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民熔炉”: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城市公立学校角色

2010-04-11陈正桂

关键词:熔炉公立学校世纪

陈正桂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上海200062)

“移民熔炉”: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城市公立学校角色

陈正桂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上海200062)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迎来了又一个移民潮,大量移民涌向美国大城市。如何把大量的移民变成真正的美国人,特别是如何把移民孩子变成美国人,成为当时美国城市公立学校的重要任务,因此,美国城市公立学校通过改革,开设语言班级、教授公民知识等措施在不同的时期扮演了移民孩子美国化的“熔炉”角色。对于城市公立学校“移民熔炉”角色,不同的移民群体和不同的移民在成为教育者后的态度和看法是不相同的,他们中有人反对有人赞成,有人认为这是移民成功的机会和途径,有人认为是对他们文化的威胁。

美国城市公立学校;移民孩子;美国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规模的东欧、南欧的移民涌入美国城市,而此时正好是美国经济、社会的重要转型期,转型期的机遇和挑战并存,许多新的社会问题随着大量移民的涌入也呈现出来。美国社会对移民进行同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学校成了最强有力的同化手段,在这里不论是成年移民,还是移民的子女,都从社会、教育、身体、精神四个方面接受全面的教育。一些大城市的公立学校纷纷加入这场移民教育活动当中,并在其中发挥了领导的作用,它们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对移民孩子进行美国化教育,从而帮助他们更快地接受美国的语言、习俗、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以更好地适应美国的生活并融入美国社会。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城市公立学校成为“移民熔炉”角色的背景

第一,大量移民儿童进入城市公立学校。1880到1924年,上百万的移民儿童进入到美国城市公立学校。数量如此巨大的移民儿童的出现对于整个美国城市公立学校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当时的公立学校除了要面对如此大量的移民儿童外,还迫切需要同时适应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众所周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日益变得城市化和科技化,美国人也开始把他们自己作为更广阔的相互联系的世界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当时迫切需要建立新的组织和机构以适应新的时代的要求。19世纪分散的学校体系在日益城市化的20世纪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了,而且由于要对大量移民孩子进行美国化教育,使之变成美国人,政府对许多公立学校重新进行了调整,使之成为新的教育机构,以适应20世纪新的变化和发展。对城市公立学校的改革在美国历史上有详细的记录,尽管对于这些改革的争论直到今天还在继续。

第二,平民学校运动的推进和发展。19世纪,当美国着力于领土扩张和人口增加的时候,种族和民族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教育改革者为此开展了建立自由平民学校的运动。在历史学家卡尔凯·瑞斯托看来,平民学校运动的出现产生了有智慧的、有纪律的公民并帮助了统一多样化的种族和民族。发展平民学校的努力由于受到从爱尔兰和德国来的大量天主教移民的支持而加速。平民学校虽然建立在统一的价值观的基础上,但是在管理和标准方面却是分散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规模的移民没有造成全国轰动,但移民的涌入造成的影响却相当不同,移民开始涌入城市不是像19世纪70年代以前那样分散在整个国家。分散的学校体系,不适合扩大了的城市学校,所以学校体系在19世纪末开始集中。例如,在纽约,把当地控制的学校变成一个统一整体的斗争被描述为“伟大学校战争”。总体上来看,改革者实施的这个运动在19世纪末是成功的。尽管一个高度集中的机构依然没有建立起来,但是美国很多地方已经开始把税收投入到公立学校了。因而,到20世纪早些时候,像纽约一样,大多数大的城市学校体系都有了一个集中的机构。

