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数与礼的关系*

2010-04-11钟红英胡晓明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天子诸侯大夫

□ 钟红英 胡晓明

(湖南女子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论数与礼的关系*

□ 钟红英 胡晓明

(湖南女子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从数的意义论数与礼的联系,分析了数与礼仪、礼与礼数、礼数与礼意的关系,论述了礼数的差异,以及在行礼过程中如何掌握施礼的度。

数;礼;礼数;礼意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数”不仅具有数学上的意义,而且具有文化学上的多方面的意义,在中国文化史上“数”有着特殊的作用。本文试从数与礼这方面的问题作初步的探讨,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为研究礼仪提供素材。

我们知道在具体的仪典仪式中,无论是对礼器,还是礼的仪节,都对“数”有一定的规定,所以说“数”是构成践行礼仪活动必不可少的要素。

一 数的意义

研究“数”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这里选几种关于“数”的解释:一是将“数”解释为“数量”,这意思很明确。二是将“数”作为动词,是记数、计算、推演的意思,《说文解字》解释为:“数,计也”。《汉书·律历志上》解释为:“数者,一、十、百、千、万也。”所以算数事物。三是将“数”解释为规律、原理、秩序、法度、法术、规范、必然性、限制性、乃至确定性的东西。

二 数的功能

数在礼仪实施过程中可以充当不同的角色和起到不同的作用。“数”的功能是多元化的。在研究数与礼的关系时应当清楚看到,数不但有计算的功能;数有非计算功能,这时请把我们的视角转向文化学背景上,我们就会发现数的文化功能是多么的丰富,原来计算和计量运算是“数”的原始功能之一。“数”的非计算意义就是“数文化”现象,“数”作为一种独特的符号,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直觉上体察到一种潜在的文化内涵,数的功能远比我们已知的内容要多。法国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在《原始思维》中写到:“数,如果是我们不能想象的,那对我们来说就不是数;而当我们能够想象它时,我们又是连同它的名称一起来逻辑地想象它的,亦即把它想象成丧失了性质、与其它的数完全同类的数;或者是把它想象成神秘属性的神圣的媒介。”同时他又经过大量研究、考证后再指出:“没有这样一个社会集体,在那里,这些数只是算术的数,如果不算数学家的话。数具有‘非计算功能’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化现象”。这是外国人对数的解析。历史悠久的中国,关于数的文化功能更加清晰,中国“数”的价值取向偏重于它的文化属性,所以关于数的自由度较大,取虚、取实根据数的文化背景和意义而确定。取实还是取虚,由于中国“数”的内涵十分的丰富,因此研究“数”与礼仪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数”的实用化:如自然数的计量运算,几何形体的推演测量,礼的践行等;数的功利化:“数”因为有大小、前后、次序、等级等,所以说它有非常功利的色彩,人们借助于“数”的特性而体现的某种表象而已,数可说是人们的思想在某个历史阶段社会意识的折映;“数”的哲理化:可以说是人们对自然世界现象的数字比划,如奇数、偶数,就是把一些自然的现象归类比喻成数字,建立一种人文的哲理性联系,“数”因此而被打上了异化的烙印。打开《说文解字》,它对一些具体数字注释如下:“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也就是说“一”代表“天”;“二,地之数也。”即“二”代表“地”;“三,天地人之道也。”即“三”代表“人”;“四,阴数也。”“五,五行也。”“六,易之数也。”通过这几个数的解释,显然,这些注释毫无计算的味道,却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思想观念,如周易、五行、阴阳、道、三才……从这里边我们可以看到数的神秘化。同时这一事例证明了把数已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这就是“中国数”(当然,在外国传统文化中也会存在类似的具有文化功能的数)。再就是“中国数”的虚实之分:例如《论语》宰我曰:“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显然这里的“三”是“虚数”,但其文化根源是“孝佛之道”,其中“三年之丧”的“三”却是“实数”,子女为父母守丧三年是不能改变的“礼数”。

三 礼与数的关联

常说对事对物要有礼,那么这个“礼”如何表现出来,它就要借助于“数”,所以说礼与“数”的功能意义衍生有着密切的关联,礼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体现等级制度,而“数”特有的属性是能表示大小和次序,所以当“礼”要表现尊卑贵贱和秩序时,它就和“数”一拍即合,因此,数与礼的结合就如一对情侣,可以说是绝配的姻缘。“礼”与“数”在不同领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形式上又有某些相似的特征,可称之为是一种“异形同构”,具体说就是意识形态中抽象的“礼”借“数”的具体形式而表现出来。在施礼过程中礼与数是否相符,直接关联到合礼还是失礼的数量界限。

