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琵琶演奏中音乐表现力的体现
2010-04-12刘芷廷
□刘芷廷
(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系,北京 100875)
琵琶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乐器,常常以极强的音乐感染力和多种多样的音乐表现力将人带入各种不同的情感世界中,这种情感世界的创设来源于琵琶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将内在的思维过程、情感意识和外在的表演技能的有机结合。这种内外两者的有机结合形成统一和谐而又美妙的旋律,就是琵琶演奏中音乐表现力的全面体现。
一、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琵琶演奏者要想在演奏过程中正确、恰当的运用音乐表现力来体现音乐的情感世界,就必须要多学习、多读书,多掌握各种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层次,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了一定的文化知识的积淀就会对整个音乐文化构成的历史和内容有一个系统而又全面的正确认识,这样对音乐作品的研究也会得心应手,从而对音乐作品内涵的挖掘会更深刻,理解就更透彻。就能准确地把握音乐的精髓所在,这也跟我们写作文一样,对题目研究理解的透彻就不至于跑题。所以,文化层次的提高,会大大提高演奏者的感悟能力。对作品倾注的情感也会是多维的,多层面的。演奏者会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与音乐融为一体,抛弃一切功利心,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艺术作品,尽情地享受艺术,达到一种“高山仰止,景行行芷”的崇高境界。只有这样,演奏者才能将自己的内心体会孕育到演奏过程中,去表达乐曲真实的情感世界,创造完美的意境。例如:我在考四级时弹奏阿炳的《大浪淘沙》,那时年龄还小,并不怎么理解乐曲的内涵,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对乐曲的理解逐步加深,而每次演奏的感觉也都不一样。随着演奏者思想情感层次的不断提高,使音乐表现力得以全面的体现。所以我们都有切身体会。每个年龄段,由于文化层次、思维方式、思想认识的不同,音乐表现力的体现也是不一样的,它会随着年龄的增加,生活阅历的增加,对作品的理解也会上一个新台阶。
另外,演奏者在理解作品内涵时,还应多向老师请教,多和同行探讨交流,多查阅资料研究作品的意境及创作动机和所描绘的音乐形象,经常聆听一些名家的讲座,从中得到启发。也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来帮助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当然,我们在理解作品时,不能太僵硬,太死板,要赋予一定的情感,使音乐活起来,这样才更有魅力。例如:在弹奏《天池》这首乐曲时,除了在老师的指导下对乐曲充分理解并加以运用外,我并没有满足于将乐曲传统的东西完全循规蹈矩的表达出来,而是在此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感悟,使弹奏出来的乐曲,生灵活现,优美动人,自然流畅,更具生命力和吸引力,也更具感染力。当然,一部乐曲的理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还需要演奏者有一定的音乐天赋,对音乐产生激情,与音乐产生共鸣,这样所表达出来的音乐表现力才是真实的,发自内心的,自然的流畅的。因此我们要不断挖掘自己的音乐潜质,努力培养自己的艺术素养,让我们去热爱音乐,让音乐真正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让它穿越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个环节。正如德国伟大诗人歌德曾说:“不爱音乐,不配做人,虽然热爱音乐,也只配算半个人,只有对音乐倾倒的人,才可完全称作人。”
二、外在的表演技能是琵琶演奏中音乐表现力得以体现的基础
对作品内涵的理解是体现音乐表现力的关键,而演奏者的表演技能则是琵琶演奏中音乐表现力得以体现的基础。演奏者的表演技能除掌握最基本的弹奏方法外,对音色的处理、节奏的把握及呼吸的运用也是影响音乐表现力的重要因素。
(一)音色的处理
