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之艺术人生*

2010-04-11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会盟卫国鲁国

孙 巧 云

(苏州大学 文学院, 江苏 苏州 215123)

电影版《孔子》以史诗般的长卷,再现了中国伟大的先哲——孔子的一生。影片借助于电影的手段,艺术地再现了孔子为礼、乐、仁、和之理想而坚守的一生,向世人客观地呈现了孔子的艺术人生。整部影片可分为七个部分:废除殉葬、齐鲁会盟、卫国欲重孔子、废三都、孔子离鲁、周游列国、回归鲁国。影片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场面渲染、节奏处理、背景音乐等方面,都进行了精心设计。

该片画面纯静、旋律悠扬,给人以娓娓道来的舒畅之感。故事以纯静的画面展开,自始至终以宁静的天蓝色为主调,用淡雅客观的视角再现孔子励精图治、为梦想而汲汲以求的执着。用蓝色给人以宁静、深远的色彩感触,正是该片的基调。影片中适时响起的背景音乐,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主人公内心的痛苦以及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恰如其分地渲染了全剧的气氛。片尾一首由王菲演唱的《幽兰操》,可谓是全片的点睛之笔。歌词用四言古体抒写,纯朴自然地歌颂了孔子的圣贤人格。

一、知音难觅

面对误解,奈何知音难觅!孔子一心以礼治国,梦想大同世界,但现实总是如此之无奈。电影中的孔子一直在寻觅知音,结局却是悲凉的。影片《孔子》不是说教剧,是一部体现自我认同的故事片。

故事的前三个部分——废除殉葬、齐鲁会盟、卫国欲重孔子,是孔子的梦想在现实中逐步示人的铺垫。这三个部分从侧面向观众绘制了孔子的理想蓝图,以及此蓝图与现实碰撞的初期火花。

废除殉葬是周公以来的古礼,是对人性的回归。孔子欲行仁政,必以人为本,废除殉葬正是体现仁政的绝好契机。孔子因在中都治政有功,受到鲁定公的赏识。鲁国三桓之一的季桓子因丢失陪葬家奴漆思弓之事,与孔子暗结恩怨。鲁定公鼎力支持孔子,季桓子在此局对垒中失败,孔子使本该陪葬的漆思弓得以保全性命。

齐景公意欲吞并鲁国,阴谋设计擒住鲁定公以要胁鲁国就犯。齐国表面为重修齐鲁两国的旧盟,邀请鲁定公在齐鲁交界的夹谷会盟。随后,双方在夹谷中展开了对决。会盟之前,身为鲁国司寇的孔子实行了“以文会,以武备”的策略,在会盟中不费一兵一卒,不仅保全了鲁国的颜面,而且收回了早年被齐国夺去的汶上三城。在此次会盟中,孔子充分体现了智者的英明与超凡,受到鲁定公的格外信任;同时,也遭受到了三桓的忌恨。

卫国与鲁国在地理位置上是唇亡齿寒之关系,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休戚相关。卫国非常关注鲁国的内政,担忧鲁国被齐国吞并,使卫国失去天然之屏障,从而遭受灭国之危。卫灵公宠幸南子,并将国政基本交由其管理。南子本为宋国公卿之女,深具谋略与远见。她非常赏识孔子,为了使鲁国重用贤能的孔子,她力主卫国出国书诚聘孔子。齐国此时也认识到孔子是一位难得的治国之能人,亦欲招至国内。在卫、齐竟相朝聘之下,鲁国孟、叔、季三桓迫于压力,做出政权上的妥协,从而使孔子在鲁国的地位得以步步攀升。孔子从中都大夫擢升至大司寇,再到代理国相,地位日重。此时正是孔子一生中仕途最为辉煌的阶段。

孔子一生的信条是以礼治国、以仁爱民。废除殉葬陋习是其爱民之体现,齐鲁会盟之胜利是其“以文会,以武备”之仁者韬略的展示。鲁国本为周公之乡,礼仪之邦,孔子生于斯,长于斯,对母国倾注了全身心的热爱。孔子希望通过自己的人格感召力,使鲁国大治。然而,现实却是残酷而复杂的。

孔子为了铲除三桓割据势力,欲废三桓所居之三都。在废三都之事的处理上,孔子未能避免公山狃借机的叛乱,造成了鲁国大乱。鲁国三桓趁内有公山狃之乱、外有齐军压境之患的机会,迫使鲁定公疏离孔子。孔子被迫离鲁而开始周游列国。孔子一腔治国热血受到了无情的打压,满腹悲凉,何处觅知音?

