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年制高职语文教学现状及改革策略初探

2010-04-12李文娟王宝通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情境高职语文

□李文娟,王宝通

( 1.晋中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2.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7)

随着近几年来普通高校语文教改的深入,高校的语文教学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尽管如此,高等职业教育语文的教学现状依然不容乐观,各种问题依然亟待解决。目前,在高职语文教育的指导思想上,还没有哪一位有影响力的语文教育专家专门针对高职语文提出一套系统完善的教育理念。理论教育专家对高职语文教育研究的薄弱,就使得一线的高职语文教师缺失了可指导自己教学行为的明确的理论依据,以致他们对高职语文教育没有充分的认识和深入的思考。如此,种种教学方法上的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一、现行高职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对高职教育的性质和语文教育的定位认识模糊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较短,许多人包括部分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对高职教育的性质认识不足。传统思想对从事职业技能人员的偏见依然存在。中国传统的“厚道薄技、重知轻艺”的观念根深蒂固。不单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热情与态度,还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的心态。他们认为:高职学生主要是学职业技能,语文课学不学没关系,再加上学制短,总课时数少,语文课时能减则减。高职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中地位日渐丧失,反映人们对高职人才培养认识上的误区。

(二)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僵化,语文教学观念脱离学生的实际

高职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被僵化在近百篇的课文内,被隔离在教室的水泥四壁内。学生看不到知识与他们现实的生活世界的关系,看不到语文在专业中的应用,也逐渐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基本上采用的是单一的灌输法:老师讲,学生听,学生似“容器”,教师似“匠工”,整个课堂被教师的话语所霸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结果的掌握,忽视的是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而对课文产生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刘国正先生说:“语文训练,联系生活则生动活泼,脱离生活则死气沉沉。”

没有了灵魂的统帅,失去了真实的互动,我们的语文课堂显得有点似空中楼阁,离我们的心灵遥远而虚无。失去了语文教学思想碰撞,心灵触动的真正本色。有效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高职语文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多下工夫,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断形成兴奋点唤醒学生的思维,最终发挥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学习工具的作用。学生终会因为课堂枯燥无味而放弃语文的学习,高职语文教学必将陷入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困境。

二、创新教育改革的建议和对策

鉴于当前高职语文教育的现状,笔者提出了一些初步的改革建议和对策,以期对进一步深化高职语文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加强沟通交流,让学生的兴趣“活”起来

一般的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重专(专业课)轻文(文化课)”的倾向,认为专业课学好了,掌握一技之长,便可安身立命。认为文科课程的学习和后续的专业课的学习联系不大,因而对语文课没有多大兴趣,浅尝辄止,应付了事。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如何提高职校生语文学习兴趣是当前高职院校语文教师的一个主要任务。

大学语文是一种人文类课程,特别需要在其中融入情感教育,即要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亲”是一种亲和力,让学生培养自尊心和自信心,让他们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在富有兴趣的基础上,产生“自我实践”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教师要营造积极愉快的氛围,吸引学生主动去“情感参与”,以激发他们对“国文”的渴求。

(二)注重提问设疑,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在教学形式上,课堂里的师生问答是必不可少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或者学生提问,老师解疑,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知的欲望,而且对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大有裨益。不幸的是,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凝固成了一套不变的僵硬模式: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段落划分、中心归纳,等等。强塞硬灌,千篇一律。学生根本没有缓冲时间用以思考发问。即便老师在教学中有一些问题提出,也只是教师照单提问、学生顺着老师早已设定的思路回答。每天面对如此程式化的教学方式,学生何来兴趣?何来活跃?我们应该明白到底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在课堂上,教师所起的是引导提高的作用,真正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让学生学会思考,让学生学会提问,让学生逐步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独立的思想,才是最终的目的。教师必需善于组织学生对于诸如教材中的难点问题、疑点问题、社会中的热点问题等展开激烈深入的讨论,从而达到在你争我辩中催生新思想、探索新知识的目的。一方面,应该重视提问设疑的作用,提高问题的质量。同时,还应允许学生对其进行怀疑、否定、甚至批判。在一个个问题的情境设置障碍中,进行不断的思维交锋。惟其如此才能有助于激活学生潜在的认知能力,归还其“主体”地位。

(三)创设优美情境,让学生的想象“活”起来

大学语文教材中那些绚丽的文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特别是意境优美的唐诗宋词和明清散文,给人以美的享受。我们可以以课文为基点追溯历史和现实的情境,为学生创设尝试情境、故事情境、优美情境,找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审美感觉和审美意境与作者产生共鸣。纵观语文教材,内容包含人文、科技、山水、历史……仅凭教师的一张嘴,又岂能一一道尽?如果借助多媒体技术,将语言、图形、声音、数据、动画和视频图形混合使用,既丰富了言语表达手段又可以创设模拟各种情境,无疑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讲究亲和幽默,让学生的心情“活”起来

现在学生很挑剔,语文课光靠严谨传授知识还不够,更需要贴近学生实际,富有生趣,以活跃学生“沉闷”的心,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便是幽默。”幽默能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知识和教益。学生最喜欢幽默感的教师。幽默是语文教师的个性体现,总是蕴涵着深刻的见解和独到的看法。课堂上,面对变化的教学情景,总有些地方须教师即时地调整与发挥。适时结合教学内容插入一些文学典故、名人趣闻、笑话等等,松弛学生紧张的神经,活跃课堂气氛。幽默艺术也是教师教学机智的表现,即兴的应景式发挥,有时更能达到调动学生情绪,增强学习效果的目的。很多学生会因为欣赏喜欢某个老师而喜欢某个学科,学生对语文尤其如此。在语文课上,不妨幽他一默。

参考文献:

[1]周宏.教学艺术[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2]葛兆光.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十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刘显国.激发学习兴趣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5]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6]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7]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现代大职业教育之路[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8]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9]张爱东.浅谈心理学知识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5).

[10]马玲玲.项目驱动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

猜你喜欢

情境高职语文
不同情境中的水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