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络病理论探讨益气活血解毒法治疗高血压病的机制
2010-04-09岳桂华何劲松庞伦祥
岳桂华 何劲松 庞伦祥
高血压病是累及全身的血管病变,高血压导致的心脏血管结构及功能障碍是引起心血管事件发生和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是我国目前非传染性疾病中患病率最高、心脑血管并发症最严重的疾病。近40年来,中医主要以肝肾阴阳模式治疗本病,临床多分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和痰湿壅盛等型进行辨证治疗,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治疗的疗效也不尽人意。高血压症状不典型、病程长、并发症多,因此寻求一种简单实用,能贯穿高血压整个治疗过程的中医治法仍十分必要。
本文试从络病理论角度出发,以原发性高血压作为一个整体疾病的角度,结合中医证候,探讨贯穿始终的病理机制,并提出相应治法,为高血压的中医治疗探索一种新的中医辨证和治疗方法。
1 高血压与络病
络病学说所涉及的络,一般是指广义的络,包涵“经络”之络与“脉络”之络。经络之络是对经脉支横旁出的分支部分的统称;脉络之络系指血脉的分支。络病学说在保留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特色的同时,又作出了发展与创新[1]。络病机制涉及了病因病机学说、辨证论治理论等更广泛的范畴。络脉系统是维持机体内稳态的功能性网络,络脉的生理功能不外“聚、留、通、化”;络病是以络脉阻滞为特征的一类疾病,络病的病理生理基础总为“瘀、虚、痰、毒”。络病的主要临床特征概括为“久、瘀(痛)、顽、杂”,主要病因病机包括络脉结滞、络脉空虚、络毒蕴结和络脉损伤。“邪既入络,易入难出,势不能脱然无累”表明了络病的病程特点及治疗难度[2]。
高血压病是全身性血管疾病,在病位上与络脉关联(其在血脉),属于络脉病变范畴。高血压引起的心脏和血管病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病邪深入脏腑,递次损伤心络如浮络、孙络、缠络等,包括络脉自病和久病入络。现代医学认为高血压是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的综合征,是血流动力学异常疾病。动脉不仅是高血压的主要靶器官,而且参与血压升高的始动和维持机制。高血压时整个动脉系统均受累。高血压又是动脉硬化的重要危险因子之一,高血压本身也是动脉血管病变,血管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心、脑、肾等重要脏器损伤的原因。因此,高血压病符合络病的特征。
总之,络病是多种慢性疾病以及疑难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共同出现的病理转归,反映着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高血压病起病隐匿,病程较长,常因正气亏虚,或情志郁怒,或外邪由气及血,终至痰瘀浊毒痹阻络脉而发病,符合络病的内涵和演变[3]。高血压病发病机制与络病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从络脉入手,开展深入研究,将为寻找有效防治方法提供理论及客观依据。
《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大凡络虚,通补最宜”,“当以通补入络”。故“治络”本质乃“和络”,即补其虚,通其利,因此我们根据络病的理论,进一步探讨益气活血解毒治法在高血压的治疗机制。
2 解毒与高血压病的治疗
2.1 毒与高血压
姜良铎等[4]将所有对人体有不利影响的因素统称为“毒”, 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毒”在体内的存在有直接关系, 提出“排毒解毒”是带有普遍意义的指导性治疗法则;现代毒物学认为,凡是物质能与机体组织发生某些作用,破坏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机体暂时或永久的病理状态,就称该物质为毒物。毒物“聚溜”脉络,从而影响正常脉络的气血运行,产生各种高血压病的证候。
2.2 风毒与高血压
与外感风邪不同,高血压的风毒多为“内风”所致,因高血压临床多以眩晕为主症,“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证治汇补·眩晕》则有“以肝上连目系而应于风,故眩为肝风”的观点。因此平肝熄风法在中医药治疗高血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药用天麻、钩藤、菊花等。天麻钩藤饮、羚角钩藤汤为经典的治疗高血压的常用方剂。
2.3 热毒与高血压
高血压病存在热毒的特征,阳盛体质,饮食失节,五志过极等因素相互作用,导致机体脏腑功能紊乱,气血功能失常,热毒盛[5]。原发性高血压热毒证是脏腑气血功能紊乱、气血功能异常所引起的。导致脏腑功能失常的原因繁多, 而以体质与饮食失节、五志过极相互综合作用而导致心肝脾火热炽盛为最重要。临床多以面红目赤,烦躁易怒为主症,以苦寒降泄、清肝泻火为热毒高血压的治疗大法。轻者用牡丹皮、桅子、黄芩、夏枯草,重者用龙胆草、大黄、决明子等中药,龙胆泻肝汤、泻青丸、黄连汤或温胆汤、滚痰丸之类为常用的方剂。
2.4 湿毒与高血压
《丹溪心法·头眩》说:“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痰为湿邪,是由于人体的津液气化失常而产生,属内湿范畴,因为津液代谢主要由肺、脾、肾脏腑完成,水不化津,聚为水湿。痰饮是津液代谢异常的主要病理产物。高血压临床常见眩晕头痛,并头重如裹,胸闷恶心,体胖多眠等。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或有热者用温胆汤。
