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GDP的内涵演绎及意义

2010-04-12黄建秋

关键词:国民收入国民经济核算

黄建秋

(上海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0093)

GDP的内涵演绎及意义

黄建秋

(上海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0093)

本文通过回顾GDP的内涵演绎及其在在中国的发展,分析了促进GDP发展成熟的动力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以期我们更好的理解、认识和准确的运用GDP有所帮助。

GDP;演绎

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常住生产单位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水平的综合指标,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也是一国政府制定、调整各种宏观政策的重要依据,GDP还被称作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1]。伴随着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以及经济理论和统计方法发展,它从一个不经意间对国民收入的估计指标发展成一个被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接受并采纳的经济发展评价指标。让我们从GDP发展的不同时期,来回顾一些对GDP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和事件,考察一下GDP的内涵演绎及意义,并简略的回顾一下GDP在我国的发展,以利于更好的理解和运用GDP。

一、GDP的孕育期

在GDP的概念出现之前,一国的国民收入是评价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或财富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最早提出对国民收入进行估计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2,3]。而在配第之前,由于受“重商主义”的影响,人们往往将“金银财宝”的多少作为一国的经济实力的评价指标。1665年,配第在计算英国可征税的能力时,对国民收入进行了估算,可以说是他创立了国民收入的概念,开创了运用定量分析方法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工作的先河。他用人口数和人均生活开支的估计数,估算英国国民的总支出,又从土地、房屋、其它财富和各个行业的劳动收入估算英国国民总收入,并在估算中保持这二者相等,他假定储蓄与支出相比只占很小比例。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是能多方面考察国民收入,二是能使数据相互印证。虽然由于历史的客观条件,在他的数据来源中,通过严格的统计调查得到的数据少,根据经验或推算得出的数字多,但他所采用的方法对后人极具启发意义。由于有了国民收入的估计,人们可以不像过去那样,只从定性的方面描述一国的的基本情况,而可以用定量的数据,为国家制定政策提供可靠帮助。他认为“在社会经济讨论中,除了数字、重量和尺度以外,说任何的话都是多余的”。[8,P7]他不仅计算了英国的国内收入,还在《政治算术》(1676年)一书中,对当时的英国、荷兰、法国之间的“国富和力量”进行数量上的计算和比较,他的这种“政治算术”,开拓了经济研究的一个崭新领域,使他被誉为"政治经济学之父,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统计学的创始人。

英国经济学家格雷戈里·金在配第工作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改进[3],在《对英格兰现状的自然与政治的观察和结论》(1696年)一书中,他对1688年英国的国民收入作了估计,其特点是对分组进行了细化,把经济活动主体分成26个社会阶级,统计范围不仅包括收入、支出和储蓄等,还统计出国民收入按社会职业群体的分布,并对按收入和财富分类的国民收入进行了统计分析;他从国民收入的三个阶段来计算国民收入,即生产,分配和消费,这种方法直到1930’s还很少有国民收入统计学家采用,这已经有现在三种计算GDP方法的影子了。在哪些项目应该统计在国民收入中的问题上,就像配第和早期的法国经济学家一样,金运用的是综合生产观(comprehensive production concept),与我们现在SNA中采用的概念相一致。按照这一观点,服务和产品一样都是创造价值的。与此概念相对比的是,重农经济学派认为只有农业才创造价值,其他部门是不增值的。因此,只有农业生产才应计入国民收入,而不包括农业以外各部门的产值。金的观点也不同于其后经济思想界一度占据主流地位的斯密的观点,斯密认为制造业、贸易和货物运输业像农业一样都创造价值,但在计算中排除了政府职员,军队以及大部分服务产业的非生产性产出。直至19世纪后期,马歇尔在他的《工业经济》及以后的著作中大力捍卫综合生产概念,凭着他在现代经济界的巨大影响,金的观点才被大多数人认可。金也和配第一样,就国民收入在英国与它的二个邻国和对手法国、荷兰之间做了比较,而国际比较正是GDP国际化标准化的主要目标。金充分认识到了对国民收入和财富估计的重要性,他认为在任何时候,与其他事情相比,国家的财富和人口等信息是最有用和最必需的。他统计了1688年到1695年英国的国民收入、支出和税收,他并且利用这些时间序列,预测了1696.1697.1698的国民收入、支出和税收,这种对国民收入数据的使用方法都可以归功于这位最早的国民收入统计学家。金的论文在他在世时只是部分发表,因此他的工作开始并没有引起很大的重视,直到1802年,他的论文被全文发表后,他所作工作的重要性才被学者认识到,并对以后的统计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或许是在配第和金的影响下,在法国和意大利也有人开始估算国民收入的估算,但是,早期的国民收入统计,大都为了具体的政治经济政策而为,注重实用性,但缺乏系统的理论,且以学者自发的、非官方的统计为主。因而数据的精度不高,发挥的作用也不大,一直到20世纪初期,它的发展还是比较缓慢的。期间经常被人提到的是法国化学家安托万-洛朗·拉瓦锡[2],他在1784~1791年间估算法国国民收入时,注意到可能存在着产品重复计算问题,为了避免重复计算,首次区分了总产品中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这一概念被后人所接受,现今用生产法计算GDP时,正是吸取了这一思想。此外,他还分别计算了“总的”国民收入和“净的”国民收入,用现代经济的术语就是有了折旧的概念。

