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当代大学的遗传基因
——兼谈中国太学和中世纪大学的差异

2010-04-11刘广明朱新荣

关键词:太学中世纪学术

刘广明,朱新荣

(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浅析中国当代大学的遗传基因
——兼谈中国太学和中世纪大学的差异

刘广明,朱新荣

(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中国太学与中世纪大学之间在设置方式、管理模式、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有着各自的特征。中世纪大学被称为当代大学的母体,中国太学虽然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但中国太学并不被看作中国当代大学的源头。分析中国当代大学特征,可以发现中国当代大学在设置方式、管理模式、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与中国太学有着天然的继承性和同质性;但同时,中国当代大学缺失了中世纪大学的本质特征——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中国太学的遗传基因在中国当代大学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异,中国太学应视为中国当代大学的源头之一。

中国当代大学;太学;中世纪大学

关于当代大学的源头,学术界很多专家已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得出了中世纪大学是当代大学的母体的结论。虽然很多学者承认中国太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但它却并不被看作中国当代大学的源头。笔者在对中国太学和中世纪大学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中国太学的遗传基因在中国当代大学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异,中国太学应视为中国当代大学的源头之一。

一、中国太学与中世纪大学的相关特征

中国太学和中世纪大学在很多特征上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比较分析。

(一)设置方式:中国太学由政府设置,而中世纪大学多为自发产生

西汉时期,思想家董仲舒向汉武帝谏言:“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故养士之大者……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1]566反对“郎选”“任子”等汉代选拔官吏制度,倡导新的人才拔擢制度,提倡设学校以广教化并将其视为加强封建统治的关键。汉武帝听从其建议,于公元前135年在长安设立太学。光武帝期间,兴建太学的主要费用由主管国家财政的大司农提供,至此,太学正式设立。太学自正式设立历经魏晋至明清,随着政权的更替,名称上虽有所变化,但由政府设置这一本质特征却未发生变化。

中世纪大学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产生的,由当时盛行的行会形式衍生。“外国学者的各种团体就在各个学习所在地联合成了许多独立的‘行会组织’”[2],并从城市当局和基督教当局那里得到了承认,这样就诞生了欧洲最早的一批大学。雅克·勒戈夫的研究表明,中世纪大学产生的方式主要有三种:“自发的”大学、迁徙中诞生的大学和“创建”的大学。这些大学在最初首先接受了确定其章程及特许权的谕旨或建校宪章。第一所是由腓特烈二世于1224年建立的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学,另一个是罗马的图卢兹大学,最后的例证是西班牙的大学[3]62。从以上这三种方式可以发现,在中世纪大学产生的过程中,政府并没有起到主导创建作用,大学的产生多为自发形成。

(二)管理模式:太学隶属中央政府部门机构管理,而中世纪大学具有大学自治的传统

太学由中央政府直接创办,从太学的创建到博士及博士弟子的选拔都是由中央政府重要部门太常负责。《续汉书·百官志》本注曰:“太常,卿一人……每选试博士,奏其能否。”又《后汉书·朱浮传》注引《汉官仪》载:“博士,秦官也……太常差选有聪明威重一人为祭酒,总领纲纪。”说明博士和祭酒的选拔由太常负责。此外“太常择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郡国县官有好文学……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1]875。可见,博士弟子的选拔由太常负责。但是,太常隶属其上层管理机构中央的管辖,太学的管理由中央确立。教师和学生对于学校的管理没有自主决定的权利。

中世纪大学管理模式分两种类型:一种是以波伦亚大学为代表的“学生大学”。这类大学由学生出任校长主管校务,教授的选聘、学费的数额、学期的时限等,均由学生决定。另一种是以巴黎大学为代表的“先生大学”,这类大学由教师掌管校务,制定教学,确定和管理学生,举行考试,授予学位等。这两类学校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反对外界干涉学校的生活,极力维护自己管理自身事务的权利。一旦遭到某种干涉和控制,学生行会以举校迁移捍卫自己的权利,教师行会则以停止工作(包括已在教会或国家其他部门担任职务的该校毕业生同时停止工作)来表示反抗[4]21。无论是“学生大学”还是“先生大学”,都充分说明了中世纪大学拥有自治的权利。

(三)课程设置:中国太学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而中世纪大学以“七艺”为基础划分学科

董仲舒认为,政治的统一必须以思想的统一为前提。由于儒家重视正名定分,教化人“循三纲五纪,通八端之理”,核心以“教化为本”,它从统治政策的高度论证了道德教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张“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把教育提高到治国、平天下的绝对高度,“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1]563,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独尊儒术”的建议得到了肯定。因此汉代太学主要课程设置上则以五经《诗》《书》《易》《礼》《春秋》为主,同时要求学习《论语》《孝经》,注重“微言大义”,依内容的深浅程度规定《诗》《书》《礼》《易》《春秋》的学习顺序。

