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综合性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的规划与设计
2010-04-11郭锁英封秀英
郭锁英,封秀英
(扬州大学图书馆,江苏扬州225009)
地方综合性大学,是指由几所高校合并而成,学科门类众多的地方高等学校。其特点是学科门类齐全、校区分散,同样,地方综合性大学图书馆,大多具有一个中心馆和多个校区专业分馆的特点。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在做好基础服务的同时,针对学科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并且以学科馆员为施行者的形式来开展学科服务。从国内图书馆开展的情况来看,在服务模式、服务实施方式、服务团队上都不尽相同,特别在学科服务的规划与设计方面,除少数图书馆外,一般未对学科服务进行前瞻性的规划与设计,并缺乏有效的组织、协调与管理,严重影响了学科服务的实际效果和深层次发展。笔者试图结合地方综合性大学图书馆的特点,对其学科服务的规划与设计进行初步的探讨。
1 学科服务规划的内涵、意义及程序
1.1 规划的内涵
管理大师德鲁克指出,战略规划是系统化制定当今企业决策和获得未来最重要知识、系统化组织执行决策所需的各种工作,并利用有效反馈对照原有预期测评决策成效的一种持续过程。大学图书馆战略规划是面向未来确定大学图书馆使命、远景、目标、战略及其实施计划的思维过程与框架[1]。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规划是对学科服务进行全面的规划与设计,具体地讲就是图书馆本着为学校学科服务的目的,通过翔实的调研、分析,对整个服务过程进行前瞻性规划与设计,并以文本的形式,确定服务模式、服务实施方式、服务团队以及各阶段服务的目标、内容、预期效果及行动举措等[2]。学科服务要健康、有效地发展下去,图书馆必须制定切合实际的近期和远期规划。
1.2 规划的意义
1.2.1 为高校学科建设提供文献信息保障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高等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把优化学科结构和提升学科水平作为提高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的重要途径。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和教学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学科建设不可缺少的保障体系。高校图书馆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在学科服务的内容及层次上有所提升和创新,同样,要提升学科服务的层次和水平,必须对其进行周密的规划与设计,做到在整个服务过程中有章可循,避免走弯路。所以说,学科服务的规划设计,既能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能力,又能适应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迫切要求,为高校的学科建设提供文献信息保障。
1.2.2 使图书馆由被动服务转向主动服务
学科服务是为了满足特定用户群体的个性化信息需求而开展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它不同于传统意义的信息咨询服务,需要依据用户需求变化不断进行动态调整。规划设计可以摒弃传统的被动服务,采取积极的主动服务并不断提升服务层次和服务水平。
1.3 规划的程序
学科服务的规划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前期调研分析,主要包括:现状及发展预测、用户调研,分析报告。②制定总体方案,主要包括政策规范、组织管理、岗位职责、考核制度等。③制订具体规划,主要包含目标、发展阶段及实施策略。其中目标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在各个服务阶段中要确定关键时间节点,实施策略包含具体的行动措施和方法。对于学科服务刚起步或开展不久的图书馆来说,规划时间不宜过长,以便随时进行调整和改进,适宜制订短期规划,通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后,再制订中长期规划。④总结服务经验。图书馆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科服务效果定期检查和总结,根据需要对后续规划进行修订,这样才能不断改进,提高学科服务质量。
2 学科服务模式的规划与设计
