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彦卫易学思想述论

2010-04-11庄庭兰

关键词:历法赵氏易学

庄庭兰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

赵彦卫易学思想述论

庄庭兰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

赵彦卫倚重卦象、之卦等方法取象治易,对历代易家所津津乐道的卦气说持反对态度,斥河洛为荒诞不经之学;其重《左传》筮例筮法、《易传》固有之象的解易思维及偏考证辨订的扎实学风,与当时宋儒的玄虚之风形成鲜明对比。

卦气;纳甲;易学思想;宋学

赵彦卫,字景安,河南开封人,约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卒于宋宁宗嘉定三年(1210)前后,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进士及第,代表著作《云麓漫钞》。历代学人对其人其书研究不多,对其易学思想更是知之极少。今试从卦气说、五脏说、纳甲说诸方面,对其易学思想进行探讨。

一、对卦气说的否定

赵彦卫对历代学者倚重卦气说阐易的做法,提出强烈批评,云:“《易纬》有六日七分之说,巫史附会之学,非圣人之意也,而学者惑之。其说以六十卦为候卦,“坎”、“离”、“震”、“兑”为四至,居中分四时:“震”主春,“离”主夏,“兑”主秋,“坎”主冬;六十卦分四方,主五日一候。卦有六爻,毎月分五卦,主六候;五卦之中三十爻,故主一月之日;而候则毎候五日,一月六候,故五卦分主六爻。说者以为扬子云之作《太玄》,本易者如此。”[1]3赵氏认为《易纬》中的六日七分之说即卦气说是附会之学,并非作《易》者的初衷,对学者不明卦气之谬而奉其为圭臬的做法甚为不满,谓之“是何窥圣人之浅也”[1]3。因六日七分为卦气说的核心内容,故此处“六日七分”为卦气说的代称,是说以“震”、“离”、“坎”、“兑”为四正卦,分主春、夏、秋、冬四季,以其余六十卦三百六十爻与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相配,每爻一日,余五又四分之一日,每日八十分,五又四分之一日共有四百二十分,则六十卦每卦又直七分,故每卦六爻合直“六日七分”。从内容而言,卦气说是易卦与历法相结合的产物,是汉代易家将易学与天文历法之学结合的尝试,拓宽了《周易》的应用范围,推动了易学的发展。但因月有大小,岁有盈余,每年的节气并不是固定的,而卦气说中易卦与历法的结合是固定不变的,这样难免会出现节气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情形,因此卦气说在汉唐以后受到不少学者的质疑。赵彦卫认为易卦与二十节气的组合“皆强为之说,非理之自然”[1]3,并进一步阐释道:“使直以小寒之卦而直大寒,以大寒之卦而直立春,更相移易,有何不可。殊不知《易》之为义,岂可专以卦气求?其间盖有直可配时、月,确然不可迁易者,如一阳生为“复”,二阳为“临”,三阳为“泰”,四阳为“大壮”,五阳为“夬”,六阳为“乾”;一阴为“姤”,二阴为“遁”,三阴为“否”,四阴为“观”,五阴为“剥”,六阴为“坤”。以此配十二月,是岂可更互移易哉!若因此为例,而欲以六十卦毎一爻直一日(按:此处“六十卦”原作“六十四卦”,按卦气说,历代易家是将“坎”、“离”、“震”、“兑”外的六十卦而非六十四卦直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因此“四”为衍字,故删去——作者注),则非《大易》之旨矣,不可不辨也。”[1]3他认为除“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遁”、“否”、“观”、“剥”、“坤”诸卦与十二月固定搭配外,其余易卦与节气的结合不是固定不变的,如“屯”既可直小寒又可直大寒,“升”既可直大寒又可直立春等,并认为卦气说以“震”、“离”、“兑”、“坎”外的六十卦每一爻直日,非《周易》之本旨,学者研究《周易》不可不辨,主张《周易》阐释大道易理的途径并非只有卦气一种。

