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高职教育实施订单式培养的创新研究
2010-04-11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0)
近十年来我国航海类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改革。但是由于我国航海教育一直是采用单一的培养模式和封闭的运行机制,教学内容未能与实际岗位技能需要有效对接,航海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航海职业素质与能力和国内外航运企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为此,航海高职院校必须与航运企业紧密联系,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弥补航海教育落后于社会行业发展的不足,实现学校教学与航运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
所谓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瞄准人才市场需求,主动根据企业技术岗位对技术、工艺、技能性专门人才的需求进行教学改革,使毕业生走上岗位后很快能进入角色,适应职业环境。订单式培养的实质是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为企业“量体裁衣”培养人才。实施订单式培养的关键是学校与企业有效深入的合作,企业要全面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可以请企业参与教学过程,协助学校实施教学,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督查学校教学情况,提出改进教学的意见。学校还可以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学校兼职教师,他们将最新的技术成果带到课堂,使课堂更加贴近企业需求,从而激活课堂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一、实施订单式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实施订单式培养、走产教结合之路是航海高职教育的必然选择
21世纪以来,国外航海职业教育更重视与企业合作,更重视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如日本航海教育的教育目标已从培养单一的船舶营运性人才转向培养具有安全与环境保护、系统控制、语言及信息交流、经营管理等能力的高技能航海人才,从多方面满足用人需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航海教育尤其是航海高职教育发展很快,教育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但是“学校所教”与“岗位所需”之间的差距一直没有消除,学生适岗能力差,英语应用能力差,造成我国船员在国际船员劳务市场的信誉不高,竞争力长期处于劣势,这些都说明我国航海教育和培训严重滞后于航运业的发展。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院校只有面向市场,进入市场,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探索实施订单式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研究出航海类专业实施订单式培养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实施订单式培养后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才能真正实现“学校所教”与“单位所需”之间的“零距离对接”。因此,推行订单式培养是航海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2.航运事业和航海教育的迅速发展,为实施订单式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航运大国,从19世纪60年代晚清洋务派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开始,航海职业教育至今已有140余年历史。而今,我国拥有世界第五大国际海运船队,承担了我国45.8%货物周转量和93%的外贸货物运输量,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健康持续发展,我国也连续16次成为国际海事组织A类理事国。此外,目前我国各类高等航海院校每年能提供的航海类毕业生的数量与国内及国外航运企业的需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缺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OECD)的船员人数每年正以4%的速度下降,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世界性的海员严重短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全球船东已把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投向我国。目前是我国扩大海员劳务输出的机遇期,国内外船东对高素质高级船员的需求将是长期而紧迫的。所以,培养和扩大高素质的高级船员队伍是我国政府、国内外航运企业和我国航海院校共同的企盼,这也为实施订单式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
1.开展企业调研,了解市场信息
深入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和人才培养规格,是学校承接订单所不可或缺的环节。一是通过走访企业人事部门和技术部门,了解企业每年员工的招聘数量,人才的类型,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等,洽谈合作意向;二是了解企业的生产技术状况,特别是先进生产技术的应用状况,为学校教学内容的适用性提供现实参照;三是增进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了解,培养与企业负责人之间的感情,为双方以后的合作打下基础。
2.根据市场需求,协商确立订单
“订单”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确立的关键,而订单的数量是衡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规模效应的主要标志。订单的数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与学校共同实施订单培养的用人单位的数量,学校所承接的“订单”越多,表明学校的办学与当地经济发展和用人单位需要之间的结合度越高,学校的办学特色越鲜明。二是单个订单的人才培养数量,单个订单的人才培养数量越大,学校的单位办学效益越高。因此,学校在与用人单位签订人才培养“订单”时,要充分考虑订单的数量,订单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实施订单式教学,才能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
3.签订订单协议,确定人才培养规格
这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区别于其他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标志。通常,在上一学年结束前,学校确定订单企业后即可与订单企业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协议中明确订单的专业、人数和具体培养要求,明确校企双方的职责,学校须按企业要求培养人才,企业则要接纳合格的订单人才。协议一经签订,校企双方必须严格遵守,以确保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质量。
4.听取企业意见,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在招生前充分征求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意见,与企业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订单式培养人才培养方案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又要在成才教育、专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多方面充分采纳企业意见,包括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规章制度等,以弥补课本知识落后于社会发展的不足,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同步。
5.双向选择,确定订单学生
学校招生录取后,以书面通知学生实施订单式培养的专业、人数,同时介绍订单企业的情况和要求。新生入学时,由学校组织订单企业与新生见面,在双方达成意向后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书。协议中要明确企业对学生的责任,明确对学生的要求、质量目标及双方有关违约责任等。学校根据签约学生专业、人数及企业要求等情况编班。
