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及心理成因理论介绍

2010-04-10李校星

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病理性使用者量表

李校星 王 进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

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及心理成因理论介绍

李校星 王 进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

本文简要介绍当前一些主流的网络成瘾的概念,并从心理测量角度以及临床评估角度重点介绍了目前较为成熟的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在本文的第三部分,介绍有关网络成瘾的心理成因理论:Young的ACE模型、Caplan的社会技能缺失理论、Grohol的阶段模型、Davis的认知——行为模型以及刘树娟等人的社会——心理——生理整合模型。

网络成瘾;临床评估;心理测量;心理理论

一、网络成瘾的界定

网络成瘾 (Internet Addiction)或称网络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新的概念,其最早是美国的精神病学家Goldberg于1994年提出,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这一新型的领域产生了兴趣。Young第一个将网络成瘾引入心理学研究领域。在1996年美国心理学会年会上Young第一次正式地提出了网络成瘾这一概念,美国心理学会于1997年正式承认网络成瘾研究的学术价值。

网络成瘾自提出之初就颇受争议,这主要是如何称呼或者界定网络成瘾。Goldberg称其为网络成瘾症(IAD);Young将其定义为冲动控制障碍(impulse control disorders,ICD);Hall称呼为网络行为依赖 (Internet Behavior Dependence,IBD);Davis主张以病态网络使用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简称PIU)来取代网络成瘾的提法,并区分出“一般病理性网络使用”(general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GPIU)和“特殊病理性网络使用”(special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SPIU)。

网络成瘾的概念尚无统一的定论。Goldberg指出网瘾是一种应对机制的行为成瘾。其症状为:过度使用网络,造成学业、工作、社会、家庭等身心功能的减弱。

Robert Kraut(1998)等把网络成瘾定义为“网络成瘾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台湾学者周倩 (1999)将国际卫生组织对于成瘾所做的定义加以修改,将网络成瘾定义为:“由重复地对于网络的使用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带来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之欲望。同时并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克制、退瘾等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

(一)从心理测量角度诊断网络成瘾

顾名思义,从心理测量角度界定网络成瘾,亦即通过心理量表或问卷对受测者是否成瘾进行判断。目前测量网络成瘾的量表主要有如下几种:

Young的网络成瘾诊断问卷。在研究之初,Young认为在《美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手册》上列出的所有诊断标准中,病态赌博的诊断标准最接近网络成瘾的病理特征。因而Young对病态赌博的诊断标准加以修订,形成网络成瘾的测量工具。该问卷有8个题项,如果被试对其中的5个题项给予肯定回答,就被诊断为网络成瘾。

由于该问卷是Young在病理性赌博的诊断标准上经过简单修订而成,因而其信度和效度备受质疑。而后Young在这个问卷基础上进行了扩展,编制了《网络成瘾测验》(IAT),该量表包括20个项目,用来评估过度网络使用对使用者造成的消极影响的程度。这些题目涉及了个体网络使用的习惯,个体对网络的看法以及与网络使用相关的一些问题。量表采用李克特式五点计分法(1代表根本没有;5代表经常),量表总得分越高表明成瘾程度越高。

Davis根据其提出的认知行为模型,编制出了《戴维斯在线认知量表》(DOCS)。该量表共36个题项,是一种7级自陈量表。如果被试测出的总分超过100或任一维度上的得分达到或超过24,则认为是网络成瘾。该量表的改进之处在于:1.量表的名称“DOCS”未明确告诉被试要测的内容;2.题项不是对网络成瘾病态症状的简单罗列,所要测量的是被试的思维过程 (即认知)而非行为表现。因此,该量表具有一定的预测性。初步研究表明DOCS有较好的效度。尚待更加严格的信度、效度测定。该量表包含5个诊断标准:安全感、社会化、冲动性、压力应对、孤独与现实。

Brenner编制了《互联网相关成瘾行为量表》(IRABI)。此量表共有32个项目,具有较好内部一致性系数(ɑ=0.87)。经过我国台湾学者周倩等人的修订后的中文版量表第二版(C-IRABI-II)共有37个项目,内部一致性系数ɑ达到0.925。Chou还发现C-IRABI-II与Yong的量表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正相关(r=0.643,p<0.01)。

Morahan-Martin&Schumacher等人编制了一个13个项目的量表来评估个体病态网络的使用。这些题目包括个体压力、学业情况、工作或者人际问题、脱瘾障碍或者情绪障碍。如果受试者在其中四个或者四个以上项目中回答“是”,那么他就患有病态网络使用症。另外,他们还编制了《网络行为和态度量表》,该量表包含25个项目,采用4点式李克特量表积分法,该量表用来探索互联网使用者的社交方面技能以及在网上的个人体验。

