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表演专业声乐课与 声乐专业课的异同浅析
2010-04-11方圆
方 圆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影视艺术系,湖南 长沙 410100)
影视表演专业声乐课属于非专业声乐课教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摆脱了传统声乐课的教学模式,初步形成了从技能训练到实训表演训练,从单一技术理论到与实践相结合。授课形式也从班级授课变成了四人一组的小组课,演唱形式摆脱了传统声乐一味的独唱,演变成2人以上带有一定情景性的轮唱、对唱、齐唱等多样化表演形式。
一、影视表演专业声乐课与声乐专业课歌曲选择的差异和学习方法的共性
声乐主要是以人声为乐器的一门音乐艺术,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在各个阶段所掌握的演唱能力和演唱技巧不一样。声乐课教学必须根据学生在不同时间段里所掌握的声乐技巧来选择一些合适的声乐教学曲目,本着个别对待、因材施教以及循序渐进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切忌“一刀切”,盲目选用难度较大、音域宽广、音程复杂的歌曲。
声乐专业课教学讲究“序”的研究和规范化。首先从作品音域出发,分为“十度”、“十一度”、“十三度”、“十六度”等几个阶段。歌曲选择从结构规整、调性单一、旋律平稳、节奏舒缓的歌曲着手,从国外的练声曲和艺术歌曲,慢慢过渡到旋律起伏适中、节奏张弛有度的歌曲。寻找高音位置,初步掌握好歌唱共鸣,进入换声区,统一上下位置,可选唱《假如你爱我》、《让我痛苦吧》、《绿树成荫》等艺术歌曲。慢慢地全面掌握声乐技巧,把握声音的音色、音量和力度。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可选择调性多有变化、旋律跌宕起伏、节奏舒展多边、情绪刚柔相济的歌曲,如《鞭打我吧》、《你们可知道》等歌剧选段。
影视表演专业声乐课与常规的声乐专业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 歌曲的选择要从最基本的音域、音色、风格上入手,以演唱作品的完整性为前提,寻找朗朗上口的作品,在平时的练声训练中找到适合学生学习程度所能达到声区,然后再根据各声部——男高、女高、男中、女中等选择适合于本人声部的曲目或特定歌曲。比如,擅长高音且音色明亮的学生可选唱《乌苏里船歌》、《越来越好》、《儿行千里》、《重回苏莲托》等,发挥高音优势;中低声区音色漂亮而高音吃力或学习程度较浅的学生可选唱 一些以中低音为主的歌曲,如《问》、《大海啊,故乡》、《跑马溜溜的山上》、《铁蹄下的歌女》、《多情的土地》等等;还有些擅长舞蹈的学生,可选唱一些略带舞姿的歌曲,如《一杯美酒》、《阿拉木汗》等带有地域特色的少数民族风情的歌曲。总之,选择歌曲既要适合学生的程度、音色,又能发挥其特点,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无论是影视表演专业声乐课,还是常规的声乐专业课,在整个声乐教学过程中,选对曲目是第一步,然后让学生根据所选歌曲进行练习。学生在做歌唱练习的时候,学习方法存在共性。如声音的运用、理解作品内涵背景进行二度创作、舞台艺术处理等都是学生要掌握的重中之重。学生拿到一首新的歌曲,不要急于唱,而是要先看谱子,了解音域,看清里面的最高音和最低音分别哪几个音,注意速度、节奏、变化音和歌词里的咬字。用正常、自然、平和、冷静的咬字状态,朗诵歌词,注意咬字时的情绪不能急躁也不能懒散,要心平气和地练习。比如潘孑农作词、刘雪庵谱曲的《长城谣》是一首五声宫调式,在音域上只有十二度,最高音落在小字二组F,最低音落在小字一组D上,其基本节奏为× ×× × ×∣×. ××-∣反复出现四次,即第1-2、5-6、9-10、13-14小节,使歌曲具有浓厚的叙事特点,在歌词朗诵中注意吐字归音做到唇舌有力,收音完满,把每个字的字头、字复、字尾交代清楚,如“万里长城万里长”中的”万“就是W开头an结束。在整句的诵读中掌握好音素过渡的比例,依照读词的快和慢做相应的缩小或放大的尺度,保证字音的纯正和舒展,从而避免把字刻板地读死了。
二、演唱处理——声乐专业课着重于“听”,影视表演专业声乐课着重于“看”
声乐专业是听觉艺术,表演专业声乐是行为艺术。在影视表演专业培养过程中要着重于行动与声音的结合,尤其是在表演中注重情景的真实感,让声音在具有一定表演性的整体构思下通过综合手段体现出来,使其拥有丰富的演唱内涵与表演的外延性,让观众不仅靠歌词上的因果逻辑,更要靠歌曲与表演画面相结合,去理解作者深涵的意图,并引发丰富的联想和思维上的补充,增加表演的信息量。
