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越的不仅是河岸联通的不仅是空间——访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刘旭锴

2010-04-10李陶童杰张喆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0年6期
关键词:天津市市政工程预应力

■ 李陶 童杰 张喆

古今中外,城市建设各有千秋,但桥梁却是一道不变的风景。今天,桥梁更是成为城市布局的关键与亮点。作为新时期桥梁设计事业的探索者,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总工程师刘旭锴推动着桥梁事业的发展,更憧憬着桥梁事业的未来。

小时候刘旭锴就很喜欢桥,把茅以升当作自己的偶像,梦想有一天会像他那样成为桥梁设计专家,梦想着在天津这个生他、养他的城市里,在这个有河流贯穿的城市里,建造世界上最美丽的桥。于是,1982年高考,他报考了上海同济大学的桥梁专业,向梦想迈出了第一步。刘旭锴在这个有着优良桥梁设计传统的中国名校,学习到了丰富的建筑与桥梁知识,更锻炼出了一身出众的设计本领。

1989年,刘旭锴硕士毕业来到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真正的桥梁人生从此起航。对于刘旭锴来说,他最为看重的是设计院的一种 “求创新、树人才”的工作氛围: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坚持 “大型工程项目必须配备一名青年担任设计负责人”的作法,不断开展方案竞赛活动,积极为青年设计师提供脱颖而出的机会。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刘旭锴就是以平时的努力,抓住了机遇,做出了成绩。梅花香自苦寒来,亚洲最大的双叶立转式开启桥塘沽开启桥、天津市最大的立交—卫国道顺驰立交,亚洲第一独塔钢混斜拉桥——塘沽渤海大桥等多项市内外重点工程,都见证着刘旭锴的辛勤耕耘……

开拓者刘旭锴——永远走在桥梁设计的最前端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以后较早一代的桥梁设计者,刘旭锴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上世纪90年代,桥梁事业同中国的大环境共同走向成熟,但是这个路程伴随着机遇与挑战。要赢得发展,就要不断创新,就要打破传统。翻开刘旭锴的履历表,我们会发现他所参与项目的介绍中, “最早的”、 “第一座”、“最大的”、 “技术最新的”这样的词语纷纷映入眼帘。他参与的大多数项目都是领一时风气之先的设计作品,如:塘沽海河斜拉桥主跨是310米,为国内同类桥型第一大桥;丹拉高速海河大桥主跨364米,为我国北方最大跨径斜拉桥。

这些 “桥梁之最”,是他刻苦研究技术,不断理论创新的结果。尤其是在预应力领域,更是颇有建树。当时,国内预应力的研究还很不成熟,关于预应力研究的设计院也屈指可数,并且仅涉及引进或研制锚具。时至今日,仍有不少桥梁工程用钢筋混凝土这种较为简单的施工手法来代替预应力作用。当他攻读研究生时,就跟着导师研究预应力课题。参加工作后,他努力将预应力研究成果应用到实践中,成了预应力研究的先行者。

预应力技术不同于传统的混凝土技术,不能通过增加使用量来确保强度,应用量必须精确无误、丝毫不差。刘旭锴所经历的研究历程,艰辛程度可想而知。功夫不负有心人,刘旭锴在预应力方面成了当之无愧的专家:单支点曲梁桥预应力技术研究获天津市建委技术进步二等奖,成功应用于国内几项大型桥梁设计中,实现了大型桥梁结构合理、交通功能强、外观轻巧;金钢桥改建工程新技术开发与应用获市建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天津市青年基金项目预应力曲线箱梁和异形箱梁计算理论研究通过了科委验收和鉴定,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的空白,该项目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荣誉的背后是刘旭锴的求索,他乐于技术创新,非常关注新技术的发展与成果。只要某项技术对于桥梁设计有帮助,能够提高设计效率,他都会认真学习。

对于1989年的中国,计算机是何物,恐怕很多人都不清楚,而刘旭锴已可以熟练地编辑电脑程序了。桥梁设计是一个需要大量精确计算的设计专业,用计算分析软件辅助桥梁设计可谓事半功倍。没有这样的软件,刘旭锴就自己编辑电脑程序,研发与项目吻合的程序软件,这令很多设计师望尘莫及的。对此,刘旭锴认为是自己赶上了好的时代,如果许多老前辈也能生在科技高速发展、电子平台进步的时期,同样也可以做到这一点。