第三,学校特别是公立学校是推行美国价值观最有效的机构。学校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担负了更重要的责任,在这些责任中最重要的是对移民孩子进行美国化教育。尽管美国化过程总是依据公立学校的程度而进行,但是在这个期间美国化却变得比以前更加突出,这也成了学校的首要使命,学校开始接替以前由教会和家庭承担的主要责任。公立学校能够对移民进行美国化的思想广泛传播,简·亚当斯在她的回忆录《在赫尔福利会的20年》中以“伟大的美国化机构”指出了这一点[1]。通过学校对移民进行美国化的理由非常简单,因为学校在形成人的核心价值观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学校改革者认为,要灌输最神圣共和国的共和主义、新教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在19世纪平民学校的课程设置就专门强调了灌输新教共和国的价值观,从而让年轻人能很好地适应20世纪的发展。

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城市公立学校扮演的“移民熔炉”角色

第一,学校为了更好地扮演“移民熔炉”角色而进行的改革。一个学校要想在现代社会中更加有效地运作,需要的不仅仅是统一管理而且还要培养更优秀的学生。教育方面的改革包括:专业化、标准化、强化训练和文化同化。另外,城市学校系统内的大规模行政改革和其他的教育改革也同样发生了。增加了幼儿园和职业教育,提供了社会服务培训,进行了其他课程的改革,诸如烹饪和销售,这些课程的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能为新的国家做准备。“现代社会赖以依靠的新的信仰是科学,科学将提供一切答案,社会组织的运作和企业一样有效”[2]。19世纪的专业知识变成了20世纪的专业技能。美国城市公立学校反映了这种理念,它开始由专家而不是政客管理学校。由专家管理学校所进行的课程改革是为了培养学生为适应20世纪资本主义美国做准备。

第二,城市公立学校“移民熔炉”角色的内容。

(1)帮助移民改变他们的名字,并同时灌输给他们以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的知识和思想。在某种程度上说,公立学校想把移民孩子转变成接受美国价值观的现代人。各方提议的公民教育课程通常也强调这些价值。为了使孩子们变成更有责任的社会成员,培养他们良好的公民习惯并遵守法律,低年级强调了解和关心社会、参与火警演习、走访公共场所。学习爱国主义歌曲、朗诵效忠承诺、唱国歌是每天学习的一部分。当孩子们年龄增大后,课程方面更多强调的是历史、政府学和地理。教师教的这些新的价值观念是20世纪美国价值观的典型。

(2)学校非常注重服务社区和美国价值观方面的公民知识和公民精神。公民学的教学不仅通过教科书进行,而且激励学生服务社区、学校、家庭、邻里和其他工作场所的精神。学生学习文学作品和音乐不只是要熟悉作者和他们的著作,而且还要激起学生为人类奉献、有抱负和愿意牺牲的更高价值观的热情,特别是美国精神所重视的一些价值观。学校的负责人希望振兴其他课程如数学和科学,也希望加强健康学、生理学、卫生学,从而培养学生为真正实现美国价值观所应具有的强健的体魄和活力。“美国化仅仅是那些感觉认识但并不了解彼此的人的民主化。本土和外国出生的人都是真正的人,美国化是一个相互发现这个事实的过程”[3]。

(3)学校特别重视移民孩子语言的转变。尽管美国化的努力集中在孩子们的衣着、行为和爱国主义价值观的灌输方面,然而,在这个基础上,主要是语言的转变。英语是在美国生活最基本的技能,也是美国化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土生美国人认为只要学会了英语,自然就会完全接受美式生活方式,理解土生美国人的理念,并将之深深植根于移民的大脑中。因而,学校主要的努力是转变学生的语言从而教给学生美国通用的英语。说居住地的语言的能力被看做是接受美国的象征,相反,保留原有的“旧世界”的语言被认为是对美国的排斥。

第三,不同时期城市公立学校所扮演的“移民熔炉”的角色。对移民孩子的美国化在20世纪早期意味着是被迫的同化。例如,学校经常建议把孩子放到一个没有语言基础的班级,面对冷冰冰的和麻木不仁的老师,这样孩子“要么下沉要么游泳”,强迫孩子交流和对话。教育者努力使移民美国化并使他们抛弃过去的特征的目标在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占主导地位。

