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周恩来中国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2010-04-11

关键词:知识分子生产力现代化

房 中

(上海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 上海 201715)

试论周恩来中国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房 中

(上海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 上海 201715)

周恩来十分重视中国的发展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的发展观,其主要内容有:坚持经济建设在国家建设中居于首要地位,为中国发展夯实物质基础;最早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为中国发展指明奋斗目标;正确分析知识分子问题,为中国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提出“专政要继续、民主要扩大”,为中国发展确定政治保障;改革生产关系,关键是发展科学技术,为中国的发展提供动力源泉;广泛开展外交工作,为中国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周恩来;发展观;主要内容

作为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新中国的第一位总理,周恩来既是国家建设总体蓝图的重要设计者,又是卓越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周恩来十分重视中国的发展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这些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发展仍然具有启示作用。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周恩来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关于发展的理论体系,他的构思中已经蕴含了‘科学发展观’的真知灼见,只是由于时代的不同,当时并没有使用这一科学概念。”[1]周恩来的发展观到底具有哪些内容?笔者认为,主要包含以下六个方面:

一、坚持经济建设在国家建设中居于首要地位,为中国发展夯实物质基础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只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自己的中心任务,才能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马克思曾指出,如果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的普遍化……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2]。列宁也曾指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要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这项在俄共纲领上已经明确提出的任务,今天由于战后的经济破坏和饥荒而变得格外紧迫了。”[3]可以说,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经济是基础,没有了这个基础,其他方面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把当时的中国生动地比喻为“一条满是窟窿的旧毯子”,又说:“我们一为‘穷’,二为‘白’。‘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4]周恩来也指出:“我们所接收的旧中国满目疮痍,是一个破烂摊子。”[5]67因此,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显得十分重要与紧迫。1949年12月,周恩来明确指出:“现在,全国的工作已经开始从军事方面转向建设方面。”[6]2“生产是我们新中国的基本任务。”[6]41954年,周恩来又指出:“经济建设工作在整个国家生活中已经居于首要的地位。”[6]1331956年,他讲得更加深刻:“我们所以要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归根结底,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不断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在高度技术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地增长,不断地改善。”[6]159在周恩来看来,完成革命任务后,党就要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在中共八大上,周恩来所作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系统地介绍了“一五”计划的完成情况及基本经验,清晰地规划了“二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与发展蓝图,报告贯穿的基本思想就是要把提高生产力水平作为中心任务。

中共八大后,周恩来多次阐述了这一思想,并把它作为中心工作来对待。1964年11月,在听取关于面上社教运动等问题的汇报时,他在讲话中同意将“以阶级斗争为纲,以生产为中心”作为农村面上工作的提法[7]689。在“文化大革命”那样大动乱的年代里,为了让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经济发展不受损失,周恩来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他总是强调:“经济基础不乱,局面还能维持;经济基础一乱,局面就没法收拾了。所以,经济工作一定要紧紧抓住,生产绝不能停。”[8]在特殊的年代里,他提出了“抓革命,促生产”的口号。据谷牧回忆:11月9日,总理亲自主持讨论《人民日报》社论稿《再论抓革命促生产》时,反复强调生产建设不能中断停滞的重要性,严肃批驳了只强调“抓革命”而根本不讲生产建设的错误论调,坚持按他的意见定稿,并决定社论稿翌日立即见报[9]。应该说,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思想在周恩来的脑海中是牢固的,贯穿他的一生,正如陈先在回忆文章中说:“周恩来同志在担任人民共和国总理的二十几年间,十分重视经济建设,并始终把经济工作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10]

二、最早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为中国发展指明奋斗目标

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需要有一个为之奋斗的目标。为了确立一个正确的战略目标,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1945年,毛泽东就指出:工人阶级要“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新中国成立前夕,周恩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提出:我们的目标是“建设一个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1954年周恩来代表党和政府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设想,他说:“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5]413可以看出,在当时的条件下,周恩来对“四个现代化”的认识还不是很全面,但对于其重要性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也就是说中国要摆脱落后和贫困,就必须实现“四个现代化”。正是因为“四个现代化”如此重要,内涵如此丰富,所以很快被全党所接受。两年后,中共八大通过的党章,在总纲中也明确地写道:“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就是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使中国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11]1963年1月,周恩来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过去的科学基础很差。我们要实现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6]412从此,四个现代化内容正式确定。1964年底,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代表党中央正式宣告:我们“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6]439。“文化大革命”中,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1975年,周恩来再一次响亮地发出了“向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前进”的号召。

周恩来一直强调:在任何条件下,我们都不能忘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因为,只有实现了这一目标,我国的综合实力才能迅速提高,才能解决中国的贫困问题,最终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强国之林。

