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土家学的管见
2010-04-10陈心林
陈心林
(湖北民族学院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湖北恩施 445000)
关于构建土家学的管见
陈心林
(湖北民族学院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湖北恩施 445000)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文章论述了建立和发展土家学的必要性、可行性,阐述了土家学的内涵、体系,进而剖析了土家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土家学的构建对于武陵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土家族;土家学
1999年,已故著名楚文化专家、民族学家张正明先生发表了一篇精干的短文,提出了“土家学”的概念[1]1,在公开出版的成果中,可能这是“土家学”概念的首次提出,其学术价值自是不言而明。张先生此文名为《碎语零思论土家》,也的确是前辈学者兴之所至,点到为止,并没有对“土家学”概念作进一步的界定和阐发。2004年,周兴茂教授出版了其大著《土家学概论》[2],以数十万字的巨制阐述了他关于构建土家学问题的系统观点。
时至今日,土家学概念的提出已有十年之久。非常遗憾地是,张先生的发轫之作和周教授的强力出击却没有起到本应有的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就笔者所见,并没有学者对其进行回应。原因何在呢?笔者曾仔细拜读过《土家学概论》,认为该书受到不应有的“冷遇”的原因主要有三:其一,构建土家学的条件在当时尚未成熟,并无一个较为清晰的图景,故各方均缺乏进一步探讨的积极性。直到现在,笔者在同一些研究土家族的学者交流时,还有人认为“土家学”概念的提出是一场哗众取宠的学术秀;其二,该书虽然阐述了构建土家学这一重大问题,但在具体论述上却比较空泛,不能使人折服;其三,近年来民族理论学界的研究已经充分说明斯大林的民族理论有其局限性,与我国的民族状况牴牾之处甚多,该书仍然沿用这一理论框架,不免陷入削足适履的困境。
毋庸置疑,土家学是一个科学的概念,它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土家族研究发展水到渠成的结果,也是促进土家族和土家族地区发展的迫切需要。在此,笔者不揣仄陋,试图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构建土家学的相关问题做一些探讨,敬祈斧正。
一、建立土家学学科的必要性
(一)我国民族学学科中以单一民族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方兴未艾
1992年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表》是我国关于学科分类的国家标准,其中在一级学科民族学之下单列蒙古学、藏学两个三级学科,表明两者已经取得了合法地位。从我国民族学学科发展的实际来看,其他如回族学、壮学、侗学、苗学、彝学、维吾尔学、布依学、纳西学等分支学科也已成事实。这些以单一民族为研究对象的民族学分支学科都有自己的机构和组织,发展势头强劲,下面撮要述之,或可作为发展土家学的镜鉴。
蒙古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18世纪在欧洲兴起,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国际性学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资助建立了国际蒙古学机构。国内蒙古学的研究阵营十分强大,设有“蒙古学学院”的高校就有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等。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还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办有学术刊物《蒙古学集刊》。
藏学也已经成为一门国际化的学科,成立了国际藏学会,日本也成立了西藏学会。就国内而言,中央民族大学设有藏学研究院,四川大学设有中国藏学研究所(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藏大学设有藏学研究所。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于1986年在北京成立,它是我国唯一以单一民族为研究对象的国家级研究机构,下设中国藏学出版社,主办的《中国藏学》是国家级核心期刊,以汉、藏、英三种文字出版发行。
回族学也是我国民族学学科一个非常活跃的领域。1991年《回族研究》创刊,目前已经成为民族学类的核心期刊,使得回族研究有了可靠的学术阵地。1995年在乌鲁木齐召开的全国回族史第八次讨论会正式把筹备“中国回族学会”提上了议程。1998年,全国回族史第十一次讨论会在昆明召开,中国回族学会同时成立,标志着回族学的正式确立。
纳西族是我国一个人口较少的民族(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约为31万),但纳西学却愈来愈有成为国际显学的趋势。西方学者早在19世纪中叶就开始了对纳西族东巴文化的研究,美籍奥地利学者洛克在纳西学研究领域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誉为“纳西学研究之父”。目前,纳西学研究的主要学术组织有国际纳西学研究会、云南纳西学研究会。2008年首批纳西学丛书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包括由方国瑜、白庚胜、杨福泉等著名学者撰写的著作约20部,产生了较大影响。
上述建立了以本民族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民族学分支学科的各民族中,既有像蒙古族、藏族、回族这种在解放前就已经获得国家认可、人口规模大、历史文化悠久、具有重要社会影响的民族,也有像纳西族、布依族、侗族等解放以后才获得民族确认、人口较少的民族。而且,各分支民族学既在国内形成了气候,在国际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以单一民族为研究对象的民族学分支学科既是学术发展的必然,也是顺应时代、社会发展潮流的结果。
