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后航海类高职教育的改革思路
2010-04-10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012)
一、金融危机下航海人才就业面临的新形势
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对航运人才市场造成较大的冲击,其原因在于:一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实体经济全面衰退,特别是欧元区货币大幅贬值,欧洲特别是大批东欧船员重回船上寻找工作;二是亚洲如韩国、印度大量在岸上就业的船员又重回船上工作;三是大多数船东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取消或无限期延长新造船计划,全球新下水船舶剧减,使船员需求锐减;四是IMO对旧船、单壳船的限制条款,将导致大批船舶退出航运市场,大量船舶停航等货,致使大批船员下船回家。
近两年企业招揽航运人才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是从对毕业生数量的追求转变为对质量的追求,更集中地考察毕业生的心态和综合素养。航运企业因金融危机正遭遇暂时的“寒冬”,但是稍有规模的企业,为了将来的发展,仍会大量储备高级人才,高级船员成为中外航运公司竞相争夺的目标。许多用人单位表示,金融危机只是暂时的,危机一过,又将迎来航运业大发展时期,因此,人才储备是长期的任务[1]。
根据国际航运联合会(ISF)人力资源报告估计,到2015年国际操作级以上船员需求量将达到49.9万名,而供应量只能增加到47.2万名,高级船员短缺数量将上升至2.7万名,甚至可能更多。高级航运人才出现世界性短缺,国外许多大的航运企业将眼光瞄准了中国英语水平和综合素质高的高级船员。金融危机使得原先的“船员挑船”变成了现在的“船挑船员”,一些责任心不强的船员会出现就业困难,但那些综合素质较好的三副和三管轮及以上的高级船员仍然还有市场[2]。
二、航海院校努力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把我国航运大国建成世界航运强国,就必须大力推进和发展我国航运业,而培养高素质的航运人才是关键。要培养出一大批符合国际公约要求,满足航运强国建设需求的高素质航海类人才,才能占领国际海运劳务市场的制高点。为了加快航海类人才培养,我国不仅要考虑中国经济的需要,更要考虑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需要,培养出熟悉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的专门人才。我国航海教育机构也必须把握国际船员市场的脉搏,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模式,拓宽培养渠道,提高培养质量,适应市场需求。[3]长期以来,英语水平、实践技能、法律知识一直是我国航海人才的弱项,尤其是中国教育的传统模式是“重理论轻实践”,使得学生实践动手技能普遍不高,如何让学生走出校门后更具有竞争力,让学生能力素质更贴近社会的实际需求,成为企业真正理想的人才,是所有航海院校都必须考虑的问题[4]。
1.构建合理的、可操作的实践教学体系
海上专业的教学计划既要符合国际公约要求,更要遵守国家教育和海事主管机关的规章和条例,其中实践教学改革以满足STCW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评估和发证规则》要求为前提,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主导思想,以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大幅提高学生参加全国海船船员统考实操评估的通过率,增强毕业生就业适应性为目标,结合学科发展进程和专业特色,建立新型实训教学体系,为理论教学服务,增加和充实综合性、创新性实训项目,大力推进综合性、设计性和开放性实验,逐渐增加学生对实训项目的选择范围,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倡导实训全过程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拥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专业技能竞赛带动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能力尤为主要。通过参加专业竞赛给学生提供较大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实验实训技能,达到竞赛所要求的技能。
2.建设较为先进的实训室,充分利用企业的实训平台
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提高航海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保证。为解决这一难题,院校一方面让尚未毕业的航海类学生提前进入招聘市场,进行实习和签订招聘意向协议;另一方面,以学校与企业联合、学生工学结合为突破口,深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适应国际竞争型的航海类专业人才,构建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型高技能型教学模式,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工作任务为驱动,分三个阶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最终达到学生深刻理解基本理论知识和熟悉掌握某一操作技能从而获得职业能力的目的。第一阶段——多媒体理论教学并设定工作任务;第二阶段——模拟设备的训练并完成模拟工作任务;第三阶段——仿真或真实设备的训练,真正完成工作任务。这种教学模式尊重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针对性强,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为学生设定了工作任务,最终要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按照国际海事组织颁发的有关公约和我国船员管理规则的要求,院校必须建成符合最低要求的设备设施或“水上实训中心”等具有真实或仿真职业氛围,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同时,还根据航海技术的最新发展不断更新实训基地的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保证设备满足教育培训多样性和技术先进性,以期让学生对现代化船舶前沿技术有直接的认识和掌握,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另外,根据航海类专业特点,与航运企业合作共建与实践教学相适应的、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航运企业资源的效益,充分调动航运企业在实践人才方面的优势,把以传授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提高综合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使专业与行业,教师与企业,学生与生产岗位之间建立起广泛的联系,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实现校外工学结合。
3.夯实专业基础知识,提高英语专业口语交流能力