刘旭锴认为,创新是种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在他看来,中国的桥梁建设事业发展迅速,但还不能说先进。一些外国设计的作品造型新颖,值得大家认真学习和尝试。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设计的海河永乐桥,也就是大家俗称的天津之眼,将游乐、餐饮、交通放在一起的设计,就是世界桥梁领域中一个突破。刘旭锴希望,越来越多这样的创新能够在中国成为现实。

走天下、行四海——用桥梁沟通大江南北

刘旭锴生在天津,长在天津,但是破土建桥的足迹却遍布半个中国。在桥梁设计领域,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在立交桥刚刚兴起的上世纪90年代,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就成了各城市建设立交桥项目的首选设计单位。城市差异、地形布局等原因,大大增加了设计难度。正是这样的历练,让刘旭锴拥有了别人没有的丰富的跨省设计经验,在桥梁设计界具备了广泛影响。

天津的立交桥建设在全国起步早、进步快,中环线更是让大家看到了天津交通立交桥建设的实力。在这个大背景下,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承揽了上海多座立交桥的设计任务,包括上海市最早的立交桥和上海市最大的立交桥。在这些工程项目中,刘旭锴都担任了预应力的项目负责人。独特的设计眼光和过硬的研究能力让刘旭锴在上海的立交桥建设中大获成功。在这里尤其要提的是上海市首座大型互通式定向立交桥:罗山路立交桥。刘旭锴通过研制曲线预应力计算分析程序,解决了大跨度单支点曲线预应力连梁设计这一国内前沿技术,受到上海有关专家高度赞誉,荣获国家优秀设计二等奖及天津市优秀设计一等奖。

如果说上海市的尝试是初露锋芒的话,那么长春的项目就算得上大展身手了。2002年,刘旭锴和他的团队承揽了国内首座大跨度全预应力独塔无背索斜拉桥——伊通河大桥,其结构形式为国内之首。经过多次方案的比选和论证,反复计算,结构优化,他们将该桥设计成为功能与景观相融合的标志性建筑,向甲方提交了满意的答卷。

当被问及,在祖国大地建了这么多的桥,是如何得到如此成绩的?刘旭锴就是用一个观点回答我:设计要讲究点。正是这样的设计风格,让刘旭锴 “走遍全中国,好评满天下”。

工作中的领航人事业中的多面手

刘旭锴是优秀的桥梁设计师,但是他不仅仅只能设计桥梁。作为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如何让设计院走得更远,发展的更快,是他时刻铭记于心的使命。

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院作为中国设计八大院之一,有着优良的设计传统和精干的设计团队。领导是否能掌好舵,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前途命运。滨海新区是天津市乃至全国最为关注的地区。由于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国家利好的发展政策,使得天津滨海新区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作为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院党委的一员,刘旭锴直接参与到了设计院的滨海计划中。

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对于滨海新区的建设有着深厚历史根基。市政设计院可以说是与滨海新区共同成熟起来的。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在小平同志 “开发区大有希望”题词的感召下,市政设计院就开始投入到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中。伴随着中央将滨海纳入国家总体战略布局的步伐,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做出了抽调精英设计力量,组建滨海分院,零距离服务滨海新区的战略决策。