(二)建立土家学学科是土家族发展的迫切需要
1956年5月6日,中央民委会同湖南省、湘西州组成中央、省、州联合调查组,10月,联合调查组向中央领导作了“土家是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的专题汇报。1957年1月3日,中央统战部代表中央行文,正式确认土家族为单一的少数民族。因此,在祖国的民族大家庭里,土家族是一个年轻的民族。然而,土家族又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土家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巴人。巴人是一个几乎与中华文明史同步出现的古老族群。夏时,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3],可见当时巴人已经成为中华大地上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土家族先民创造了彪炳史册的灿烂文化,文治武功均极为可观。
时至今日,土家族总人口已达800余万,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居第6位,建有湘西、恩施两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有长阳、五峰、石柱、沿河四个土家族自治县,建有秀山、酉阳、彭水、印江四个与苗族联合的自治县。土家族主要聚居在今湘、鄂、渝、黔四省、市结合部的武陵山区,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人口有2000多万,是我国内地主要的民族地区。从区位上看,武陵地区地处我国内陆腹地,自古就是进入大西南的要道,被称为“滇黔咽喉”、“西南门户”,张良皋先生曾把土家族聚居区称为“行军秘径”[4],本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本地区地处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前沿和中部崛起的西缘,在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和民族地区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土家族地区本应得到充分重视而有跨越式的发展,但本地区至今仍是我国主要的连片贫困地区之一,是著名的老、少、山、穷地区,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这一核心指标比较,2006年恩施州为4905元、湘西州为6009元在全国30个自治州中分列第24位、第20位;而同期民族自治地方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0759元,全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6084元[5]。可见土家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性。
从世界潮流来看,当代的发展问题已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有增长无发展”、“恶发展”的教训还在不断上演。我们所应追求的是个体、社会、生态协调一致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发展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此意义上,土家学的构建可以说是对土家族地区发展最大的智力支持,是土家族地区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土家族人民的发展权力。
二、建立土家学的可行性
(一)土家族地区是我国民族学研究的宝贵田野
土家族聚居的武陵地区具有独特的文化特性,是民族学研究的宝贵田野。民族学的核心概念是“文化”。从文化特性上看,武陵地区是一个多种族群、多元文化共生共存、交汇融合的文化板块。本地区历史上就是古代巴、三苗、百濮、百越等多族群交汇、融合的区域,中原及两湖地区各民族多沿本区域内的长江三峡及清江、乌江、沅江等水道进入西南地区,可以说是连接我国中西部的一条“民族走廊”。本地区位于楚、巴蜀、云贵、岭南几大文化区的交汇之处,也是中原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交锋、融汇地带。李绍明先生指出,本地区各民族长期在此互动交融,形成有分有合、相互交融的局面,这在其它地区是较为罕见的[6]。因而,土家族研究可以为我国的民族学研究提供新的经验材料,并有望在理论提升方面推动民族学中国化的深入发展。
此外,从总体上看来,我国民族学研究存在重边疆边地民族轻内陆民族、偏重后进民族忽略先进民族的问题。①这种特点也是与民族学学科的发展史基本一致的。作为产生于西方殖民时期的科学,早期民族学一直以非西方的社会为主要研究对象,后者常常是“野蛮的”、“落后的”,人口规模较小,社会结构简单。这种传统至今仍有较大影响,民族学者多仍因循之,大众对民族学的认知也往往以“少数民族调查研究”为刻板印象。土家族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又居于我国内陆腹地,对它的深入系统研究,在一定意义上拓展了我国民族学研究的领域。
(二)土家学是土家族研究发展的必然结果
已历半个多世纪的土家族研究为土家学的构建奠定了宽广的基础,构建土家学可以说是对土家族研究的总结、拓展与提升,是其发展的必然结果。
1.起步较迟、起点很高的土家族研究。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土家族研究至少可以追溯至20世纪的前期。1928年4月17日,《申报》刊发了《鄂西神兵的起源及现状》一文,可能是较早的涉及土家族研究的成果。其后,故宫博物院文献馆发表了《容美土司田旻如案》(1930年),谭其骧先生著有《近代湖南人中之蛮族血统》(1930年),童书业先生著有《古巴国辩》(1943年)[7]。这些都堪称土家族研究的开山之作。