陈淑惠等人以大学生为样本编制了《中文网络成瘾量表》。该量表包含如下5个因素:强迫性上网行为;戒断行为与退瘾反应;网络成瘾耐受性;时间管理问题;人际及健康问题,共26个题项,是一种四级自评量表。总分代表个人网络成瘾的程度,分数越高表示网络成瘾倾向越高。这一量表是综合了DSM-IV对各种成瘾症的诊断标准和对临床个案的观察,遵循传统成瘾症的诊断概念模式,依据侧重于心理层面和较严格的心理测量学程序而编制的。初步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1999年测得再测信度为0.83,2000年测得各因素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介于0.70与0.82之间,全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

以上各种量表虽具有较高的信度,但在效度方面存在着先天性的缺陷。考虑到目前有关网络成瘾的问卷都是对成瘾症状的简单描述,但是目前来说,无论是心理学界还是精神病学界对网络成瘾的概念以及症状表现尚无统一的意见。因此,在理论基础尚不成熟情况下所编制的文件其理论效度必然有种种不足。为了配合自己的研究,各学者都是在自己的理论基础上编制的量表,因此量表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从临床评估角度诊断网络成瘾

对于网络成瘾是否属于精神类疾病,学术界一直争议不断。但毫无疑问的是,网络成瘾属于一种非正常的行为,与非网络成瘾者相比,成瘾者往往表现出一定的心理或生理症状。基于此种情况下,国内外众多学者提出了网络成瘾的临床诊断标准。

Goldberg提出的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Goldberg认为,如果网络用户在12个月中的任何时期有多于所列的三种症状出现,即为网络成瘾。这七种症状包括:1.耐受性。2.退瘾症状。3.上网的次数比计划的多,时间比计划的长。4.努力控制自己的网络使用行为但不成功。5.在网络相关的活动上花费时间过多。6.因为使用网络而放弃或减少日常生活上重要的社交、工作或休闲娱乐。7.即使察觉出因为网络过度使用而造成的各种生理、心理、社交及职务上的问题,仍然持续使用网络。

Shapira等人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Shapira等人认为,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既要包括病态网络使用的所有已知症状,又不能忽视其他精神疾病症状。于是他们根据DSMIV-TR中的冲动控制障碍提出了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1.不适当的网络使用,至少具备下列一项:(1)具有不可抵抗的强烈欲望;(2)网络使用时间超过计划的时间。2.对网络的沉迷引起临床上显著的痛苦,或者对社会、工作或其他重要功能造成损伤。3.过度的网络使用不是出现在轻度躁狂或躁狂期,且不能够由轴I上的其他障碍来解释。

二、网络成瘾的成因研究

(一)Young的ACE模型

Young认为,人们之所以会沉迷于网络是因为网络的三个基本特性:匿名性(anonymity),便利性(convenience) 以及逃避性(escape)。

网络交流的匿名性从三个方面吸引着成瘾者:首先,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可以使上网者在与他人交流中更加自信,并且更能保护自己的隐私,这对于那些羞怯或内向的人来说尤为重要;其次,网络使用者在网上可以呈现出与现实生活中差异很大的人格特征;最后,匿名性可以使得上网者在网上寻求各种性刺激,而这些有关性方面的图片或电影是被传统文化所排斥的。

便利性是网络吸引人们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我们可以利用电脑轻松地解决各种生活、学习以及工作问题。

逃避性是指当遇到工作、学习、生活或情感方面的挫折、苦恼、压抑或打击时,用户可能通过上网找到安慰和寻求刺激。网络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虚拟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用户可以从现实的不顺中逃离出来。这种逃离机制可以在短期内帮助使用者克服消极的情感。

(二)Caplan的社会技能缺失理论

该理论的第一个假设是,那些孤独并且抑郁的个体对自身的社会交往能力评价过低;第二个假设是,以计算机为媒介的沟通形式有许多吸引这些自我社会技能评价较低的人的特征。与传统的面对面交流相比,以计算机为媒介的沟通更有利于这些人的自我表达,并且在表述之前,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去修改他们认为不合适的信息。这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对自我的积极认识。因而,对于一些人来说,互联网就代表了一个他们可以锻炼自我表达能力的场所。人们对网上交流的喜爱主要源于他们认为与传统的面对面交流相比,这种崭新的交流方式更加容易、安全,并且非常令人兴奋。

(三)Grohol的阶段模型

Grohol认为所谓网络成瘾只是一种阶段性的行为,该模型认为网络用户大致要经历3个阶段,第一阶段:沉迷阶段(Enchantment),无论是第一次使用互联网的新手还是已经使用过互联网的老手都会对互联网中的崭新的世界产生兴趣,以至于沉迷其中。第二阶段:觉醒阶段(Avoidance),网络使用者意识到自己沉迷之后,开始有意识地调节上网活动。第三阶段:平衡阶段或者正常阶段(Balance/Normal),即用户的网络活动和其他活动达成了平衡,属于正常的网络使用。Grohol认为,所有的网络使用者都会不可避免地走到第三阶段,之所以会网络成瘾,是因为网络使用者在第一阶段停滞不前,需要比其他人更长的时间才能进入到第三阶段。在一些情况下也需要人们的帮助。

