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村”建设条件下我国农村金融结构的优化

2010-08-30朱清孟

关键词:新农村农村金融金融

朱清孟

(河南科技大学,河南洛阳471003)

“新农村”建设条件下我国农村金融结构的优化

朱清孟

(河南科技大学,河南洛阳47100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是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这从客观上要求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而农村金融改革的重点在于建立适合我国当前国情的农村金融结构,只有对当前农村金融结构中不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的诸方面进行改革,农村金融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新农村;农村金融结构;优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是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这从客观上要求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指出:“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1]而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的重点在于建立适合我国当前国情的农村金融结构,只有对当前农村金融结构中不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方面进行改革,农村金融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一、“新农村”建设中的最优金融结构

按照林毅夫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一个经济系统中,金融的基本功能是促进资金从盈余部门转移到不足部门,即通过金融资源的动员和转移,实现收入向储蓄及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并且,一个安全有效的金融系统还必须能够减少系统风险,从而保证金融系统自身的安全运行。为了保证上述功能的实现,就必然要求金融系统能够有效地配置资金,即将金融资源配置给经济体系中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和具有效率的经济单位,这样才能产生更多的社会剩余,从而保证资金获取更多的收益;同时,只有将资金配置到经济体中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和具有效率的经济单位,金融系统总体的系统风险才会更小[2]。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一个经济体中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和具有效率的经济单位是由其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而禀赋结构也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地变化。因此,最优金融结构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处在一定发展阶段的经济体中的最优金融结构应当是:金融体系中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与要素禀赋结构所内生决定的实体经济的产业、产品、技术结构和企业的特性相互匹配;随着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实体经济产业和技术结构的变迁,该经济体的最优金融结构也会内生地相应演变”[2]。由此可见,上述最优金融结构可以概括为“适应于经济发展阶段的最优金融结构”。本文所指的最优是在一定限制条件(中国当前农村的现有条件)下的最优,而非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最优,换言之,本文所提出的农村金融结构优化,并非将目前的农村金融结构发展到更为高级的形式,而是将农村金融结构调整到最适合当前我国农村实体经济现有条件的形式。

经济结构与金融结构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从根本上讲,经济结构决定金融结构,但当金融发展水平日益提高,直至处于中高级阶段时,金融结构对经济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就具有引导及一定程度上的决定作用。这种引导或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一定的金融结构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社会经济顺畅运行的保证,是社会扩大再生产的促进因素;合理的金融结构可以调节经济结构,促使经济结构合理化。金融结构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完善的金融结构能在促进收入向储蓄及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基础上,发挥优化资金配置、改善资金结构、约束消费投资扩张与平衡社会供求的功能效应,最后产生促进经济增长与保持经济稳定的综合效应,从而保证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质上是一次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大变革,“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农村金融结构的支持。

金融结构必须与实体经济体的发展状况和内在风险特性相互匹配,这就意味着,由当前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所决定,我国农村最优的金融结构应当是一个既有直接金融也有间接金融,既有正式金融组织也有非正式金融组织,既有适合落后地区的政策性金融与扶助式金融,也有适合发达地区完全商业性质的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多层次、混合型金融结构。然业已形成了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三足鼎立的局面,但农业发展银行根本不与个体农户直接发生信贷业务关系;对于中西部落后地区大多数农村居民和农村企业而言,金融机构分布密度较小,多数农户不能享受到基本的金融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地推动区域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优化。

表11993-2005年中国农户借款来源构成

二、“新农村”建设视角下我国农村金融结构的缺陷

我国农村金融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然而,相对于中国农村禀赋条件而言,当前的农村金融结构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的目标很不协调,金融结构优化所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一)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主体的结构性缺陷

按照我国当前农村实体经济的发展现状,我国农村金融组织应当具有主体上的多元性,以适应当前我国农村多层次生产力并存的现实环境。从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主体上来看,政府主导的正式金融组织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占有明显的优势地位。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都是由政府主导的制度安排,是政府的公共产品供给,在农村金融的运作过程中效率较低、体制僵化,与农民实际需求脱节。中国农村金融需求与农村信用社改革课题组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当前我国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农村金融中非正式金融组织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3]。有关统计数据(见表1)也表明,我国农村非正式金融仍然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然而,这些多以民间借贷为主要形式的非正式金融组织,不受法律法规和政府政策上的鼓励与保护,导致其具有高交易成本、高风险的特征,从而也增加了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风险。总之,从宏观层面上来看,由于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主体的结构性缺陷,使得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效率低下;从国外发达国家农村金融的发展过程来看,调动各方资金参与农村金融建设的积极性,推动农村金融组织主体多元性化,是我国当前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要课题。