音色,顾名思义,声音的色彩。音色的多样性是琵琶固有的特点。琵琶以它独特的弹拨方式创造着丰富多彩的音色,表达着多姿多彩的情境。无论哪种音色的变换都是通过左右手不同的演奏技法及其不同的触弦方式所制造出来的。而在同一种演奏技法中,不同的触弦方法所演奏出来的音色和所表达的情景差别会很大。
触弦动作大小与速度的快慢。若手指经过的速度快,动作偏小,只用手指来拔弦,则表现出的音色洪亮、清脆、刚劲有力;如:《十面埋伏》中运用左手绞弦的演奏技法来模仿战场上兵器碰撞的声音,如果右手轮指速度快,动作偏小,只用手指来用力拔弦,就会表现出战场上短兵相接的激烈战争的场景;相反,我们在触弦时动作偏大,带动手臂或手腕,手指经过弦的速度缓慢,则音色柔美、圆润。如《春雨》中运用大量的挑、拂、勾来描绘春雨的细腻,温柔、绵绵不断。也表现出一种万物苏醒、春意盎然的景象。
触弦锋面及面积大小的不同。我们经常听到有“入弦深浅”的说法,入弦深即触弦面积较大,声音厚重,入弦浅即触弦面积较小,声音脆薄。运用指甲的中锋触弦音色一般明亮,运用指甲的偏锋触弦则音色圆润、浑厚,用指甲的上偏锋或下偏锋触弦,则音色坚硬干瘪。
触弦位置的不同。一般来讲,在最后一个琴品与复手的中间触弦,音色清脆明亮,显得通透,离琴品越近,音色越空洞,离复手越近,音色越显干瘪,这类情况一般要满足音乐作品描绘特定形象的需求,比如《狼牙山五壮士》中运用在复手上面触弦的技法形象地描绘了日军的阴险嘴脸。
同音演奏中的音色处理。在演奏作品时,我们经常会遇到同音演奏,而我们处理音乐时往往忽视了一个音重复演奏的音色处理。虽然是一个音重复演奏,但我们可以把每次的重复都进行音色变化的处理,使音乐更加丰富,演奏更加传神。 左手对音色的影响往往也是我们忽略的对象,在演奏中,我们有时只考虑到左手按弦的准确性,而推、拉、吟、揉、带、打以及许多泛音的处理却不被我们重视。例如《老童》开头部分是完全用左手的打、带、吟、揉来完成的,所以左手按弦的力度与角度,带弦的力度与角度都是影响音色的重要因素。
(二)节奏形式的表现
音乐最基本的要素是节奏和旋律,在琵琶演奏中,节奏形式表现的好与坏直接影响乐曲的整体表现力。
在节奏的表现力中,首先要准确地将多姿多彩的节奏形式表现出来,每个音符所包含的时值一定要准确无误。其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好的“节奏感”。“节奏感”不仅是准确地表现各种节奏形式,还要注重节奏形式之间的联系,对乐曲韵律的把握,将节奏注入自己的情感,使各种节奏形式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更加鲜明。例如《龙船》,在此曲中,大量的运用了锣鼓的节奏,其中,附点、切分等典型的锣鼓节奏在曲中有丰富的运用。我们如不把这些锣鼓节奏融合到全曲的韵律中,只是孤零零地去演奏每一种节奏型,那么就会造成节奏不稳、往前冲且音乐的表现力不精彩的后果。
(三)呼吸在演奏中的运用
一个好的琵琶演奏者拥有娴熟的技术技巧和优美的音色固然重要,但恰当合理地运用呼吸对于更完美地演绎音乐作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作品的演奏中要运用各种各样的呼吸,不同的呼吸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在乐曲、乐段和乐句之前运用呼吸实为“聚气、聚神”。古人曰“气定神闲”。通常音乐的开始,我们深吸一口气,全身松弛,旋律从心中来,若慌忙开始,则气虚神散,无法更投入地演奏。就如写字一般,聚其气于锋,下笔如有神。 乐段与乐段,乐句与乐句的衔接运用呼吸即为“形断,神不断”,有句成语叫“藕断丝连”,讲的就是这个意思。乐段之间,乐句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我们用呼吸将它们衔接,让美妙的音乐如流水一般源源不断。
在演奏中要将呼吸与旋律融为一体。在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中,无论是绘画、书法、舞蹈等都讲究“形神兼备”,在琵琶演奏过程中也同样如此。要表现音乐美,就要做到“气韵传神”,呼吸的运用将引导整段旋律或整首乐曲的力度感与节奏感,会增强音乐的流动性,将会控制演奏者情绪的转换,从而影响对作品情感的表现。
总之,在琵琶演奏中要能全面体现音乐的表现力必须要做到形、神、曲、技的完美统一,以达到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当然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学习,去追求,去完善,从而使我们更好地完成音乐的表现。
参考文献:
[1]陈辉.何处春江无月明[J].音乐生活,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