20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后期是美国化运动的高峰时期,许多计划达到了极点。学校在19世纪晚期已经或多或少在美国化运动中起到了作用,学校教英语、美国历史和初步的公民学,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一些计划已超出了教英语和公民学,开始包括个人清洁、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和工厂纪律等内容,部分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蔓生的民族主义。

在战争年代,对于移民美国化的压力增加了,战争的成功是和全国人民的共识相关联的。具有独特文化的移民出现了不忠诚和种族主义倾向。因此,以适应移民美国化的特别计划诸如“C”课程(针对移民的英语)和公民学开始了,这是为了使多样性人群一致性的另一种努力。例如,纽约市由华盛顿发起的一些计划包括训练农场服务技能,开设缝纫课程,培养工人阶级。另外一个完成的计划是自由贷款驱动。一旦学生通过唱国歌宣誓开始这个计划,他们就会要求他们的父母去订购,尽管它和其他计划一样,不局限于移民孩子,然而,它是以移民孩子为目标。学校在这期间充满了美国化倾向,公然努力以尽可能快速地同化移民。

三、城市公立学校“移民熔炉”角色:几家欢喜几家愁

第一,移民群体对于城市公立学校“移民熔炉”角色的不同态度。美国化中现代化含意的一个方面是面向未来的观点,面向未来的观点很大程度上与移民群体在公立学校受教育后取得的成功有关系。公立学校也是移民孩子获得机会和改变的一个途径,尽管不是每一个移民群体都能抓住这一点。大多数犹太人移民抓住了这个机会,如犹太人移民斯蒂芬·布伦伯格在他的著作《到学校去,到美国去》中阐述了进入美国公立学校的大门是应该被抓住的机会。从东欧佩尔来的犹太人移民玛丽·安廷,她在自传《乐土》中回忆,她的父亲写给家里的信中提到美国的自由教育“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是最主要的希望,是美国机会的实质”[4]。对于犹太人来说,他们的文化和信仰被视为是可以传递的。公立学校能做家长不能做的,而且还能做更多的事情,它们通过特别的分开的“熔炉”班级提供必需的语言技能,提供道德教育或公民教育,这些教育包括爱国主义、对国旗的忠诚、对宪法的尊敬。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不忽视父母,而是鼓励父母变成美国人,这就减少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差异。公立学校不被视为对他们文化的一个主要威胁而是提供了新的机会,而且提供了以前限制他们宗教的机构不能给他们的自由。

然而,对于斯洛伐克和意大利的农民移民而言,他们的语言和文化认为不可以被传递是因为他们的语言和文化以农村为基础。有些报纸杂志等公开载文攻击这些新来者“无知”,没有技术,懒惰,习惯于最野蛮的生活。这些农民也来自天主教国家,所以他们不习惯到了美国变成了少数的民族。因而,不是所有的移民对于公共教育的看法都和犹太人一样。约翰·博德纳曾经在《物质和道德:斯洛伐克移民美国人和教育问题,1890-1940》中指出,教育不应该认为只具有可变性,而且应具有作为种族文化、语言和宗教价值传承的永恒性。公立学校是对他们存在的真正威胁[5]。事实是许多斯洛伐克和意大利移民认为公共教育对他们的文化是一种威胁并不稀奇。实际上,贯穿于美国教育历史,移民群体曾经拒绝公立学校而选择教会学校,移民已经很好地意识到学校在培养孩子的价值观方面的重要性。在19世纪,平民学校公然宣称基督教新教的课程被许多天主教人认为是一个威胁,这就是教会学校发展得如此快速的部分原因。意识到了这一点,不同的公立学校系统开始采取措施,提供语言和其他课程,希望鼓励在教会学校读书的移民孩子能够在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早期转向公立学校。

