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苏共处理波、匈事件过程中的态度与策略
2010-04-12王洪敏
王洪敏
(商丘师范学院,河南商丘 476000)
中国在苏共处理波、匈事件过程中的态度与策略
王洪敏
(商丘师范学院,河南商丘 476000)
20世纪50年代中叶相继发生的波兰、匈牙利危机,极大地震动了社会主义阵营。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老大哥在处理社会主义国家和兄弟党关系时,不能摆脱旧的思维与模式,干预兄弟党事务甚至他国内政,导致矛盾复杂和升级。在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密切关注和真诚帮助下,苏共领导人适时调整了应对策略和措施,最终使危机得到了缓解。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做法给以后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和政府如何处理党际、国际关系提供了经验。
中国共产党; 中共代表团; 苏联共产党; 波兰危机; 匈牙利事件
一、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波兹南事件的高度重视与赴苏代表团的成立
苏联对于波兹南事件的态度和做法让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之焦虑和担心。1956年6月28日造成了74人死亡、900多人受伤的波兹南事件不但使波兰全国为之哗然,更在社会主义阵营受产生极大震动,特别是引起了苏联领导人的不安和恐惧。苏共中央一面紧急组成一个赴波代表团并命令苏军包围波兰首都华沙,一面迅速向中国等通报波兰形势。
1956年10月19日苏联驻华大使尤金约见毛泽东主席,将苏共致中共中央的一份电报通知交给毛泽东[1]61,有说先交给了刘少奇[2]11,主要内容是苏共中央关于对波兰准备动用武力和邀请中共派代表团去莫斯科参加讨论波兰问题。一贯奉行独立自主原则的毛泽东很明确表示:不同意苏联武力解决波兰的做法。他说:“如果苏共不动用武力,也不召开国际会议谴责波兰,并同意用和平方式解决苏波分歧”,那么“中共同意派代表团去莫斯科共商解决问题的办法”[1]61-62。毛泽东敏锐地觉察到了苏联领导人在处理波兹南事件问题上的犹豫不决心态和可能出现的莽撞行为,遂于10月19日当天约见波兰驻华大使基里洛克,通报了中共中央坚持的意见。次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紧急会议,讨论波兰形势、波苏关系以及给苏共中央的回复意见。当新华社社长吴冷西给毛泽东汇报了外电关于波兰危机的报道情况后,毛泽东表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对另一个社会主义邻国武装干涉,是违反最起码的国际关系准则,更不用说违反社会主义国家相互关系的原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这是严重的大国沙文主义”[3]11。会议一致同意:应立即警告苏共中央,坚决反对他们对波兰动武。会后,毛泽东约见苏驻华大使尤金,让其赶快转告苏领导人,“苏联武装干涉波兰是违反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的。中共中央坚决反对苏共中央这样做,希望你们悬崖勒马”[3]11。
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给苏联领导人的忠告明白地表达了以下几层意思:(1)苏联诉诸武力的做法违反国际关系准则;(2)违反社会主义国家间的相互关系原则;(3)自认为是老子教训儿子,其实质是大国沙文主义;(4)此例一开,将会使(除苏联以外的)各个社会主义国家人人自危。可见,这既是基于国际关系准则的考虑,更是对其他民族和主权国家尊重。
波兰形势的发展愈发让苏联人感到吃惊和意外。10月21日,波兰统一工人党在紧急召开的八中全会上没有将苏联元帅罗科索夫斯选入政治局,此事让苏联领导人感到难堪和愤慨,他们不甘心让苦心经营的周边屏障成洞开之势。无奈之下,苏共中央再次给中共中央发来电报,希望中共能派以刘少奇或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赴莫斯科与其他东欧各兄弟党开会,共同商讨如何应对国内出现的紧张局势。当天,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研究讨论波兰问题和苏共中央的电报。大会一致同意:坚决反对苏联武装干涉波兰;承认波兰统一工人党的领导;在平等的基础上与波党合作;维护社会主义阵营的统一;派刘少奇、邓小平、王稼祥、胡乔木组成中共代表团赴莫斯科。
二、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运筹与《合作》宣言的发表
毛泽东继续关注东欧事态发展和苏联态度的变化,随时给予中共代表团以方向指导;赴苏代表团为平息事端、维护社会主义阵营的统一,机智、有效地开展工作。毛泽东密切关注波兰政治形势,在遥控指挥赴苏代表团的同时,还召见苏联大使尤金,提醒苏联人要承认波兰哥穆尔卡的合理性和争取波兰留在社会主义阵营里面的可能性。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在会见时毫不隐晦地指出波兰的动荡与苏共二十大特别是苏联领导人不能正确评价斯大林有关,这说明毛泽东已经开始从历史源头深入思考波兰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
