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慈善文化建设路径探析

2010-04-11苗国强

关键词:慈善事业财富慈善

苗国强

(洛阳理工学院社会科学系,河南洛阳471023)

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慈善文化建设路径探析

苗国强

(洛阳理工学院社会科学系,河南洛阳471023)

慈善事业作为第三次分配,已逐渐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中国社会对慈善的理解还不够成熟,慈善事业的发展也刚刚起步。要发展慈善事业,必须要有深厚的慈善文化做根基。建设慈善文化可着力从培育慈善观念、完善慈善制度、搭建执行载体三个层面由内及外,全面切入,从而解决慈善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切实发挥慈善事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慈善文化;慈善观念;慈善制度;慈善组织

要大力发展中国的慈善事业,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着力培育中国社会的慈善文化。慈善文化是与慈善活动相关的文化形态,它是一切慈善活动及其活动方式和活动氛围的综合,是社会成员慈善习惯的表现,是一种激发慈善意识、弘扬慈善精神、鼓励慈善活动、促进慈善发展的文化生态。建设慈善文化,可以从培育慈善观念、完善慈善制度、搭建执行载体三个层面由内及外,全面切入,使三者相辅相成,共生共进。

一、培育慈善观念,增强慈善内驱力

慈善观念是慈善文化的核心层面,是慈善活动开展的内在动力。培育慈善观念,应唤醒人们的慈善意识,使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在奉献爱心时,还要克服传统慈善“爱有差等”的局限性,弘扬博爱精神。还必须倡导正确的财富观念,使人们理性认识财富,对财富做到“聚散有道”。

1.培养慈善意识

目前,我国公民的慈善意识总体薄弱。调查显示,大约28.8%的人不知道有中华慈善总会这一组织,有62.9%的人不知道自己居住的省市是否有慈善总(协)会,只有不到三成的人表示会对陌生人进行救助[1]。很多人虽参加过捐款捐物活动,但主要捐赠渠道还是通过政府号召、单位或学校组织,而“经常主动捐赠”的人数很少。捐款捐物、扶助弱势群体的慈善意识在全社会尚未普遍形成。究其原因,社会宣传不到位固然是一个方面,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受计划经济思维的影响,很多人都认为对弱势群体的救助主要是政府的责任,普通人起不到太大作用。再者,在市场的冲击下,多元价值的碰撞激烈,一部分人迷失在物质利益中,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互助友爱的精神。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改革开放中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和先富起来的富裕阶层,也没有认识到自己在慈善事业中应担当的角色和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作为社会发展的受益者,它们所获取的利益远远多于一般个人,因此相对于普通公民,它们更应该对财富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成为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要培养慈善意识,应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弘扬慈善美德和互助友爱精神,让更多的人意识到行善不仅仅是出于做好事的动机,而且还是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这种责任不是分外的德行,而是现代公民在公共生活中主体地位的体现”[2]。慈善的公共精神主要靠公民的参与度来体现。美国的慈善捐赠10%来自企业,5%来自大型基金会,85%则来自全国民众[3]。在对四川汶川地震的救援中,正是有了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仅在短短数天时间,就筹集到超过400亿元的善款。另外,人们也要认识到,慈善不仅表现在捐款捐物上,奉献自己的时间、精力、知识也是参与慈善活动的一种方式,我们在汶川地震救援现场,就看到了许多志愿者的身影,他们尽自己所能,去抚慰灾难中的人们。洛克非勒认为,“只有行善才能荡涤灵魂的自私”[4]。当人们主动参与慈善活动,并在助人中享受到奉献的快乐,真正体会到慈善除了帮助别人,更是对自己心灵的一种慰藉时,慈善才真正渗入人的心灵,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2.弘扬博爱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一贯倡导扶贫济困的观念,也有着悠久的慈善传统。但中国的慈善传统带有明显的宗族特征。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认为,中国的社会“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5]26。中国社会以“‘己’为中心,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5]27。中国社会在差序格局的安排中有生人与熟人的远近关系之分,爱在以“己”为中心向外推的时候,先是家人,然后是亲属、朋友,经过层层分配,等推到陌生人的时候,已经越来越薄,也就没有了。究其文化根源,可追溯到儒家“爱有差等”的仁爱观。孔子认为,“仁爱”是由近及远、由亲向疏推开的,由“爱亲”“爱人”到“泛爱众”,即先爱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再延及爱其他的人,中国人因情而生义。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慈善只有先照顾好整个家族,才有资格向外行善,否则,则不被理解。