二、滋兰树蕙

年轻的孔子有一身之鸿图抱负,希望凭一己之力改变时局。虽在鲁国遭遇到了挫折,仍希望在其他国家能将理想实现。但是,负气离鲁的孔子却接连遭遇到风餐露宿,颠沛流离,几近丧家之犬的沉痛打击。

公元前497年,孔子开始周游列国。先至卫国,受到卫灵公及其夫人南子的礼遇。孔子一时以为遇到了知音。但不久卫国大乱,孔子仓惶出逃至宋国,受到宋国桓魁的驱逐。在途经郑国时,受到叽笑。到达陈国时,遇到吴国攻打陈国,天下正处纷乱之势,民不聊生。孔子及其众门生在陈蔡交界处连日断炊,几近饿死。此时,齐鲁交战,鲁国处在危机边缘。季氏追悔莫及,欲请回孔子。正应了孔子的一句名言:“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1](P95)

无论众门生还是南子,在这些为数不多的知音们一个个离孔子而去后,孔子深切地感受到怅然与寂寥以及无法言说的悲凄。知音们的结局是死的死,伤的伤,无一不以失意落幕。本片着墨于“子见南子”与“颜回救简”。孔子虽受卫灵公及南子的赏识,却无法留在卫国;颜回落水性命急危,亦无法营救。影片极力营造一种主人公对现实的“无力感”:既无法改变时局,亦无法改变身边人的命运。 理想主义的热情被现实无情地全面摧毁,孔子最终领悟到“改变不了世界,只能改变自己的内心”的真谛,最终发出了“不参政事”之长叹。

孔子从入世到出世,最后希望逃避政治与争端。“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2](P97)人生中的知己应该是怎样的呢?原来就好像是飞鸿踏在雪泥上,只是偶然留有飞鸿的脚趾印记,那飞鸿却已经不知道去了哪里?片中的孔子领悟到最值得去做的事是:滋兰树蕙。[3](P10)欲求世人理解自己,需要让众人开化,让众人得到教育,在教育中培养知己,而那些党同伐异的斗争并无意义。

影片《孔子》表面上竭力遵循历史原貌,欲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事实上不过是借古喻今,依旧是近来影视剧题材不变的主题。在信仰缺失的现在,意欲召唤礼乐仁和的和谐社会。影片中孔子即便颠沛流离、无处遁藏,依然坚守“岁寒而知松柏”之坚定信念。人只有在历练中才会变得顽强,在经历风霜之后才能看出本质。只可惜这部电影描摹出了孔子的“本质”,但却对那些“风霜”和“历练”没有深入叙述,以至于电影主题先行而细节稀缺,不失为一种遗憾。

三、结 语

影片《孔子》从艺术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春秋时期大儒——孔子之跌宕起伏的一生。在战争、阴谋、圣人、枭雄、美人纷呈的春秋乱世之背景下,影片以孔子的个人经历为线索,艺术地将春秋时期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影片以孔子力主废除殉葬为开端,以周游列国后回归故里为结尾,片中既有朝堂之上的明枪暗箭,又有战乱中的金戈铁马。同时,影片既展现了孔子与弟子之间深厚的师生情谊,又呈现了“子见南子”的千古谜情。

该片节奏张弛有度,情节引人入胜,高潮迭起。虽然片长只有两个小时,但观众看完后仍然余味悠长。孔子的政治生涯大起大落,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周游列国,宣扬儒家治国之道。其众弟子一路追随老师,无论艰险困窘,始终不离不弃。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情形,为我们展现了孔子所奉行的思想与教义的现实意义。此片的深层价值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是中国影片的最强音。

该片画面气势磅礴,镜头质感厚重 。“夹谷会盟”之凶险、 “废三都”之艰辛、“齐鲁大战”之惨烈,影片呈现给观众的是气势恢弘的视觉盛宴,同时也让观众深切地感受到孔子以德识、才智对世人振聋发聩却始终曲高和寡的悲凉。武子台上孔子奋力擂响战鼓,熊熊火势击退叛军,战争结束后一片残破之象。影片通过镜头,向观众传递着孔子的寂寥与伤感。该片以艺术的手法营造出大场面、大背景,为主人公提供了一个鲜活的历史语境。

该片在人物塑造上生动鲜活,成功地再现了圣贤孔子的生命轨迹。冉求之英武神勇,公伯寮之朽木不可雕也,子路之冲动义气,颜回之温文尔雅等等,片中各个人物形象生动,尤如再生。影片中人物之间的称谓、生活中的礼仪习俗等都非常考究恰当,如外人尊称孔子为夫子,妻子称孔子为仲尼(孔子字仲尼,只有亲近的人才如此称呼)等等。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标志,如今更成为了全球文化之偶像。影片中唯美壮观的画面、忠于史实的剧情、精细仿真的道具,令全片极具观赏性。演员的表演也细致到位,周润发适度、得体的演出堪称“演活了几千年前的圣人”。整部电影的对白自然流畅,令观众几乎无历史隔膜感。“颜回殉道”、“子路就义”、“孔子回鲁”等经典场面,更是感伤力极强的“催泪弹”。影片以温情与敬意抒写了中国最伟大的圣人——孔子不平凡的艺术人生。

参考文献:

[1] [宋]苏 轼.苏轼诗集[M].[清]王文浩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

[2] [宋]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猜你喜欢

会盟卫国鲁国
许卫国书法作品选
春秋隐公时期的会盟探析
柳季与岑鼎
《春秋》会盟班序原则小结
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先秦会盟与政治秩序的交互性建构
Evaluation on nitrogen isotopes analysis in high-C/N-ratio plants using elemental analyzer/isotope ratio mass spectrometry
春秋会盟礼考
卫国入朝将士心
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