受并实践他们所共同生活的社会的基本价值和规范,这种认同不仅是指对社会规范的认同,还包括对他人的生活方式、价值选择和个性的认同和尊重。这种认同实际就是一种宽容精神。在当代,文化价值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下,我国政治文化以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为主导,充分融合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西方公民文化的合理方面,它体现出的包容性和和谐性实质就是一种宽容精神的充分体现。现代政治人格的培育和形成需要一种宽松的环境和宽容的精神。只有以宽容作为伦理准则,才能更好的消除社会及公民个体间的不和谐因素,淡化社会中存在着的分歧和斗争,形成一种谦和、忍让的精神;只有在宽容的环境中,人们才能更好的承认与自己不同的信仰、思想和生活体系,允许不同观念和信仰的和平共处;只有在宽容的环境中,人们才能有更好的自我认知,形成独立自主的意识。营造政治文明的宽容精神,可为现代政治人格的培育提供伦理支撑和创造一个稳定而友好的社会政治环境。

其次,有利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现代政治人格的培育提供价值导向。

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的指导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的反映,它在维系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治文化和谐性的关键就在于确立全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核心价值观。一方面,运用“文化软力量”从价值观的深度来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和整合力。另一方面,为政治生活中的个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提供价值指引。在我国,当代政治文化是政治人格形成的土壤。我国当代政治文化的和谐性要求有一致的价值追求,这为我国现代政治人格培育和塑造提供了价值指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思想文化领域呈多元化发展格局,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价值真空、价值错位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存在。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领域是健康的,民众的政治价值倾向是一致的。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共产主义为最高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信仰,具有共同的政治情感和政治认同倾向。这种一致性对我国目前多样化的价值取向和公民政治认知有一种隐性的整合作用,从而有利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现代政治人格的培育提供价值指引。

最后,有利于深化并贯彻“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培育独立自主意识。

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6]我国政治文化是人民利益和要求的体现,它以和谐理念为指导,强调人是社会的主体,一切工作都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7]这是“以人为本”价值理念的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在政治上意味着任何个人都应享有作为人的权利,任何公民都切实享有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正当利益和合理要求作为思考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任何个人权利都给予应有的合理尊重。具体地说,就是要尊重人的生命、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人格、尊重人的自由等。“以人为本”要求树立主人翁意识,也就是个体的一种独立自主的意识。“政治人格首先强调的是每一个社会个体所具有的独立的政治意识。”[8]中庸思想的盛行、良民意识的浓厚长期以来湮没了个体人格。而建国后,我国传统的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往往只注重集体主义观念灌输,从而抑制了个性的发展与潜能的激发,抑制了独立自主的意识的形成。邓小平曾经指出:“许多重大问题往往是一两个人说了算,别人只能奉命行事。这样,大家就什么问题都不用想了。”[9]虽然市场经济逐步培育了人们的主体意识,以及自由、平等的意识,但以独立自主为特征的政治人格还远未形成。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指出:“政治结构的基本单位是个人角色。”[10]培育现代政治人格,其关键就是要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和中心,一切以人为目的,屏弃传统的单纯把人作为工具和手段的物本主义倾向,以社会发展中提升人的价值,培养人的独立自主意识,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有利于培育社会成员的独立自主的意识,形成一种独立的政治人格。

政治人格是在政治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与政治文化有密切的联系。不同的政治文化涵盖着不同的政治人格。传统政治人格的形成土壤是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在当代,我国的政治文化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与我国政治体制相适应的先进的政治文化,其突出特点就是和谐性。它的和谐性及其自觉自为、独立自主及平等的价值取向在我国现代政治人格的培育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以我国政治文化的先进性与和谐性为依托,积极培育一种现代性的政治人格,努力促进我国政治人格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1]李传柱.改革开放与中国公民政治文化的新发展 [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0(6):34-37.

[2]杜维明.现当代儒学的转化与创新 [J].社会科学,2004(8):79-88.

[3]周亚权.政治人格题解 [J].探索.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3,75.

[4]俞可平.民主与陀螺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72.

[5]陈义平.政治人:模铸与发展-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公民政治分析 [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205.

[6]毛泽东选集 (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7]胡锦涛.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N].人民日报,2003-01-03(1).

[8]蒋云根.政治人的心理世界 [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45.

[9]邓小平文选 (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7.

[10]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方法 [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62.

猜你喜欢

人格公民培育
论公民美育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