几年来,市政设计院承担了大量滨海新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期工作,以行动实现着自己的誓言。作为常务副院长、院总工、桥梁专业领军人物,刘旭锴始终身系新区项目设计一线,承担了几乎所有重点项目桥梁专业的方案制定和审定工作,多次组织国内外专家开展项目评审。有时,接到一个电话,他就立即赶赴滨海分院,指导设计人员攻坚克难。他认为:离开了项目图纸、离开了项目,他的工作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技术难题面前,他总是冲在前面,和设计人一起互相切磋,谋求解决之道。在设计改动频繁,工作量惊人的情况下,他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者,总是和设计人们一起加班、共同拼搏。刘旭锴和他的团队相继设计完成了具有四维建筑特点的亚洲跨径最大的双叶立转式海河开启桥、填补天津市多项空白的中央大道海河隧道工程、全国首次在轻轨桥梁中采用桩基托换技术的中央大道新港四号路地道工程、工业废渣碱渣土在路基中的使用,具有高技术难度节点的集疏港二期中段、南段工程、广泛应用新材料的中心渔港陆域一期基础设施道路及排水工程、对不同地段采取不同处理措施的响螺湾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多项技术创新的空客A320基础设施工程、高难度复杂技术处理的中新生态城污水库治理工程等。在此基础上,市政院的创新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的认可:2007年,天津市批准在市政院设立了天津市路桥创新基地。2008年,国家民政部和人力资源保障部批准市政院成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0年,国家科协又将市政院列为联系点单位。

刘旭锴作为常务副院长、总工程师,他时刻以精益求精的设计理念要求自己,以一个先行者的姿态激励自己。正是由于他的带头作用,市政院能够继续发挥技术创新优势,快速发展。

刘旭锴一直认为设计理念是桥梁设计的灵魂,扎实的理论基础是桥梁设计理念的前提。为此,他及时总结实践经验,不断进行理论研究,刘旭锴先后发表了 《预应力曲线箱梁和异型箱梁研究》、 《预拉应力混凝土研究的发展》、 《塘沽海河大桥结构设计探讨》等多篇论文,引起业内的强烈反响。

理念铸就精品——努力成为注重安全、注重学习、敢于尝试的桥梁设计师

在刘旭锴看来,桥梁是凝固的艺术,也是平衡的艺术。作为一名桥梁设计师,如何完善自己的设计理念尤为重要。正是由于良好的设计理念,刘旭锴将桥梁设计工艺推上了一个又一个巅峰。

安全第一的设计理念。刘旭锴是个创新与理性并重的设计师。在他看来,桥梁设计,除非材料研发有很大进步,否则不可能突然发生巨变。目前,桥梁设计只能在组合创新上有所作为。设计求新是好事,但是一个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让他在设计上十分谨慎。对于一些风险极大且尚未成熟的新技术,他是不会轻易借鉴的。用他的话讲,他不能拿百姓对于桥梁的使用当成儿戏。不仅如此,他还将桥梁设计上升到视觉安全的层次。在刘旭锴的设计理念里,一座好桥,既要走起来好走,又要看起来舒服。有时桥梁本身很安全但外表单薄,无法给人以安全感,那么这也是失败的桥。

博采众长的设计理念。刘旭锴认为,一个好的设计师要有一个虚心学习的心态,对于别人的设计,应侧重探讨,以学习的态度去看。有些桥梁的设计,由于地质和设计师风格的问题,可能设计出来的效果是反常规的。唯有在研究探讨后,才能有目的地学习,丰富自己的设计手法,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发展。

大胆尝试的设计理念。桥梁设计工作必须确保安全,但不能因噎废食,而需大胆尝试。做一下,才能知道行不行。如天津滨海的响螺湾开启桥,各家参战设计单位都觉得其复杂的结构难以能实现,但刘旭锴决不轻下结论,而是大胆尝试,攻破难关。大胆尝试有一定风险,但最能提高设计水平。只要做过了,下一次就有了新的起步之阶。

刘旭锴已经在中国的桥梁设计领域谱写了一篇精彩的乐章,而这其中的音符正是他孜孜不倦的日日夜夜。中国桥梁尤其是天津桥梁设计领域正面临着一个飞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这种时期正需要刘旭锴这样的桥梁设计专家。不难预见,刘旭锴将会为天津的桥梁设计业添上更加绚烂的一笔,不断缩短天津乃至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猜你喜欢

天津市市政工程预应力
探讨市政工程的精细化管理
采用UHPC实现无预应力的简支变连续设计分析
无黏结预应力框架结构的拆改加固设计
有趣的云
如果画笔会说话?
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检测及其加固
谈市政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
天津市第三届“未来之星”初中数学邀请赛
CFRP-PCPs复合筋预应力损失分析及其计算
不平衡报价在市政工程招投标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