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国民收入统计受到了政府的重视。1886年,澳大利亚第一个完成了是由政府进行编纂的年国民收入的估计工作,随后,1925年加拿大也完成了这项工作。到1931年,已有6个国家由官方进行国民收入的统计工作。

二、GDP及相关理论蓬勃发展时期

一般来说,类似战争、经济危机等重大事件都会引起对统计数据的急剧需求,GDP的概念也正是这样的环境中孕育而生。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到了1929年及以后的20年,情况发生了变化,因为世界上经历了经济大萧条并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经济大萧条和战争对国民经济的破坏是巨大的,但它对国民收入的核算工作却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和实践以及经济理论的发展,促使了国民收入到GDP核算的彻底变革。

由于对经济统计数据的重要性日益认识,学术界重新兴起了对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概念的讨论。1930年代到1940年代,从世界范围看,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科林·克拉克和西蒙·库兹涅茨在这方面起到了先锋作用。他们对国民收入核算的定义、概念和估算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刻和详尽的研究,建立起了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结构。不仅在理论上,他们还对在实际统计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使用不完整的数据源来构建估算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克拉克是第一个使用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即GNP)概念的人[4],GNP的概念已经与GDP的概念很相近了,从统计口径和方法上相差不大,但一般来说,GNP是基于国民的收入指标,GDP是一个基于国土的生产指标,在数字上二者相差来自国外的初次分配收入净额。也许是GNP的概念更接近国民收入,在当时GNP的概念比较流行,由于跨国公司的不断发展和国际经济联系的加强,GNP的国民概念不能准确的度量一国范围内经济的发展情况,GNP逐渐被GDP取代。克拉克不仅提出了GNP的概念,而且还开创了对国民经济的国民生产总值的使用研究。斯通对他评论道:“1937年,在他的国民收入与支出中,汇集了预算收入、产出、消费者支出、政府税收和开支、资本形成,储蓄,外贸和国际收支平衡。虽然他没有按照会计框架来列出他的数据,很明显它们相当地接近一致了。克拉克是我在剑桥的老师,他的工作是我的主要灵感来源。”[5]

