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自由主义对我国传媒改革的影响*
2010-04-11张苏敏郑春勇
张苏敏, 郑春勇
(1.中国传媒大学 党报党刊研究中心, 北京 100024; 2.南开大学 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天津 300071)
新自由主义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新自由主义传入我国后,对我国的传媒改革产生了双重作用。分析新自由主义对我国传媒改革进程的影响,有利于我们认清方向,促进传媒业的健康发展。
一、新自由主义及其在我国的传播
(一)新自由主义及其理论特点
新自由主义是在继承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思想的基础上,以反对和抵制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为主要特征,并为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转变要求而产生的经济理论体系和政策主张。[1](P1)这种经济思潮是在第二次大战后,特别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西方国家出现经济“滞胀”和凯恩斯主义“失灵”而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后又广泛流行于八九十年代,至今还强势未减。
新自由主义思想产生于经济领域,进而扩张到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逐渐成为一种“显学”。其理论特点表现为:在经济理论方面,大力宣扬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在政治理论方面,坚持否定公有制、否定社会主义、否定政府干预;在战略和政策方面,极力鼓吹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即全球资本主义化。[2](P80)
(二)新自由主义在我国的传播
20世纪80年代中期,新自由主义主要通过以下三条途径流入我国并传播开来:出版译著和刊载译文;大学讲坛或论坛的宣讲;科研机构的专门研究。[3](P3-4)
这三条传播途径在早期促进了新自由主义在我国精英阶层和知识分子之间的传播。而新自由主义从精英走向大众,逐渐被我国的普通公众所了解,却主要是通过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等传播媒介。
大众传媒是传播新自由主义的有效载体。尽管大众传媒对新自由主义的传播不像前面三条途径那样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完整性,但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千丝万缕的渗透,大众传媒能够有效地让普通公众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受到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如不少媒体在进行经济报道时主张国有企业私有化(在财经报道中往往以民营化、非公有化等形式出现),主张非宏观调控化(在财经报道中称尊重市场规律等),主张全球化(在财经报道中鼓吹经济全球化是世界资源的最优组合,绝大多数国家都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得到长远的比较利益。颂扬世界贸易组织的积极功能,认为它确立了世界贸易的普遍原则等)。[4](P148)
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使新自由主义获得了较传统方式更为低廉、广泛与迅速的传播途径,从而也促进了新自由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二、新自由主义与我国传媒改革的进程
传媒作为我国社会经济的一部分,其改革历程深受新自由主义的影响。在其影响下,我国传媒私有化的步伐逐步迈向深入。
(一)集团化阶段:新自由主义开始引导传媒改革
20世纪90年代中期,受新自由主义的影响,我国的传媒界已经不再满足于“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的现状,而是试图将传媒私有化。当然,这有很大的难度,而他们选择走的第一步棋则是把事业单位变成国有企业性质。实际上,不用很多数据支持,仅从各个阶段人们耳熟能详的传媒业关键词就能看出,在传媒业的骨子里,营利冲动一直是一条暗流。不过,在气候不适宜的时候,这条暗流是断流的,而在大的经济环境许可的情况下,它终于开始涌动起来。[5](P251-252)
传媒的集团化改革首先出现在报业。由于一些报社兼办子报为其带来了丰厚的广告收入,这些报社开始积极谋划组建报业集团。因为组建报业集团既可以享受税收、人力资源等政策优惠,又可以在收编或兼并、创办新报刊时不支付高额的“刊号费”,还能实现跨行业经营。1996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了《广州日报》组建报业集团。1998年,新闻出版总署又先后批准成立《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等5个报业集团。
同时,国家推出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鼓励性产业政策,对包括传媒产业在内的文化产业进行宏观调控,进一步完善税收政策,出台传媒资源整合政策,促进传媒管理体制的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生产资料所有制,调整和转换经济领导体制。2000年之后,我国基本完成传媒集团化发展的制度安排,先后组建了40多个报业集团、19个广电集团、10个出版集团、5个发行集团、5个电影集团。
