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型社会”视野下大众体育文化体系的构建*

2010-04-10吴明华金育强戴志鹏

湖湘论坛 2010年5期
关键词:两型社会大众体系

吴明华,金育强,戴志鹏

(1,2.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 1001 2;3.湖南城市学院,湖南益阳4 1 304 9)

·社会学·

“两型社会”视野下大众体育文化体系的构建*

吴明华1,金育强2,戴志鹏3

(1,2.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 1001 2;3.湖南城市学院,湖南益阳4 1 304 9)

我国大众体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需要自身文化体系的构建,这种文化体系并非一种固有的模式,而是区域特色的集成。建设两型社会是我国当前大众体育文化体系构建的应然视野,生态体育则是这一文化体系构建的理想定位。生态体育定位下的两型社会大众体育文化体系构建可以从区域梯次性这一视角来进行,其内容涵盖旧城社区体育文化、新城社区体育文化和城郊社区体育文化构建三个方面。

两型社会;大众体育;文化体系;生态体育

2007年1 2月1 4日,国家发改委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两个改革实验区各个领域的发展将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作为民众重要文化生活内容之一的大众体育面临着发展的契机。对两型社会视野下大众体育文化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必将给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思维和理念。

一、大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呼唤自身文化体系的构建

一个完善的文化体系都是相关理念、思想、制度、物质等不同层面诸要素的集成。体育不单单是身体活动的手段,它是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自身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子文化系统,它既包含着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体育和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学校体育,也包含着追求身心健康的大众体育。我国的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都逐步形成了自身的文化体系,如竞技体育就逐步形成一个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为核心,以举国体制为支撑的文化体系,学校体育也逐渐形成了一个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文化体系。相比之下,我国的大众体育的起步较晚,文化体系尚未形成。但大众体育同样需要先进的文化思想来引导[1];需要国家统一立法、统一规划;需要建立较为稳定和普及的大众体育组织机构,需要利用现有场地设施条件,需要形式与内容的丰富多彩。[2]也就是说,完善的大众体育需要一个体系,这种体系的实质就是一种文化。在许多国家,大众体育文化体系已趋向完善。以美国为例,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在全国大范围的实施大众体育计划,大众体育文化逐步形成。理念方面,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口号是“与其依赖药物,不如靠体育锻炼”。目标方面,1 9 80年,全美保健福利部发布了“增进健康,预防疾病”的国家目标。规划方面,1 9 90年,美国保健福利部在征求10000多名专家和300多个民间机构意见的基础上制定长达700页的新的全民健身十年规划——“健康公民2000”。场地设施方面,美国的体育场所数量居世界前列,据资料记载,美国人均体育场馆面积为1 4 m2。体育氛围方面,1 9 9 6年,美国体育人口占6 4%,全国平均每天有7000多个场馆有赛事,每天有2 5 60万人下班后去健身中心锻炼。

相比之下,我国从建国初期至开放改革前的近30年时间里,由于生产力水平的相对落后,国家只能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发展竞技体育,使我国竞技体育在短时间内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而大众体育的全面开展受到了余暇时间、剩余体力和富余资金的限制,发展相对滞后了。这种落后不仅体现在场地设施的缺乏和活动内容的单调上,更是体现在大众体育文化观念落后上。改革开放至今的30年时间里,我国的大众体育并没有实现与经济同步快速发展,这与我国的大众体育尚未突破社会福利事业的传统思想相关,与体育尚未摆脱依附政治的社会角色密切相关。可以说,我国的大众体育缺乏一个“自我”,这种“自我”的灵魂便是文化,两型社会视野下大众体育的发展呼唤其文化体系的构建。

二、区域特色是大众体育文化体系构建的基础

论及大众体育文化体系的构建,我们追求的并非一个“全国一统”的模式,而是在如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生活需求,如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及如何发挥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其应有作用这一前提下的大众体育文化体系,区域特色是这种大众体育文化体系构建的基础。