相比克拉克,库兹涅茨[8]在国民经济理论和统计方法方面更具开创性。1927年,库兹涅茨利用在美国全国经济研究所工作的机会,收集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9~20世纪的历史资料,推算有关国家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为了分析比较各国经济增长速度,对国民收入估算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仔细研究。1932年,面对全球经济大萧条,美国政府迫切需要反映全国全面经济状况的数据,库兹涅茨教授和由他带领的主要由全国经济研究所和商业部组成的研究小组接受了美国商务部的委托,计算美国的国民收入,作为最早的成果即第一套帐户终于出现在1937年提交给国会的报告中和一篇研究报告——《国民收入(1929-1935)》之中。第一套帐户是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为核心的一整套经济帐户,它将美国的国民经济核算工作推进到了世界前列。库兹涅茨于1941年出版了他的重要著作《国民收入及其构成》。在这本著作中,他规范了国民收入及其构成的概念、性质和含义,研究了怎样利用现有的统计资料来估算国民收入的问题,研究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国民收入及其构成发生的变化,还对早期的国民收入统计资料做了大量的修订工作,并吸取了其他经济学家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经济收入方面的成果,把长达90年的历史资料分类、综合,使之系统化,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行严密论证。在库兹涅茨看来,国民生产总值是一定时期内生产的货物与服务总量,从统计的范围来看,他提出以货币计算的各种非生产收入应归到国民收入中去,而政府人员、军队、警察、法官及家眷的再分配收入,也应纳入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之内,使之成为一个整体而进行处理。同时,必须从总产值中扣除中间消耗部分。他还认为,国民收入生产出来后,还要进行分配和消费,因此可以从生产、分配和消费三个角度来计算国民产值。由于产品的价格是在市场上形成的,所以,无论是国民收入生产额,还是国民收入分配额,都应该按市场价格计算。库兹涅茨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核算及统计的系统研究,为当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奠定了基础。库兹涅茨把西方经济学界以往对国民收入的研究又提高了一步,并加以系统化同时,他探讨了国民收入变化与福利之间的关系,政府支出的价值,国民收入的国际比较的问题。在统计技术方面,他开发了著名的商品流量法,研究了数据处理的内推法、外推法,以及估算的可靠性问题,这些都对核算GDP提供了统计方法上的保证。库兹涅茨被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索洛称为“国民生产总值之父”。

在这一阶段,经济理论界的几项重要发明直接促进了GDP以及国民经济核算的发展。

在经济理论中最重要的事件,当然就是1937年《通论》的发表,这标志着凯恩斯革命开始和宏观经济学的诞生。这场经济理论的革命对国民经济核算产生了重大影响,当然也对GDP最终概念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凯恩斯的分析在经济理论和国民经济的生产核算之间建立了直接的联系,二者都建立在同样的宏观经济学框架下。新的关于国民收入和生产的定义对国民经济和生产的核算产生直接的影响。为了在国民收入和各种分类支出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以要素成本计价的净国民收入越来越被按市场价格计价的总国民收入取代。凯恩斯的分析也充分揭示了政府的新责任,即稳定经济的责任,而国民经济的数据对政府的这个新责任来说是经济分析工具必须的,这包括每个部门账户的引入,特别是政府账户的引入。作为凯恩斯革命成果,国民经济数据对于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重要性增加了,也被更加广泛地认识了。

经济理论界的另一个重要事件发生在计量经济学中。1936年,经济计量学简·丁伯根构建了第一个覆盖整个经济的商业周期计量经济模型。为了给该模型提供更好的实证基础,需要新的更长期的经济数据,而当时现存数据的质量无法满足要求,这也从客观上促进了国民经济数据的统计工作。如今,计量经济模型和国民经济核算的联系还是非常紧密的,国民经济数据常被用作模型的系数的估算数据和评价指标。

1936年,列昂惕夫发表了著名的投入产出分析,由于这项发明他还获得了诺贝尔奖,尽管投入产出分析不完全是他的原创,它的原始思想可能来自魁奈设计的《经济表》和瓦尔拉斯的方程。但列昂惕夫的关键发明在于:他构建一个连接投入和产出的模型,通过它可以计算不仅是直接还包括非直接的投入,从中得到只有通过它才能得到的很多分析结果。在40年代和50年代投入产出分析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投入产出表现在是国民经济账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说,投入产出表可以看做是多部门空间下的GDP的核算。

与此同时,在国民收入核算方面,以GDP为核心的国民账户系统几乎同时在欧洲发展了起来,这一发展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经济理论界的3个重要发明密切相关。