传统慈善文化的局限性,是和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相对封闭的交往环境相适应的,它限制了慈善的范围、慈善的受益人,与现代慈善的公共精神相距甚远。随着社会开放度的增加,人类交往半径的扩大,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改变,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当代需要弘扬“平等、互助、博爱、共享”的现代慈善精神。慈善是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体现了一种公共精神,不含任何功利色彩,是社会财富对于社会母体的反哺和回报,它没有家族、种族、国家的界限,是对人类,特别是弱势群体的一种普遍关注。

3.端正财富观念

中国社科院资中筠教授认为,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积累财富,主要是为了留给子孙。这一传统观念局限了很大一部分人的捐赠热情。另外,“藏富”“炫富”“仇富”“杀富济贫”等非理性的财富心理和价值观念,也限制了慈善捐赠。

美国人的财富观念,主要源于基督教的富罪文化。在基督教的传统中,认为富人要想进入天堂,唯一的途径就只能是将自己的全部财富都捐赠给穷人。在他们看来,富人之所以成为富人,是因为很大一部分社会财富到了个人手中,这些财富最终还将流向社会,他们不过是这些财富的看管人。卡耐基在1889年发表的《财富的福音》一文中写道,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人死富有,死而蒙羞”[6]。此外,美国文化推崇个人奋斗,那些靠祖上财产积累而富有的人是得不到社会认可的。

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义利观,也为我们树立了“义”字统领下的财富观。爱国华侨陈嘉庚热心慈善事业,其生平信奉三条原则:第一,“财由我辛苦得来,亦当由我慷慨捐出”。第二,“金钱如肥料,散播乃有用”。第三,“无为之费,一文宜惜;正当之消,千金慷慨”[7]。富人拿出一部分财富来反哺社会是一种利己利人利社会的美德。从利己角度来讲,通过捐助可以赢得社会的尊重;从利他角度来讲,慈善可以帮助一些弱势群体走出困境;从利社会的角度来讲,慈善则有助于社会和谐。总之,我们应该倡导这样一种财富观:以合理合法的方式获取财富,以利己利人利社会的方式使用财富,做到“聚散有道”[8]。

二、完善慈善制度,保障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慈善制度是慈善文化的保障机制,它可以确保慈善活动在正常的轨道内顺利发展。它是慈善事业蓬勃发展的外在保障。

1.激励机制

慈善文化的培养单靠道德说教是难以持久的,它需要通过制度和规范来进行激励和调动。美国人热衷慈善捐赠,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它完善的税收制度。一方面,美国的遗产税、赠与税以高额累进著称,当遗产在300万美元以上时,税率可超过50%。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企业向社会所捐善款的数额超过应缴税收的10%时,就可以减免10%的税款。富人进行慈善捐赠不仅可以减少损失,而且可以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近年来,我国也颁布实施了一些与慈善事业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来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2008年1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的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在第9条专门规定了“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这使得企业公益捐赠免税额度,由原来应纳税所得额的3%大幅度提高到年度利润总额的12%,这个数据在国际上也是比较高的,此项法律的执行,必定会促使更多企业家投入公益慈善事业。另外,随着经济的增长,政府可适时开征特殊高档消费慈善附加税、遗产税等,从而促使富豪们愿意把部分财产拿出来用作公益事业。

