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集成的图书馆知识整合机理研究
2010-04-11朱林吴兆文程志刚
朱林,吴兆文,程志刚
(淮南师范学院图书馆,安徽淮南232001)
1 相关概念的内涵界定
1.1 知识集成
知识集成是指在创新系统的整体性及系统核心的统摄、凝聚作用下,通过图书馆内部的知识网络把知识融入知识结构体系。对分散的知识运用知识集成工具对不同来源、层次、结构和内容的知识进行甄选、传播、利用和评价,实现知识的激活创造,使单一、零散、新旧和显隐知识经过集成所形成的外部、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知识,通过分类编目,存储在图书馆的知识库,实现知识再造的一个螺旋上升的往复过程。其所呈现的人是知识集成的主体、需求导向、面向任务性、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特点,把集成的知识融合到用户需求的全过程,为图书馆知识创新和知识增值提供丰富的资源基础和技术整合平台。
1.2 知识整合
图书馆外部环境变化是永恒的,知识整合必须适应这种外部环境变化,通过集中和集聚不同层次、不同门类知识,使其相互作用和融合,以满足知识整合需求的知识管理过程和活动。其整合内容包括:①知识扩张整合。将新吸收的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使知识集成与整个知识体系具有一致性;保持源知识的不变性,并重新挖掘使之进入新的视野,产生新的解释和效用;将新旧知识融合,实现知识集成总体战略目标。②知识内涵整合。知识集成需求的源知识、试验知识、技能知识等各方面的知识连接是通过概念和目标实现的,使知识内部建立起有机的主体构架;目标的明确与一致,使知识体系有清晰的服务对象,形成组织的知识链与知识网。③创造具有整合功能的知识,并对这类知识进行整合。
1.3 知识流程
知识流程是指由一系列知识的创造、存储、传播和应用相互衔接、自动进行的知识组织和利用的循环过程。知识创造:通过研究、引进、融合、再生、共享等方式获取外部知识,建立包括用户在内的跨部门和职能的项目组,通过技术手段与服务,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知识存储:显性知识一般存储在各种书刊、数据库、学术报告、门户网站、学术指南、技术规范、多媒体等存储载体中,隐性知识一般存储在馆员和用户的头脑中。知识传播:是图书馆在恰当的时候将用户创造的知识通过知识集成系统,针对用户需求进行的传递。知识应用:是指用户通过手工或智能检索方式检索或接收到的馆员或图书馆创造的新知识[1]。
1.4 整合创新
整合创新是以知识增值为目标,通过把创新要素、创新能力和创新实践有效整合的创新机制,实现由分散、分工、低效的传统管理模式向集成、智能、高效的多功能保障跨越,从而产生新的核心竞争力。整合创新不同于技术创新,它以用户的需求作为推动力,而不是只关注技术本身。在技术扩散不断加速的今天,整合创新关键在于建立“采、管、用”集成服务体系,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有序化。在资源配置上,实现从单一的纸质文献收藏为主向海量的多媒体信息资源载体并存体系跨越;在服务方式上,实现由被动跟踪、接纳式服务向自主创新、参与式服务跨越,使之成为特色鲜明、功能齐全、技术领先的持续融合创新,通过横向、纵向将图书馆乃至知识生命周期各个组成部分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能力等整合起来,形成开放、交互的创新知识集约体系。
2 知识集成的方式与目标
2.1 知识集成方式[2]
2.1.1 隐性知识之间的集成。指知识在馆员与用户之间的转移、共享和集成。知识创新依靠隐性知识的集成,关键是如何促使馆员把自己的隐性知识表达出来,为用户所共享。
2.1.2 显性知识之间的集成。将各种分散的显性知识整合成新的显性知识,使其有序化,有利于搜寻、查找以及关键词和主题词的准确定义等。
2.1.3 从隐性到显性知识的集成。即将馆员头脑中的理论、经验和技术诀窍进行提炼总结,并进行集成,这种隐性知识显性化过程实质上是知识外化过程。
2.1.4 从显性到隐性知识的集成。当馆员将显性知识集成内部化并被用户共享时,通过学习和利用先进的知识传播工具将显性知识集成为头脑中知识,这实质上是知识内化过程。
2.2 知识集成的目标
2.2.1 构建动态有序的知识集成体系。知识集成需求的知识包括显隐、内外、个组和社会知识等,将这些知识通过知识网络甄选,把有价值的知识融入存量知识和知识系统,从而增加和丰富图书馆的知识积累。知识集成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且随着系统内知识的生命周期,知识集成体系呈现出一种失稳的动态变化。通过这些知识与图书馆存量知识的相互作用、转化以及知识的内在概念进行知识分类、融合,形成有序的知识集成体系,有效提升其服务于知识集成项目的能力。在知识集成的战略、组织和技术支持下,实现知识集成流程、制度的内在和外在价值。