(二)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结构性缺陷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结构性缺陷是指农村缺乏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主要表现为农村金融机构城乡布局失衡、区域性布局严重失衡,农村金融机构全国性的多,区域性、地方性的少,从而导致针对特定农村区域的金融服务创新不足,不能很好地满足农民信贷的实际需要。从全国范围来看,在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机构的区域布局相对较完善,农村商业金融也较发达,农村金融产品的供给较为充分;在中部粮食主产区农村金融市场上,虽

资料来源:游碧蓉,张文棋,谢志忠.新时期农村金融体制目标模式的选择分析.中国农学通报,2007,(9).

(三)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机制性缺陷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机制性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金融的“支农”机制不健全。我国城乡二元金融体系的长期存在,使城市金融市场与农村金融市场之间实际上形成了一个相互割裂的不平衡市场,两个市场内的资金缺乏有效的双向流动,在许多地区甚至形成了一个从农村向城市输送资金的单向流动金融市场,这就必然导致农村金融有效供给的严重不足,金融服务对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所发挥的作用自然也就大打折扣;2.缺乏风险分散与转移机制。首先是有关农业保险业发展严重滞后,农户和农村企业经营风险缺乏分散和转移机制,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需要。据统计,我国农业每年约有5亿亩农作物受灾,占全国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4,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的40%以上[4]。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农户就无力归还贷款,这也严重影响了金融机构开展农业贷款的积极性。其次是金融机构放款风险分散和专业机制缺乏,正式金融机构对抵押品的选择过于单一,各地担保机构数量少,形式单一,资金实力不足,缺乏法律规范,存在监管漏洞;3.利率机制僵化。受农村经济单位规模小、分散经营以及对自然条件依赖性强等因素的影响,农村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体现出风险大、成本高、生产周期长、收益率低下的特点,农业生产贷款需要更低的利率水平。然而,国家现行农业贷款利率等同于工商业贷款利率水平,农村信用社发放农业贷款还允许在法定利率基础上上浮40%,较工商业贷款利率高2.7个百分点,一些农民只能“望贷兴叹”。农业贷款利率偏高已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中的工农“剪刀差”,严重制约了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我国农村金融结构优化策略

根据上文中对我国农村金融结构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农村金融结构的现状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为了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要,必须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推动农村金融结构优化,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支农体系。

(一)因地制宜,促进农村金融结构合理布局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各区域农村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由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金融发展状况必然表现出很大的差别,各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进行农村金融结构优化时必须因地制宜。沿海地区农村,由于金融环境相对优于其他地区,在金融供给方面相应地体现出机构数量多、供给足和创新快的特点。金融结构优化的重点应该是规范现有的正式和非正式金融机构的行为,综合利用正式金融机构无法比拟的地域、信息优势和非正式金融所具有的处理快速、灵活的特点,让现有金融机构都发挥更大的支农作用。在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较差的中西部地区,由于金融市场环境较差,非正式金融发展极不充分。金融结构优化的重点应该放在培育、扶持、引导、规范非正式金融机构的发展上。

(二)放开非正式金融市场准入条件,加强监控管理

优化农村金融结构,必须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场在农村金融改革中的功能定位。当前,政府对农村金融市场干预过多、过深,政府主导下农村正式金融具有“自上而下”的外生特征,而正常的农村金融体系自身应有的供给功能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从而导致农村金融体系中非正式金融发育严重不足,与农村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不相适应。因此,必须坚持以农村金融市场需求为核心,按照效率与公平并重的原则,平衡发展农村金融体系,促进金融机构改革由外生型变为内生型,逐步形成“自下而上”立足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供给系统。目前,我国农村非正式金融发展严重滞后,国家必须在完善的监管体制下,放开非正式金融的市场准入,变市场准入管制为监控管理,充分发挥非正式金融的资金供给作用,以适应农村多层次的金融需求。

(三)强化农村信用生态体系建设,建设良好金融环境

作为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体系,打造良好的地方农村信用环境,是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一是加强“诚信政府”的工作建设,积极推动政府制定落实严格的奖惩措施,尽快把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评价工作纳入对基层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目标考核范围,增强对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约束力。二是加快建立农村个人征信平台,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健全信用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引导金融机构对农村企业和借款人按信用等级进行区别对待。三是创建农村金融安全体系。地方政府应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把支持经济增长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结合起来,形成以当地政府为领导,以金融机构为主体,以党政有关部门和司法部门为支撑,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创建的农村金融安全体系。