中世纪大学的课程分设四科。文科教授“七艺”,是预备的、普通教育性的,先于其余各科。学生修毕文法、修辞学和辩证法原理(三艺)后,得到文学学士学位,到了修毕哲学的全部课程和“四艺”(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理论)各科,获得文学硕士学位之后,才能投考一个专门学科:神学科、医学科、法学科。课程基本上由文献构成,因为在每门学科都有“权威”,阅读文献是教学与知识的基础[5]。

(四)培养目标:中国太学以培养政府的官吏为主,而中世纪大学以培养各方面的专业人才为主

太学学习五经内容以道德、经学、治国、断事等为主。太学生通过学习,提高了自身的道德修养并掌握了治国的基本知识。这些为太学生的仕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太学生入仕为官,需要参加策试考试,但通过策试入仕为官的人数很少,考试不合格的太学生往往学毕回乡,但并没有失去入仕为官的机会。如李育“少习《公羊春秋》,沈思专精,博览书传,知名太学……州郡请召,育到辄病去。常避地教授……建初元年,卫尉与廖举育方正,为议郎”[6]746。

中世纪大学大多属于职业性机构。大学的毕业生就职于各级国家机构和教会机构,在低一级的职业中,就职于公共的公证机构[7]。中世纪大学与一般教堂学校不同,它是从事高级教学和研究的机构,从事文学、艺术、法律、医学及神学等多种专业的研究。中世纪大学办学性质与任务,以及各种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分配、教学方法等各个层面,决定了中世纪大学的职能基本上是培养专业技能人才——官吏、牧师、法官和医生,突出知识的实用性。

二、中国当代大学对中国太学特征的继承

从以上对中国太学特征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当代大学与中国太学存在着一定的继承关系。

(一)设置方式方面的继承性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实施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之相对应的办学体制是政府为高校投资者、管理者和举办者的“三体合一”。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思路有了改变,出现了不同办学和管理体制下的联合,以及合作办学等,投资者、举办者、规制者分合兼有、多元并存。值得注意的是,民办院校的出现改变了以往单一的高校设置方式,是我国高等教育史上一个巨大的飞跃。但是,我们对待民办高等教育虽然有了“十六字方针”(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但也有“国家严格控制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十六字方针’,其实只贯彻了‘加强管理’四个字,而且只是加强监管,并没有理智地、科学地管理”[8]。可见,我国民办高校与公立大学相比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影响力上差距都是相当远,在中国当代大学的基本建设中起主导地位的还是继承了中国太学的政府主导的办学模式。

(二)管理模式方面的继承性

古代太学在管理上实行等级制度,皇帝是最高管理者,其次为太常、祭酒(相当于校长)、博士(太学生教师)。中国当代大学的管理模式仍然是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组织机构。党委书记、校长领导院(处)长,院(处)长领导系主任,系主任领导教研室主任,实行领导负责制,一级管一级,隶属关系清晰,构成一个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9]。此外,太学对于太学生、博士以及一些学校的具体问题的管理制定了相应规定,做到有章可循。例如,对于博士的选拔要求严格且有一定的标准,博士的待遇按照官员的待遇实施,史书上记载:“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1]103对于太学生的管理也有具体的规定,例如考试的科目有具体规定,学习年限满学制为八年。在当代中国大学,虽然对于高校教师实行聘用制,但在待遇和编制上实质上是按照国家公务员标准实行;而且规定在校教师必须通过国家统一的教师资格考试。国家对于学生的入学形式和来源、学习课程、专业设置和考试科目、学制年限等都进行了统一规定。可见,当代中国大学在对教师及学生的管理上也部分地继承了太学的遗传因素。

(三)课程设置的继承性

儒家讲“化民成俗”,致力于授徒讲学,借助教育这一手段来宣扬自己的思想主张,所以最重视教育,而太学作为由官方创办的教育形态就承担着这方面的功能[10]。可以说,儒家经典是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旗帜。

当代中国高等教育也从来没有动摇思想政治领域内教育的主导地位。从古代的“儒家思想”到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我们不能否认,这种意识形态思想的教育与太学是一脉相承的,同时也是我们国家政治、经济和历史的共同产物。

(四)培养目标方面的继承性

太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推行教化,培养官吏,为国家服务,维护封建统治。对于当代中国大学的培养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条指出: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五条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高等教育法》中总结出,当代大学的职能以培养人才为本,发展科学为源,但终是以服务社会为中心。古代太学培养统治阶级的拥护者和治理者,而当代中国大学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可见,其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所在的社会阶级的统治。

三、中国当代大学对中世纪大学本质特征的缺失

从以上中世纪大学的特征中可以发现,中世纪大学多为自发产生,大学拥有自治的权利,课程有学科专业之间的划分,以培养人才为主要目的,这些都为我国当代大学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但对其本质特征的继承却有待商榷。

