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现状分析及建议*
2010-04-11陈亚红
□ 陈亚红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现状分析及建议*
□ 陈亚红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人数剧增,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择业态度、高校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等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灵活就业。应统筹兼顾,营造良好的灵活就业环境;转变观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提升能力,帮助大学生积累灵活就业资本;鼓励创业,拓宽大学生灵活就业渠道。
学生就业;教育;自主创业
从 1998年的高校“并轨”、扩大招生开始,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空前的跨越式发展阶段。今年大学毕业生大概 630余万人,是 10年前的 5倍多,再创历史新高。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超过 700万人。而社会新增就业岗位并不多,加上《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和全球金融危机等事件的影响,社会需求相对缩减,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因此,高校应该如何促进大学生灵活就业、实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的稳定性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灵活就业”的界定
灵活就业是指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所、保险福利、劳动关系等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也就是在工作时间、工资收入、工作单位等方面不同于传统的 8小时工作制而相对灵活的就业形式。主要包括非全日制就业、临时就业、季节性就业等就业形式。
厦门劳动就业管理中心相关人员指出,目前灵活就业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社区劳动组织就业。指居民个人或组织起来,参与社区的各种便民利民服务及为用人单位提供各种突击性、临时性劳务等,获得一定收入和缴交社会保险,但难以建立或暂无条件建立劳动关系的一种灵活就业形式。社区劳动组织的成立,应经劳动保障部门批准。二是用人单位的灵活就业。是指被用人单位聘用、以完成某一项工作任务为期限所从事的阶段性或者短期工作,或者按照小时确立劳动关系且每日、每周、每月的工作时间必须分别在国家规定的日、周、月标准工作时间的 50%以内,累计工作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年并以小时工形式出现的一种就业形式。三是自主就业。是指劳动者个人自选项目、独立解决工作场地、生产工具等生产经营方面的问题 ,在遵守国家有关法律规定的前提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由此获得经济来源维持生计。
大学生灵活就业主要包括以下类型:(1)自主创业:指创立企业(包括参与创立企业),或是新企业的所有者、管理者,包括个体经营和合伙经营两种类型。(2)自由职业:指以个体劳动为主的一类职业,如作家、自由撰稿人、翻译工作者、中介服务工作者、某些艺术工作者等。
二 促进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灵活就业的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领域的重大变化,也是今后一段时间就业发展的重要趋势。灵活就业适应了经济多层次和多形式的发展,解决了很大一部分人的就业出路问题,为实现转移就业和再就业架起了一座桥梁,起到了平抑失业率、保持就业局势稳定的作用。但在现今大学生灵活就业实践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大学生的择业态度阻碍灵活就业
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今天,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不少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第一,大学生认为“学而优则仕”,只有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才算是真正的就业,“灵活就业”不是真正的就业,它只是就业困难下的无奈选择。大学生普遍认为“灵活就业”职业声望低、报酬少、社会保障缺乏,这样有失身份,不体面,因此,即使他们面临就业困难,也不愿意“灵活就业”;第二,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对薪水、福利等待遇要求过高,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第三,存在“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的观念而导致的经济发达地区求职拥挤的“选择性失业”现象。正是因为大学生普遍存在这样的择业心理,而灵活就业又存在待遇低、不稳定、社会认同感差等特点,这导致大学生对灵活就业方式的不认同。
(二)高校传统教育教学模式阻碍灵活就业
很多高校目前的教学模式、专业设置及就业指导工作影响阻碍灵活就业。首先,高校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而缺少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职业技能培训不够,使学生在学校与社会衔接时出现空白区。其次,大学专业设置没有及时跟上市场发展需要,中国不仅需要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也需要能够为市场经济发展培养各类技术人才的职业学院。第三,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在促进灵活就业工作中缺乏有效的就业工作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工作力度不够,其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特别是在一些非重点院校,他们只用数字看就业率,没有把握就业的本质,没有确实开展好就业指导和就业促进工作,对灵活就业实践的指导存在不足,导致大学毕业生对灵活就业的不理解和不支持。
(三)社会问题阻碍灵活就业
社会保障问题及就业市场对灵活就业的影响,首先,我国现行的劳动保障制度和政策,基本上是根据正规部门、正规就业的情况制定的,对灵活就业还存在明显的不适应,灵活就业在法律、制度、政策规范上还存在很多欠缺和空白,全社会灵活就业氛围覆盖面不广,导致参与非正规就业中的灵活就业群体的各种社会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其次,就业市场不完善。高校的“扩招”,以市场为基础配置人力资源以及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于大学生灵活就业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大学生供需总量失衡与结构失衡并存。
三 促进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的对策
(一)统筹兼顾,营造良好的灵活就业环境