6.深度合作,强化教学过程管理
实行订单式培养的班级由学校负责按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学,学校定期向订单企业通报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状况、学生学习状况,不断征求企业意见。订单企业要深度参与教学过程,协助学校实施教学,且定期督查学校实施教学的情况,跟踪了解学生学习状况,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劳动纪律教育,负责校外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重要实践环节教学。
7.综合考评,严格教学质量监督
进入订单培养班级的学生并非高枕无忧,校企双方在毕业前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考评标准可以以各课程考试成绩及学生在校的综合量化分数进行,可以以行业标准(主管部门考核)进行,也可以由校企双方另制定考核办法进行,具体视专业、学生情况由校企双方协商决定,并明确列入企业与学生所签的协议中。评价既要科学合理,又要客观公正,不苛求,也不放任。
8.签订合同,办理就业手续
订单式培养的毕业生经校企双方考核认定合格后,由学校就业处负责到省人事、教育主管部门办理就业手续,企业与学生签订正式用工合同。
9.跟踪调查,做好服务工作
学校要做好学生在企业实习工作期间的跟踪调查工作。通过跟踪调查,了解企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了解学生的岗位变化和薪酬状况,了解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满意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愿望,从而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增强学校为企业和学生服务的能力。对于企业不满意的学生,学校要负责进行“回炉”教育,然后再推荐就业,以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
三、实施订单式培养的创新思考
1.学校要确保订单式培养实施的基本条件
首先,学校要具有比较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学校的专业设置要同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的发展相结合;要贴近行业、企业需要办学,增强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要增强专业拓展能力,及时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技术应用人才。其次,建立符合订单式培养需要的师资队伍。教师队伍不仅要求专业理论水平高,而且要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教学中能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和学生一起实践,这样才能保证订单式培养的质量。第三,具有较高的服务水平。服务性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职业教育的服务性主要体现在为政府、企业和学生的服务水平上。因此,学校要了解企业需求,为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员工培训等提供服务。同时,对参与订单式培养的学生要进行跟踪服务,这既是深化学校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强化学校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的需要。
2.准确把握订单本质,科学制订培养方案
订单式培养订什么?订单式培养不是简单地“订数量”,而主要是“订质量”,所订的“单”是全面培养人才的方案和实施过程。具体地说,学校要根据订单企业的实际需要及专业人士对人才需求的预测,确定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等,与订单企业共同构筑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还要考虑到现实生产对专门技能的要求经常处于变化之中,教学内容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要不断补充、更新、修正和完善,使教学内容能灵活地适应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1]
3.严格考核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
当今高职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订单学生与之相比就业压力小得多,所以部分订单学生就高枕无忧,这样反而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为了解决此类问题,必须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考核制度主要分为:学期考核、毕业考核、综合评价、跟踪考核。学校和企业要共同研究制定评价方法和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评价要分阶段、分项目进行,对实践教学环节可以把技能考核与鉴定融合在一起,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和专业对学生进行技能鉴定。
考核是为了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学校与企业要依据考核情况建立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在培养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淘汰不适应的学生,以每学期学生学习成绩及综合表现为依据,达不到订单协议中规定标准或者排名最后几名的学生予以淘汰,经过推荐、考核,非订单教育班的学生中品学兼优者可再补入。除学校实施常规的激励机制外,订单企业可以根据学生的成绩、能力和表现提供适当的奖学金,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无息助学贷款,也可为学生提供带薪实习机会,缩短或免除毕业后的试用期等。
4.注重社会评价,为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开展社会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评价订单式培养方案的优劣,学校要从订单教育毕业生质量上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修正和完善订单式培养人才培养方案,改进订单式培养实施途经、方法,进一步加强校企之间的沟通和协作,使订单式培养这种新型的办学模式更趋成熟,更受社会欢迎。社会评价可以在学生毕业一段时间后进行,也可以在学生学习期间进行。参加评价的人员可以是用人单位即“用户”,也可以是毕业生即“被使用者”,还可以是教育管理、人事劳动管理部门或其他相关单位。评价的方式可以采用书面问卷,也可以采样测评,还可以通过座谈会等方式进行。若发现订单企业和被订学生之间签约率较低,则说明:一是学校没有作详细深入的调查了解与可行性论证;二是没有建立或认真运行培养对象的选拔和淘汰机制,动态管理不够;三是校企合作紧密度不够,培养要求或质量偏离了双方约定等。所以,要重视社会评价,充分分析可能影响订单式培养质量的因素,并在订单式培养实施过程中制订相应的预案和措施,使订单式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科学合理。
四、结 语
实践证明,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建立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学校逐步从普遍存在的重结果轻过程、重形式轻内容、重学历轻能力的“闭门造车”式育人框架中解脱出来,与企业及市场需求挂钩,进一步调动了企业办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了校企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开展“工学结合”,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了学校、用人单位与学生的“共赢”。尽管订单式培养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今后的实施中还会遇到新的问题和困难,但只要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就一定能完善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1]瞿光唐,堵有进.“订单式”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其消解[J].职教通讯,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