从文化与亚文化的关系来看,不同地域的文化底蕴可以为大众体育文化的构建提供现实的基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体育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如崇尚养生、养心的印度体育便是佛教文化的载体,追求“强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奥林匹克文化是古希腊文明的载体,以“尚武”为特色的日本体育是大和文化的载体。我国丰富多彩的大众体育文化就是由江南水乡的龙舟文化、北方草原的赛马文化、东北冰寒地带雪上项目文化等诸多不同区域特色的大众体育来共同演绎。不可否认,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出现的文化冲突主要源于区域间文化的殊异性,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全球化一定会造成文化全球化或文化一体化。特色鲜明的异域文化共存才是文化和谐发展的真正体现,大众体育文化发展同样如此。

从体育与人类生活方式的关系来看,大众体育文化必须呈现生活方式的差异性。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们社会活动所创造的产物,体育常常体现在一般的社会生活方式、体育现象、体育习惯、社会风俗之中。也就是说,特定区域的生活方式孕育特色鲜明的体育文化生活。对长株潭城市群大众体育的构建来说,该区域的地理、文化等特点为构建特色鲜明的区域性大众体育文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长株潭城市群之间的交通便利、绿地开阔、美丽的湘江穿流其间,文化底蕴深厚,对于开展绿色生态、资源节约的户外休闲体育活动极为有利,这是该区域内人们生活方式赖以存在的自然环境,更是长株潭城市群大众体育文化体系构建的文化底蕴。

三、生态体育是两型社会视野下大众体育文化体系构建的理想定位

从我国大众体育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它与我国近30年的社会转型期这一宏观历史背景密切联系。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让体育逐步摆脱了社会福利事业的身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了居民可支配收入从而为体育消费提供了可能,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为启动体育消费、拓展体育市场创造了条件。[3]可以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催生了我国大众体育文化的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我国大众体育发展推向了稳步前进的发展轨道。构建两型社会是我国在历经解决温饱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之后的又一个发展阶段,当前大众体育文化的发展必须与这一历史阶段的使命紧密结合,也就是说,两型社会应该成为我国当前大众体育文化体系构建的特定视野。

体育是以人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以促进人与社会及人类文明健康发展的社会文化活动。若按“某事物的属概念反映该事物的本质,某事物的种差反映该事物的本质属性”,体育的本质是社会文化活动,体育的本质属性是人体运动性,促进人与社会及人类文明健康发展是体育的目的指向。[4]当代体育价值观经历了从“工具论”向“本体论”、从“手段论”向“目的论”的转变。体育在体现其教育功能、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同时,其经济功能、休闲娱乐功能逐渐成为显功能。可以说,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在体育中所具有的高度统一性基本确立了,体现了一种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相结合的体育价值观。那么,两型社会视野下的大众体育发展要践行这一新型的价值观,真正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克服人的异化和人性的畸形发展,必须有一个科学、清晰的体育文化体系定位。

随着全球性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人口激增、自然生态恶化等现象的出现,一些学者开始用生态体育的观点来重新认识、思考和解决城市社区体育建设问题,这种视野逐步扩展到了整个体育领域,包括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生态体育,就是指“人类—体育—环境”的相互协调、共生共融、共同发展所构建的关系或联系的活动,即通过在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中开展的体育运动。[5]生态体育是人类顺应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自由、和谐、统一的要求,是2 1世纪的人类在实现“理性人”、“社会人”的转变之后对“生态人”的追求。两型社会构建的实质是要建设一个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其实质就是追求一个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进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这一角度看来,生态体育的定位与两型社会的构建存在天然的契合。