1956年10月23日下午,中共代表团抵达莫斯科,中苏两党会谈随即开始。中共代表团首先了解了波兰形势,获悉了赫鲁晓夫想让中方调解的真实想法(即承认波兰的新领导)。在赫鲁晓夫作了自我批评后,中共代表团果断地表达了中方愿意帮助苏联解决波兰危机的决心。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关键时候急他人之所急。苏联模式的危害和苏共二十大在思想领域的震荡不只局限于波兰一个国家,它很快波及到了匈牙利,引发了匈牙利事件。情急之下,苏共中央主席团作出了与处理波兰不一样的决定:出兵。苏军于24日凌晨进入布达佩斯。10月24日中共代表团受邀列席苏共主席团会议。虽然苏联领导人很希望中国同志能理解苏联的做法,但作为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一员,中国人无论如何也不愿意看到同志们之间的兵戎相见和流血事件的发生。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在会议上做了义正辞严的发言。他“分析了波匈事件在国际关系层面上的原因,并就苏共中央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存在的一些缺点与错误提出建设性的批评”[4]238。刘少奇说:“苏联在斯大林时代,在对待社会主义兄弟国家相互之间的关系处于不正常的状态,这是波、匈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之一”[5]805,“大国的党,较老的党,最先取得政权的党,理所当然应多承担义务,做出较好的榜样。”但“关系还是搞不好,波兰还是发生这样的事情,匈牙利还是发生这样的事情。因此,就值得研究一下,是不是一切事情已做得尽善尽美,是不是其中还有一些缺点或者还有一些错误。请苏联同志考虑:苏联在斯大林时期,是不是犯有大国沙文主义、大民族主义的错误,致使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处于一种不正常的状态。这也是波兰事件、匈牙利事件发生的原因之一”[2]14。刘少奇用极具感染力、说服力的发言将党际平等与互利、相互学习与合作、不干涉他人内政等原则和共产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准则明白无误地讲给苏共领导人,可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正视现实、着眼发展。一方面要求兄弟党之间有不同的意见应该讲清楚;另一方面从大局出发,“为了社会主义的利益,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利益,我们需要站在一起,这是压倒一切的大原则大道理,其他的争论都是小问题”[2]15。赫鲁晓夫听了以后,表示心悦诚服[6]323-325。
10月26日,中共代表团再次参加了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讨论波兰问题。关于匈牙利问题,代表团旁听了苏共中央的意见;关于波兰问题,刘少奇突出讲了稳定问题,即不要撤罗科索夫斯基的职,也不要对逮捕过、审判过哥穆尔卡的人进行报复——这也是赫鲁晓夫想达到的底线。于是赫鲁晓夫请求刘少奇出面斡旋。但匈牙利形势的发展促使苏联放过波兰问题而集中精力解决匈牙利问题。10月28日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讨论匈牙利问题,作出了只有以政治手段解决匈牙利危机才会对苏联有利的决定。这一不主张诉诸武力而是用政治手段解决匈牙利危机的决定,应该说还是考虑了中共代表团的意见,或者说刘少奇的意见在其中发挥了作用。
在这里有必要说一下10月29日中共领导人意见前后相左的问题。这一点受到了研究者的质疑且颇有微词。当天,赫鲁晓夫等苏共领导人看望中共代表团并表达了对于华沙条约的担忧。刘少奇出于稳定的考虑,明确表示:“苏军最好不要退出,还是要保持华沙条约”,他还谈到“要保护罗科索夫斯基,以及警惕反革命等问题”[2]15。谈话中间,接到了毛泽东从北京打来的电话,“希望苏联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上、经济上一律平等,更加开放些,驻军也应该撤离,让这些国家独立自主”[2]15。于是,“刘少奇转而要求苏共重新考虑波匈的撤军要求”,“要求苏共中央在政治、军事两方面都放松对波、匈的控制”。表面看来,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个不撤,一个要撤。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两种意见都是出于解决危机的现实考虑,都是好意。所不同的是刘侧重于就事论事、争取稳定、保持社会主义阵营的统一;毛泽东侧重于整体、全局和长远地看待问题,要巩固社会主义阵营,就要解决现存的不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国际、党际关系的根本问题,就要既保护较小的、后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利益,又要尊重其民族感情;就要克服以老子自居的做法和动辄打板子的行为。其立足点在于要解决本质问题,不主张像消防员那样东奔西跑,应接不暇。
在取得赫鲁晓夫理解的前提下,刘少奇建议苏联最好发表一个声明,“宣布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平等的,顾问可以撤回,这样才能表明苏联与东欧国家政治、经济上平等的态度”[4]242。刘少奇还强调,社会主义国家间必须坚持以万隆会议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最后,苏联领导人同意起草一个宣言,刘少奇率中共代表团参加了会议。苏共中央主席团接受了中共的劝告,通过了《苏联政府关于发展和进一步加强苏联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友谊和合作的基础的宣言》,并于当晚对外广播。10月30日苏共发表的《宣言》与10月28日苏共中央主席团的决议具有本质的一致性。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顺应形势发展的正确举措。