30年代末,英国经济界广泛接受凯恩斯理论。受凯恩斯收入决定模型的深刻影响,英国应用经济计量学的杰出人物理查德·斯通和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合作[2],共同从事了战时的国民核算工作,建立了有充分逻辑结构的复式国民会计帐户。在凯恩斯的鼓励和具体指导下,斯通和米德以凯恩斯创立的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在前人的核算基础上,将国民经济分为居民、工商企业、政府和国外4个部门,根据凯恩斯理论中的平衡公式:所得=产品价值=消费+投资=消费+储蓄;采用复式记账方法,设立了生产、消费、积累、国外四大账户,对英国的国民收入与支出进行了估算。1941年在英国预算白皮书上发表了其研究报告——《战时财政资源分析与国民收入和支出估计数字,1938——1940》。这些估计在政府提出财政收支报告中被用作描述国民经济的平衡表的一部分,用这样的方法,将它们用作规划战时经济计划的工具,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核算中,他们认为,国民经济核算应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的有条理的、前后一致的描述,所用概念、定义和分类应与基础理论中出现的概念、定义和分类相符合,这样会有助于实际测算和进行经济分析,因此,应选择那些与经验主义结果相一致的经济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同时,它们还认为国民经济核算范围要远远超出市场上商品交易的类型和数量,既要包括市场化交易,也要包括非市场化交易;不仅包括经济因素,还要包括社会、人口和环境因素。斯通和米德,由于他们在国民经济核算领域和其他经济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分别于1984年、197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鉴于国民经济数统计(包括GDP)工作在在世界各地的迅速发展,为提高国民经济数据的可比性,1939年,国际联盟曾希望有一个国际标准,但因为战争的缘故这个计划被耽误了。1944年9月,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的代表召开了一次会议交换意见,他们认为应该实现术语和有争议的款项的统一处理,作为这个会议的结果,美国和加拿大修订了它们的国民经济账户,使得它们与1941年斯通所提出的方案更具可比性。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1945年11月,联合国恢复了这项工作,这次会议的代表包括了更多的国家,在1947年由联合国发表来了一个报告,这个报告包含了斯通起草的一个附录“国民收入和相关总量的定义与计算”,它详细说明了如何通过选择和合并一个经济体的基本交易来获得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以及如何展示这些交易的内在联系。与此前着重建立单一总量指标(比如国民收入)的经济统计方法相比,这种方法显然更为综合而且更为有效。它被认为是第一个SNA的雏形,可以说它也是国民经济核算国际化、标准化的里程碑。

三、以GDP为核心指标的SNA的发展期

自1953年联合国发布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及其附表”以来,历经1968年、1993年两次大的修订,SNA系统已成为国际最为流行的国民收入计算体系,国内生产总值(GDP)也成为最重要的经济指标[2]。

为了制定一个国民经济核算的国际标准,以适应对国民经济核算的可比性的要求,联合国于1953年公布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其辅助表》的报告,其目的在于制定一套标准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便于提供一个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关于国民收入和生产统计的框架。SNA(1953)可以说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完整的国民核算体系[7],它试图通过对社会再生产全过程进行系统的计算、测定和描述,从数量上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使用各环节之间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从GDP的核算上看,它将住户从企业中分离出来形成一个基础的机构部门,尝试清晰地提供界定生产范围的原则,以便于将为住房消费进行的生产等包括在总生产中。

1968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批准了修订后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就是SNA(1968)。由此,SNA集宏观经济统计之大成,基本完成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的构建。为了适应不断增长的经济分析的需要,账户中增加了更为详细的内容,如投入产出账户、资金流量账户等;同时,为了降低价格波动对GDP数据的影响,对不变价的估计给予了更多地关注。SNA(1968)在使SNA与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平衡表体系(MPS)更为协调,开展了深入细致的工作。

