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的资本主义观

2010-04-10刘德军王永华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资产阶级生产力资本主义

刘德军,王永华

(1.安徽工程大学人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2.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南昌 330003)

·科社新探·

论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的资本主义观

刘德军1,王永华2

(1.安徽工程大学人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2.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南昌 330003)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利用和限制”、“改造和消灭资本主义”、“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和“使资本主义绝种”等四个阶段。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毛泽东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判断失误,亦有国际因素的影响,还有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与生产力落后这一基本国情相矛盾的思想根源。理清这些问题,会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启示。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资本主义观

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如何正确处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是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不断引起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问题。而置身于20世纪50年代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之中的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认识无疑具有代表性,他既发表了许多关于资本主义的真知灼见,又在实践中走向了偏差。因此,厘清毛泽东在这一时期对资本主义认识的演变历程,分析其产生变化的原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有裨益。

一、毛泽东对资本主义认识的演变历程

20世纪50年代可以说是毛泽东一生对资本主义认识的一个缩影,受到国际国内因素的影响,他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可谓是一波三折,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既利用又限制”,“三反五反”运动后的“利用、限制和改造”到“消灭资本主义”,到八大前后“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再到反右扩大化后的“把资本主义残余都可以逐步搞掉”等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既利用又限制”阶段,时间是1948年的“九月会议”到1951年12月的“三反五反”运动之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根据中国社会的性质,全面论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创造性地提出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但是,随着解放战争的不断胜利,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开始变化,这种变化的起点是1948年的“九月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批评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是“新资本主义”的说法,他说:“有人说是‘新资本主义’。我看这个名词是不妥当的,因为它没有说明在我们社会经济中起决定作用的东西是国营经济、公营经济”[1]。毛泽东还提出要与资本家进行斗争,“斗争有两种形式,竞争和没收,竞争现在就要,没收现在还不要”,并提出要限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由此可以看出,“九月会议”标志着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认识由之前的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向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的政策转变。

这一既利用又限制的政策就成为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共对民族资产阶级的主导政策,应当看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主要从是否有利于国计民生这一前提出发。虽然新中国成立后仍然允许资本主义存在,但对它的限制也在同步进行,这种限制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建立党能够控制的工商企业组织,如劳资联合会和工商联合会等组织来取代之前的商会;二是党利用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资产阶级困难的时机,通过资金、原料和市场等办法来加强对私营企业的控制。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新中国逐步稳定,虽然毛泽东还承认资产阶级可能从事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事业,但对资产阶级的限制却在逐步加强,到“三反五反”运动时就发展到顶点。

第二阶段,“利用、限制和改造”到“消灭资本主义”阶段,时间大致从“三反五反”运动开始到“三大改造”完成。关于毛泽东对资本主义“既利用又限制”向“消灭资本主义”政策的转折点问题是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多数学者认为应以1953年6月毛泽东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为标志,而相对忽视了“三反五反”运动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

为什么可以将“三反五反”运动作为这一政策的转折点呢?主要原因有三:第一,运动的直接后果就是资产阶级丧失了社会地位,被搞得“臭烘烘、灰溜溜”。在苏北,干部普遍认为资产阶级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资产阶级是满身污毒,有百害,无一利,还要团结他干什么呢?”[3]整个社会弥漫着厌恶资产阶级的心理。第二,加强了党对资产阶级的组织控制。在运动中,党开始在较大的私营企业中成立增产节约委员会,通过工会,逐渐限制资本家的人事调配、经营管理和利润分配权。也就是说,早先中共保证的资本家应有的“三权”已经受到剥夺[4]。第三,这一运动的最终后果促使毛泽东改变了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判断。1952年6月6日,毛泽东提出:“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之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5]

基于对资产阶级和国内主要矛盾认识的变化,毛泽东开始考虑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经过一年时间的酝酿,毛泽东在1953年6月15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指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6]81同年9月,中央向全国公布了这条总路线,开始对民族资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随着改造的加速进行,毛泽东的认识也发生显著变化,其标志就是明确提出让资本主义绝种的观点,1955年10月,毛泽东在扩大的七届六中全会上强调:“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使资本主义绝种,要使它在地球上绝种,变成历史的东西。”[6]198-199由于国内外因素的影响,毛泽东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无疑有其必要性,但他要使“资本主义绝种,小生产也绝种”的认识,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脱离了中国国情,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第三阶段,“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时间是中共八大前后。经过“三大改造”,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建立起来,但单一所有制和计划体制的弊端很快就暴露出来,主要是由于小商品商店和夫妻店等实现合营,城乡人民普遍感到生活不便和物资缺乏。于是,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开始回潮。这又触发毛泽东进行思考,1956年12月,毛泽东甚至提出要搞“新经济政策”,他说:“上海地下工厂同国营企业也是对立的。因为社会需要,就发展起来。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现在做衣服要三个月,合作工厂做的衣服袖子一长一短,扣子没有眼,质量差。最好开私营工厂,同地上作对,还可以开夫妻店,请工也可以。这叫做新经济政策。”“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还可以增加,可以开私营大厂,订条约,十年、二十年不没收。华侨投资的二十年、一百年不没收。可以开投资公司。还本付息。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7]170

“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这可以看做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所取得的重要思想成果,这与之前宣称让资本主义绝种、让小生产绝种的认识有了重大进步。学界一般认为毛泽东的这一认识只是思想火花,而没有付之于实践[8]。但我们考察八大前后的一些具体史实,如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1956年下半年到1957年上半年,私营工商业、个体手工业和小商小贩有所发展。从事私营企业和个体手工业的大约70万人,从事小商小贩的大约60万~70万人[9]。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又搞资本主义”思想的实践,小商小贩等会有这样的发展,这也说明确实存在着一个“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的阶段,而不仅仅是昙花一现。