四 礼与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礼义”为“礼”的核心价值内容,而“礼数”则是“礼”的形式体现。“礼义”无不体现为“礼数”,而“礼数”则必然蕴含着“礼义”。二者共同构成“礼”这一大的范畴概念。因而简要地把“礼”与“礼数”联合起来研究,这符合一般“内容与形式、现象与本质”的研究手段和方式。“礼义”是根本,而“礼数”的含义则更为宽广,包含万千。“礼数”则是“礼”的重要内容之一,简单地可以把“礼”外在形式的量化表现理解为“礼数”,

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的国度,礼与数是紧密相联系的,如《周礼》、《礼记》、《仪礼》等典籍中记载着与社会建制和人类行为密切相关的诸多礼数,如官的品位、每一官品的人数、仆从数、住宅规模、车辆数、贡奉数、礼宾数、丧葬数等等,组成了一个繁杂的数字网络,以此作为社会礼教实施的准则。一个人的行为超越了“礼数”的限定,就是非礼的。“王命诸侯,各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曾怒斥季平子:“八偷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即按照周礼,天子在宫廷上的喜庆舞蹈是用 64人共舞,诸侯只能用 48人共舞,卿大夫只能用 32人共舞,士只能用 16人共舞。季平子是正卿,按“礼”的规定他家开舞会只能用 32人共舞,他却用了天子 64人共舞,显然是非礼的行为。中国的传统礼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的构成涉及许多领域,所以“礼数”的表征也是十分复杂的。总的说来,这些“数”有偏重于“计数”的礼数。如“天子之田方千里,公、候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有偏重于文化内涵“礼数”,显示在排列、增减、数量等方面。

五 礼的法度与礼数

礼数是唯一能把“礼”量化为外在形式的,数和“礼”结合就更能体现数的功利性。孔子曰:“祝莫敢易其常古,是谓大假。”即:“祭神辞和祝福辞,不能更改古来相传的法度,这是礼中之大节。”那么在平常施礼中,更应该注意礼的度。

孔子曰:“‘礼不可不省也。’礼不同,不丰,不杀,此之谓也。盖言称也。”即行不可不注意,礼仪有各种不同的情况,要根据礼仪的不同场合采取适当的方式,不可增加,也不可减少,就是说礼物要和所行的礼相适应。

子曰:“故礼之不同也,不丰也,不杀也,所以持情而合危也”。即:行礼有一定的标准,根据等级贵践的区分,既不能超越标准,也不能低于标准,这才是合乎人性、防止偏差的根据。

六 礼数的差异

数量它的表现是为:有区别或受限制,因此,礼之数起着双重作用,第一它将处于优势地位的人与处于劣势地位的人区别开来;第二它在社会资源有限的前提下,能对社会成员欲望进行抑制。尽管礼数是一种人为的规定,古代的圣人依天制礼作乐,使得礼乐中的量有所规定,有以多为贵者,也有以少为贵者。因此可说礼无处不在,但无物就不礼了。“数量”在礼数中是一个标准和规范,比如有以多为尊,也有以少为尊。以“鼎”为例,在古代以“鼎数”多为尊,以少为卑,呈九七五三一等差排列。因“数”有大小、等级之分,所以就有礼数的差异,礼数的差异,可表示名位的不同和社会地位不同的人。

七 施礼应该把握的度

古代有以礼多为贵者。这主要表现在庙制方面,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 (《礼记·祭法》)即天子要立七座宗庙(三座昭庙,三座穆庙,一座太祖庙)、诸侯要立五座宗庙 (二座昭庙,二座穆庙,一座太祖庙)、大夫要立三宗庙(一座昭庙,一座穆庙,一座太祖庙)、士只设一座宗庙,这就是因为不同名位的人其宗亲意识有极大的差别。

用膳上也是礼多为贵,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即天子需要摆二十六豆,诸公摆十六豆,诸侯摆十二豆,上大夫只摆八豆,下大夫摆六豆(《礼记·礼器》)诸侯七介七牢,大夫五介五牢。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礼记·礼器》)诸侯朝见天子要配备七个副手,天子则要设七副太牢的菜肴招待他们;大夫朝见天子要配备五个副手,天子招待他们只需要五副太牢的菜肴;天子的坐席有五重,诸侯的坐席有三重,大夫的坐席只有两重。天子驾崩要殡七个月后下葬,墓穴中抗木和茵各设五重,出殡时柩车四周要遮八把翣扇;诸侯去世后要殡五个月后下葬,墓穴中抗木和茵各设三重,出殡时柩车四周要遮六把翣扇;这些都是体现多为贵的道理。这是古代施礼,现代如果这样就称其为烦琐,因此施礼要随时代而变化。

古代也有以礼少为贵的,天子无介,祭天特牲。天子适诸侯,诸侯膳以犊。诸侯相朝,灌用郁鬯,无笾豆之荐。大夫聘礼以脯醢。天子一食,诸侯再,大夫、士三,食力无数。(《礼记·礼器》)即天子巡行不用副手,祭祀天帝只用一头牛;举行食礼,天子仅吃一口饭即告吃饱,诸侯则吃两口饭才能告饱,大夫、士需要吃三口饭才能告饱。现在这样施礼就不适用,一餐饭只吃一口饭这等于限制人的饮食。