目前国内开展学科服务的高校图书馆,在服务模式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①专职集中式。以清华大学学科馆员制度为代表,其特色在于从学科和文献资源的角度在学校聘请图情教授配合学科馆员的工作。②挂靠集中式。以南开大学学科馆员制度为代表,学科馆员在图书馆某部门(参考咨询部或信息部)的基础上建立,通过深化部门的业务工作逐渐向个性化、学科化服务发展。③专职分散式。以北京师范大学学科馆员制度为代表,学科馆员在全馆范围内聘任有学科背景、本科以上学历、掌握计算机检索技能的馆员专职服务。④兼职分散式。以北京大学学科馆员制度为代表,全馆范围内选聘学科馆员兼职,共同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3]。除此之外,还有上述几种模式的混合型模式。
纵观国内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模式,各有千秋。针对地方综合性大学图书馆的特点,笔者认为,其学科服务的模式采取兼职分散、集中管理的模式较好。在全馆范围内选聘具有一定学科背景、掌握计算机检索技能、服务意识强等素质较高的馆员兼职为学科服务,特别要重视中心馆与各校区专业分馆的学科馆员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科馆员的个性特征,避免服务内容局限于信息检索、文献传递以及信息资源评价等基础性服务。学科服务的组织管理可以集中挂靠某部门,比如,扬州大学图书馆对学科服务的组织管理挂靠在信息咨询与教学研究部,由其对学科馆员及其业务集中组织管理,负责学科服务的规划、业务规范的制订、学科馆员的培训、资源与服务平台的设计、学科馆员工作的组织协调与评估等工作。
3 学科服务实施方式的规划与设计
3.1 确定实施学科
我们知道,地方综合性大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学科门类齐全,而目前图书馆人员整体素质水平相对较低,实施学科服务初期,不可能同时对学校所有学科开展服务,因此,对学科服务实施方式的规划与设计至关重要。具体地讲,面对众多的学科,选择哪些学科开展服务,图书馆应根据高校发展规划与学科特色,确定实施学科。可以采用先在某一重点学科试点,并逐渐推广的方式实施。这是因为,重点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涉及高等院校可持续发展战略,是高校建设上水平、上层次的核心和生命线。同时,重点学科和一般学科相比,人才、科研项目及科研经费较多,为顺利开展学科服务提供人力及财力保障。
确定实施学科的关键是选择试点学院,确定重点学科。重点学科包括国家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和校级重点学科。面对不同级别的重点学科,确定选择哪一门重点学科为实施对象,应该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首先,学科院系是否愿意与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合作,学科带头人是否需要并且愿意接受学科馆员参与到科研中,学科是否拥有较多教学科研经费等;其次,学科院系和图书馆收藏的文献资源要相对比较完备;再其次,图书馆是否具有相应学科背景的高学历、高素质的学科馆员服务团队[4]。总之,只有主观愿望和客观因素都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学科服务试点工作才会取得良好效果。
3.2 规划学科IC
随着网络、通讯、数字化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发生了潜移默化地改变。就高校图书馆用户而言,表现在以下三方面:①印刷型文献的需求逐渐减少,电子资源的需求逐年递增。②科研及学习依赖虚拟环境的同时,对沟通、协作、研讨的需求逐渐增加。③对图书馆的信息咨询、现代化设备及信息空间的需求不断增强。可以说当今用户真正需要的是图书馆提供的空间、资源和服务的有机结合体。IC即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简称IC),它是20世纪90年代末,国外图书馆为适应读者学习和研究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基础服务设施和全新的服务方式。学科IC是高校图书馆运用IC服务理念,以学科服务为最终目标,将图书馆文献服务、咨询服务、研究服务及媒体服务等功能有机整合的一种新型学科服务方式[5]。
规划学科IC应体现学科资源“空间共享、资源共享、服务一站式”的理念,空间布局要体现以读者为中心以及人性化的设计原则,适应现代读者学习和研究的特点,既能满足一站式学习的需要,又能提供便于读者之间、读者与馆员之间交流的共享空间,努力构建一种和谐的实体环境和开放获取的虚拟环境。
3.2.1 实体环境。是图书馆为读者学习、研究所提供的实体空间,可以是图书馆的一个区域、一个楼层或与其他服务区的整合[6]。实体环境的规划设计,要针对读者的需求,营造多个大小适宜、布局合理、设施完备的信息服务区和学习空间。服务区的设计要符合读者学习和研究习惯,有利于资源存取和使用,要运用声学、灯光和视觉艺术等手段,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舒适的实体环境。