由以上所述可知,赵彦卫对历代治《易》者奉为神明的六日七分之说即卦气说持强烈的排斥态度,在当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尽管卦气说在汉唐后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但还有相当多的易家仍然在解《易》过程中运用是说,并且作了相应发展。如北宋李溉以图解说卦气,方便了象数易学的传播与接受;又如朱震不但喜好卦气图,而且还用其来阐释卦爻辞。于此可见,卦气说在义理易盛行的两宋时期仍为很多易家所信守,朱熹等人尽管反对卦气说,但未明示卦气弊端,而赵彦卫则从历法角度着眼,明确阐述了大寒、小寒、立春等节气的发生是自然现象,而人们将其与易卦固定组合是强为之说。所以在赵氏看来,汉儒将属于筮法体系中的易卦与隶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历法相结合是不科学的,学者不明其弊,而承汉儒之误,致使卦气说贻误后学千余年。赵氏之见,尽管还比较粗糙,但已经切中卦气说牵强附会之弊。如果说其前学者对卦气说的质疑还仅仅停留在外部的话,那么赵彦卫则从内部入手对其说的弊端进行了揭露和否认,开启了易学史上对卦气说有理有据的批判之风。清代学者皮锡瑞认为,“六十四卦直日用事,何以“震”、“离”、“兑”、“坎”四卦不在内,但主二至二分,“乾”、“坤”为诸卦之宗,何以与诸卦并列,似未免削趾适屦,强合牵附”[2]。其言对卦气牵合之误一矢中的,就渊源而言,皮氏的认识和理论是在赵彦卫之说的基础上对卦气说弊端进行深入揭示和否认的结果。

二、对前贤象数说的继承与发展

赵彦卫除反对卦气说外,对前贤的取象之法和易数之说如纳甲、变卦、九宫、大衍之数与天地之数等多有采摭,或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或在前人之说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

其一,对纳甲说的认同和发展。纳甲之法,“乾”、“坤”纳甲、乙,则“震”、“巽”为长子、长女应纳丙、丁,“艮”、“兑”为少子、少女应纳庚、辛,但按其法“震”、“巽”纳庚、辛而“艮”、“兑”纳丙、丁,对于其中的原因,易家多语焉不详,至北宋科学家沈括首提纳甲蕴涵“天地胎育之理”[3]后,纳甲之理才有了较为合理的解释。赵彦卫在继承沈括观点的基础上,又对纳甲之说作了进一步挖掘,他说:““乾”、“坤”者,“易”之门,亦终始之理具焉。故始于甲乙,终于壬癸。甲娶己而生庚,乙娶戊而生辛;庚辛,长男、长女也,故以配“震”、“巽”焉。壬娶丁而生戊,癸娶丙而生己;戊己,中男、中女也,故以配“坎”、“离”。庚取乙而生丙,辛娶甲而生丁;丙丁,少男、少女也,故以配“艮”、“兑”焉。由“乾”“坤”而有“震”、“巽”,由甲乙而壬癸而有庚辛,此其叙也。”[1]204—205他主张纳甲本于《易传》“‘乾’、‘坤’,其‘易’之门”及“乾”、“坤”生六子的思想,认为天地之大能包容万物始终,因此其法起于甲乙、终于壬癸就是此种思想的具体反映。然而赵氏并没有就此停止,他又从男女婚配层面,对纳甲作了进一步阐释。他认为甲娶乙即“乾”内三爻娶“坤”内三爻,而生庚即“震”,是为长男;乙娶戊即“坤”内三爻娶“坎”,而生辛即“巽”,是为长女;壬娶丁即“乾”外三爻娶“兑”,而生戊即“坎”,是为中男;癸娶丙即“坤”外三爻娶“艮”,而生己即“离”,是为中女;庚娶乙即“震”娶“坤”内三爻,而生丙“艮”,是为少男;辛娶甲即“巽”娶“乾”内三爻,而生丁即“兑”,是为少女。但“乾”、“坤”为万物之父母,“震”、“巽”、“坎”、“离”、“艮”、“兑”为天地父母之六子,二者之间存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六子即兄妹之间也是授受不亲的,更别说婚配了,所以赵氏从男女婚姻层面所作的引申阐释有违封建伦理纲常,也不符合《易传》有关“乾”、“坤”生六子之说。尽管如此,其所言仍为我们理解纳甲说尤其是卦变说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和研究视角。

其二,对易数的独特体认。与取“象”之法紧密相联的就是“数”,“数”与“象”的结合,构成了历代完整的象数理论。易数主要包括大衍之数、九六之数、九宫数等内容,今以大衍之数为例来看其对易数的认识和理解。

