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文本比较与汉语铭文英译
2010-04-12赵征军
赵征军
(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上海 200083)
平行文本比较与汉语铭文英译
赵征军
(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上海 200083)
本文以平行文本为基点,结合文本分类理论,探讨了中英铭文在历史沿革、分类、功能和文体方面的差异,在例证分析基础上,提出汉语铭文英译应以目的语系统为导向,遵循英文铭文重“志”轻“铭”,语言简练、朴素、平易的特点,对汉语铭文信息呈现方式及文体特征适当灵活处理,以图实现交际目的。
平行文本; 中英铭文对比; 文本分类; 翻译策略
“平行文本”(parallel text)常用于比较篇章语言学,意指类似交际语境中产生的具有相似信息的不同的语篇文本[1]75。自20世纪50年代起,它逐步用于译员培训,后被欧洲的口译培训机构广为采纳。时至今日,平行文本已成为译者翻译决策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多数翻译研究者认为,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简单的转换,还受到了诗学、赞助者、意识形态等多种因素的作用。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考虑的不仅仅是原文信息本身,还需考虑目标语读者对译文形式内容各方面的需求。换言之,译者必须考虑到影响译文文本构建的“外部制约因素和文本内部构成规则”[2]150。因此,本文拟以平行文本为基础,结合文本类型理论,对应用文体翻译中长期被忽视的领域——当代铭文英译予以探讨。
一、汉语铭文概况
许慎《说文》曾云:“铭,记也”,刘勰在《文心雕龙·铭箴》中也说:“故铭者,名也。观器必也正名,审用贵乎其盛德。”铭文,顾名思义,指的是刻在器物上的文字,如商汤之《盘铭》,周武王之《觞铭》。据学者考证,铭文最初被刻在盘、杖、笔等日常生活器物上,具有规诫、劝勉等功能。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载体逐渐被碑版所取代,称之为碑铭[3]26,如《封燕然山铭》、《剑阁铭》等,其功能从规诫、劝勉发展成为记事、颂德。从文学的角度来看,铭文也是中国文学长河的一个重要源头。以商汤《盘铭》为例,其目的虽然在于规诫、激励自我,文字也较为简单,只有九个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但它句式整齐,节奏明快,铿锵有力,形式和内容都相当完美,“摆脱了铭文单纯记事的实用性质,进入了有意识的文学创作状态,标志着铭文作为一种文学作品的题材已经奠定了自己的位置”[4]166。中国的铭文在经历了先秦萌生期之后,题材在汉代得到了空前扩展,许多作品已经超越了个人道德规诫的局限,开启了铭文关注社会、反映现实的创作倾向。如班固《封燕然山铭》描写的就是汉军征讨匈奴、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宏大场景,洋溢着豪迈的爱国主义激情。至此,铭文得到了空前发展,既可以用以描绘青山绿水、秀美风光,也可以用于抒发个人情怀,还可追记逝者。如李白《天门山铭》即写山川之美,刘禹锡《陋室铭》释志之高洁,而苏轼《亡妻王氏墓志铭》则表达了对妻子深切怀念之情。这也和中国铭文的五大类别器物铭、山川铭、居室铭、座右铭、碑铭大体吻合。
就文体特征而言,铭文的撰写受到了其载体特性的极大影响。金石自古以来就有不朽之意,古人对于镂金刻石,树碑立传态度极其虔诚,“不论那一块碑,都不是无缘无故随意而立的,都是为了表达和寄托一种神圣的情感”[5]55。因此,文人墨客在撰写铭文时倾其所能,竭力使之美化。多数铭文,特别是记颂功能的铭文词采华丽,语言庄重。近代学者文人在撰写铭文时基本上也沿袭了庄重华丽这一传统。如著名学者冯友兰先生在抗战胜利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准备北上复员之际,曾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撰写碑文。该文文采斐然,让人一诵难忘,被世人称为“三绝碑”①。其中“铭曰”部分以三言韵文的方式高度概括了整个过程,尤为精彩。