中世纪大学有两个本质特征: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是指机构本身不受外来干涉而具有的自我管理的权限。学术自由主要指大学教学和研究的自由[11]64。

中世纪大学自治实际上是行会自治,而且是学者行会自治。大学自治作为中世纪大学的关键特质,在现代西方大学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我国的教育史上,“教授治校”出现在1912年。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治体制方面的因素以及对“教授治校”内涵的模糊甚至误解,我国大学不再提“教授治校”。随着高校现代化的发展,“学者治学”“教授治教”的呼声越来越高。近年来,武汉大学推出了一系列以“回归学术”为目的的“政学分权”改革,试图从根本上突破传统的“政学不分”的管理体制[12],最后以失败告终。北京师范大学目前正在实施“大部制”改革,新成立的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上任后,明确表示要在南方科技大学实现“去官化”“去行政化”的理想,要“在深圳搞一块‘教授治校’的试验田”[13]。但从实际情况出发,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学自治尚处于探索阶段,近期还很难取得大的突破。

学术自由是大学自治的延续。英国当代研究中世纪大学的学者科班(A.B.Cobban)说:“学术自由思想的提出以及永久的警戒保护它的需要,可能是中世纪大学史上最宝贵的特征之一。”[11]65学术自由对大学的发展极为重要。然而,中国的特殊国情以及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之间矛盾存在的必然性。在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我国高校代表的发言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当代大学发展的问题所在,同时也令人深思。例如,上海交通大学校长谢绳武说,学校的行政领导干预了太多的学术问题,例如评定职称、划分学院、聘请教员等。目前,虽然在高校中设置有职称评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等多种学术组织,但是,这些组织在管理过程中并没有起到真正的参与决策作用。教授委员会的成立,虽然使学术的地位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在具体的操作运行中却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其原因在于高校中行政权力始终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可见,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这种矛盾在现阶段还处于不断的调节和整合之中。在中国,当代大学要真正实现学术自由,还要付出百倍的努力。

四、结论

剑桥大学原副校长阿什比(EricAshby)曾说过:“大学是继承西方文化的机构。它像动物和植物一样地向前进化。所以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14]从以上对中世纪大学和中国太学的比较以及中国当代大学对中国太学的继承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当代大学在设置方式、管理体制、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上对中国太学有着天然的继承性和同质性,与中世纪大学的本质特征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却大相径庭。中国太学应视为中国当代大学的源头之一。

[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Hastings Rashdall.The Universities of Europe in the Middle Ages[M].Oxford:Oxford Universuty Press,1936:137.[3]雅克·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M].张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侯耀先.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独立自主性及其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4).

[5]雅克·勒戈夫.中世纪大学[M].王晓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45.

[6]范晔.后汉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7]Alan B.Cobban,Universities in the Middle Ages[M].Liverpol:Liverpool University Press,1990:30.

[8]柯佑祥.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研究[J].江苏高教,1999(5).

[9]夏民,耿华昌.大学自治中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0).

[10]王竹波,田婉琳.试论两汉太学与儒术独尊的制度性确立[J].学术论坛,2008(2).

[11]贺国庆,王保星,朱文富,等.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12]突破“政学不分” 回归“学术本位”[N].人民日报,2008204217.

[13]梁钟荣.在深圳搞一块“教授治校”的试验田[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209221.

[14]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7.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the Genetic Gene of Chinese Present Universities——Concurrently Talk about the Differences of Chinese Taixue and Medieval Universities

LIU Guang2ming,et al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enzhou 450001,China)

They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Chinese Taixue and Medieval Universities in the setting ways,management models,course offering,educational aims.Medieval Universities has been regarded as the matrix of the Present Universities.Although the Chinese Taixue occupied the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it is not be seen as the source of Chinese Present Universities.Analyz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Present Universities, we can find that there are natural succession and homogeneity between Chinese Present Universities and Chinese Taixue in the setting ways,management models,course offering,educational aims,moreover there are no have big gap between with the substantive characteristics of Medieval Universities in university autonomy and academic freedom.The genetic gene of Chinese taixue hasn’t experience obvious changes in Chinese Present Universities,so the Chinese Taixue should been recognized as the one of the source of Chinese Present Universities.

Chinese present universities;taixue;Medieval universities

G649.29

A

1000-2359(2010)02-202532-04

刘广明(1965-),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高校德育、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责任编辑 孙景峰]

河南省软科学项目“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的系统工程问题研究”(092400430029)

2009-09-20

猜你喜欢

太学中世纪学术
中世纪欧洲艺术
“黑暗时代”一说是谬论。这里说说中世纪的科学进步为何仍举足轻重 精读
征战在中世纪的骑士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中世纪晚期英国文学中的农民写作
嵇康·绝响
我国古代官办最高学府洛阳太学概况
学术
宋代太学教育管理的责任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