1993年,由联合国(UN)、世界银行(W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欧洲经济共同体委员会等共同研制和编写的SNA得以公布,这次修订标志着SNA的成熟。从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SNA(1993)适应这一变化要求,在体系的更新方面,突出了对世界经济问题和经济发展重要领域的深入刻画和描述。由于通货膨胀的加剧,对GDP不变价核算更加重视,加强了物价指数和物量指标体系的核算,加强了不变价统计核算方法的规范指导。加强对政府部门的分析和研究。世界各国政府管理职能在加强,为适应政府作用的这种变化,特别是针对向市场经济发展的国家,SNA(1993)突出了对政府部门的研究,界定了住户、政府和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性机构的实际最终消费这一总量指标,这可更多地反映政府的活动。由于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金融活动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SNA(1993)加强了对服务业经济活动的系统核算,在产业分类、经济活动内容区分、核算方法和口径范围与统计原则等方面都阐述了更为细致的处理方法。面对金融市场不断扩大,金融机构日趋复杂,金融工具不断创新,衍生工具层出不穷,针对这些变化,SNA(1993)在金融机构分类、金融资产分类以及核算方法和原则方面都做出了较大的发展。

自SNA(1993)发布和执行以来,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应地,国民经济核算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比如:如何确定具有全球化经济特点的机构单位和交易活动;如何核算金融市场创新后的金融服务;如何计量社会财富、政府和公共部门的债务和赤字;如何估价无形资产等。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第34届大会讨论通过的1993年SNA修订问题共计44个,主要集中在非金融资产、金融服务、金融工具、国际收支等方面。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国民经济核算,世界上还曾经有过上面提到过的另一体系,既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ateria Product Balance System),简称MPS[2]。从在1918年,原苏联就编制了谷物饲料平衡表算起。到1984年,经互会统计合作常设委员会对MPS进行了重大修订,形成了所谓新MPS——《编制国民经济统计平衡表的基本方法原则》,再到原苏联的解体。MPS经历了由初创到成熟再到衰亡的过程。MPS由原苏联始创,主要为原经互会国家使用,我国在1993年以前,也基本参照这一体系核算国民经济。这套系统不仅得到了联合国的承认而且还对SNA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从MPS的统计范围来看,它比SNA还要广,但从生产的界定来看,MPS核算范围过窄,如卫生部门,教育,国防等都不算作生产活动,它侧重于反映物质生产,侧重于生产环节的核算,侧重于国内经济活动的核算,对第三产业的状况、对分配和使用状况、对国际收支状况反映不力,难以适应现代经济社会中宏观经济管理对核算的要求。1990年以后,随着原苏联的解体、东欧国家的转型,也由于MPS自身的重大缺限,东方体系被宣布放弃,原使用国家开始着手核算制度的改革,向SNA过渡。

四、GDP在我国的发展

中国最早的国民收入估算,是由国民党时期的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巫宝山教授主持进行的,他编制过1933年、1936年和1937年中国的国民所得。在联合国出版的《国民收入统计,1938—1947年》中收入了巫宝山提供先的有关数

据[2]。

从建国伊始到改革开放初期的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建立在前苏联东欧国家实行的MPS核算体系框架下,先后按工农业总产值和社会总产值统计国民收入。这种核算方法与当时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相适应,为国家国民经济计划的制定和宏观经济管理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服务业得到蓬勃发展.对外政治经济交往日益增多。而我国的国民收入指标只能反映的是物质生产部门,即农业、工业、建筑业、商业饮食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生产活动成果,不能反映非物质服务业的生产活动成果。因而核算的数据无法全面反映我国国民经济的面貌和产业部门的构成,不利于研究和制定正确的服务业发展政策,协调各产业部门健康发展,也无法满足对外交往中国际比较的需要。宏观管理的要求和对外交往的现实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国际可比的、能够完整地反映国民经济面貌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家统计局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研究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从1985年开始,在继续计算国民收入指标时,辅之于计算国民生产总值。1985年建立了年度GDP生产核算,1989年建立了年度GDP使用核算,即支出法GDP核算,1992年,建立了季度GDP生产核算。1993年,取消了MPS体系下的国民收入核算,正式确立以国民生产总值作为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我国的GDP核算方法是在联合国1993年SNA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的,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GDP核算工作获得了迅速的发展,1997编写并出版了《中国年度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方法》和《中国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方法》,2001年又编写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手册》,提高了GDP核算水平和数据质量。尽管我国的GDP核算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方面,与西方先进国家还有差距,但GDP为我国现代化的经济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国内生产总值始终是政府经济工作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更加强调强调好字当头,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上来。