就写作体制而言,不同的铭文类别写法不大相同。器物铭、居室铭、座右铭写法异常灵活,因人、因地、因时、因物而异。器物铭大多体式短小、句式整齐,有的甚至就是一首咏物小诗。而山川铭和碑铭特征大体相似,基本由“志”“铭”(颂)两部分构成。“志”即“记”,记录事情的经过。所不同的是,碑铭记录的是逝者的世系、名字、爵位、生卒年月等,而山川铭记录的是大事发生的过程。至于“铭”,两类手法基本相似,多为抒怀之意。所不同的是,山川铭在于歌功颂德,而墓志铭在于抒发怀念之意。如《泰山刻石》后半部分主要意图在于称颂皇帝的功德,告诫四方的百姓。而《亡妻王氏墓志铭》之“铭”则在于抒发对亲人思念之情:“君得从先夫人于九原,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
二、英文铭文概况
据外研社《汉英词典》“铭文”词条,汉语铭文与epigraph和inscription大体匹配。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这两个单词意义基本等值。如Wikipedia百科全书,认为“epigraphy is the study of inscription or epigraphs as writing”②。无论epigraph还是inscription,它们都和中国铭文都有几分类似。该百科全书在解释铭文词条时认为,英文铭文可指一单字,也可指某一长文,如条约、文学作品或圣徒传记等等;其载体和形式既可为金属或石器上的雕刻、阴文、阳文,也可为陶器壁画上的绘画等等。如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墓志铭只有几个字:Cor Cordium(众心之心),而古罗马铭文图利亚赞(Laudatio Turiae)有180行之多。有些铭文,因其优美典雅,融入了诗学系统,成为该国文学重要组成部分。如英国著名诗人本·琼森创作的诗体墓志铭被收录在英国文学的文集中,作为优秀的诗篇,至今为人们所传诵[6]87,而有些铭文本身就是严整的格律诗,如莎士比亚墓志铭③。
但就类别和功能而言,中英铭文之间还存在巨大差异。如前所述,中文铭文可分为器物铭、山川铭、居室铭、座右铭和碑铭五大类别,但受理性思维和文化习俗影响,英文铭文多集中在monumental inscription(纪念性铭文)类别,鲜有居室铭和座右铭。而且,英文纪念性铭文重“志”轻“铭”。据Wikipedia百科全书记载,英文纪念性铭文主要镌刻于石,如墓穴标志物、碑、纪念匾、教堂纪念碑等等,其目的在于纪念逝者。以墓志铭为例,除作家、诗人所作铭文之外,英文墓志铭大多重“志”,如英国布里斯托尔大教堂以古英语形式为约翰·杨及妻子所写铭文就是如此④。
即使是为重大事件所做的铭文,也鲜有抒情明志之词。如为纪念在内战时期索尔兹伯里监狱死亡的11700名士兵,美国政府在当地立碑所刻铭文⑤。
此外,英文铭文在文体特征方面和汉语形成强烈反差。如前所述,汉语铭文大多词采华丽,语言端庄。但英文铭文趋于简练、朴素、平易。如英国著名诗人蒲柏曾为物理学家牛顿写过这样的铭文:Nature and Nature’s laws lay hid in the night/God said:“Let Newton be,”all was light[6]88。在现代英语铭文撰写中,这一趋势更加明显。如在美国迪斯尼主题公园中的Old Cornelius Coot雕像台基上就刻有这样一段铭文:This is Old Cornelius Coot who turned his corn crop into loot and founded Michey’s Toontown Fair to him we dedicate this square。即使是严肃庄重的墓志铭,英文也可写得活泼、滑稽,甚至带有讽刺意味,象戴维·麦考德写的Upon a Waiter就属此类:By and by/God caught his eye/[6]89。
三、汉语铭文英译探讨
对比之后,可以发现中英铭文在历史沿革、分类、功能及文体特征上同中有异。其中对翻译影响最大的是功能和文体特征差异。关于文本分类及其功能,著名翻译理论家纽马克和赖斯都曾进行过论述。纽马克在吸取其他翻译理论家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将原语文本分为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三类;同时为了使翻译更科学,更具有操作性,纽马克针对不同的文本提出了不同的标准和方法[7]14-16。赖斯在探讨翻译批评的潜力时,从译者角度出发,将原语文本分为以内容为重的文本,以形式为重的文本,以诉求为重的文本和以声音为媒介的文本[8]24-25。她认为不同的文本应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以内容为重的文本标准在于内容方面的忠实度,形式为重的文本在于形式和美学效果的相似度,诉求为重的文本在于是否达到了等同效果,以声音为媒介的文本在于译本综合使用非语言媒介和其他复杂文学形式要素时和原文的匹配程度[8]47。这些对于当今铭文英译具有直接指导意义。