2.运行机制

要保障慈善事业顺利发展,必须与国际接轨,建立现代意义的慈善组织,完善慈善组织的运行机制。在国际上,慈善组织被称为非营利组织,它的运行模式同商业组织并无太大差异,也要开展经营活动扩大自己的规模,它与营利组织的区别在于:其所获得的收益必须运用到公益事业中,而不能作为投资者的分红。以盖茨基金会为例,该组织将慈善事业看成一项普通的生意,既然是投资,就要有回报。受助组织也就相当于他们的生意合伙人,它为受助组织设立目标,并定期考核。在运营上盖茨基金会除了投资股票外,还投资许多低风险的短期项目,如美国政府债券、高收益企业证券、国际企业和政府证券等。财务报告显示,盖茨基金会2005年用于投资的金额为295亿美元,共获得收益14亿美元,而行政管理开销仅为1亿美元,仅占总支出的5.7%[9]。目前我国的慈善组织还不能像美国基金会那样完全商业化操作,但我们也要尽可能保证我们的善款能够在安全的基础上有所增值。这就要求我们的慈善组织能够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培养优秀的运作人才、制定规范的运作规程,使善款保值增值,发挥其最大效用。另外,在善款增值的同时,还要尽可能节约慈善组织的日常开支。我国相关条文也规定慈善组织的管理经费不能超过捐款的10%,以保证善款能够用到真正需要的地方。

3.监督机制

目前,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成为发展慈善事业的“瓶颈”,一些慈善组织自身账目不清,管理缺乏透明度,难以让社会公众完全满意与信任。健全慈善监督机制,让慈善事业在“阳光下运作”,维护捐赠者的知情权,可以督促善款的合理使用,从而保护人们的捐赠热情。在美国,对慈善组织的监管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政府对慈善组织的监督,主要审查其是否符合免税规定;其次,有专门的民间评估机构对慈善组织进行评估,使公众有选择慈善组织的依据;再次,在慈善组织内部制定严格的规则,约束组织及其成员行为;最后,则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10]。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我国也需要尽快建立慈善组织资质评估和信用资格认证制度,建立和健全社会约束机制,加大社会监管力度,使人们捐时安心,捐后放心。从捐赠方来说,也有一些企业借“慈善”之名,行“宣传”之实,出于宣传的动机企业“承诺”捐款,事后却反悔“赖账”。对此情况,除加强诚实守信的公德教育之外,也要加大监管力度,必要时可以用法律的手段来净化慈善事业。

三、搭建慈善平台,畅通慈善渠道

有了内在观念的驱动和外部制度的保障,慈善事业要顺利发展,还需要有一个合适的载体。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具体活动为捐赠者和受赠者搭建桥梁、疏通渠道,直接推动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

1.合理定位政府角色

受传统“大政府、小社会”思维的影响,政府在对慈善事业的发展上存在着职责定位不清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政府直接控制和干预着慈善组织的活动,慈善组织往往需要依附或挂靠在政府部门下面,对政府依赖性强。很多捐赠活动都是靠政府的行政命令来实现的,有时甚至被搞成强行摊派。这一方面会造成人们对慈善的逆反心理和慈善恐惧,不利于人们慈善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也挤占了民间慈善组织的慈善资源,客观上限制了民间慈善组织发展的空间。随着市场体制逐渐取代计划体制,随着社会民间慈善力量的不断壮大,在发展慈善事业上,政府更多的是要在宏观层面上对慈善事业加以指导与协调。通过建立慈善组织资格认证制度,制定慈善组织运作、监管制度,以及慈善组织从业人员的组织、人事、社会保障等相关制度,来规范慈善组织活动,提高慈善组织的地位,增强慈善事业吸引力,从而充分发挥民间慈善组织的主体作用,为慈善活动营造顺利发展的空间。