四、生态体育定位下的大众体育文化体系构建

两型社会的改革试点是一个兼顾城市和农村,以城市社区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构想,这种视野下的大众体育既包括城市社区体育,也包括新农村体育。生态体育定位下的大众体育文化体系构建不仅考虑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也要考虑到大众体育与其外部环境的关系。首先,作为一个开放、健康运转的体育生态系统,大众体育与其外部环境进行着能量、物质的交流和循环。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共同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之中。其次,大众体育范围内的生态健康是以不影响生活社区体育范围外的生态健康为前提。体育生态学认为,生态体育是“体育——环境——人”三者之间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支撑体育发展的主要是体育环境因素。体育的生存和发展,不应以破坏和牺牲其它自然环境的生存和发展为代价。无论是城市社区体育的生态健康,还是新农村社区体育的生态健康都不能以牺牲其区外的环境、损害区外的生态健康为代价,这是生态整体性思想的体现。依此看来,生态体育的区域性特征便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我国当前城市化进程的现状来看,城镇化呈现着旧城社区、新建社区和城郊社区三个梯队层次。那么,生态体育理念下两型社会大众体育文化体系的构建完全可以从这种区域梯次性的视角进行。

(一)旧城社区大众体育文化体系的构建

从地域性特征来看,旧城社区的健身人群大都为长住居民,也有一些外来的流动人员;参加社区健身活动主要以就近为主要特征,居民参与健身的流动性较小。从健身环境来看,社区体育基础设施老化,缺乏现代社区体育活动设施的各种配套;缺乏开放性健身环境空间;社区体育的健身活动设施安全性较差。从社群性特征来看,有不少自发性社区体育活动,这种体育活动促进了居民的融合,提高了居民自觉健身的意识;居民对社区体育管理的公共参与程度较高。从共生性特征来看,居民大部分参加了社会医疗保险,健康意识较强;城市社区的运动场地和设施为居民日常的体育健身提供了方便。以原住居民为纽带的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和活动通常会定期举行,原住民参加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较为主动。[6]由此看来,旧城社区大众体育文化的构建关键在于物质文化层面,体育场地设施是推进旧城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引导是关键。旧城社区大众体育文化体系的构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首先,进行各种技术改造,使社区体育的各种市政配套及公共设施满足居民现代化生活的要求;其次,对局部地段社区体育设施进行改造,增加社区体育场所的公共开放空间,提升社区体育健身环境的活力;最后,充分挖掘、保护和发扬社区体育的传统和文化特性,加快生态体育人文资源开发,提高社区体育的服务品位,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社区体育服务项目。

(二)新建社区大众体育文化体系的构建

从地域性特征来看,新建社区绝大部分为市区外迁居民,参与群体以白领人士居多,通常须作通勤交通进行健身活动;外来健身人员少,易管理;社区体育基础配套设施较完善;社区体育环境好;社区体育的健身活动设施安全性好。从社群性特征来看,健身环境通常有良好维护和维修,社区体育具有环保的宣传和良好的物质环境,但缺少自发性的社区体育活动组织,虽然有些成立了社区工作委员会组织,但通常工作效率低下,缺乏协调统一。从共生性特征来看,由于社区大都配套了多种多样的运动场地和设施,社区体育服务较好,居民能经常性的进行体育锻炼,社会医疗保险较好;引入了全新的体育文化概念,但社区体育文化的培育和形成仍需要一定时间的积淀。新建社区是我国社会流动的一个重要表征,新型社区的人际社会交往已经成为了社会学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体育在促进社区居民交往的积极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的挖掘。利用新型城市社区相对较好的体育场地设施基础,加强大众体育活动的引导和组织,新建城市社区的大众体育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对于具体举措,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首先,增加社区体育与外部环境的融合,加强生态体育资源的整合与创新,构架民俗性、本土性、技能性生态体育资源;其次,增加临近社区体育活动场所,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为居民参与社区体育健身提供方便;第三,提高居民的公众参与意识,增加居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加社区体育管理机构的工作效率;最后,加强社区内外居民对公共体育基础设施的亲合力,提高社区内各种体育配套设施的利用率,降低社区体育建设的运作成本。