反观当今多数铭文,调查其撰写背景,可以发现它们在功能、目的和文体等方面和中国传统铭文基本一致。如《宜昌大撤退铭文》是为纪念撤退,再现宜昌的英雄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而为;《香港回归纪念碑碑文》是为纪念香港回归而撰,追忆了回归的过程,抒发了爱国爱港的情怀;《二二八和平纪念碑碑文》是为纪念二二八事件,告慰亡者,平抚受难者及其家属悲愤之情,警示后人而作⑥。其目的和功能非常明确,在于“志”和“铭”。“志”,其实就是以内容为重,以信息功能为主,集中反映在对事件过程的较为客观的描述。如:
例(1)1938年秋,继侵华日军屠戮沪宁后,武汉会战禳敌维艰,宜昌告急。华北华东和华中许多工矿、院校、军机要部之物资设备、兵工航空器材及大量负伤将士、难民孤童、军政工商人士和社会贤达名流,经水道陆路,涌堵蕞尔宜昌,俟迁蜀渝。(《宜昌大撤退铭文》)
译文:After the Japanese army occupied Shanghai and Nanjing,where they slaughtered countless Chinese,the battle to protect Wuhan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became increasingly intense in the autumn of 1938.Yichang was in imminent danger too.At that time,large quantities of equipment and material from important factories,mines,academies and military departments in Northern,Eastern and Central China,as well as war industry and aircraft material were about to be transported by land and river to Sichuan Province and Chongqing city;at the same time huge numbers of people-injured officers and soldiers,refugees,orphans,businessmen and social celebrities thronged into this small city waiting to be transferred to the same destination.
例(2)香港依东西交汇之利,以自由港促进国际贸易,厉行法治,民既勤奋,经营有成,且得祖国多方支持,蔚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香港回归纪念碑碑文》)
译文:Benefiting from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ast and West,Hong Kong has developed into a free port that promotes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operates under the rule of law.The people of Hong Kong,with their diligence,vigour and entrepreneurial skills,and supported by the motherland,have achieved great success in their endevours and have turned Hong Kong into an international centre of finance,trade and transportation.
