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和对策
2010-04-12王绪成
□王绪成
( 山东科技大学公共课部,山东 济南 250031)
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尤其理工科大学生的立足点。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化发展的要求和积极应对国际竞争的良策。但目前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致使我国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不和谐显然与时代要求不相符。
一、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综观目前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状况,存在如下弊端:
(一)高校人文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大学生人文精神低落,价值体系相对混杂。随着社会对人文素质教育要求的进一步提高,高校现有的人文类课程建设在新形势下存在着一些不足或缺陷。这具体表现在:首先,现有的各类课程分布,历史与哲学方面的课程相对薄弱。其次,在课程体系方面,不够规范化和成熟化,一些人文课程的开设随意性很大,缺乏连续性和计划性。再次,在课程的统筹安排上,人文类课程的关系尚未理顺。课时总体偏低,有些课程的开设时断时续,无法确保。这些弊端使大学生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上容易产生“精有余、博不足”,“技术有余、价值不足”等弊端。再加上学生、家长难以摆脱的功利性的“职业至上论”,以至于不少大学生对自己专业以外的知识与教育,尤其是那些在他们看来与“功利”、“实用”无直接关系的人文素质教育缺乏兴趣,从而导致其缺乏批判性思考,人文精神低落,价值体系混杂。
(二)大学生的创新观念淡薄。与中学教育相反,大学学习应重自学,轻灌输。但许多适应了填鸭式教育的学生依然保留了中学的学习习惯,上课只管忙于抄笔记,无暇去思考,或因“社会交往”过多没时间或没兴趣对老师所讲的内容提出问题,或者根本不屑思考和消化。再加上他们习惯把老师的讲解和课本上的理论当作权威,即使提问题,提出有突破性和创见性的问题的同学也屈指可数。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理工科大学生的创新观念和意识。
(三)大学生缺少挫折感、心理素质低。许多大学生一直生活在比较优越的物质生活环境当中,他们的人生日记里几乎没有过挫折的概念。然而社会竞争的残酷,对他们是一种身体、尤其心理上的巨大考验和挑战,使家中的温馨和优越感在变幻莫测的社会大环境中减弱,许多学生在残酷的竞争和沉重的社会压力下不堪一击。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个体间的经济差异变得越来越明显。经济条件差的学生与经济好的相比在心里多数会存在自卑感,然而他们内心想改变自身命运的愿望却是迫切的,他们不希望自己永远这样自卑下去。这些孩子最怕失败,因为机会对他们非常宝贵,条件不允许他们从头再来。这两种背景的学生,都容易走上心理的误区和极端。前者经不起打击和挫折,因贫困而自卑,因害怕失败缺乏自信,而后者是自我调节能力差,一旦失败,最终也会失去面对生活的勇气。
(四)学生法律意识不强。绝大多数大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接触法律知识还是在大学。然而由于法理的空洞乏味,法规和法条数目的繁多,且系统学习时间短。因而很多大学生毕业走上了社会,却还是个“法盲”,不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武器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缺乏安全防范意识,择业时上当受骗者大有人在,遇到劳动关系纠纷更是手忙脚乱。
(五)叛逆心理日渐增强。这里的“叛逆心理”是一种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膨胀和集体主义、协作精神的逐渐减弱的特定现象。他们不想参加集体安排的统一活动,认为自己应该有自行安排自己大学生活的绝对自由,不想也不应该受到纪律的限制,即使参加统一组织的活动但如果对内容不感兴趣,则不会积极合作,还可能会抱怨。
(六)文明礼仪淡化。“知书达理”是中华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比较高的境界。“知书”即学识渊博;“达理”即懂得为人处世之道德礼法,待人对事有礼有节有度。对于理工科大学生十多年的求学历程基本上可以使大学生算得上是“诗书满腹”了,但文明礼仪淡化也是不争的事实。比如:一顿饭后干干净净的宿舍走廊便满地狼藉;校园里的清洁桶经常是桶外的垃圾比桶内的多;随地吐痰的现象屡禁不止;大学生情侣在公共场合勾肩搭背,坦然自若;食堂打饭插队、拥挤、出口脏话;部分学生进教师的办公室不敲门;穿着服饰过于随便;不礼貌用语经常挂嘴边等等。
二、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建议
针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尴尬境地,特提出如下对策:
(一)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坚持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南,以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和个性协调发展的高素质高等专门人才为目标,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精华,注重“实际、实用、实践、实效”,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 “复合型”人才。
(二)理工科大学生 “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通过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不断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把他们培养成为既会做人,又会做事,既能爱国,又能创新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具体达到以下目的:
提高大学生的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等在内的整体素质。这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
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丰富大学生的人文科学知识,进一步净化和升华大学生的精神境界,不断培养大学生高尚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这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本质。
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通过实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促进他们更多地关注世界剧变,关注国家命运,关注民族兴衰,关注他人感受,从而增强对国家、对社会、对亲人、对他人的责任意识。使大学生既“能爱国、会做人”又“能创新,会做事”。这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
增强大学生的适应能力。这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点。通过实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促使大学生应对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不断增强适应变化的承受能力,促进大学生真正朝着“性格开朗、勤学苦练、勇于面对、沉着应战、处事不惊、随机应变、百折不挠、全面发展”的方面努力迈进。
(三)加强理工科大学生 “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方法:
全社会加大“人文素质教育”建设力度。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综合协调,齐抓共管,才能切实推进。一方面各级宣传教育舆论工具,从正面灌输,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另一 方面,多树立先进典型,扬善抑恶。尤其从普通百姓中发现先进人物,及时宣传,正确引导,让人们感到英雄人物就在自己身边,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帮助大学生不断校正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强化社会公德意识,民族自强精神,顾全大局观念。
高校加强在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高等学校要纠正重理轻文的片面倾向,从教育观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进行系统改革。要转变观念,合理确定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合理设置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重在传授人文知识 ,培养人文精神风尚,铸造现代新人文理性;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使他们真正做到教书育人;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等等。通过这些措施发挥文学的教化劝善的功用,使他们加强对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的认识;发挥历史的使人明智的特长,培养学生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的历史感和思维;发挥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思辨、全面的理性思维功用,使他们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培养辩证的理性思维,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校要为有效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全方位的保证。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重要日程,高校各级干部和教职工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做到组织和职责落实;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经费预算,做到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经费落实到位;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教学管理,统一制定相关管理规定,做到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任务落实:开齐课程,开足课时,选好教材,安排好教学计划,选好教师,尽量将人文素质教育的活动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鼓励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学生管理,做到学生管理落实;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评价奖惩,做到奖惩落实。
参考文献:
[1]李工真.德意志大学与德意志现代化[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2]张春国,杨诚德.素质教育与和谐社会对话[J].教育探索,2006,(3) .
[3]杨叔子.继承传统,面向未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5,(2).
[4]张大勇.新时期大学生人生价值观问题与农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提升[J].高等农业教育,20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