系统的土家族研究即“土家学的起点在1950年的10月,即罗常培为田心桃所讲的土家语做系属鉴定之时。”[1]1其后潘光旦、王静如、严学宭、向达等学者均在土家学上用力颇深,奠定了土家学的基本格局。前列诸位先生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都是实至名归的大师,一言九鼎。可见土家学起步虽较迟,起点却很高。”[1]1
2.蔚为壮观的研究队伍。目前,土家族研究的主要力量集中在中南民族大学、湖北民族学院、吉首大学、三峡大学、长江师范学院、重庆三峡学院等高校以及四川省民族研究所、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湖南省民族研究所、湖北民族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此外还有广泛分布在土家族地区各级民委部门、文化部门的专职、兼职研究人员。就学者的成就来看,以李绍明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在全国民族学界有较大影响,一批中青年学者也呈现出青胜于蓝的发展态势。土家族研究可谓名家辈出、代不乏人,土家学已经成为我国民族学界一个引人注目、生机勃勃的研究领域。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目前从事土家学研究的学者中,教授(研究员)约有60位,博士约有40位,可谓煌煌大观。
3.丰硕的研究成果。经过大半个世纪的辛勤耕耘,土家学研究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仅就公开发表的成果看,论文达6000余篇,著作达800余部,其中突出的成果有湖北民族学院1999年发起的“土家族研究丛书”、中南民族大学2000年开始推出的“土家族问题研究丛书”。而且,这些成果自成系列、互相关联,涉及到土家学的方方面面,举凡土家族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生态等均有较为全面的调查和深入的研究,构成了土家学比较完整的体系,为土家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初步完备的研究组织。目前,土家学研究组织主要有中国土家族经济文化研究协作会,基本上囊括了土家学研究的主要力量。此外,贵州省成立了贵州省土家学会,印江县、沿河县成立了土家族研究学会,湖北省成立了湖北省巴文化研究会,长阳县成立了土家族文化研究会。有些地方虽然没有成立专门以土家族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术组织,但像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湖南省民族研究学会、湖北省民族学会等学术组织也把土家族研究作为重点。
这些学术组织构成了土家学研究的骨架,起到了很好的组织、凝聚研究力量的作用,极大地推动了土家学的深入和系统发展。
三、土家学刍议
(一)何为土家学
要而言之,土家学是一门以土家族为专门研究对象的独立学科,它综合运用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对土家族及土家族地区的社会、文化、经济、生态进行系统研究,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土家族和土家族地区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强调土家学以土家族为专门研究对象,并不否认其他学科也有涉及土家族的研究。相较于其他学科,土家学对土家族的研究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入,这是其不可替代性之所在。
在研究方法上,土家学既具有一般民族学的共性,又有自身的特点。作为民族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土家学当然以田野调查为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同时,由于研究对象的转换,土家学在研究方法上也表现出不同于西方民族学的特点。上文述及,西方民族学传统上以原始的小型社会为主要研究对象,这类社会基本上没有文献记载的历史,是所谓“无历史的人民”。因而,西方民族学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以共时性研究为主,常常忽略了历史性的考察,最突出的当如功能主义的理论。而土家族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文化发达,相关文献十分丰富而系统,因此土家学的研究必须充分重视历时性的角度,大力加强对于历史文献的“田野调查”。此外,西方民族学多以微观层面上的社区为研究单位,而包括土家学在内的我国民族学主要以“民族”这个特定的人们共同体为研究对象,①诚如学者所指出的,汉语中的“民族”概念带有鲜明的中国社会文化特点,很难找到一个对应的英语词汇。见潘蛟.“族群”与民族概念的互补还是颠覆[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1).在研究取向上更为强调系统性、整体性。
(二)土家学的体系
要讨论土家学的体系,无论如何总会有遗珠之憾。在此,笔者只能结合已有的研究,竭尽驽钝,对土家学的主要内容作简要的列举。
1.土家学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土家学的性质与特点、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体系,土家学学科发展史,土家学在中国民族学学科中的地位、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土家学和其他以单一民族为研究对象的分支民族学(如苗学、藏学等)的比较研究,土家学的回顾与展望等重要问题。
2.土家族历史学。主要包括土家族的族源、历史发展进程(如地域分布与迁徙、族体发展历程),土家族古代史、近现代史,土家族地区民族关系史,土家族文献学,土家族成文史与口述史,土家族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地位等重要问题。