(四)Davis的认知——行为模型

Davis将病态网络使用分为一般病理性网络使用和特殊病理性网络使用两种。所谓特殊病理性网络使用是指误用或者滥用网络的一些特殊功能,比如网络赌博、网上购物或者色情网站;一般病理性网络使用是指我们通常所使用的一些网络功能,比如网络聊天、网上冲浪或者收发邮件。Davis 的认知行为模型认为,一般病理性网络使用的产生是由于使用者的适应不良的认知方式(maladaptive cognitions),适应性不良的认知方式包括,自我怀疑(self-doubt)、 自我反思(self-focused rumination)、 低自我效能感(low self-efficacy)以及消极的自我暗示(negative self-appraisals)。当一般病理性网络使用产生时,会伴随着一些功能紊乱型行为,包括导致工作、学业或者人际关系下降的冲动性网络使用行为,对是否使用网络这个问题进行否认或者撒谎,利用网络逃避现实问题。久而久之,一般病理性网络使用的认知以及行为会变的越来越强,并会持续产生消极的行为结果以及降低自我价值,增强社会退宿感,也就是导致适应性不良认知的加重,这种不良认知又会反过来影响行为,如此反复。

(五)刘树娟等人的社会——心理——生理整合模型

我国学者刘树娟等人提出了这个模型,他们认为网络成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和心理现象,受社会、心理和生理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并可显示出社会、心理和生理等各种效应。社会方面的因素是指,个体通过网络可以获得在现实生活中所缺少的社会支持等方面的内容。一般来说,建立在面对面交流基础上的传统友谊能够提供社会支持、社会认可和归属感。当社会资源比较缺乏,或者个体社交技能比较缺乏时,就会选择网络这种媒介来满足自己的这些需要。心理方面的因素是指,获得心理体验上的兴奋感和停用的痛苦感,对网络成瘾用户具有重要的意义,可能使健康的网络使用转变成病理性并加重的强化物。生理方面的因素是指,上网过程中由认知活动和操作活动诱发的生理变化影响着使用者的上网行为。

[1]陈侠,黄希庭,白纲.关于网络成瘾的心理学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55-359.

[2]梅松丽.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研究 [D].吉林:吉林大学哲学科学学院,2008.

[3]石之昌.青少年网瘾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D].甘肃:西北师范大学,2007.

[4]徐耀聪,余雯雯,王立新.国内关于青少年网络成瘾成因研究综述 [J].社会心理科学,2007,1-2(22):243-247.

[5]叶剑辉.网络成瘾理论研究概述 [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1(6): 118-120.

[6]Young K S,Rodgers R.Internet Addiction: Personality Traits Associated with Its Development.The 69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Easter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Boston,1998.

[7]Chang M K.Factor Structure for the Internet Addiction Test:A Confirmatory Approach [J].Full Paper,2007.

[8]雷雳.病理性使用互联网的界定与测量 [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1):73-77.

[9]Martha Shaw,Donald W. Black.Internet Addiction:Definition,Assessment,Epidemiology and Clinical Management[J].LEADING ARTICLE,2008,22 ( 5) : 353-365.

[10]Ju -Yu Yen,Chih -Hung Ko,Cheng -Fang Yen,et al.Psychiatric symptoms in adolescents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Comparison with substance use [J].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2008,62: 6-16.

[11]陈侠.大学生网络成液倾向问卷的初步编制 [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2003.

[12]Shapira N A,Lessig M C,Goldsmith T D,et al.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PROPOSED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J]. DEPRESSION AND ANXIETY,2003,17: 207-216.

[13]Young K S.A Therapist's Guide to Assess and Treat Internet Addiction .

[14]Grohol J. Internet addiction guide. http://psychcentral.com/netaddiction/,1999.

[15]刘树娟.网络成瘾的社会——心理——生理模型及研究展望 [J].应用心理学,2004,10(2):48-54.

D917

A

1672-6405(2010)03-0019-03

李校星(1986-),男,山东省济宁市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及测试方向研究生。

王 进,男,山东省潍坊市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及测试方向研究生。

2010-08-14

王凤玲]

猜你喜欢

病理性使用者量表
股骨中上段慢性骨髓炎合并病理性骨折患者术中顽固性低血压1例
小针刀疗法在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磷脂酶Cε1在1型糖尿病大鼠病理性神经痛中的作用初探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新型拼插休闲椅,让人与人的距离更近
抓拍神器
牛贝诺孢子虫病的发生、病理性诊断及防治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