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航海类毕业生的能力培养
2010-04-11陈俊华
,陈俊华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杭州 311112)
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级航海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在符合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前提下,具有“一种精神”“四个意识”和“四项能力”。“一种精神”是指敬业精神。“四个意识”即经济意识、法律法规意识、环境意识和服从意识。“四项能力”即管理领导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应变能力和实操能力。 航海类高职是为航运业生产一线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的教育,所培养毕业生的能力是否满足航运业需要不仅关系到航运业的繁荣,也关系到学校自身的生存发展以及学生的职业发展。为了解航运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能力要求以及学生能力现状,笔者在全国部分航运企业和高职航海类院校进行调研,并根据统计结果对毕业生能力现状进行分析。
一、国内部分航运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能力要求
为了解航运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能力需求状况,笔者对全国22家航运企业和高职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国有企业5家,占被调查总数的22.7%,集体企业2家,占9.1%,民营企业11家,占50%,高职院校4家,占18.2%。调查发现,目前航运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能力要求已经发生变化,更加注重毕业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如职业敬业精神及环境适应能力、现代化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心理承受及应急反应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及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等。调查对象对这几项能力的选择比例分别为51%、65.4%、40.67%、30.02%。
导致这些变化的因素除社会进步的影响之外,还与航运业自身发展紧密相连。比如,随着船舶设备自动化程度的提高,船舶配员的相对减少,国际航线的不断开辟,个人能力及管理服务意识等因素对企业竞争力显得更加重要。因此,航运企业对毕业生的敬业精神、现代技术运用能力、管理协调能力以及合作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对于企业来说,由于航运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国际化市场,因此还对法律、环保、安全等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高职航海类毕业生存在的能力差距
通过调查,根据关键能力理论以及航运业对船舶营运一线管理和技术船员能力要求,对毕业生比较欠缺的能力进行了总结。
1.身心素质和敬业精神
航海专业工作环境相对艰苦,技术和管理工作的独立性又相对较强,需要船员具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能够承受一定的工作压力,在和他人交流合作过程中能够听取不同意见。 同时,航运业事关重大,不仅涉及国家财产,更与人身安全息息相关,稍一不慎就可能给造成灾难性的损失。因此要求船员不仅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更要具备崇高的敬业精神。而目前高职学生的身心素质、职业精神与这一要求还存在差距。
2.实际操作及英语运用能力
由于我国教育体制和教育传统的影响,学校教育往往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虽然近几年已有很大改观,但仍然没有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高职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欠缺问题仍然表现十分突出。如编制一条航线,学生根据要求能在海图或电脑上设计得非常漂亮,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为对航道、海况等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不周而往往不可行;或是实际操作的航海设备与学校中操作的型号厂家不一致而无法入手等。另外,国际航线船舶经常要与国外单位及人员接触,英语交流能力的欠缺也是一大突出的问题。如PSCO检查时因听不懂问题而不知道如何应对,从而给检查人员留下不好的印象,甚至造成船舶滞留。
3.环境适应、心理承受及应急反应能力
航海是公认的高危职业之一,且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上船首先要克服晕船、生活枯燥、环境恶劣等因素影响,要适时调节海上工作生活心理变化,而很多毕业生因为适应不了这种工作环境,上船没多久就转行了;其次由于人为操作失误、船舶航行密度加大及气候多变的影响,船舶遇险已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而做到临危不乱,沉着应对,保护生命及财产安全,驾驶员轮机员通信人员及水手等各个岗位人员对遇险报警及搜索能力还有很大欠缺。
4.合作、协调、组织管理能力
船舶安全航行看似简单,其实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完成。如机舱部主要负责船舶动力、照明等;甲板部主要负责航线设计及实施、货物装卸、对外联系等;两者缺一不可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作为一名船员,沟通协调和管理组织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而高职学生对这方面的能力往往不够重视。
5.检索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船舶航行由于涉及的航区大、航线多,再加上船舶配员的减少,船员各司其职,工作中相互交流探讨的机会不多,遇到问题需要通过查找资料来解决。但是高职航海类毕业生碰到这种情况时往往无从下手,船舶资料(公约、规则、条例、技术资料)种类繁多不知该从哪儿查、怎么查,如何选择有用的资料为自己所用。
6.环保、法律、法规、公约知识与意识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航线营运的增多,近几年海洋保护法的不断完善,要求船员具备国际国内法律、法规、公约及环保等多方面的知识,而毕业生对此了解甚少,修养意识不强。
三、提高高职航海类毕业生能力的对策
综合以上分析,航海类高职毕业生能力差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职业综合能力不足、职业精神缺失及综合素质薄弱。
1.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课程体系整合优化。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现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的具体课程框架。要妥善处理好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教与学等方面的关系。重新审视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内容与培养岗位适任能力的符合度,必须以职业为向导,以职业能力、岗位职能的要求调整、优化、重组课程,加大课程整合力度,搭建综合课程平台,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按照STCW78/95公约以航行职能构建课程体系,全面整合、优化专业课程。
针对专业培养目标,注重课程内容的改革,及时将航海新知识、新科技、新技能引进课堂。根据专业特点及社会需要,大胆进行课程综合化改革,大刀阔斧地删减一些实用性不强的课程和内容,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如将航海技术专业中“雷达与ARPA”“二小证”合并;在航海学课程中,删掉劳兰A、台卡、奥米加等内容陈旧的部分,一些较陈旧的航海技术如航迹推算等章节少讲,增加电子海图、AIS、驾驶台资源管理等最新航海技术新课程作为选修课,使课程内容现代化,达到专业培养的目标。