例(1)以时间为轴,叙述了各种物资人员拥堵宜昌的整个过程,例(2)则描述的是香港成为国际金融航运中心的历程,基本上是以信息为主。因此翻译时,必须以忠实传递原文信息内容为标准。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译者还需考虑中英语言上形合与意合、聚集与流散、抽象与具体、繁复与简短、静态与动态等各方面的差异[9]70,以目的语为导向,合理安排信息。否则将直接影响表达效果和交际意图的实现。纽马克在论述信息功能传译时也认为,信息功能文本的翻译应该把重点放在译语上,看译语是否如实并流畅地传递原文的信息[10]213。机械模仿原文,追求绝对的等值只能导致交际的不畅。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笔者遵从外国专家意见,将(1)中庞杂的信息以分述的方式呈现,并使用了“where,too,at that time,as well as,the same”等诸多衔接手段,以提高连贯程度,实现信息功能的传递。在例(2)译文中,碑文译者也是在依据原文信息基础上,使用分述的方法,以“香港”和“人民”为信息核心,综合使用了现在分词、过去分词、介词等衔接手段,化动为静,以聚集、形合的方式有效地再现了原文信息内涵。例(3)译文基本上也是使用该类方法。
例(3)1947年2月27日,专卖局人员于台北市延平北路查缉私烟,打伤女贩,误杀路人,激起民愤。次日,台北群众游行示威,前往长官公署请求惩凶,不意竟遭枪击,死伤数人,由是点燃全面抗争怒火。(《二二八和平纪念碑碑文》)
译文:On 27 February 1947,while investigating sales of illicit tobacco on Yen-Ping North Road,Taipei,officials of the Taiwan Tobacco and Wine Monopoly Bureau beat up and injured a female vendor.Then they opened fire,killing an innocent bystander.The public was outraged.The next day,citizens of Taipei took to the streets and demonstrated.They marched to the Governor’s Office and appealed for the immediate punishment of the murderers.In response,shots were fired at the demonstrators and several were killed or wounded.This triggered a furious island-wide protest and struggle against the regime.
这是“志”的处理。但于“铭”,翻译起来较为复杂。因为多数铭文抒发的感情都不大相同。如《宜昌大撤退铭文》意在赞扬宜昌大撤退的壮举,抒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激发读者的爱国热情;《香港回归纪念碑碑文》表达的是爱港爱国,企盼香港繁荣昌盛的祝愿。但以纽马克和赖斯理论来看,其功能都是以表达为主,呼唤为辅;以“形式为重”文本类型为主,“诉求为重”文本为辅。如“发生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宜昌大撤退,是一部民族救亡的悲壮史诗和英雄乐章。浩然正气,低徊大江流日夜,高悬星汉壮春秋。”皆属此类。至于它们的翻译,赖斯认为,以形式为重的文本,对其表达功能的传递必须由原语来决定,其标准在于是否达到相似的美学效果[8]33。纽马克也认为,表达功能文本的“理想”风格是作者个性,其重点应在原语而非译语,译者在翻译时必须研读原文,辨明作者的风格与表达意图,用译语忠实地再现原语[10]70。同时应当看到,英文铭文大多重“志”轻“铭”,纪念性铭文一般没有表达性和呼唤性功能,也无抒情明志文字出现。因此在处理“铭”时,译者尽量以原文为基础,同时考虑英文铭文的写作习惯,竭力使二者“协调圆满”。例如:
例(4)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宜昌大辙退与法国敦克尔刻大辙退齐名,气壮山河,彪炳史册。宜昌大撤退体现了中国人民在民族危亡之际,万众一心、勇于牺牲和包容团结之精神,谱写了民族统一战线新篇章,奠定了抗战胜利基础,勋业照人,万古流芳。(《宜昌大撤退铭文》)
译文:In the anti-fascist war throughout the world,the Yichang Evacuation in China is as renowned as the Dunkirk Evacuation in France.It embodied Chinese patriotism in the united struggle for survival and the readiness to die bravely for the nation when it was facing danger.It was a new anti- Japanese united front,forming the foundation of the victory over the Japanese in China,and will be cherished forever.