比如,《长城谣》是抗日战争时期风行于大后方的一首抗战歌曲。它原是为故事片《关山万里》写的一首插曲,后因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上海,抗战爆发,影片未拍成,但这首插曲却保留下来。这首歌曲以抒情性风格与朗诵性(带戏剧特点)相结合,表演专业学生在排演中可以根据歌曲的人物风貌、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及那个时期的社会习俗人物仪态等方面,通过表演和服饰的准确性来表达人物独特的精神面貌,从而留下强烈的时代感。全曲可分为两个乐段,四个乐句,可认为是起、乘、转、合式的单二段曲式。第一、四乐句与二、三乐句在情绪上有着鲜明的对比,表现在歌词语言上,日本人侵略之前和侵略之后作者对家乡相通情境不同心境的描写和刻画;表现在曲调上的抒情与戏剧,节奏上的松与紧,速度上的快与慢,以及情绪上的变化等等,作者从始至终紧紧抓住了贯穿全曲的中心情绪,让4个乐句得到了统一,把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怒刻画得生动感人。
《长城谣》在演唱处理方面,影视表演专业声乐课教学与声乐专业课侧重点是不同的,声乐专业课着重于听,影视表演专业声乐课着重于看。具体而言,第一乐句从容不迫的节奏、吟诵式的旋律描写出故乡长城的丰收美景,声乐专业学生以旋律的抒情性为前提,加强气息的控制保持慢吸慢呼的节奏,“万里长城”这四个词不能用力过猛,要用鼻腔吸气多找点闻花香的感觉把这几个字轻轻地哼出来,在根据后面的旋律慢慢把乐句向上扬,整个感觉要微微道来。尤其是“高梁肥,大豆香”这句歌词在表达上亲切宁静,其中“高”这个字发音位置在硬腭,唱出字头,后面的“肥”这个字共两拍,第一拍落在咪这个音上,第二拍母音ei落在“5”这个音上,演唱时要先抑后扬,把后面ei从语感上扬上去,切忌拖沓延长拍点。而影视表演专业学生要从前奏音乐的开始就要具备表演的真实感和信念感,随着音乐出场从舞台行动上第一时间把观众带到那个时代,表演和演唱同时进行。歌曲到了中间部分“自从大难平地起……骨肉离撒父母丧”把感情带入沉重的历史画面,表现了祖国美好河山的沦丧,人民颠沛流离生活的场景。在教学的过程中声乐专业的同学从声音上讲应该是那种较为暗谈的浓重的胸声,音色应该是低沉的、灰暗的,在演唱情绪上适度地放慢节奏,开头“自从”这二字可以加强咬字的力度,二字之间可以稍作停顿加强语气,从感情上自然把声音放得低沉,即要有气息支持,又要保持连惯。而表演专业的同学则要在演唱结构上侧重戏剧性,夸张的气息,带有愤怒式地演唱,甚至可以利用间奏放缓音乐的进度在中间穿插朗诵和哭啼、叹息、挣扎的呼救声,为表演设置很多情景,做到以声乐为大前提下的艺术观赏效果。进入“没齿难忘仇和恨”的第三乐句旋律变化较大,在教学中表演专业同学,当钢琴间奏出来时演唱者要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角色中,把经过自己深思熟虑后对歌词的基本情绪渗入到间奏音乐的想象中去,将听众带入音乐,让歌声在间奏的激发诱导下自然流露出来。演唱过程中前半句恢复原速,情绪激愤,突出“仇和恨 ”,声音饱满有力度,后半句“大家拼命打回去”节奏紧凑,用快同时带有恨的语气,呼吸急促,吐字咬字结实有力,把积压在心中的愤怒吐出来,带领全曲走向高潮。
三、影视表演专业的声乐课教学要体现表演专业与声乐专业之间的艺术共性
表演专业本身具有丰富的叙事功能和抒情功能,很多歌曲里面的歌词,本身就是一首可以朗诵的诗歌,也有把故事情节模糊,只留下人物和虚化的情景及情节,让故事随着音乐慢慢流淌出来。表演专业的学习方法一般是由2人以上组合完成一套剧情,学生在虚拟情景的交流中完成各种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声乐学习则是1人或1人以上通过声音之间的起伏来传递感情塑造音乐形象。这两个专业的共性就在于,都需要认真挖掘和领会作品的内涵,掌握整体节奏,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特定环境和思想感情。总之,对作品的理解越深,感受越丰富,表演起来才会真切、忘我地进入作品。所以在影视表演专业的声乐课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两个专业之间即分离又统一的关系。
传统的声乐专业课都是一对一的小课,在作为表演专业的一个辅助课程引进后,从教学到期末考核更注重与主体专业课程的联系统一,协调发展。并且在教学形式上进行了重大改革,诞生了专业集体课、小组课,大范围普及声乐专业的基础技能和音乐专业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如熟悉五线谱、简谱视唱等等,从而填补了表演专业学生在音乐基础方面的空白,提高了学生学习歌曲的能力。这种集体课覆盖面大,有利于强化声乐演唱知识,提高授课效率,弥补小课单一形式的遗憾,缓解学生在小组课学习中的心理压力,调动学生在小组课学习过程中积极的歌唱状态,从而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