京房和《易纬》认为大衍数五十就是十天干、十二辰、二十八宿之和[4][5];郑玄认为天地之数五十五减五行之五得大衍数[6]。赵彦卫认可大衍之数源于天地之数,其曰“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今而大衍之数五十虚其五,是为五十也”[1]201,他认为大衍之数是天地之数减五而得,然其未解释减五的原因及此“五”的性质。郑玄曰“大衍又减一,故用四十有九”[6]367,他认为大衍之数减一得四十九用数,但为何减“一”?“一”是什么?郑玄没作任何交代。王弼主以虚一不用论,孔颖达为之疏而承其说,曰“其一不用,以其虚无,非所用也,故不数之”[7]80,故“其用四十有九”。赵彦卫在王、孔之论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引申,其曰:“五十之数其用四十有九者,虚其一也。虚其一者,以况太极,正犹人君端拱无为,百官效职焉。”[1]201显然,赵氏以王、孔思维虚无论为基点,杂糅了周敦颐的太极说。他认为古人按大衍法推演时,所虚之“一”为“太极”,太极为“体”,四十九数为“用”,通过四十九之“用”数的反复推演来揭示《易》之大道,也就是展现了太极之“体”的功用,所以他认为太极虽然“寂”而不动,但依然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而其存在是通过四十九之“动”来反映的,犹如贤明圣君通过百官之“动”来体现自己的治国理想,因此虽无为,但依旧能治天下。

其三,对《左传》筮例筮法的重视和研究。赵彦卫在其《云麓漫钞》里用相当大的篇幅对《左传》中十六例具体筮卦进行了注解。如闵公元年,毕万筮仕于晋,得“屯”之“比”卦,赵彦卫注曰“‘震’下‘坎’上‘屯’。‘坤’下‘坎’上‘比’,‘屯’初九变而为‘比’”[1]193。下“震”上“坎”为“屯”卦,下“坤”上“坎”为“比”卦,可见赵彦卫从上、下卦位着眼阐释易卦;“‘屯’初九变而为‘比’”,意指将“屯”卦初九爻变为初六爻而成“比”卦,此为赵氏对“之卦”法的重视。又如僖公十五年,晋献公筮嫁伯姬于秦,得“归妹”之“睽”,赵氏注“为嬴败姬”曰:“嬴,秦姓;姬,晋姓。“震”为雷,“离”为火,火动炽而害其母,女嫁反害其家之象,故曰‘为嬴败姬。’”[1]194“归妹”上卦为“震”,“睽”上卦为“离”,“归妹”之“睽”就是变“归妹”上六爻为“睽”卦上九爻,即变“震”为“离”,按“说卦传”,“震”为雷、“离”为火,“震”变“离”为“火动炽”;“离”为中女,“兑”为少女,二女同居共事一夫,必怨恨其母为二人仅择一夫的做法,进而危及家庭团结,故赵氏曰“害其母”“害其家”。由此可见,赵氏本于《易传》,从上、下卦象入手阐释变卦之法。总之,赵氏从卦象、卦位等汉代及其前的象数理论着眼阐释《左传》十六种筮例,表明了他对《左传》筮法的重视。

三、赵氏易学与自然科学和医学知识的融会贯通

赵彦卫与北宋沈括一样,其易学研究的目的并不局限于《周易》经、传,而是将易学与其他知识相结合,这种结合多集中于自然科学如历法等方面。另外,赵彦卫还将易学与医学相融合,并对传统旧说中的谬误进行纠正。其易学应用主要表现在医家与历法两方面。