难能可贵的是,周恩来还对如何实现“四个现代化”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周恩来指出:“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6]4391975年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他又重申四个现代化建设必须分两步走的思想。“两步走”战略思想的形成,表明党对“四个现代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说明了周恩来不仅仅是在理论层面上对奋斗目标有着清晰的认识,而且在实践层面上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两步走”战略思想,在邓小平理论中被进一步发展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这就既为中国的发展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短期目标,同时又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远大的目标,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正确分析知识分子问题,为中国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恩格斯曾提出:要在社会主义革命中造就“脑力劳动无产阶级”[12]。列宁也讲过:“应该珍视每一个专家,把他们看作技术和文化的唯一财富,没有这份财富,什么共产主义也不可能实现。”[13]可以说,知识分子在国家的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能否正确地处理知识分子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

建国后,周恩来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作出了重大贡献。薄一波曾经讲过,周恩来的《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和《论知识分子问题》,是“建国以后党对知识分子的正确理论和政策的代表作”[14]。在这些讲话中,周恩来系统地阐述了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历史地位、作用及党的政策等基本问题。

正确地定位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是处理这一问题的前提与关键。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旧中国留下的知识分子实行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效果明显,知识分子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绝大多数知识分子都能积极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此,1956年1月,周恩来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中指出:“他们中间的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已经为社会主义服务,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6]164这一论断,首次正确地定位了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知识分子的论述,调动了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但是党的高层领导人中不同认识依然存在,如党的八大上,刘少奇说:“我们运用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的力量来建设社会主义,并且要向他们学习”[15]。这样就放弃了周恩来的正确主张,又回到了错误的路子上。1957年反右倾斗争开始以后,对知识分子的伤害和贬低不断加剧。1962年,周恩来再一次提出我国知识分子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这一论断。这一论断符合客观实际,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但这一论断再一次被推翻,知识分子成了“臭老九”,处在社会的边缘,也就更谈不上知识分子为社会发展作贡献了。

关于知识分子的地位及作用。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大规模的建设,周恩来反复强调人才不够,他说:今天最大的不足就是知识分子不足;工作一开展,知识分子就更加不够。因此,要大量培养知识分子,“建设尤其需要吸收知识分子”[6]161。周恩来能够认识到建设时期知识分子的不足,是建立在他对知识分子的作用有着明确的认识这个基础之上的。他多次强调:知识分子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一支伟大的力量。1962年,他进一步指出:“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胜利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16]这对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调整,对于提高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从总体上说,建国初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是,从1957年开始,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出现了偏差,周恩来对这些偏差进行了纠正,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他也不忘记保护知识分子。正是由于他的努力,知识分子在推动中国向前发展、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四、提出“专政要继续、民主要扩大”,为中国发展确定政治保障

我国的国体是什么?我国的政权性质是什么?早在1949年2月,毛泽东就提出:“这个政权的性质简括地讲就是:在工农联盟基础上的人民民主专政,而究其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专政。不过对我们这个国家来说,称为人民民主专政更为合适、更为合情合理。”[17]周恩来也指出:“我们的国家政权是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有民主和专政两个方面。”[6]204并说:“对人民的民主需要继续扩大,而对反动派的专政则需要继续加强。”[6]40周恩来把二者结合起来,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从而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的保证。

周恩来指出:“从国内来说,残余的反革命分子没有完全肃清,从国外来说,帝国主义还敌视着我们,因此,我们的专政应该继续。”[6]207同时,他也强调,对于专政,我们决不能无限制地扩大。但是,只要有敌对势力的存在,我们就要专政。另一方面,我们的民主也应该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扩大。正如周恩来所说:“我们要时常警惕,要经常注意扩大民主,这一点更带有本质的意义。”[6]207他还高度重视人民群众享有的民主权利,他说:“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只有少数剥削阶级分子才能享受自由,而广大劳动人民,是没有真正自由可言的。与此相反,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保证了广大人民行使宪法上所给予的自由权利。”“根据我国宪法,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民主自由权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这种权利日益扩大并且日益得到更充分的保障。”[18]

可以说,只有坚持“专政要继续、民主要扩大”的方针,才能保证我国加速向前发展,一方面,坚持专政要继续可以打击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势力,为中国的发展扫清道路;另一方面,坚持民主要扩大可以为中国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从而推动中国向前发展。总之,“专政要继续、民主要扩大”为中国发展确定了政治保障。

五、改革生产关系,关键是发展科学技术,为中国的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面临着生产力落后的现实,因此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经济实力就成为党的中心任务。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力,也可能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毛泽东曾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19]。因此,调整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使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就成为党又一重要任务。