五、结 语

综观GDP的发展历史,从17世纪后半叶开始,配第和金为GDP概念的形成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在接下去的200多年里,尽管发展比较慢,但从事估算的经济学家和国家在逐渐增多,直到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GDP的概念才真正形成,GDP在克服经济危机,改善战争财政状况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些工作客观上也加快了GDP的发展步伐。由联合国等部门主持开发的国民经济核算系统(SNA)使得GDP核算更加规范和成熟,而经济界的凯恩斯革命和定量经济模型使得GDP等经济数据有了新的作用,也使它成为制定和评价经济政策必不可少的工具。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人们对GDP的研究还将不断继续下去。自从1993年我国将国民生产总值作为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我国GDP核算水平和精度在不断的提高中,政府运用GDP指标指导国民经济运行的手段也不断成熟,GDP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起到更好的作用。

[1] 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 经济学(18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2] 邱东. 国民经济核算史论. 统计研究,1997(4)

[3] Studenski Paul. The income of nations : theory,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 past and present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58

[4]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265719.htm

[5] RICHARD STONE,THE ACCOUNTS OF SOCIETY,Nobel Memorial Lecture, 8 December, 1984

[6] 赵彦云,伍业锋. GDP: 20 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统计研究,2001(7)

[7] 杨仲山. SNA的历史:历次版本和修订过程. 财经问题研究,2008(12)

[8] 国民经济核算司. 1993 年SNA 修订问题研究小组. 1993 年SNA 修订问题综述——1993 年SNA 修订问题研究系列之一. 统计研究,2006(3)

[9] 刘军,孙中震. 国民经济核算三大流派论. 山东经济,2003(3)

[10] 李梦觉. 国民经济核算演进评析. 湖南商学院学报,2002(2)

[11] 王绍辉. 美国国民经济核算发展历程及经验. 中国统计,2005(9)

[12] 郑少智. 从SNA的规则理解GDP的涵义. 统计与预测,2006(3)

[13]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历史性转变从MPS到SNA. 中国统计,2008(8)

[14] 杨仲山.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模式的选择. 财经问题研究,2004(6)

[15] 李晓翼. 总产值·国民收入·GDP——国民经济核算指标的发展演变. 文史博览,2005(6)

[16] JOHN W. KENDRICK..the evolution of modern economic accounts: Review Article,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vol. 40(4), pages 457-59

[17] 约翰·伊特韦尔、默里·米尔盖特、彼得·纽曼编.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11 )

[18] 许宪春.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发展·改革·挑战.统计研究,2008(7)

[19] 许宪春.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回顾与展望. 统计研究,2002(7)

[20] 许宪春.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新发展和SNA修订的挑战. 统计与信息论坛,2007(1)

[21] 许宪春.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经济学,2002(1)

[22] 高敏雪等. 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第2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3] 杨灿编者. 国民经济统计学——国民经济核算原理. 科学出版社,2008

[24] 许宪春. 近几年我国GDP核算改革的回顾和进一步改革的若干思考. 统计研兜,2006(1)

[25] Economics Statistics, 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HISTORY OF WORK IN NATIONAL ACCOUNTS. http://unstats.un.org/unsd

The evolution of GDP and its meaning

Huang Jian-qiu
(Business school,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By reviewing the evolution of connotation of GDP and its development in China, This paper analisys the motive force of facilit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GDP and its meaning fo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a view to our better understanding, awareness and accurate use of GDP.

GDP;evolution

猜你喜欢

国民收入国民经济核算
2022年1-5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2022年1-6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2020年河北省国民经济核算
2019年河北省国民经济核算
对“破窗理论”与“破窗谬论”的探究
讲清国民收入分配,助力高中政治教学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性对农村消费的影响
2014年GDP首破60万亿
对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的几点思考
国民收入循环视角的土地出让金性质及相关政策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