第二,移民孩子成为教育者后对于城市公立学校“移民熔炉”角色的不同看法 。在20世纪刚刚开始的时候,美国城市公立学校开始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公立学校在改善每况愈下的社会方面开始发挥作用,一些教育家对城市公立学校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纽约市教育者朱莉娅·里克曼便是其中之一。她相信,“如果一个人周围的环境改变了,这个人的行为也会改变,并且也能改变”[6]。朱莉娅自己的生活帮助她形成了这样的教育哲学。她出生在纽约犹太人区里的德国犹太人家庭,她很容易就接受了同化。和她之后的社会工作者莉莲·沃尔德、玛丽·丝姆科维齐对于移民文化的贡献的尊重不同,朱莉娅的感受更多集中在抛弃原来的文化方面。

安杰洛·帕特里是另外一个代表,他是一个意大利移民,在20世纪早些时候是纽约市一个公立学校的校长。他也看到了在孩子发展中环境的重要性,对移民进行美国化教育符合他的教育哲学。他主张尽力在学校和社区之间建立更多的联系,他和那个时代其他的社会工作者一样,看到了移民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差异,觉得有必要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在他自己的实践和他的教育哲学基础上,帕特里注意到了孩子作为移民美国化的联结作用,认为可以通过孩子在学校里接受美国理想来完成这项工作,他认为移民孩子有更大的责任帮助他们的父母,移民孩子接受的美国理想和本土出生的孩子接受的美国理想是没有差别的,是建立在共同原则基础上的共同理想。但是帕特里知道移民孩子受到的待遇并不公平,如同他自己传记所表明的一样。因此,当帕特里主管学校的时候,他试图改变这种状况。他组织了一个“C”课程,班级的教师都是和他一样的“外国人”,很明显这些老师会移情于孩子们的需要。另外,他确信有很多激励的方式让移民孩子学习语言,包括大量的玩具、图片、地图、故事、戏剧、游戏、角色扮演、涂色、音乐等,以便这些孩子们不会遇到他所遇到的困难。尽管他不是盎格鲁遵从者,对移民进行美国化依然是他热望的目标。

就20世纪早期的多数改革者来说,美国化是一个目标但已经出现了一些反对的声音。在他们中最有名的是伦纳德·考维洛,他是20世纪纽约市有名望的教育家。考维洛自己是一个移民,他坚定地支持保留一个人的文化的教育哲学,其观点的形成是因为他自己的成长和教育经历。对于考维洛来说,作为在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的移民,美国化意味着做每一件事情的苛刻环境,意味着在学校不能说本国的语言,美国化自己的名字(科维耶洛改成考维洛),而且也意味着失去自己的身份。“在这个期间意大利语在美国学校完全忽视了。实际上,通过我整个的小学学习生活,我没有提到过一次意大利,也没说过意大利语,或者是在世界上意大利人做过的著名的事情,可能除了哥伦布以外,他在美国相当有名。我们很快知道一个观点即‘意大利’意味着很多事情是低等的,在意大利孩子和他们父母之间的障碍产生了。这就是我们接受美国化的过程,通过学习如何羞辱我们的父母变成美国人”[7]。

早期美国化运动,利用在移民社区开办夜校,教授移民英语、历史、政治等课程,来消除移民同土生美国人之间的隔阂,改变移民的生活恶习,对移民进行美国人价值观念的渗透,帮助移民向上奋斗,因此学校是同化移民的最基本途径,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关键因素。城市公立学校在“移民熔炉”角色扮演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移民进入美国从来没有停止过,美国对移民进行美国化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所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城市公立学校“熔炉角色”的讨论至今依然没有停止。

[1]Jane Addams.Twenty Years at Hull-House[M].New York:MacMillan Company,1938:255.

[2]Diane Ravitch.The Great School Wars:A History of the New York City Public Schools[M].New York:Basic Books,Inc., 1974:184.

[3]Frank V.Thompson.Schooling of the Immigrant[M].New Jersey:Paterson Smith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71:76.