2.2.2 强化知识集成主体协调能力。知识集成项目的实施都是由众多机构、团队、个人协作的成果,任何个人或机构很难独立承担知识集成项目,联合协作成为知识集成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3]。因此,从知识集成的本质来看,本身就是新事物与新方法、旧事物与新方法或是旧方法与新事物之间的集成,是对原有知识优化基础之上的一种整合活动;从知识集成的机制来看,图书馆本质上是一个获取、共享与利用知识的学习性系统,核心知识和能力是图书馆长期竞争优势的来源,并且这种长期竞争优势是内生的;从整合创新的模式来看,图书馆整合创新核心是知识的集成,同时实现知识与战略、组织和技术集成等层面的融合,建立图书馆的核心专长[4]。有效分解知识集成的战略目标,将整合目标与主体知识水平相统一,使知识集成体系实现不同主体知识的择优弃冗、互补相容、取长补短。
2.2.3 提升知识整合核心竞争力。知识整合能力是经过不同知识层面的重叠和交叉、融合和嵌入,并经过长期实践逐渐累积形成的,其深嵌于图书馆的文化、体制与业务流程中。通过知识集成机制,为图书馆提供交流沟通平台,通过反复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合作机制,实现图书馆新旧、内外、显隐和个组知识融合能力。知识集成是整合创新的源泉和核心,在知识存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其知识整合能力也需不断增加,按照开放式共享、实行多样化服务和适应信息化条件的技术发展模式,融合不同领域的专家、不同学科的知识积累进行整合创新,促进各知识要素均衡发展,提升图书馆创新能力,提高知识集成效率,降低知识整合成本,增加知识附加值,是图书馆知识竞争力与竞争优势的内在要求。
3 知识集成整合机理
3.1 知识协调机理
图书馆知识集成整合机理是在适应进化、择优弃冗、互补相容、协同旋进多种复合知识协调机制作用下,通过有效融合个人与组织、隐性与显性、原有与新增、内部与外部知识,构建动态有序的知识地图体系,契合知识集成战略目标,产生知识集聚效应和涌现效应,为知识集成提供整合基础[5]。
3.1.1 适应进化机理。知识进化机理与生物进化是相类同的,知识本身是以选择和变异为特征进化过程的产物。知识的发生和成长有系统发育和个体发育两种形式。在个体知识组织化、零散知识系统化发育过程中,都应包括内容、形式和工具方面的进化,同时呈上升性的变化趋势,是构成知识进化或知识增长的因素。在图书馆内部与外部知识进化过程中,旧的知识如果仍能促进图书馆的进化则被保存下来,并形成自身的代代“遗传”。在各种相关条件和环境因素支撑下,这种“遗传”对已有的知识又会不断地被用来把握新的事物和环境,从而在主体的大脑中不断萌芽出新的思想和观念,这些新的思想和观念在主客体的进一步互动中得到检验和完善,逐步形成新的知识,可以看成是已有知识的“变异”。知识增长和进化就是在这种“遗传”和“变异”的相互矛盾中实现,是遗传和变异的统一过程,是在主体与客体的交互中实现的[6]。
3.1.2 择优弃冗机理。在知识的不断对接、学习、共享及知识系统演变过程中,图书馆原有知识与各种新知识、新技能不断地发生相互混合、冲突、组合,图书馆所积累知识存量越多,其表现出的竞争优势就越强,但知识存量也会成为适应新环境的障碍,因而必须有相应的择优机制来促进知识的更新换代。择优机制需要对存量知识进行分析、比较和整理,筛选出能有效促进知识目标实现的知识,摒弃与知识战略目标不一致的新旧知识和不能创造绩效的旧知识,避免知识刚性,从而优化知识体系,提升知识体系中知识元素的内涵和知识附加值,并将整理出来的知识融入原先知识系统以使图书馆重构新的知识系统[7]。
3.1.3 互补相容机理。激励馆员的主观能动性,利用知识势差的吸收能力,以图书馆外部的互补知识为营养,吸收整合有效知识,弥补知识和功能的不完备,实现图书馆知识系统整体功能,图书馆内外部知识与现有知识体系能否相容、关联,是形成与提升图书馆知识集成能力的必要条件。若想使图书馆知识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图书馆应动态调节和优化各类知识要素及协调技巧,充实图书馆的知识缺口。知识间的互补关系取决于知识的学科分类、形态、层面、来源、作用等,互补的知识在知识库中并不是以单个知识元素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知识团、知识簇的形式被存储,知识团簇内的知识共同作用发挥完全的单位功能,往往被知识检索人员全部、同时析取[8]。
3.1.4 协同旋进机理。随着图书馆知识体系的不断扩张,知识存量对新知识吸收与旧知识存储的限制就越趋显著。当隐性知识完成一次知识螺旋运动并转换为新的隐性知识的过程中,部分旧知识被沉淀下来,进入到过时知识状态,最终被组织所遗忘,逸出知识集成体系,知识整合也进入一个新的循环。图书馆知识整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净化图书馆内部的各种知识,净化是由知识的自然形态所决定的,知识有流动态与沉淀态两种形态,但只有流动的知识才能对知识战略目标进行响应,只有动态的知识才有价值。知识净化是图书馆自然选择流动知识、自动遗弃沉淀知识的过程。知识整合的鲜明特征是知识要素与实践要素的整合,是认识中的实践整合、实践中的认识整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3.2 知识融合机理