比如现在酒家、宾馆都有迎宾服务生和小姐,他们迎进、送出都得对客人施礼,如果不掌握一个度,那也是不行的,施礼者鞠躬有 15—20度这行了,如果超过了 90度,那也就太过了,因此在行礼过程中,对于行礼度数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

八 礼数与礼意的关系

礼数作为一种制度规定,它到底是代表礼中的主要方面还是次要方面,或者说就是礼的本质。在这个问题上有二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礼数是礼中的末节,而礼意才是重要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礼数具有优先性,它要求将人的不同情感限制性地纳入礼的模式中来衡定、规约,无论是谁,也无论多么真挚的情感,都要经受礼数的检验。其实,践礼的主体,作为礼仪规则的表现者,他与礼的数度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礼数是否得当,礼太重属于施礼过分,受礼方不能接受,礼太轻不能表达送礼方的情意,所以说“礼数”直接关系到礼的完成。只有行礼者的礼数与其名位相符、与其表达的礼意相符,才能恰当地揭示礼的形式及其内容之间的显现与被显现关系。由于礼物、礼仪都有数量的规定,一定质、量的礼物、礼仪表现一定的礼意,在行礼过程中,有礼多、礼重受当不起的现象;也有礼少、礼轻不能表达施礼者的情意,比如现在按风俗请客送礼,送人民币一百块二百块不为多,送上一千块二千块就是交情深了,送到五千块以上就有行贿的嫌疑,受礼者就有受贿之嫌。再比如我们常说的“礼轻情意重”这话来恰当表达礼仪,现在如果有人请客,送礼者送一块钱、一角钱,礼是轻,但这确实不能代表送礼者的心意。送礼有学问,老子说“我听说高贵的人是用财物送人,品德高尚的人是用言辞送人。”老子送孔子几句话:“聪明深察的人常常受到死亡的威胁,那是因为他喜欢议论别人的缘故;博学善辩识见广大的人常遭困厄危及自身,那是因为他好揭发别人的罪恶的缘故。做子女的要忘掉自己而心想父母,做臣下的要忘掉自己而心存君主。”这就是品德高尚的人用言辞送人。所以说行礼过程中必须把握个度,只有把好了这个度,才能使行礼恰当,真正使礼意通过礼数恰当地表现出来。在礼数与礼意的研究关系中,礼数本身就是礼意的体现者。当然在施行过程中可以有礼意胜于礼数,也可以是礼意与礼数相符,礼数要求与其名位相符,礼数是礼意的显现。待人接物,讲究的就是个礼数,礼有各种表达形式,但是行礼要与所用的礼物相适应,孔子曰:“礼不可省也。”礼不同,不丰,不杀,此之谓。礼是表达礼意的,也就是说在“行礼时不可不注意啊。”礼仪有各种不同的情况,要根据礼仪的不同场合采取适当的方式,不可增加,也不可减少,也就是说礼物要与所行的礼相适应。

九 民俗民风中的礼数

我国地广人众,民俗民风极为丰厚而复杂,各地域风俗都不相同,礼数的内容也是不胜枚举的。比如婚姻中的生辰八字说。订婚之中的送彩礼、下聘金、下礼金。结婚之前的迎亲礼单。在古代结婚就礼金方面,礼数重的男方要花白银上万两;现在结婚也有男方送女方几千、上万不等的钱,所以说在民俗民风中礼数是最为讲究的,礼数轻了有造成婚结不成的原因。一般来说男方送给女方的礼超重、超大婚姻成功率高。年龄中的“过坎”之说,祭祀中的“送三”、“断七.、四五六”之说等等,这些礼都数化了。

本作者对数与礼的关系研究只是一个开端,数与礼的关系是复杂的,礼的实施离不开数,关于数和礼的探讨有待更进一步深入研究。

[1]梅珍生.论礼数与礼意的统一[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5,(3).

[2]王望峰.先秦设计与“数”[D],苏州大学 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3]钟红英等.论图书馆服务礼仪[J].图书馆,2009,(2).

[4]钟红英.服务行业管理中的“心礼”素质[J].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9,(3).

B229

A

1008-4614-(2010)05-0034-03

* [立项项目]湖南省高校图工委 2009-2010年立项项目《浅论数与礼的关系》(项目号:0905)。

2010-09-23

钟红英(1960-),女,湖南平江人,湖南女子学院研究馆员,湖南省公民礼仪素质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

猜你喜欢

天子诸侯大夫
大海里的“鱼大夫”
莫嚣张
“立天子以为天下”——周代“立君为民”学说的现代性观照
春秋——诸侯争霸的擂台赛
进步太快
无字碑随想
邬大夫就诊记
西周金文所见周天子对诸侯臣属的聘问之礼
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