3.2.2 虚拟环境。是为满足读者研究及学习的需要而提供虚拟空间、虚拟资源和获取信息的技术手段[6]。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虚拟环境的建设应运用Web2.0技术,如即时通讯、博客、学科导航、知识导航、虚拟咨询、虚拟学习社区、网上课件及培训课程等。营造一个资源丰富、支持开放获取与协同共享的虚拟环境。对于经费相对短缺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图书馆来讲,可以从电子阅览室和参考咨询台功能整合着手,改善空间环境、组建服务队伍、扩展服务项目,逐步实现与其他服务区的有效整合。
4 学科服务团队的规划与设计
学科服务是图书馆面向若干学科开展的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对学科馆员素质有较高的要求,而当前我国图书馆人员结构比较复杂,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尽管近几年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加大了人才引进的力度,但真正符合学科馆员素质要求的复合型人才还很少,可以说图书馆单纯靠某一个学科馆员完成某一学科的服务是不太现实的。因此,学科服务应该由学科馆员服务团队来完成。而学科服务的有序运作、稳定发展,学科馆员服务团队的优化构建是不可忽视的首要因素。
4.1 控制规模
学科馆员服务团队规模应根据学科服务的实际需要,结合认知心理学对人的认知加工广度的研究,把团队成员控制在7~9人的规模比较适宜[7],这能使每个馆员都充分感受到自己的作用,感觉到自己是团队中不可替代的一员,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个性与智慧,以最佳的组合,创造最大的服务效能。
4.2 优化结构
学科馆员服务团队的结构是否合理,评价的指标可分为显性指标和隐性指标两大方面,显性指标主要指学科馆员的年龄、学历、学位、职称等,隐性指标主要指学科馆员的智力和非智力资源两方面,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于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而言,优化隐性指标的结构比优化显性指标结构更为重要。
学科馆员的智力资源主要是指学识水平和业务技能,非智力资源主要指职业道德修养、沟通应变能力、协调合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8]。诚然,学科馆员的业务素质固然重要,但是,学科馆员的非智力资源也不容忽视,甚至决定着学科馆员服务水平的发挥。因此,构建学科馆员队伍,重视馆员学识水平、业务技能等智力资源的同时,也要注重馆员的非智力因素,具体地讲,优化服务团队结构要考虑三方面的人才:①有学科背景,具有检索服务、咨询服务、读者教育、信息开发与研究、网络导航等技术专长的馆员。②在学科服务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并能有效解决的馆员。③善于聆听、反馈、处理冲突及人际关系的馆员。力争使学科服务团队的结构达到智力和非智力的互补,创造智力资源和非智力资源涌现的氛围,保持团队学科服务的高效能。
优质服务,始于规划。高校图书馆只有结合学校、学科以及本馆的特点,对学科服务模式、服务实施方式以及服务团队,精心规划,加强管理,完善体制,才能使学科馆员真正做到为学科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集成化一站式信息服务,融入科研的全过程,成为学科研究不可缺少的一员,使图书馆的学科服务真正成为融入一线,嵌入过程,用户在哪里,服务就在哪里的随机服务。
[1]盛小平.大学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几个基本问题[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2).
[2]郭晶,林琪.图书馆学科服务规划及制订方法[J].图书馆杂志,2008,(10).
[3]金岩,于静.国内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创新模式探讨[J].图书馆杂志,2008,(27).
[4]龙雪梅.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构想[J].图书馆建设,2009,(4).
[5]胡振华.基于IC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探讨[J].图书馆论坛,2007,(5).
[6]任树怀,盛兴军.大学图书馆IC规划与建设:理论基础、构建模式与实施策略[J].图书情报工作,2008,(5).
[7]成兆珠.高校图书馆学科读者服务团队的建设规划[J].图书馆论坛,2005,(5).
[8]张洁.学科馆员素质中的非智力因素[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