这种对表达功能的处理方式其实也涉及到了铭文英译的第三维度:文体差异。如前所述,汉语铭文大多词彩华丽,语言端庄,句式工整,节奏明快。以《宜昌大撤退铭文》为例,该文虽不是出自大家手笔,但整篇文章文白相兼,节奏明快激越,文采不凡。其中不乏华丽的语言,严格的对仗,夸张的表现方式。如“低徊大江流日夜,高悬星汉壮春秋”、“云谲波诡”、“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惊天地、泣鬼神”、“气壮山河,彪炳史册”等等。此类语言现象就本质而言折射的是中国人的思维审美方式和语言表达习惯:注重感性思维、追求朦胧之美、喜用排比、对仗、反复等修辞格。这在古代著名铭文中均有反映。但西方传统哲学思维是“天人各一”,偏重理性、突出个性,反映到语言表达形式上,就出现了英语表达客观、简约的风格,语言上追求一种自然理性之美,行文用字最忌重复堆砌[12]281。因此翻译时笔者基本上是淡化处理,使用的是化虚为实的方法,简化累赘表达方式,或者将意义融入整句思想的表达之中。如:
例(5)发生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宜昌大撤退,是一部民族救亡的悲壮史诗和英雄乐章。浩然正气,低徊大江流日夜,高悬星汉壮春秋。
译文:The Yichang Evacuation,a significant event in the Chinese anti-Japanese War,is a solemn and stirring epic depicting the heroic struggle for survival of Chinese people,whose patriotic spirit of self- sacrifice will last forever.
《香港回归纪念碑碑文》文体特征和《宜昌大撤退铭文》比较类似。语言优美,句子以短句为主,节奏明快。其翻译方法也基本是在保留基本修辞特点基础上,以英语语言习惯为主导,化繁为简、化虚为实。
四、结语
德国功能主义者认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行为,或“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12]29。由于中英铭文在历史沿革、分类、功能及文体特征上差异巨大,翻译的基本策略需以目的语系统为导向,遵循英文铭文重“志”轻“铭”,语言追求简练、朴素、平易的特点,对原文信息呈现方式及文体特征适当灵活处理,以图交际目的的实现。但因铭文如诗如文,宜散宜骈,淹没于其他文学体裁之中,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也未能引起译界重视。本文只是应用文本分类理论,结合中英铭文知识对铭文英译的一次探讨,所举例证比较有限,不当之处请专家学者予以批评指正。
注 释:
① 全文参见 http://www.sustc.edu.cn/cn/archives/history。
② 参见 http://en.wikipedia.org/wiki/epigraphy。
③ 参见 http://wiki.answers.com/Q/what_inscription_is_on_william_shakespeare_tombstone。
④ 参见 http://en.wikipedia.org/wiki/Monumental_inscription。
⑤ 参见 http://www.interment.net/data/us/nc/rowan/salisnat/index.htm。
⑥ 《二二八和平纪念碑碑文》及译文来自http://www.taiwandocuments.org/228_02.htm。《香港回归纪念碑碑文》及译文来自 http://www.info.gov.hk/info/monument/cover.htm。《宜昌大撤退铭文》中文由刘思华、罗洪波主笔,广泛征求社会意见而成,英文由笔者主译、陈月红副教授校阅,比利时博导Peter Kelly润色而成。两文均雕刻于宜昌大撤退纪念碑之上。参见http://blog.stnn.cc/gengsky/Efp_Bl_1002249176.aspx。
[1]Neubert,A.Text and Translation[M].Leipzig:Enzykopadie,1985.
[2]Werlich,E.A Text Grammar of English[M].Heidelberg:Quelle and Meyer,1982.
[3] 单光启.铭文发微[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科版,2000(4).
[4] 王 建.铭文略论[J].江海学刊,1994(2)
[5] 金其桢.中国碑林和碑文化的内涵[J].中外文化交流,1994(6).
[6] 张祖武.英国的墓志铭文学[J].外国文学,1997(2).
[7]Newmark,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8]Reiss,Katharina.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 Limit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9]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10]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11]方梦之,毛忠烈.应用文体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2] Nord,Christiane.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H 315.9
A
1672-6219(2010)06-0081-04
2010-06-30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资助项目(2008q122)。
赵征军(1973-),男,湖北荆门人,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生,主要从事翻译学研究。
[责任编辑:赵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