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海德格尔的真理观
2010-04-10隋向萍
隋向萍
(黑龙江大学剑桥学院,哈尔滨 150060)
·哲学与思辨·
浅论海德格尔的真理观
隋向萍
(黑龙江大学剑桥学院,哈尔滨 150060)
真理观;无蔽;存在;符合论
自古以来,哲学总是把存在与真理相提并论,当存在观发生变化以后,真理观相应发生变化。海德格尔对欧洲传统存在论的质疑,是以纯思者的姿态,重新唤醒对“存在”这一古老哲学问题意义的追问,并使之具有了新的生命力。
一、海德格尔对符合论真理观的诘问
符合论真理观关于真理之本质的认识一直贯穿于欧洲哲学史。对符合论提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单的疑问是:当一种认识要去符合现实时,它如何知道现实是什么样子的呢?如果不知道,就无法符合;如果知道,就不必再符合;如果曾知道,那就成了两种认识的符合。海德格尔认为把真理标划为“符合”普遍而且空洞,因为“符合”总是指知与物的肖似,所以他认为在知与物这一关系整体中,一定暗中设定了什么东西,而这个被暗中设定的东西本身的存在论性质并没有被揭示出来。
符合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又是如何可能的呢?海德格尔指出,一切符合都是关系,因而真理也是一种关系。然而,并非一切关系都是符合,例如指号与被指涉的事物的关系,就不是符合。符合的多义性表明,并非一切符合都相关于真理定义中的“符合”,“并非一切符合都意味着在真理定义中确定下来的那类协定”[1]248。“符合”具有“如……那样”的关系性质,问题在于,知与物之间具有这种关系吗?在海德格尔看来,仅仅把这个关系整体设定为真理的前提,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去追问这个关系整体的存在关联,并为这种符合关系奠定存在论基础。海德格尔指出了传统的真理定义的双重特性:“命题真理”——真理是知对物(事情)的适合,“事情真理”——真理是物(事情)对知的适合;前者只有在后者的基础上才是可能的,而两者所思的,“就是作为正确性的真理”[2]208。这样,“正确性”垄断了符合论真理观,即便如“融贯论”,例如笛卡尔的自明性与确定性,实则仍是正确性的变式。这一情况的产生,都源于传统表象思维“让物对立而为对象”。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即物“如何”成为对象?在海德格尔看来,物成为对象的过程是:“作为如此这般被摆置者,对立者必须横贯一个敞开的对立领域,而同时自身又必须保持为一物并且自行显示为一个持留的东西。”[2]212换言之,物在成为对象之前必先“置身于澄明”、“逗留于澄明”。此澄明的敞开领域不是表象活动创造出来的,而是表象活动的前提,而且“一向只作为一个关联领域而为后者所关涉和接受”[2]212。所以,正是澄明或者在场的敞开把表象吸引到一起而发生了牵涉、关联。海德格尔的追问意味着,与其说符合是真理的本质,不如说符合只是真理的一个特征;而使真理能够具有符合这种特征的,却是一种并非现成的存在论意义上的敞开活动。海德格尔的真理就是要揭开这个在事物成为对象之前的本然事态。
二、海德格尔的真理:从解蔽到澄明着的无蔽
海德格尔认为,真理的本质问题的答案在于下面这个命题:真理的本质就是本质的真理。这句话表面看来,只是颠倒了一下句子的词序,然而这种变化却是根本性的,它是海德格尔存在论真理的独特表达。这意味着本质的真理无涉于科学研究的真理、生活实践的真理、经济发展的真理、政治运作的真理或宗教信仰的真理,它与种种分门别类的真理判若云泥。
当传统哲学把符合当做真理的本质时,它显然只是把符合预设为真理的前提,却并没有进一步追问这一符合本身的前提。“海德格尔力图把真理概念从判断的领域移回到实存的领域”[3]37。在海德格尔看来,那种使物自身得以显现,从而使符合成为可能的东西,才更有本源的理由成为真理的本质,这就是“存在”。
针对符合论真理观的矛盾,海德格尔强调命题是否真要追溯到对存在者的揭示上。海德格尔认为希腊人用来表示真理的是一个具有剥夺性质的词a-letheia。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考察,他认为只有把该词译为“无蔽”,而非“真理”,才能与希腊世界的真理相一致。如果认识确能与事情符合,事情本身就必须如其本然地显现出来,而要显现出来,就必须脱其遮蔽,也就是说要有一种去蔽的过程发生。在海德格尔看来,这一使认识去符合事实所必需的“去蔽过程”必然是一种独立于认识的、不同于认识的、先于认识的事物现象过程,它不是为了符合才发生,更不是发生在我们之外的存在者那里从而我们可以让自己的认识去与其相符合。