但是,随着改革逐步推向深入,“产权明晰”的提法被新自由主义者提了出来。产权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基石,在传媒制度安排中,产权也不可避免地成为重点。他们矛头所指的“制度”也是20多年来传媒产业化的焦点。从中央到地方,制度安排始终是大小媒体关注的焦点,也是传媒政策的焦点。
我国的传媒组织如何进行“产权明晰”?按照交易成本理论,在交易成本存在的前提下,不同的产权结构决定着不同的效率,减少交易成本的努力与社会制度变迁密切相关。在新制度经济学看来,私有化带来的市场自由竞争制度是减少交易成本的最佳法宝。[6](P42)如果私有化的效率真的是最高的,那么我国传媒的“私有化”就不仅具有经济敏感性而且更具有政治敏感性。因此,我国传媒改革的底线被设定在“私有资本的进入”上,传媒政策也相应地体现在对外资进入报业、广播电视业、发行业的诸多规定上。
(二)资本化阶段:新自由主义全面主导传媒改革
2002年,党的十六大第一次将文化分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明确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传媒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对内开展体制改革,积极推行企业化转型;对外拓展投资空间,开放力度越来越大。2003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定(试行)》,提出“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重要媒体和重要出版社的广告、印刷、发行、传输等可经营部分,可以剥离转制为企业。在确保国家绝对控股的前提下,允许吸收社会资本。”
结合前面谈到的政府设置的“私有化”底线,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党和政府虽然吸收了新自由主义的合理成分,允许传媒业进行较大规模的改革,但总的来说,一直是持谨慎态度的。其原因是相当复杂的。因为2001年12月11日我国加入了WTO,而WTO显然是一个新自由主义思想主导的组织。同时,在这前后,国内关于新自由主义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新左派”人士、民族主义者不断地从社会公平、贫富差距、国有资产流失等方面对新自由主义者进行猛烈的批判。但是,随着“私有化”进程的加速,政府相关部门受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对传媒改革的态度和立场也逐渐明朗起来。
2004年初,国家广电总局出台了《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电台、电视台除新闻宣传以外的社会服务类、大众娱乐类节目从现有体制中逐步分离出来,按照传媒产业发展方向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组建公司。同时,还发布了《关于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国有电影单位加紧转制,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公司制改造的同时,要努力扩大融资渠道,积极探索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共同参股的混合所有制形式。
2007年10月17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接受《光明日报》和英国《金融时报》等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政府支持出版机构、报业企业和官方骨干新闻网站上市,并不再要求他们将编辑业务与经营业务拆分,而是鼓励他们整体上市,以“体现产业的整体性,减少关联交易”,“给股民更高的信任度”。此后,柳斌杰在谈及如何加快出版发行企业上市融资步伐时又明确指出:“特别要注意鼓励和支持大型出版、发行集团公司的跨行业融资、跨地区经营。支持大型集团公司上市融资和跨行业融资;支持有条件的出版集团公司通过兼并、股份制等形式在异地设立有出版权的分支机构;支持大型出版集团公司跨地区兼并重组其他的出版单位;支持转制后的大型报业、期刊集团兼并、收购、控股其他报刊;支持有实力的出版发行集团公司从事多种媒体综合经营。”[7](P37)
在柳斌杰的上述言论发布后,隶属人民日报社的人民网成立股份有限公司,拟以A股上市;2007年11月19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与武汉国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资产重组意向书》,拟以核心传媒资产认购后者的增发股份,企图实现“借壳上市”。至此,新自由主义基本上全面主导了我国的传媒改革。
三、反思与结论
(一)新自由主义在我国的成因
新自由主义为什么会在短短十几年间在我国迅速传播开来,并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国际背景来看,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西方国家有意识的渗透;二是经济私有化浪潮的不断涌现。有学者认为,以西方一部分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为主组织成的一个意识形态集团,与国内的某些知识分子紧密配合,有组织有预谋地向中国推销新自由主义。他们不厌其烦地鼓吹“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全球治理”、“自由贸易”等,其真正意旨是为新自由主义制造声势。[8](P49)同时,西方国家和一些“苏东”国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掀起的私有化浪潮迅速蔓延为世界性的政治思潮,对我国新自由主义的产生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新自由主义者认为,私有化改革是成功的,中国也可以通过私有化来达到社会发展的目标。