周恩来也认为,既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又要改革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与环节。他说:“马列主义的原则是,上层建筑一定要同经济基础相适应,适合生产力的发展。”[20]267这就表明,上层建筑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1956年6月,周恩来指出:“生产力大大发展,要求生产关系改变。三大改造取得胜利,生产力又会更大发展,需要我们动员一切力量、一切积极因素,甚至把消极因素化为积极因素,发展生产,建设国家。因此,在各种制度上也就需要作相应的改变。”[20]2651957年8月,周恩来在一次讲话中说:“我们新中国就是要帮助各民族发展,这就必须实行一个根本性的措施,就是进行社会改革。社会改革是我们中国各民族的共同性问题。”他还说,“我们所说的社会改革,最根本的是经济改革”[6]264。“经济改革是各民族必须走的路。走这条路才能工业化、现代化。工业化、现代化了,经济生活才能富裕,民族才能繁荣,各族人民才能幸福。”[21]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周恩来对于变革社会生产关系有着明确的认识,对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发展的过程中,一个国家要想具有长久的发展动力,就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周恩来指出:“在社会主义时代,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加需要充分地提高生产技术,更加需要充分地发展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6]159-160。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6]412。为了改变我国科技落后的现实,周恩来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向科学进军”,并且指出我国的科技发展要瞄准尖端,重点突破,迎头赶上,并制定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十年规划。科技的发展还需要大量的知识分子,除了对旧的知识分子进行改造外,还必须要优先发展教育,从而为我国的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1956年,周恩来指出,为国家培养各项建设人才,首先是工业技术人才和科学研究人才,是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他还强调,要发展大众教育。为此,他提出,要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扫除文盲,办各种速成班,等等,这就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后备力量,保证了国家发展的持久性。

六、广泛开展外交工作,为中国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由于连年的战争,中国的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经济的破坏又是制约中国发展的基本因素。因此,新中国成立后首要任务就是进行经济建设,而要进行经济建设,就必须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尤其是稳定的周边环境。正如周恩来所指出:谋求解决同邻国之间存在的问题,目的是安定四邻,缓和紧张,便于建设。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位外交部长,周恩来主持外交工作长达26年,他为中国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首先,周恩来组织和领导了抗美援朝与抗美援越战争,打击了西方国家的阴谋,维护了中国的独立与安全,这也是中国发展的首要条件。通过两次战争,中国提高了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尤其是给那些想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的西方国家敲响了警钟,“从此,帝国主义不敢轻易作侵犯新中国的尝试,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22]。而这一切与周恩来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毫不夸张地说,总理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总后勤部长、总参谋长和指导谈判的决策人。”[23]其次,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灵活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1953年,周恩来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提出就是为了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如中印边界问题、中缅边界问题,都得到了妥善的处理。后来,周恩来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用于国际上的所有愿意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世界上已有90个国家在同中国发表的公开文件中承认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总之,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外交工作,中国同其他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也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了和平的环境。

但是,新中国的外交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也遇到了像中苏分裂、“文化大革命”等艰难时期。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国的外交工作几乎出现了停滞甚至倒退的现象,作为中国外交的负责人,周恩来忍辱负重,采用一切办法把损失降低到最小的程度。可以说,如果没有周恩来的努力,也就不会出现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迅速修复、重返联合国以及中美、中日邦交的正常化。这些重大事情的出现,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1] 张德艳,郭庆云.周恩来建设社会主义的构思及其发展观[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7,29(2):153-155.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9.

[3] 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69.

[4]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04.

[5] 周恩来年谱: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6] 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7] 周恩来年谱: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8] 周恩来年谱: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56.

[9] 谷牧.我不入苦海谁入苦海[M]//郭思敏,天羽.我眼中的周恩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08.

[10] 陈先.周总理组织和审议“二五”至“四五”计划[M]//《我们的周总理》编辑组.我们的周总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163.

[11] 盛继红.中国共产党党章汇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71.

[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487.

[13] 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52.

[14]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回顾:下卷[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997.

[15] 刘少奇作政治报告:1956年9月15日报告[EB/OL].[2009-06-15]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0/65452/4526551.html

[16]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209-310.

[17] 师哲.在历史巨人身边[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376.

[18] 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8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615.

[19]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N].人民日报,1957-06-19(2).

[20] 周恩来经济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21] 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84.

[22] 黄见秋,谭昌明.学习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问答[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158.

[23] 程华.周恩来和他的秘书们[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222.

责任编辑:张超

A849

A

1007-8444(2010)04-0444-05

2009-08-12

房中(1982-),男,江苏徐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领袖人物研究。

猜你喜欢

知识分子生产力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