去蔽过程作为揭示着的存在过程,离不开此在的参与,唯当此在存在,才有“真理”,真理等同于此在本身的展开。海德格尔甚至说:“此在根本不在之前,任何真理都不曾在,此在根本不在之后,任何真理都将不在。”[1]260此在的生存论建构表明,只有通过此在的展开状态才能达到最原始的真理现象。而此在只要存在着,它就这样或那样地展开了。“真理本质上就具有此在式的存在方式,由于这种存在方式,一切真理都同此在的存在相关联。”[1]261但是,说“存在‘在真理中’”,并不是说此在拥有一切真理,而是说,此在是它的展开状态,此在由于自身的展开状态而能够进行“揭示活动”。此在“这个存在者在它最本己的存在中秉有解除封闭状态的性质,‘此’这个词义指着这种本质性的展开状态”[1]154。此在作为在世的存在就其本身而言就是敞亮的,不是由其他存在者来照亮,而是它本身就是敞亮与澄明。换言之,此在因其“此”(Da)而是展开的、澄明的、无蔽的。海德格尔说:“在内容上,绽出之生存意味着站出来进入存在之真理中。”[2]383这里的“存在之真理”,就是存在的敞开之境,就是“此”的澄明。而此在的生存论分析表明,生存着的此在生而存之,总是要出离自身站出去,站到存在之真理中,站到存在之澄明中,站到“此”之敞开中。这种“站出来进入……中”绝不是空间上的由此及彼、出此入彼的位移,而是“到时”式的绽出,犹如说“有戏出场”,这个“出场”同时也是“入场”,这个“场”、这个“此在”之“此”既是内也是外,出乎其外而入乎其内,是一种亦内亦外的相互映现式的同时“在此”和“在场”。所以海德格尔说:“不管听起来多么稀奇,绽出者之持立依据于那种在无蔽状态之‘外’和‘此’中的内立,而存在本身即是作为这种无蔽状态而成其本质的。”[2]441其实所谓稀奇无非指的是不合于概念逻辑,但此在的生存,原本也并不因为逻辑,而仅仅是因为此在在此。
可以看出,海德格尔并没有停留于胡塞尔仅仅是满足于让存在者如其自身的在纯粹意识中自明显示的真理概念上,而是将这种自明显示归结到此在的展开状态,将胡塞尔现象学中自我的意向性改造为存在论此在的敞开性。这样,第一性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个“主体”与周围事物的意向相关性,而是此在对存在的在先敞开性。海德格尔把此在对存在的在先敞开性分为关于物、对象的被揭示状态和生存着的此在的展开状态,两者都是在世的真理,但后者为更原始的真理现象,因为世内的存在者之所以如其所是地被揭示,就是因为此在的展开状态。这样,符合论真理观被植根于一种更为源始的此在的展开之中。此在的展开状态是海德格尔存在论真理的起点,至此,他同传统的真理论告别,同胡塞尔的现象学真理概念告别,走向了存在之真理:无蔽与澄明。
海德格尔存在论真理在形成开始就具备这样一个独特之处:真理被阐释为一个动词——“揭示”,以及这个动词所带来的状态——无蔽状态。这一阐释已经超出和消解了传统的符合论真理观,把我们习以为常到陌生程度的“真理”还原到了此在的生存之中,把真理视为此在的一种自下而上的方式和生存环节,从而将现代文明视之为根基的符合论真理观置于生存论的背景之中,创造了一种可能建立在符合论真理观基础上的现代文明进行反思的可能。
三、真理是永无休止的对话
海德格尔克服形而上学而提出“无蔽”的任务。“无蔽”就是“澄明着的无蔽”,它是“本质的真理”,它不再与通常意义上的真理同义并行,而是其最初的提供者。无蔽得以使存在者在场并使真理涌现,是由于无蔽同样是自我遮蔽。海德格尔将敞开领域的敞开性称为“澄明”(Lichtung),它是一切在场者与不在场者的敞开之境,光亮与黑暗就是在这样的澄明中游戏运作。笔者认为,海德格尔所说的澄明着的无蔽,正是一种真理发生的“对话”活动。这是因为,无蔽的敞开性中所展开的是一种自由的给予和接纳活动。换言之,这是一种予取交织的知其白、守其黑式的原始的对话状态。真理是一场对话,真理只在交流和争论中显现,苏格拉底式的对话辩证法本来就是探索和发现真理的方法。如果说“对话”意味着争辩、争执,思想就是在一种无穷无尽的对话中发生,而原始的真理本身也就是隐与显、晦与亮、在场者与不在场者之间的切换与对话。总之,无论海德格尔的思想整体还是其相关论题,都关联到一种在对话式的交替、切换中的敞开性,都是一种不可以从一般认识论的角度去把握的无法穷尽的互动与生发的过程。通过对“本有”的追问,海德格尔声明人与存在共属,人与真理共属,此共属乃一个构成之事,这样就彻底消解了非对话式地设立某种根据的可能。
此外,海德格尔通过对“真理”进行词源学考察指出, aletheia(无蔽)的词根是lethe(遮蔽),lethe并不是一个空洞的附加,而是作为aletheia的“心脏”而属于无蔽。也就是说真理的根源是非真理,真理暗含了一种永远不可能完全敞开的遮蔽的背景,本质的真理也就内在地包含着非真理。由于遮蔽是无蔽的根源,必须先有晦蔽的东西然后才能有澄明与无蔽。海德格尔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对存在的追问不可能有“终极答案”,所谓完全无蔽的“绝对真理”也是不可能有的,有的只是对真理的恒久对话与追问。
在海德格尔之后,真理的“对话”意义得到重视。海德格尔的思想深刻影响了战后欧洲大陆哲学,尤其是两大主流思潮:解释学与解构论。
海德格尔走在思想的纯朴而幽远的林中路上,所经之处,真理疏朗澄明,世界焕然一新。“旧暮千峰里,不知何处归”,对海德格尔的思者之思,每一项研究都显得惶惑无措,每一项评述都显得肤浅片面。我们所能做的只是:虔诚唱和,学会倾听。
[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2]海德格尔.路标[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B516.54
A
1008-8520(2010)03-0040-02
2009-12-07
隋向萍(1981-),女,辽宁大连人,教师。
[责任编辑:孙 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