3.土家族文化学。主要包括土家族文化史,土家族的文化区和文化类型,土家族物质文化(如建筑、工艺美术、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自然遗产等),土家族口述和非物质文化(如历史记忆、民间艺术、民间文学、文人文学、民间信仰、生产技能、生活方式、民俗等),土家族考古文化等方面。
4.土家语学。主要包括土家语的性质与特征(如系属、声韵系统、内部特征等),土家语方言及其比较研究,土家语的历史与当代分布,土家语语料库研究与建设,土家语与藏缅语族邻近语言的比较研究,土家语的使用状况,土家语的保护与传承等问题。
5.土家族经济学。主要包括土家族经济史,土家族的经济类型、经济制度,土家族地区的生态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旅游经济、商业经济、服务业经济、对外贸易,土家族地区的财政与金融,土家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土家族经济与中国民族经济的关系等问题。
6.土家族社会发展研究。主要包括土家族社会发展史,土家族传统社会制度及其当代转型,土家族的社会治理资源及其现代价值,土家族共同体的发展与现代化,土家族社会的和谐发展等问题。
7.土家族地区生态环境研究。主要包括土家族地区生态环境的类型、特征,土家族地区生态环境的要素(如地质、地貌、气候、土壤、山脉、水系、生物等),生态环境与土家族的体质特征,生态环境与土家族的文化适应,土家族文化中的生态保护资源,土家族地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8.土家族教育研究。主要包括土家族民族教育史,土家族文化中的教育思想、教育资源及其现代价值,土家族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教育与土家族发展等问题。
四、土家学的发展展望
土家学发展到今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不容回避的是,土家学的发展还有很大的不足,其在我国民族学学科中的地位和土家族这一人口众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还不相匹配。甚至今天的土家族研究与潘光旦、王静如诸位先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所掀起的研究高潮还有相当的差距。土家学已有的成就与它应有的高度之间还有相当差距。然而,这或许也正意味着土家学还有相当大的拓展空间,任重道远。因此,有必要反思土家学发展中的缺失,进而为以后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学术组织的健全、发展问题
综观中外学术发展史,学术组织对于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就土家学而言,目前其学术组织是不健全的,这也正是制约土家学在21世纪再铸辉煌的一个关键因素。
就国家层面上而言,目前我国以单一民族为研究对象的学术组织比较多,如中国回族学会、中国朝鲜语学会、中国蒙古史学会、中国民族学学会汉民族分会、中国民族学学会回族分会、中国侗族文学学会等。而与土家族相关的只有“中国土家族经济文化研究协作会”,该组织主要是在湘、鄂、渝、黔地区民族工作部门领导下成立和运行的,行政特点比较浓厚,对于学术方面有所忽略。在区域性的学术组织方面,目前只有贵州省成立有贵州省土家学会。湖南省成立有湖南省侗学研究会、湖南省苗学学会,却没有成立类似“土家学会”的学术组织。
学术组织的缺位使得土家学的研究力量不能有效地组织起来,无法形成合力,不能在我国民族学学科中占据应有的地位,严重制约了土家学的进一步发展。鉴于我国民族学学科和土家族发展的实际,笔者认为有必要首先在各土家族自治县、土家族与其它民族联合自治县成立县级“土家学会”,在湖南湘西州、湖北恩施州、贵州铜仁地区、重庆黔江区成立州(地区)级的“土家学会”,在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成立省(直辖市)级的“土家学会”。继而积极创造条件,尽快成立“中国土家学会”,以最大程度地团结各方力量,推动土家学的发展壮大。
(二)学术规范亟待加强
学术研究有其自身的规律,良好的学术规范是保证学术研究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当前土家学研究中存在较为明显的学术失范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新性不够,重复研究屡见不鲜;二是一定程度的学术腐败,引用他人成说不加注明,抄袭之作并不少见,伪造证据、虚假材料也时时见诸笔端。
笔者建议,有必要在“中国土家学会”中设置“学术审查委员会”,遴选学术品格优良、学术功底深厚的学者为委员,以保证和推进土家学的学术品质。
(三)学术阵地的建设
土家学学术阵地建设相较于蒙古学、藏学等兄弟学科已经大为滞后,当务之急是抓好以下三件事:
第一,办好一个刊物。800余万土家族人至今没有自己的公开发行刊物,实在是一大缺憾。①一个对比鲜明的例子是我国的土族,2000年人口普查时人口不到25万,但《中国土族》杂志2001年即已创刊,并公开发行。目前,湖北民族学院于1997年创办的《土家族研究》(内部刊物)是学术界唯一以土家族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术刊物,也是“中国土家族经济文化研究协作会”的会刊,土家学界应该倍加珍惜这个刊物。较为可行的策略是由湖北民族学院牵头,充分发挥、挖掘一切力量,争取早日公开发行,并建设成核心期刊。
第二,建好两个网站。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在人类社会中的影响已经居于核心地位。土家学要取得更大的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必需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笔者以为,必须首先建好“土家族网”和“土家学网”,以充分推介土家族和土家学。
第三,建好一座博物馆。高质量的民族博物馆是该民族最好的名片,也是研究该民族的重要基地。尽管目前土家族地区建有若干以土家族文化为重点的博物馆,其中也不乏精品,比如张家界的“秀华山馆”。但与其他民族相比较,土家族还急需一座有代表性的、与其民族地位相称的“土家族博物馆”。