第四阶段,“把资产阶级残余都可以逐步搞掉”,时间是1957年反右扩大化后。1957年反右运动中断了毛泽东“又搞资本主义”的思考。受到国内反右扩大化和国际上“波匈事件”的影响,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改变了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提法,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0]。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把它正式确立,既然毛泽东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目前国内的主要矛盾,那么防止资产阶级复辟就成为他要思考的主要问题。

如何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呢?对毛泽东而言就是要消灭私有制。1958年4月2日,中共中央发出了继续加强对残余私营工业、个体手工业和小商小贩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指示,对于资本主义性质的工业,原则上不允许继续存在;对个体手工业,加以改造,吸收他们参加合作社;对小商小贩,应把他们组织起来。之后,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成为社会主义的关键要素,“一大二公三纯”成为衡量所有制形式优劣的标准。而随着他阶级斗争之弦绷得越来越紧,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也逐步升级,提出“割资本主义尾巴”和“警惕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等认识,直至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对一切与资本主义沾边的事物都要进行彻底革命。

二、毛泽东对资本主义认识反复变化的原因

可以说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反复变化,这有其内在机制的限制,亦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第一,毛泽东对国内主要矛盾判断的变化是其认识反复变化的主观原因。新中国成立前后,虽然毛泽东已提出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成为新中国的主要矛盾,但实际工作中的重点仍然是,“在广大的农村中解决封建主义与民主主义即地主与农民的矛盾”,“而不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11]。所以,毛泽东对资本主义采取利用和限制政策,以促进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恢复后,毛泽东认为国内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这一变化使得毛泽东制定了改造和消灭资本主义的政策。1956年,八大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2]。基于此,毛泽东产生了“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的思想。遗憾的是反右斗争扩大化使毛泽东认为国内主要矛盾仍是“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在这一认识之下,他要使“资本主义再次绝种”就在所难免了。

第二,国际环境的影响是导致这一认识产生变化的客观因素。由于国际上两大阵营对立,新中国不得不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这一情况迫使中共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设想,对资本主义采取改造的政策。随着1956年苏共二十大的召开,毛泽东提出了“以苏为戒”的命题。他针对苏联过早消灭资本主义的做法提出了批评,“我怀疑俄国新经济政策结束得早了,只搞了两年就退却就转为进攻,到现在社会物质还不充足”[7]170。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他又提出“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的思想。但1956年的波匈事件使毛泽东重估了阶级斗争的严重性,指出:“目前,反对修正主义的倾向尤其是重要的任务。”[7]313特别是1957年赫鲁晓夫宣布15年超过美国的计划,毛泽东也提出“十五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者超过美国”。受此国际环境的影响,毛泽东再次吹响了使“资本主义绝种”的号角。

第三,发展生产力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认识的矛盾性,是这一认识产生变化的思想根源。受经典社会主义理论的影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教条式地把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甚至认为公有制的程度越高就越是社会主义,形成了“一大二公三纯”的社会主义观。而新中国又是一个生产力极其落后的国家,这又决定了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的积极性来发展生产力。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由于中国经济现在还处在落后状态,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还需要尽可能地利用城乡私人资本主义的积极性,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13],这一认识就决定了毛泽东对资本主义采取既利用又限制的政策。“三大改造”后,“过粗”、“过急”和“简单划一”的情况给生产力带来了不利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毛泽东提出“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的思想。由此看来,凡是生产力好转之际,毛泽东就会要求消灭资本主义;凡是生产力遇到困难之时,他又会允许资本主义的适度存在,这种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我国生产力落后的国情之间的矛盾就是毛泽东对资本主义政策时断时续性的思想根源。

三、几点思考

毛泽东20世纪50年代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导致党内长期陷于姓“资”姓“社”的争论,极大地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其教训是深刻的。而总结这样的教训对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大有益处的。

首先,要正确认识“什么是资本主义”。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出现失误的重要原因是对资本主义研究不够。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在着力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问题时,又提出“要弄清楚什么是资本主义”。实际上,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长期以来,正是由于我们对这个问题没搞清楚,把许多并非资本主义属性的东西贴上资本主义的标签,极大地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其次,要正确处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长久以来,人们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看成是对立的两极,非此即彼,水火不相容。事实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并非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它们既有在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性,亦有在发展生产力和管理经济方面的共通性。“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14]实际上,只有我们正确地处理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积极吸收其先进的文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会得到迅速的发展。

最后,必须坚持生产力标准。当年,毛泽东提出利用资本主义,正是基于中国生产力落后这一基本国情的认识。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更多地想以生产关系的先进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就不断消灭私人所有制,对所谓的资本主义要使其绝种,不断地提高所有制形式,对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破坏。毛泽东当年的遗憾,给我们以警示。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使我党认识到,所有制不是评价社会制度优劣的唯一标准,“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结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15]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便是对邓小平这一认识的最好诠释。

[1]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39.

[2]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4-5.

[3]中共苏北区党委宣传部.给华东局宣传部的报告[R].江苏省档案馆藏,全宗号:3001,永久,案卷号:72.

[4]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 1986:72.

[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458.

[6]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7]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单人麟.浅析三大改造后毛泽东“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0,(3).

[9]许全兴.毛泽东晚年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17.

[10]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和事件的回顾: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651.

[11]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15.

[12]丛进.曲折发展的岁月[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9:13.

[13]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1.

[1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1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14.

A755

A

1008-8520(2010)03-0024-03

2010-03-02

刘德军(1976-),男,安徽寿县人,副教授,博士;王永华(1973-),男,湖南冷水江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

[责任编辑:梁桂芝]

猜你喜欢

资产阶级生产力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
第一支资产阶级军队的创建者——克伦威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