(2)适当减少必修课学时,增加选修课。高职航海专业学生在校时间短,在仅有的两年半在校学习的时间里,除了要保证海船船员适任证书考试和职业技能考试的课程外,还要强化“一种精神”“四个意识”和“四项能力”的培养,时间显然非常紧张。因此,编制的教学计划要增加其“柔性”,减少“刚性”,要减少总学分和课内总学时,要保证选修课的比例以充分培养学生的特长和个性,把一些培养学生经济意识、法律意识、环境意识方面的课程充实到教学课程体系中,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发挥潜能,成为应用型复合人才。
(3)加强外语运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听说会话能力的培养。STCW78/95公约对船员在语言方面,特别是在口语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既能较熟练地使用标准海事通信用语(SMCP),又能用英语发出、接收各种指令,在紧急或复杂情况下能进行有效的理解和交流,避免任何因交流失败而引起的事故。在航海教学改革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英语教学的改革与研究,注重英语运用与交流能力的培养,积极营造语言环境。在教学计划中一方面增加英语教学时数在总教学时数中的比例,另一方面增加英语听力与会话训练的课时比例,适当降低英语阅读课时的比例。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高职航海类毕业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关键。根据专业特点,将现有教师送到海、航运企业工作1~2年,进行定岗定位的专项训练,提高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实现高校师资来源的多样化,根据师资队伍结构调整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从企业引进一些专业对口、技术精湛、具有实践经验和发展能力,并能胜任高校教学工作的专业技术骨干,充实师资队伍。树立人才共享观念,聘请企事业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
2.加强学生职业精神教育,提高心理承受力
船舶定员有限,移动作业,航海生活枯燥、沉闷,存在很多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船舶的正常运行管理需要全体船员协同配合、同舟共济。因此,首先应改革政治课程,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思想品德课的主渠道作用,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其次,进一步加强半军事化管理,不断完善半军事化管理规章制度,增强服从意识,培养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及组织协调能力。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各种灵活多样的教育和心理培训,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在面对艰苦复杂的航海条件和环境时,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调节克服各种困难,保证航行活动的顺利完成。
3.坚持产学研结合,加强实践动手能力
优化高职教育环境、坚持产学研结合是提升高职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办好高职教育的重要保证。当前,如何根据社会对多样化人才提出的要求,建立适应高职教育内在要求的培养应用型职业技术人才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及相应的机制,已成为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热点。
(1)全方位优化高职教育环境,为贯彻产学研相结合原则创造条件。要发挥高职院校地区优势,形成“ 政府—学校”双管齐下的投资体系,全面改善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妥善解决人才培养的途径与高职教育资金投入两大问题,以保证高职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力争做到学校与企业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科研相结合,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全方位营造实践教学的良好环境。
(2)突出“实际、实用、实践”特色,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旨,以行业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先进水平为标准,努力创造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
(3)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创建校外产学研基地,以促进人才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优化人才培养过程,解决教学内容脱离实践,教学方式呆板、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校外产学研基地的建设,必须贯彻“双赢”方针。学校需要企业愿意甚至主动接纳高职生实训,提供高质量的指导,并部分解决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企业需要高校的教授、 专家能帮助解决企业在发展与技术方面的问题。
4.建立应急反应训练基地,提高综合反应能力
ISM规则第八章应急准备要求船公司在SMS文件中建立若干个程序,规定当船舶发生事故/险情后,公司和船舶应采取的相应措施,以减少事故的损失;规定通过平时加强应急反应训练演习,使人员在这方面树立信心并保持熟练。所以毕业生首先要熟知《船舶应急反应程序》,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快速准确判断,并能在较短时间内对当时紧急情况采取有效行动。注意总结经验教训,研究分析有关海事教训,提高船舶的操纵水平。
其次,建立应急反应训练基地(可以是院校与企业合作),利用实机设备或模拟器定期对指挥者和操作者进行培训。配置必要的培训基础设施,对指挥人员和操作人员进行理论培训及模拟训练,以提高人员的应急能力。可将发生的重大案例汇编成训练题,输入模拟器供船员/学生操纵训练。训练时必须尽可能模拟当时的操纵环境,应有紧迫感,将操纵时的质量好坏评定成绩,作为船员/学生职务晋升/考试评估时的依据。要求每个船员/学生操作/训练结束后写出总结,分析教训、经验和体会,通过训练使船员/学生学会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变方法,培养利用自己已取得的经验、知识、技术和可能利用的资源,迅速果断地进行决策的能力。
5.注重特征性教学,突出国际性、法规性
学习国际、国内公约和有关规定,IMO、ILO(国际劳工组织)、ISO(国际标准化组织)、ITF(国际运输工人联合会)、海洋环境保护法等国际组织和国际行业组织的机构设置和功能,海运界国际惯例,外国港口的制度和环境等。同时通过在课堂即时查看因特网上的ISM规则信息、各PSC组织网站的有关资料和被滞留船舶“黑名单”内容,使学生了解国际海上安全管理系统的组成和运作,增强学好专业基础的自觉性,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达到IMO提出的“航运更安全,海洋更清洁”的目标。
[1]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务监督局,经1995年缔约国大会通过修正的1978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龚少军.高职航海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7(14).
[3]朱国锋,方银龙,等.海员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及其结果分析[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3).
[4]颜振尧.论船舶应急反应程序[J].航海技术,2002(4)
[5]傅维利,刘 磊.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与高等学校教学模式的选择和重建[J],教育科学,20086(3).
[6]沈文青,孙 锐.论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