(四)标志性成果和代表性学者的推出
一个学科成熟和兴起最重要的标志是拥有若干具代表性的学者和取得标志性的成果。目前,土家学尽管已经出现了几位在学界有较大影响的学者,形成了一批重要成果,但总体上看来,两者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还和学界的期望以及土家学发展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土家学研究者必须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奋发图强,团结一致,尽快推出土家学的大家和名作。
(五)加强应用研究,服务土家族和土家族地区发展
民族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土家学也应该具有这种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发展的品格。此前的土家学研究在这方面有待加强,一些研究者自外于时代潮流,自囿于偏狭的“学术”樊篱,殚精竭虑于烦琐的“考证”、“溯源”,显然是与时代、社会发展格格不入的。
新世纪的土家学应该积极关注世界发展趋势和国家发展战略,切实开展脚踏实地的调查研究,回应社会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成为土家族发展和土家族地区社会发展的高级智库。
(六)整合研究力量
目前,土家学发展的瓶颈之一是力量比较分散,研究人员散布在不同的地区和单位,又没有一个适当的组织加以协调、领导,形不成合力,在民族学界也就缺乏竞争力。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摒弃门户、地域偏见,制定较为周详的研究计划和方案,分工协作,在中国民族学界早日形成“土家军”的阵营。
结语
回顾半个多世纪以来土家族研究的发展历程,当前重启建设土家学的议题既是学术积累的必然结果,也是土家族所在的武陵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从学术发展的内在脉络来看,建设土家学顺应了我国民族学学科中以单一民族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蓬勃兴起的大势,是数十年来土家族研究厚积薄发的硕果,更是自潘光旦先生以下几代土家族研究者心血的结晶。如果说1999年张正明先生首倡土家学时还是曲高和寡的话,时至今日,建设土家学则已是学风之所向了。
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来看,土家族所在的武陵民族地区发展长期滞后,民族文化发展的滞后即是其中一个关键的短板。在全球化的时代,一个民族要永葆发展的青春,文化是其重要的母体和基因。建设土家学必将极大地推动土家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提升土家族和武陵民族地区发展的软实力。
[1]张正明.碎语零思论土家——土家学的回顾和展望[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2]周兴茂.土家学概论[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
[3](晋)常璩.华阳国志校注:卷一·巴志[M].刘琳,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84:21.
[4]张良皋.武陵土家[M].北京:三联书店,2001:122.
[5]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发展司,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07)[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350-351.
[6]李绍明.论武陵民族区与民族走廊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3.
[7]陈正慧.土家族研究资料目录索引[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115-116.
责任编辑:杨光宗
On Constructing Tujia Studies
CHEN Xin-lin
(Research Center of Minorities in South China,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Enshi445000,China)
Based on previously studies,the paper discussed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constructing Tujia studies,and also elaborated the intension and system of the Tujia studies.Furthermore,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problems in Tujia studies development and displayed the importance of constructing Tujia studies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Wuling areas.
Tujia;Tujia studies
C957
A
1004-941(2010)02-0001-06
2010-03-07
湖北省教育厅2010年科研项目“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中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 Q20101902)。
陈心林(1975-),男,湖北安陆市人,人类学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学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