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视野下高职航海类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2010-04-11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州 510800)
航运业的发展关键在于人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培训管理规则》的施行,为了适应航运快速发展,提高国际航运竞争力,现代航运业要求船员不仅具备精湛的技术,而且还应具备较强的交流表达、团队合作、自我学习、解决问题、追踪高新技术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服务意识。航海类高职院校作为国际海员的输出摇篮,根据《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要求,针对高等职业院校航海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必须构建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全球化的挑战,既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更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航海高职院校学生必备的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又称核心能力、必要能力、共同能力或可迁移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称之为“关键能力”,在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也有人称它为“关键能力”;美国称为“基本能力”,在全美测评协会的技能测评体系中称为“软技能”;中国香港称为“基础技能” “共同能力”等。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项,称为“八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
笔者根据走访用人单位、电话访谈和毕业生能力素质的问卷调查等研究认为,航运业所需要的高职毕业生,其职业能力除了专业能力外,还包含以下八项关键能力与素质:交流表达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文字与语言表达技巧,设计、参与、控制和评价在不同情境中的交流活动;团队合作能力,要求学生能够与他人交往沟通,协商合作目标,相互配合工作,调整合作方式,以期有效地工作,并在工作中积极参与、配合,发挥团队精神;自我学习能力,要求学生在自学中能明确学习目标途径,有效实施学习计划,反馈评估学习效果,这是适应学习型社会,实现终身学习必不可少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中收集、分析、应用和处理各种信息;解决问题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分析问题,提出对策,实施方案,解决问题,验证方案,改进计划;追踪高新技术能力,要求学生能跟踪高新技术的发展态势,学会运用高新技术,提高工作能力;吃苦耐劳,甘于奉献,培养学生能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勇往直前,传承甘于寂寞、勇于奉献的“航标灯”精神;身心健康,远洋船员要有强健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要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认真操作,果断处置,减少和杜绝人员、船舶、货物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高职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关键能力的现状
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国内10多所航海类高职院校近500名毕业生的关键能力状况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后发现,对个人交流表达能力感到“非常满意”的只占9.6%,“基本满意”的占48.9%,“不确定”的占18.7%,“基本不满意”的占17.8%,“非常不满意”的占5%;对自己团队合作能力“非常满意”的占14.96%,“基本满意”的占60.68%,“不确定”的占14.96%,“基本不满意”的占8.55%;对个人自我学习能力“基本满意”的占46.67%,“不确定”的占21.90%,“基本不满意”的占15.71%;对自己解决问题能力“非常满意”的占14%,“基本满意”的占52.6%,“不确定”的占18.1%,“基本不满意”的占10.7%,“非常不满意”的占4.7%;对于自己信息处理能力“满意”的仅有15%,“基本满意”的占51%,“基本不满意”的占25%;对于个人追踪和掌握新知识(技术)能力“基本满意”有50%。这些数据表明,航海类高职院校应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适应新形势、新技术对船员的要求,培养具有职业综合能力的人才。
三、高职航海院校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1.从岗位技能训练转向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船舶及其仪器设备日益现代化,船舶尺度和海上通航密度的不断增加,船舶运载货物更加专业化及复杂化,所有这些都要求船员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更加需要综合职业能力。如果职业关键能力缺失或不强,则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甚至危及海上交通安全。因此,绝不能无视高职教育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必须适时地打破狭隘的职业训练的壁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仅仅传授传统意义上的、高度专门化的、狭义的技能,向传授可迁移的、完成任务与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转变,即由单纯岗位技能训练转向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能力结构中纳入关键能力的培养内容;在教学管理实施过程中,通过转换课程教学模式,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设计等方面把学生关键能力融入课程教学中去,有效地培养学生交流表达、问题处理、团队合作以及自我学习等关键能力。
2.推进传统教学模式向工学结合模式转变
必须从我国传统的封闭式办学模式和知识本位型课程模式走出来,探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构建开放的、以应用为主旨、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学体系。调查表明,22.5%的受访者提出应加强工学结合改革,提升职业关键能力。工学结合,在实践教学中融入职业环境,通过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从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沟通交流能力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开展以“顶岗实习”为主的生产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中掌握专业技能,汲取工作经验,体验企业工作氛围和企业文化,提高安全操作意识,确立时间观念、纪律观念、团队合作等职业素养和关键能力。
3.合理设置职业核心课程
实施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可以采取渗透性的教学方式,即在各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把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渗透在专业的教学过程之中;同时,在第二课堂,在学生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强化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把它作为隐性的课程,以实现其养成的教育;实施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也可以采取专题性的培训,即开设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通过必修或选修,集中培训,系统点拨和启发;还可以利用几个周末的时间,或者在学生就业前集中一段时间专题强化培训,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提高自己的职业核心能力,以增强就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4.开展“关键能力锻炼”主题素质教育活动
实施素质教育学分制。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完成课内必修课、选修课学分外,必须同时获得一定的素质教育学分,方可毕业。素质教育基本学分包括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学术科技与专业技能、文化修养与体育艺术、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国防教育与军事训练等5项,奖励学分包括技能培训与考核、社团任职与社会嘉奖等。调查显示,24.1%的受访者提出应多组织提升职业关键能力的专题活动。通过开展以“关键能力锻炼”为主题,以富有航海特色的素质教育活动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锻炼和提高自身的关键能力,培养新时代的“航海人精神”。
四、结 语
安全、环保和效率是现代航海的主题。在现代航海中,离开了保证和支援系统,船舶想要顺利实现航次目的是极其困难的。船舶正处于一个比以往更复杂更广阔的系统中,除了地方性系统外,国际性和区域性的交管和监控系统已相继产生。航海已不再是某一艘船舶上特定的航海者的工作,而是受到诸如海上交管、监控和服务系统的操作者的控制。同时,人与人(船员、PSCO、代理、船东)、人与自然(环境)、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些变化要求船员除了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硬能力)外,还必须具备团队合作、吃苦耐劳和身心健康等关键能力(软能力)和素质。
[1]卫桂荣.试论航海职业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6(3)
[2]何丽丽.国际化视野下航海类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3]范少勇.国际航运快速发展与远洋船员的综合素质[J].天津航海,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