(三)城郊社区大众体育文化体系的构建

从地域性特征来看,城郊社区主要以农村社区为主,社区体育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社区体育环境较差;活动设施安全性差。从社群性特征来看,居民的联系多以家庭、族群为纽带,各自之间联系较密切;原居民通过社规、民约及经济纽带参与社区体育公共管理的事项;原居民通常缺乏经常性的体育锻炼,社会医疗保险和健康意识较薄弱;原居民的村规民约和体育文化习俗仍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发挥作用。对于城郊社区大众体育文化的构建,场地设施是最大的瓶颈,但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和传统可以成为这类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主要突破口。生态体育不仅适合滞后的农村经济环境,更适合农村生活环境和滞后的农村体育环境。生态体育定位下的城郊社区大众体育文化发展需要重视民俗性生态体育的资源、本土性生态体育资源和技能性生态体育的资源[7]。就其具体措施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优化生态体系,加强农村生态体育资源的整合与创新。体育是人与自然的媒介,通过体育改善自然环境,通过改善自然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我国农村地大物博、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资源。在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经济发展缓慢、生活水平不高、体育场地设施落后的环境下,加强农村生态体育资源的整合与创新,充分利用体育与生态捆绑的作用,使体育与农村生态建设交叉融合,开发农村生态体育“农味”资源,开创有利于农村生态资源保护的生态体育方式,发挥体育改善环境、促进环境优化的潜在功能,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文化建设。其次,树立生态意识,加强新型农民体育生态教育,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必须正确认识人、体育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需要在确立体育生态意识的基础上,通过宣传、广播、墙报、学校教育等途径实施农村生态体育教育,用生态平衡的理论教育广大农民,培养农民生态环境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体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使农村体育健身、娱乐、休闲、旅游协调发展和密切配合,实现新农村体育可持续发展。最后,发挥政府职能开发体育人文资源,这不但需要政府的整合行为,更需要政府管理部门在资源优化过程中的创新行为。利用农村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有创意的开发、挖掘、整合、更新传统体育人文资源,以生态体育模式,构架新农村民俗性、本土性、技能性生态体育资源,以求达到增强农村生态体育开发的新局面。尽管生态体育在某种意义上缺少现代体育竞争中特有的魅力,但在现在以及未来,农村体育的发展从现实意义上讲,生态体育发展模式是一种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模式。在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农村、生活富裕的新农村、村容整洁的新农村、乡风文明的新农村和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五、结语

建设两型社会是我国大众体育发展的历史契机,也为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态体育是两型社会视野下大众体育文化体系的理想定位。这种定位下的大众体育文化可以从地域梯次性的视角进行构建,旧城社区体育文化、新建社区体育文化和城郊社区体育文化可以形成一个“三位一体”的大众体育文化系统。

[1]万朝顺.大众体育必须以先进的文化思想作引导[J].云南大学学报,2007,(1).

[2]赵琖华,陈国成,谢丽娜.国外大众体育的兴起特点及发展趋势[J].体育文史,2001,(1).

[3]李丰祥,高发民,宋光春.转型期我国大众体育需求的社会环境[J].体育文化导刊,2005,(1).

[4]鲁长芬,陈琦.从当代体育价值观的转变透视体育本质[J].体育文化导刊,2006,(6).

[5]郑晓祥.生态体育的内涵与特点[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2).

[6]刘运祥,邱建国.对我国城市生态社区体育建设的理性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7,(6).

[7]李会增,高爱民.对新农村发展生态体育的理性思考[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责任编辑:詹花秀

C91

A

1004-3160(2010)05-0113-04

*本文系2008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后奥运时代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大众体育发展走向研究》[项目编号:08YBA146]的部分研究成果。

2010-06-30

1.吴明华,男,湖南张家界人,湖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2.金育强,男,辽宁沈阳人,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3.戴志鹏,男,湖南常德人,湖南城市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英语。

猜你喜欢

两型社会大众体系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大众ID.4
上汽大众
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图书馆治理
城市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两型社会”视角下的长株潭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分析研究
“两型社会”背景下长株潭金融支持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