三、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匈牙利事件的态度和给予苏联出兵匈牙利的忠告
西方势力的参与和活动引起了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警觉。随着10月29日苏军撤出布达佩斯,纳吉宣布解散国家保安部队,社会的无序和犯罪分子的活跃,加上劳动人民党的解散使整个国家面临失控的危险。据苏联人反映,“西方开始了一场疯狂的宣传运动,来赞助匈牙利起义”[7]169。当10月30日刘少奇等中共代表团将此等情况通过电话告知毛泽东时,他警觉地意识到西方敌对势力已经在活动了,他们的目的就是要推翻共产党的领导,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所以,毛泽东将匈牙利事件与波兰事件加以区分,认为匈牙利事件的性质已经是反革命了,因此他“倾向于进攻,但以为最好等反革命多暴露一些,在人民看的更清楚的时候再行动为好”[2]16。当中国代表团用肯定的态度将毛泽东的意见转达给苏联领导人时,赫鲁晓夫一时茫然,左右为难。10月31日,苏共中央主席团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匈牙利问题。会议分析了国际局势和匈牙利危机,赫鲁晓夫认为不能从布达佩斯和匈牙利撤军,应首先恢复匈牙利的秩序,英、法军队在侵略了埃及之后然后就会侵略匈牙利,苏联没有别的选择。会议一致同意赫鲁晓夫的判断和分析,于是做出了再次出兵匈牙利的决定。
关于苏联再次出兵的问题,有观点认为中共领导人的意见起了决定性作用。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能否认中国因素的影响,但影响因子有多大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从公布的苏联卷宗档案来看,苏共10月31日主席团会议,显然是在认真分析了英、法军事动态、苏联全局利益和东欧局势的基础上,考虑包括中国在内的兄弟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见后作出的决定[8]。刘少奇于10月31日晚上对赫鲁晓夫的忠告,“这里还有一个时机问题,什么时候办?一是要有政府邀请才好去;二是要有群众基础,群众赞成才好去”[2]17。这三个条件或前提即关于什么时间、什么时机出兵的问题,匈牙利政府让不让出兵的问题,匈牙利人民欢迎不欢迎的问题。因此作为苏联或中国等国家,你再怎么认为有必要,那是你的事,你要到匈牙利进行政治干预特别是军事干涉就非得匈牙利国家同意方行。因此,那种认为是中国迫使苏联出兵匈牙利的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11月6日,周恩来总理在获悉匈牙利工农革命政府已于11月4日成立后,马上致电其部长会议主席卡达尔表示祝贺,“并通知匈方中国政府决定将价值3000万卢布的物资无偿地、不附带任何条件地赠送给匈牙利工农革命政府,作为对兄弟的匈牙利人民的友好援助和支持”[1]54。
总之,在波、匈事件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了高度关注并真诚帮助社会主义兄弟国家。没有因为前一阶段与苏共中央的意见分歧而袖手旁观。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站在社会主义全局的高度,从维护主权国家利益出发,审时度势,积极应对,树立了负责任大国的早期形象,赢得了波兰、匈牙利等国家人民的赞扬。
[1] 裴坚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1956)[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2] 师 哲.波匈事件与刘少奇访苏[J].百年潮,1997(2).
[3] 吴冷西.忆毛泽东——我亲身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断[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
[4] 胡 舶.冷战阴影下的匈牙利事件:大国的应策与互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传(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6] 赫鲁晓夫.最后的遗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7] 韦利科·米丘诺维奇.莫斯科的岁月(1956-1958)[M].达洲,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
[8] Westad,Odd arne,ed.The Soviet Union in Eastern Europe,1945-89[M].London,1994.
[责任编辑:刘自兵]
D 651
A
1672-6219(2010)06-0078-03
2010-03-10
王洪敏(1968-),女,河南商丘人,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档案学及政治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