在医家方面,赵彦卫对历代有关五行与人体五脏的相配顺序进行了质疑和调整。他说:“今医家言,喉管之下即有肺,肺属金;肺之下有心,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肾属水。窃谓心居中虚,治五官,心当属土;肺在上为华盖,庇覆五脏,当属火,始应天地造化。不然,则五行错乱,失其叙矣,而前辈罕言之。及观《月令》,仲春盛德在木,故所主皆属木,而祭先脾;仲夏盛德在火,所主皆属火,而祭先肺;仲秋盛德在金,所主皆属金,而祭先肝;仲冬盛德在水,所主皆属水,而祭先肾;中央盛德在土,所主皆属土,而祭先心。《正义》云:‘《古文尚书》说脾,木也;肺,火也;心,土也;肝,金也;肾,水也。许慎按《月令》,四时所祭与《古文》同。’则知先儒已有此说,后人不能明之,往往流入于医家,良可叹也。或恐难易,岂不见天文家所用五行,地理家则反其位而用之,谓之大五行;此吾儒所说五脏,彼医家所说不必拘也,何伤乎?”[1]5传统医家如《黄帝内经·素问》主张肺金、心火、肝木、脾土、肾水,多依据五行生克理论阐释五脏的生理和病理,因此古代医者以这种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医治某一脏器病变。而赵彦卫依据五脏在人体内部分布位置,并结合《月令》和古文《尚书》及邵雍的后天卦位即“震”主东方木,“离”主南方火,“兑”主西方金,“坎”主北方水,土居中央而掌四方,认为脾属木,肺属火,心属土,肝属金,肾属水,否则“五行错乱,失其叙矣”;认为五脏与五行相配之说,自古有之,且不尽相同,因此儒者谈及五脏说,不必受医家五脏说的限制。

在历法、海水涨落等方面,赵彦卫也有自己独到的观察和研究。他认为历代历法的置闰之法繁而多失,因而主张“若今推一岁奇二十五刻,至于四岁已合成一日,自可断而复起。且一岁积刻之算,三万六千五百二十五,四岁而有十四万六千一百,历算莫多于此,而用算亦止于此,故简而无差。且日行天度,初岁起于子中,次岁起于午中,第四岁起于酉中,至于第五岁复起于子中,乃所谓天道有复。起于子中者,至中而复者也。此历法之本,简易如此,而世历不知,故自《太初》以来,未有不差之历”[1]26。其意指一岁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以一日百刻分,则一岁余二十五刻,四岁则余一日,以此法历算简而无差。他将一岁中“气”之消长即阳气生于子、盛于午的态势扩展开来,认为天道反复,初岁始于子、次岁始于午、第四岁始于酉、第五岁又自子起,即每四年一个轮回;日行有度,以每四年则余一日的规律进行历算,既简单又无差错,而《太初历》以来的各朝历法不明于此,因此都有差错。不论赵氏此历算之法是否科学可行,其法较以前历法的确简便明了,而且发前人所未发,堪称一家之言。另外,他认为海水潮汐乃阴阳二气升降所致,因为阴阳之气的升降在一日一月之间有固定辰刻,所以他主张“江海之有潮,辰刻不移”,即海水潮汐有固定时间[1]126—128。

综上所述可知,赵彦卫本于《易传》之象数,在前贤之说的基础上,多有创见。他对很多汉宋学者所热衷的卦气说进行了质疑和否定,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宋代易家喜好用卦气说建构各种所谓的宇宙发生发展理论的驳斥,与当时以全面复兴汉人释易方法为己任的朱震等人形成鲜明对比;其重卦象、卦位及大衍筮法、《左传》筮法而轻河洛之学的释易方法,体现了他崇汉抑宋的治易路数。此外,赵彦卫与宋代象数派易家的最大差别在于后者多将易学用于架构各种图式理论和宇宙发展学说,其结果将易学研究引向神秘玄虚,而前者治易的目的是将易学研究用于现实生活,表现了宋代易学史上的务实之风,体现了其从“学”至“用”而非“术”的治易思维。要之,赵彦卫作为南宋后期的重要学者,其释易之法和易学思想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1]赵彦卫.云麓漫钞[M].北京:中华书局,1996.

[2]皮锡瑞.经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1954:20.

[3]沈括.梦溪笔谈[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66-67.

[4]刘玉建.周易正义导读[M].济南:齐鲁书社,2005:384.

[5]林忠军.易纬导读[M].济南:齐鲁书社,2002:83.

[6]朱震.汉上易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7]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80.

[责任编辑 孙景峰]

B244

A

1000-2359(2010)05-201522-03

庄庭兰(1981—),女,山东济南人,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研究。

2010-02-13

猜你喜欢

历法赵氏易学
从走马楼西汉简歧异干支谈汉初历法混用问题
发明新历法
清初学者对“图书易学”的再认识
《赵氏孤儿》的改编与创新——从元杂剧到电影
A new species of the Southeast Asian genus Opisthotropis (Serpentes: Colubridae: Natricinae) from western Hunan, China
近二十年来朱熹易学思想研究述评
赵氏孤儿
赵氏的祖先造父
简单易学的口水巾
历法术语“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词义及相关考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