(四)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农村各层次的资金需求

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环境更为复杂,农户和农村企业的资金需求具有多层次特点,这就必然要求各类金融组织推动金融创新,以满足各具特点、层次复杂的资金需求。一是创新贷款品种,增加服务手段。在发展传统贷款业务的同时,积极开展消费信贷、动产抵押贷款、仓单质押等贷款业务;二是逐步建立灵活、完善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根据农村种植业、畜牧业和其他农村工商业等不同产业特点,在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综合考虑借款人信用等级、贷款期限、贷款金额、资本回报要求以及当地市场利率水平等诸多因素,确定合理的利率区间,实行差别的贷款利率,既体现对优良客户的支持,又要满足更多客户的实际需要。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林毅夫,孙希芳,姜烨.经济发展中的最适金融结构理论初探[R].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06.

[3]中国农村金融需求与农村信用社改革课题组.中国农村金融现状调查及其政策建议[J].改革,2007(1).

[4]王双正.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深层次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1).

[责任编辑 迪 尔]

四、推行“理论——实践——理论“的人才培养模式

“理论——实践——理论”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使从事职业教育的学生有很好的实践机会。学生长时间在企业实习,其活动主要由企业经理或主管直接指导和培训,双方通过较长时间的接触,既可使学生掌握实际技能,有利于其将来的就业,同时通过对学生的实习评估,也为企业选聘合适人才提供便利。其实施方式是在学生学习期间,中间有一年到企业实习,在最后一年再回到学校完成学业,通过在校授课和到企业实习相互轮替的教学方式,达到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实际工作技能的目的。通过实习,学生除了能够实际掌握相关技能,并可获取一定的报酬外,在毕业后择业时更加成熟、自信,可以轻松就业,甚至有可能在其实习的公司直接获得就业机会。

五、加强考前培训,全面掌握标准

国家职业资格统考是仅次于全国高考的权威考试,题量大、难度高。标准的要求之高,要想通过,仅依赖课程教学和学生的自我掌握是难以达到的。为此,成人学校要在职业资格鉴定前的一段时间,专门开设职业资格专题,加强考前培训。培训中对照职业标准重点补充学习过程中未作为重点学习的知识,根据鉴定要求强化职业能力训练;搜集往年鉴定试卷,加强练习,重点是工作实务题。通过培训使学生灵活应对考题,提高对工作实务题的分析、理解、认识、判断的能力,掌握答题方法,提高正确率。

六、实训基地的建设

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场所)是加强实践教学和实施“双证书”教育的基础条件。基地应具有能进行多种职业技能训练的硬件设备,并有一定的先进性,以便于组织教学。校内实训基地要依托行业企业,争取它们的支持,确保训练内容和方向满足行业和企业的需要,并具有前瞻性。校外实训基地要争取地方的支持,把基地建在应用技术先进、运作管理规范、适宜学生学习和实训条件齐备的企业,以便于学生养成良好职业行为习惯,并注重与行业企业形成密切的产学合作关系。

七、教师的“双师型”素质

成人学校的教师,必须适应现代科技发展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实践和技能训练,具备“双师型”教师素质。为完善师资,成人学校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第二,把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放在与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积极引进相关企事业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他们不仅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还能够在与学校教师共同进行教学的活动中,促进学校教师向“双师型”转化。

Research on Optimization of Rural Financial Structure on the Condition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China

ZHU Qing-meng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Luoyang 471003,China)

The core of Chinese Socialistic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s to achieve the rural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make the income of farmers increasing.Objectively,it needs to deepen rural financial system reform.Its stress is to make rural fi- nancial 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 conformity with the National Conditions.With the contemporary background of new rural con- struction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financial structure theory,it analyzes our rural financial structure thoroughly and proposes its optimization strategy in this thesis.

New Rural Construction;Rural Financial System;Optimization求中,这样更符合社会、企业的实际需要。

F832.35

A

1000-2359(2010)01-201352-03

朱清孟(1958—),男,河南邓州人,中共河南省委委员、河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2007年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研究课题“基于和谐社会范式的深化河南省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2009-09-20

猜你喜欢

新农村农村金融金融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君唯康的金融梦
金融机构应在建设新农村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研究
创新民间美术传承模式 生态式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
影响成都市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因素分析及措施研究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村财务监督问题探讨
P2P金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