航海类高职教育在设置基础课程时,应注意高等教育的基本规格,去掉没有应用价值或与职业能力联系不密切的部分,保留必需的基础知识,同时,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的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应用性,应当重组、整合专业课程结构,突出主干课程的建设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处理好教学内容针对性和适应性的关系,使航海类专业教学改革更加突出以实践能力为主的高职教育特色。
课程体系重构要充分考虑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对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减少重叠,充实航海新技术的教学内容;二是如何通过有关课程和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互动形式,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等创新能力和素质的目的;三是课程体系如何体现先进性,健全航海类人才知识结构所必不可少的课程,如相关学科的课程、综合性课程、交叉学科课程、国际性课程、方法论课程、信息类、经济管理类、人文类课程等,可以以选修模块形式供不同兴趣、不同爱好、不同特点的学生选择;四是要增强基础,使学生掌握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网络信息等技术基础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航海类毕业生主要从事管理和操纵船舶运输货物(包括国内和国际货物贸易)的岗位。作为一个具有国际性的职业,除了要在国外从事某些业务外,有时要与不同国家的船员共同工作、生活,需要通过英语进行交流。英语口头交流和书面写作的能力,是船员的一项基本能力。我国航海院校及培训机构培养的海员英语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外派船员能否适应多国船员在同一条船上工作,最终关系到中国船员是否能占有国际海员劳务市场应有的份额。根据STCW78/10公约和我国船员管理规则对船员英语的最新要求,结合我国航海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应该对英语教学进行改革。首先,对不同的培养对象(甲类、乙类、丙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小班(20人)分组(3~5人)教学,提倡互动教学,加大力度建设校园内“英语角”,提升“英语角”品位,营造学生学习英语的氛围和兴趣;其次,针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制订不同课时的教学计划,采用不同的、适用的英语教材,因人而异,重点突破,全面提高;第三,加大英语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使“英语教师专业化,专业教师英语化”,注重英语听、说、写的训练,全面提升航海类毕业生的英语水平,满足国际竞争的需要。
4.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专业技能扎实的“双师型”队伍
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双师型”师资的建设是航海类专业建设的人才保障,引进与培养并举的措施是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来加快“双师型”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引进航运企业的高技能、高职称人才,另一方面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支持教师到航运企业担任三副或三管及以上职务船员,同时,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和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聘请航运企事业单位的船长、轮机长、专业人才为兼职教师,建成一支相对稳定的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优化航海类专业教师队伍结构,实现教师队伍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由封闭型向开放性转变,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
5.提高学生职业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
作为培养国际性职业的航海院校,必须在学校期间就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素质的教育,培养高尚的职业素养,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在教学计划中以公共选修课的模块强制航海类专业的学生选修,同时,用形象化的、正反案例对比以及其他生动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意识、敬业精神、道德规范、法律意识。
船员是船舶的操纵者和管理者,确保船舶安全和船东利益的首要因素是船员。而船员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服从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是保障船舶安全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提高航海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提高就业竞争力、占领国际海员劳务市场的关键环节之一。航海院校必须建立规范化的办学标准和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建立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并取得国家海事局的认证,覆盖教学和管理的各个方面。根据航海职业的特点,航海院校建立并强化半军事化的管理体系,营造有利于适应国际竞争的创新型航海类专业人才成长的浓厚氛围,加快航海类专业学生良好作风的养成。
三、结 语
航海类职业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尤其面对金融危机后航运企业对航海人才要求的变化,作为培养航海人才的院校必须紧跟航运市场的环境变化,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改变教学模式,适应市场的变化要求,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和市场需要的高级航海人才。
[1]马艳玲,许 艳,李大泽.转变理念 锐意改革 大力推进我国船员队伍发展[J].中国海事,2009(7):15-18.
[2]陈 莹.航海类院校全力“突围”[N].中国水运报,2009-02-27.
[3]刘功臣.2008年深圳国际海事论坛海员与发展论文集:科学发展中国船员队伍[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2-4.
[4]黄小牛.试论航运低谷时期我国外派船员的核心竞争力[J].中国海事,2009(4):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