[4]Mary Antin.The Promised Land[M].Boston and New York:Hougton Miffin Company,1911:186.

[5]John Bodner.Materialism and Morality:Slavic-American Immigrants and Education,1890-1940(J).The Journal of Ethnic Studies,1976(3).

[6]Selma Cantor Berrol,Julia Richman.A Notable Woman[M].Philadelphia:The Balch Institute Press,1933:19.

[7]Leonard Covello.The Heart is the Teacher[M].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58:44.

[责任编辑 孙景峰]

以叙述道教徒在寺院施展法术为内容的小说,基本上都是唐玄宗以后的作品,这与玄宗时期大力崇道有很大的关系。这一时期以后,小说中的释道力量对比更倾向于道教。有些小说中还有僧人入仙境,炼丹飞升的情节,如张读《宣室志·契虚》叙述了僧人契虚偶入道教仙境稚川,自此便居太白山,“绝粒吸气”,后遁去,不知所终。其实写道徒在佛寺显术与写僧人入道飞升一样,表达的都是道教优于释教的主题。程国赋先生曾对唐代佛道小说的力量对比有精辟论述:“唐代前期佛教思想在小说中占有优势……到了唐玄宗在位期间,小说作品中佛道二教的力量对比开始发生转变……唐代后期,道教小说大盛。”[8]唐代寺院故事中的道徒显术类情节范型的小说就是这种说法的一大体现。

除上述几种,寺院故事还有神佛灵应类、画妖祸人类等其他类型。神佛灵应指的是发生在寺院中的神佛降临、三宝应验类的故事,唐临《冥报记·隋释信行》、《宣室志·开业寺神人足迹》等皆属此类。画妖祸人类故事则是由寺院中数量庞大、栩栩如生的壁画引发的,如林登《博物志·黄花寺壁》、薛渔思《河东记·蕴都师》叙述的都是寺院中壁画形象兴妖作怪的故事。总之,佛寺这个特殊场景赋予了各种情节范型的寺院故事以深刻的文化意蕴,而小说则将唐代佛寺生活的社会风貌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出来,使文本与文化达到了紧密的结合。

参考文献:

[1]宋敏求.唐大诏令集 [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541.

[2]刘餗.隋唐嘉话[M].北京:中华书局,1979:52.

[3]戴孚.广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2:113—114.

[4]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5]李昉,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

[6]冯翊子.桂苑丛谈[G]∥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565.[7]释道世.法苑珠林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2855.

[8]程国赋.唐代小说嬗变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128.

Immigrant Melting Pot:the Role of American Public Schools around the Turn of 20th Century

Chen Zhenggui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China)

Another immigration flows happened ag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around the turn of 20th Century,and most of the immigrants went to big cities.The important task of American public schools at that time was to make immigrants especial- ly the children to become Americans,so public schools acted the immigrant melting role through a system of reforms and teach- ing English and civic knowledge.Different immigrant group and different immigrant educator had different attitudes and thought toward the immigrant melting role of public schools.Some of them supported and others opposed,also some of them argued it was the chance and way to succeed and others argued it was a threat to their culture.

American public school;immigrant children;Americanization韦老师成仙则“僧寺作礼忏悔,已无及矣”,在前倨而后恭的强烈对比中,褒贬自现,从而达到讽刺、打压僧人,辨释道之优劣高下的目的。可见,佛寺场景的设置在这类情节类型的小说中,具有影响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因此是不可替代的。

K712

A

1000-2359(2010)05-201752-04

陈正桂(1974-),女,湖北十堰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教育研究。

2010-04-11

猜你喜欢

熔炉公立学校世纪
世纪赞歌
饮食文化的“大熔炉”
熔炉起落快慢对熔炉吊装梁强度分析研究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1999,世纪大阅兵
My School Life
火山熔炉
英国的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
2016年美国公立学校排名
英国的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