3.2.1 显隐融合机理。在知识集成过程中,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在协同旋进机理作用下,经过SECI(社会化、外化、综合化、内化)不断融合与相互转化,形成了一个持续的知识螺旋上升扩散效应。知识融合过程主要表现为两类知识不断转化,通过这种融合作用,组织不同层次知识主体拥有的隐性知识通过外化过程不断地转化为各种新的显性知识,而组织不同层次知识主体拥有的显性知识通过内化过程不断地转化为各种新的隐性知识[9]。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不断地相互转化与协同融合,使图书馆知识融合能力实现整体倍增效应。
3.2.2 新旧融合机理。在组织知识集成过程中,图书馆原有知识与各种新知识、新技能不断地发生着相互融合。在择优弃冗机理作用下,原有知识是知识融合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平台。知识融合是一个知识量的积累和质的突破相结合的过程。通过对原有知识与新增知识的有效融合,组织的知识结构不断完善与优化,形成新的组织知识体系。图书馆不断对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进行分析、比较和整理,摒弃与知识目标不一致的新旧知识,将整理出来的知识融入原先的知识系统以使图书馆重构新的知识融合系统。
3.2.3 个组融合机理。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在适应进化机理作用下,通过相互转化完成知识融合。个人知识具有专有性与互补性,是个人长期积累和创造的结果;组织知识既不能脱离个人知识而独立存在,但又不是个人知识的简单汇总,其具有非加和性、整体性的知识特质[10]。在知识集成过程中,客观上个组知识不断地发生各种融合。通过这种有效融合,一方面零散的个人知识能够不断地融人到组织知识之中;另一方面组织知识也能够被迅速地融入到个人的工作中去。图书馆知识融合能力的形成是个组知识要素为适应环境变化而选择的结果,同样,图书馆知识融合能力又必须在环境的变化过程中不断地进化,由此,图书馆知识融合能力形成与提升是个组知识竞争与协同的共生结果。
3.2.4 内外融合机理。图书馆知识资源的有效融合,应高效协调诸机理的相互关系,动态调节和优化图书馆内、外部知识的互动、协同、融合等关系,图书馆从外部吸收的知识不断转化为内部知识,从而使知识积累不断增加、结构不断完善,进而改进图书馆知识体系结构和流程。
3.3 知识契合机理
3.3.1 知识目标。知识目标分为直接和战略目标,直接目标是知识集成项目的成功实施,战略目标是提升图书馆知识集成核心竞争力。目标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为提高知识目标实施的可操作性,需对战略目标与直接目标进行目标分解,以逐级促进目标的实现。知识集成的战略目标可逐级分解为提升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和协作水平、提高馆员知识素质并构建动态知识体系;直接目标可分解为目标搜索、目标对接、目标集成、目标加工。逐步细分知识集成的直接与战略目标,直到每一个细分目标都能明确的界定其知识需求。
3.3.2 知识地图。知识地图是知识管理的一项重要技术,可以指出知识的位置,在知识集成过程中方便地找到知识目标。知识地图有利于将“知识原料”联结成知识链和知识网。一个好的知识链和知识网不仅能有效推进知识集成项目实施,而且能产生扩展效应,优化知识组织结构,对其它的知识集成项目起示范作用。知识地图可通过各馆交叉、部门模化、知识联盟等形式以实现知识链和知识网上的知识契合。
[1]周威平,钱智勇.试论学科馆员重点学科知识集成服务[J].情报资料工作,2005,(6).
[2]李默妮,吴秋明.基于知识集成提升图书馆集成创新能力初探[J].现代管理科学,2007,(2).
[3]邹波,张庆普,田金信.图书馆知识团队的生成及知识创新的模型与机制[J].科研管理,2008,(2).
[4]付立宏.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知识整合策略[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4).
[5]单伟,张庆普.企业自主创新中知识整合机理与模式研究[J].预测,2008,(1).
[6]严太山,崔杜武.知识进化算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26).
[7]刘希宋,喻登科,李玥.科技成果转化知识整合的机理研究[J].情报杂志,2009,(2).
[8]汪丁丁.知识表达、知识互补性、知识产权均衡[J].经济研究,2002,(10).
[9]裴沛.基于学科信息门户的知识激活与信息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