就业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重点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围绕中心工作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就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发展中各项工作的相互关系。我们要认识到把社会调查、研究与专业设置、专业发展方向结合起来,提高办学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把专业评估与专业建设及调整结合起来,提高专业设置及办学规模的科学性把新生人学教育与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结合起来,明确学生的奋斗目标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职业教育结合起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含金量把学生日常管理与就业教育结合起来,促进学风校风的建设。
(二)转变观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
就业理念亟待转变,未来社会需求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第一,要正视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不等不靠。第二,准确定位,树立合理就业期望值,切实把自己的择业要求调整到对客观实际的正确认识上,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第三,树立“自主择业,灵活创业,自主创业”的新型就业观,主动去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经济不发达地区、基层就业。第四,应当明白择业的首要因素不是高收入、高地位,而是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的最佳结合。要立足现实用长远的战略眼光来审时度势,把就业当作职业发展历程的起点,不要过分计较短期内的利益得失。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灵活就业观念才能深入人心,才能被大学生更广泛的接受。
(三)提升能力,帮助大学生积累灵活就业资本
现在的就业形势严峻,大学毕业生要实现尽快就业,实现理想的就业目标,光有一张文凭是不够的,必须提升整体素质,有自己独特的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同时要加强自身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上。高校除了教育学生学好应用性学科和英语、计算机等工具性学科,还要注意拓宽学生知识面,学得博,学得深。同时要注重培养独立的思维方式,勤于思索,善于多维观察问题。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合理的能力结构,包括实践能力、开拓创新、组织领导、协调协作和沟通能力、灵活就业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交往等能力。除此之外,高校还要教授学生一定的管理知识、商务、税务、投资、法律知识和灵活就业知识等,这些都是在灵活就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四)鼓励创业,拓宽大学生灵活就业渠道
自主创业不单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还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无形中为社会作了一份贡献。为努力促进大学生创业,有必要从高校入手,努力培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创业的良好环境。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政策,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海峡西岸战略的提出更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平台。社会公益机构、政府部门推出了一系列旨在帮助大学生创业、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项目,从自身积累、经验管理、创业资金等方面促进大学生创业。
实现自主创业离不开高校指导性作用。第一,现今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应以学以致用的目的开始从用人单位需求及其人才要求的视角,探索和更新课程内容,例如温州大学试点“青年创业教育计划”,加强创业培训与创业指导等措施,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与创业知识,不断促进大学生创业。第二,高校要引导大学生为将来创业积极作准备。高校要引导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在自身具备足以创业的技术的基础上,对技术不断发展完善,以期在市场竞争中具有相应的技术优势;引导学生认真学习相关创业知识,积极调整心态为创业做好充足的心理与知识准备,在自己创业前可通过模拟创业或实习为创业积累相应的经验;引导学生有效利用相关优惠政策,多方寻找风险投资与融通资金;引导组建具有相应能力与水平的创业团队,以有效克服创业过程中的问题。
总之,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上的定位,对学生的就业具有直接决定性影响,学生能否就业关系学校的生存力和发展力,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对学生顺利就业具有积极作用。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把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任务之一,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求“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所以,大学生就业指导具有深远愈义。推进灵活就业教育应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部分,也是高校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高校要努力树立现代灵活就业教育理念,建立灵活就业教育机制,积极探索灵活就业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努力促进大学生的灵活教育。
[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七个怎么看[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0.
[2]十七大报告全文.南方周末[N].2007-3-25.
[3]张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对策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4]黄天责.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 [J].职业技术研究,2004, (3).
[5]曹家晔.21世纪:青年创业的世纪[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9.
[6]易宏琤.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体制的初探[J].北京林业大学,2007, (1).
F812.42
A
1008-4614-(2010)05-0061-03
2010-09-13
陈亚红(1983-),女,福建安溪人,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助教,在读在职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