从国内背景来看,原因也有两个:一是文化大革命的失败和中国经济的落后,使得部分知识分子在接受西方思想时显得过于急迫;二是改革的不断深入,导致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加,知识界的争论主题发生了变化,知识分子内部产生了分歧。由于主观认识上的不统一,国内改革应采用哪种指导思想的分歧颇大,这也为新自由主义留下了思想阵地。
(二)新自由主义对我国的传媒改革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新自由主义主张市场化和放松管制,客观上引发了中国高层对市场功能的重新认识和对政府作用的综合评价,由此,对于传媒属性的认识也有了较大的改变。从传媒的政治属性到传媒的经济属性,再到文化属性,再到多重属性,这种观念上的改变对传媒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
1.传媒经济活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得到迅速发展 之前,中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地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政府审时度势,借鉴新自由主义关于“市场主导”的理论精华,指出“计划”与 “市场”同为经济手段,提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的著名论断。以此为理论基础,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了国民经济。[3](P3-4)在此背景下,传媒经济活动从无到有、从个别行为到普遍重视、从仅能维持开支到盈利颇为丰厚,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的繁荣提供了发展动力。
2.传媒与政府的关系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而有所改善 借鉴“放松政府管制”的新自由主义合理理念,20多年来,中国政府进行了四次旨在转变政府职能的大规模的机构改革,精简了政府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重塑了政府形象;同时,提出了建立“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的政府建设目标,放开了对非关国计民生经济领域的政府管制。由此,政府与传媒的关系开始得到重新定位,政府不再全面控制传媒的经营管理活动,这为传媒更好地进行舆论监督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三)新自由主义对我国传媒改革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我国传媒改革的关键在于私有化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市场结构的制度安排。近年来,电视民营化、传媒吸收外资等举动被许多人所赞赏。其原因在于,社会舆论认为,这些市场力量能够促进现有的国有传媒提高效率。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效率提升与商业利益是伴生的。一个很明显的表现就是,我国传媒的公共利益观念随着所谓的“体制改革”而出现了严重的“滑坡”现象。与此同时,传媒在改革的过程中还出现了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特别是一些无形资产被商业资本廉价占有,如传媒产品品牌、作为公共财产的品牌资源等。据称,某省的一个省级电视频道仅仅以千万元的“年承包费用”被民营资本承包。其结果是,低俗的商业利益得以彰显,而培育一个文化品牌产品所需的长期投入被抛弃。[5](P251-252)
“供给创造需求”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在传媒市场上,同样也可以认为,传媒产品的供给创造传媒需求。但是,这种供求关系本身却是存在问题的。因为公众对信息的多样化需求被忽略,城市公众与乡村公众的信息鸿沟因商业主义泛滥而拉大。另外,从传媒从业人员的工作状况来看,现在的传媒组织比其他类型的经济组织更轻视员工的权利,不公正待遇随处可见。以电视台为例,就同时有台聘、栏目聘、组聘等各种聘用形式,从而造就了一大批的“传媒民工”。
(四)我国传媒改革对待新自由主义应有的态度
在我国传媒改革的进程中,既要防范政府失灵,也要弥补市场失灵。新自由主义提倡的政府“退出”,只不过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市场经济构想。实际上,我国主管传媒的政府部门要做的不是“退出”,而是应该从控制意识形态的宣传向提供和维护一个良好的传媒市场竞争环境转变。我们应当批判地吸收新自由主义的合理成分,从而实现传媒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传媒制度的合理构建。
参考文献:
[1] 丁 冰.论新自由主义对我国的影响[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 李炳炎.必须正视新自由主义对我国的干扰和危害[J].探索,2009,(1).
[3] 黎映桃.论新自由主义对当代中国的影响[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6).
[4] 王 熙.大众传媒与意识形态的传播[J].社会科学家,2007,(1).
[5] 陈天文.新自由主义和中国媒体改革[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6] 赵双阁.论新自由主义对中西传媒业的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7] 王武录.党报工作人员队伍若干走向管窥[J].现代传播,2008,(2).
[8] 王 超, 孙一先.新自由主义在中国的成因探析[J].时代教育,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