2.扶持发展慈善组织

慈善组织是以社会捐赠为基础的公益性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其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类: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12]。作为慈善事业发展的载体,慈善组织在我国的发展目前还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从数量上讲,我国慈善组织偏少,尤其缺少具有影响力的慈善组织;从质量上讲,由于缺少社会公信力,我国慈善组织募捐能力也整体偏低;再者,同国外相比,我国的慈善组织普遍缺乏专业的商业化运作能力,缺少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就目前状况而言,我国的民间慈善组织还难以支撑起社会慈善事业发展所需要的运作平台。要扶持慈善组织的发展,首先应加强慈善事业立法建设,规范慈善事业的公益性质,规范慈善组织的独立法人地位;其次要加大对慈善组织的财政支持,主要通过财政收入和税收优惠积极扶持慈善组织的成长;再者应降低慈善组织的准入门槛,动员社会成员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尤其要培育更多的立足于社区层面的基层慈善组织,以便开展经常性社区慈善活动;最后还可借鉴其他国家慈善组织商业运作模式,激活组织自身活力,从而促使中国民间慈善组织健康、快速发展。

3.丰富创新慈善活动

传统慈善活动的方式主要是直接捐款或捐物,这对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仅仅依靠这种单一的运作模式,很难唤起人们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因此,应创新慈善活动的形式,以其新颖性和多样性来吸引更多公众的参与。第一,慈善组织要公开捐赠信息,慈善组织可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形式,与媒体建立沟通联系渠道,由媒体对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体进行关注,从而帮助捐赠者确立捐赠对象。第二,要提高参与慈善活动的便捷性,方便普通人参与。比如,慈善组织可开通“短信捐赠”、设置社区“募捐箱”等。第三,慈善组织要发展慈善设施,如慈善收养院所、慈善超市、慈善捐箱、慈善接收站等等。第四,慈善组织应丰富慈善内容,通过“慈善书画”“慈善储蓄”“慈善义演”和“慈善医疗”等活动,建立奉献爱心的有效载体。第五,慈善组织可开展“慈善一日捐”“慈善一元捐”等慈善活动,鼓励小额募捐[9]。第六,国家可发行慈善债券,增加善款来源。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要鼓励志愿者的义工行为,慈善义工不仅可以服务社会,还能在人与人直接的互助交流中,激发人们的慈善意识。慈善组织应充分挖掘各种有效资源,通过丰富多彩的慈善活动,吸引更多公众的关注和参与,从而促进慈善事业进一步健康发展。

[1]许琳,张晖.关于我国公民慈善意识的调查[J].南京社会科学,2004(5).

[2]顾骏.慈善文化现代化的“门槛”[J].人民论坛,2006(9).

[3]张有义.中国慈善现象调查[N].法制日报,2007204229.

[4]亨利·康马杰.美国精神[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39.

[5]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6]安德鲁·卡内基.论财富[G]//赵一凡.美国的历史文献.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194-208.

[7]李国梁.嘉庚的人生价值观初探[G]//铸就尊严——“华侨与近现代史”:浙江侨声报“华侨与近现代史”征文论文集.1998.

[8]李国梁.陈嘉庚的人生价值观初探[EB/OL](1996205209)[2005207221]http://cul.qw369.com/show.asp?id=3214.

[9]苡欣.“倾泻型”的传统慈善[J].世界博览,2007(2).

[10]黄铁苗,罗勇成.发展慈善事业与构建和谐社会[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3).

[11]任振兴,江治强.中外慈善事业发展比较分析——兼论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思路[J].学习与实践,2007(3).

Methods of Cultivating Charity Culture in Building H armonious Society

MIAO Guo-qiang
(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oyang 471023,China)

As a third distribution,chari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orce in establishing the harmonious society.The charity needs culture as strong foundation for it’development.But in China we know little about charity,so we must cultivate our charity conception,make the charity channels free,and improve system arrangement to overcome all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aritable cause and bring it into full play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harmonious society on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basis.

culture of charity;charitable conception;charitable system;charitable organization

C913.7

A

1000-2359(2010)05-202622-04

苗国强(1974-),男,河南汝阳人,洛阳理工学院社会科学系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文化社会学研究。

[责任编辑 许 昌]

河南省软科学项目(092400430095)

2010-04-17

猜你喜欢

慈善事业财富慈善
慈善之路
慈善义卖
好奇心是一生的财富
如何应对第三轮财富洗牌?
深入实施慈善法 促进广东慈善事业大发展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
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终止
慈善事业的核心定位
提高基金会透明度 促进慈善事业发展
“火红财富”的拥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