由于水、湿、痰异名而同类。或因肾气化不利,且咸能滞水;或因肝郁气滞、气滞而水停;或因瘀血阻滞,脉络不畅,终致水液运行受阻。可以用泽泻、猪苓等药物利水,可用利水温阳降压法,选用方剂有真武汤、五苓散等。
3 活血与高血压病的治疗
3.1 血瘀与高血压
尽管引起高血压病的病因不同,但在其病变过程中均有可能出现血瘀病机。痰湿内停则壅遏气机,久之则滞气碍血;情志过极,肝阳上亢,气机失调而致血瘀;或阴虚生热,灼血为瘀;阳虚不能温煦,气化失运,且阳气不足,无力鼓动血脉运行而血行不畅。血瘀是本病一系列脑、心、肾合并症产生的必备条件。李辉等[6]对3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了辨证分型(包括肝阳上亢、肝肾阴虚、肝风痰浊、气阴两虚等),但按血瘀证诊断标准,发现在这几个证候中均伴有血瘀证的存在,且随着高血压病的进展及病情的加重,并发血瘀证几率逐渐增多。高血压病病程长,缠绵难愈,临床常见头痛,且头痛部位固定,心悸,健忘,心前区憋闷或刺痛,肢体麻木,甚至中风偏瘫,唇舌偏黯,舌有瘀斑、瘀点,或舌下脉络瘀紫,脉沉弦或涩,或结代。这些证候符合血瘀证诊断标准。也是“络脉自病”、“久病入络”在高血压的具体体现。
3.2 活血与高血压的治疗
血瘀证存在于高血压病的全过程并影响其发生发展,因此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高血压病,才能更有效地针对高血压病的发病因素和病理机制,提高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减少并发症,逆转各器官的病理改变,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预后。现代研究其治疗高血压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改善血液粘稠度与微循环及血液的“浓、粘、聚、凝”状态,使外周阻力减少、血流动力平衡恢复正常而使血压下降;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调节血管紧张素Ⅱ与一氧化氮水平,来达到扩张血管,防止内膜增生,降低血压的目的。 药如丹参、川芎、葛根、赤芍、三七等可以选用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等方剂。
4 益气与高血压病的治疗
4.1 气虚与高血压
从气虚论治眩晕,《内经》载:“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倾,目为之眩”。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脏器逐渐出现虚损而呈现气虚征象,从而发为眩晕。张介宾明确提出“无虚不能作眩”,并进一步说明“眩晕,掉摇惑乱者,总于气虚于上而然”。清代程国彭除总结了眩晕的治疗大法外,还着重介绍了以重剂参、芪、附治疗眩晕的经验,认识到气虚在眩晕发病中的意义。可见,气虚是高血压导致眩晕病理基础之一,也是高血压络病的病理基础之一。因此气虚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在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复中具有重要意义。
高血压病气虚证的发生,主要责之脾肾二脏,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寓元阴元阳之脏。如脾胃受损,或年老肾气亏虚,不能运化水谷、化生气血。气虚则清阳不振、清气不升发为眩晕。同时水湿、瘀血、内风是气虚证的病理结果,是发病之标,然而日久不除亦可耗伤正气导致气虚。
4.2 补气与高血压的治疗
高血压病气虚证常多见于中老年人,证见眩晕乏力、头痛绵绵不休、腰酸耳鸣、少气懒言、气短健忘、动则加重、口淡不渴。但由于病情轻重、发病脏腑不同,所以除气虚证外,尚有兼瘀血、肝风、痰湿的演变,其特点各异。药常用黄芪、党参等,方常用补中益气汤,兼血虚者可以用归脾汤等。
4.3 补肾与高血压的治疗
高血压多见于中老年人,由于中老年人体内肾精不足或劳伤过度,耗气伤血,导致肾中精气亏损,肝失濡养,肝肾俱虚,则血压渐渐升高。在治疗方面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补肾法适用于标病不急的情况下,从本施治。
老年高血压肾气虚患者,以头晕,耳鸣,耳聋,记忆力减退,倦怠嗜睡,不耐寒温,腰膝酸软,行走飘浮,步履不稳,夜尿多,舌淡脉虚弱等为特征。治宜平补阴阳,桑寄生、杜仲补肾益阳,生地黄、白芍、女贞子、牛膝益肾育阴。肾阴不足,虚阳失潜的高血压病,以头晕耳鸣,两目干涩,咽干,腰膝酸软,行走飘浮,步履不稳,肢麻震颤,舌红绛少津,脉弦细为特征。其治当滋阴潜阳,用三甲复脉汤化裁。药用生地黄、赤芍、白芍、麦冬滋养肾阴,牡蝎、龟板、鳌甲育阴潜阳,桑寄生、杜仲、川怀牛膝补肾降压。肝肾不足,阴阳两虚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以头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膝酸软,下肢不温或微肿,夜尿多,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弱为特征,治以金匮肾气丸化裁,药用熟地黄、山茱萸补肾填精,寓阳中求阴之意,淡附片、炒杜仲、桑寄生、淫羊藿、怀牛膝温补肾阳,泽泻、茯苓健脾渗湿,补中有泻,以泻助补。若下肢浮肿明显,或伴有水气凌心伤肺、心悸咳喘,可暂用真武汤温肾健脾利水,待水肿消退再拟原法。
5 结语
高血压病是常见病、多发病,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减少痛苦,延长寿命,并提高生活质量,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高血压是络病范畴,毒、瘀、虚与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解毒、活血、补虚应该贯穿高血压的治疗过程,这样才能毒解、气血和,络脉通,李泽华[7]通过对整个中药复方数据库的分析显示,补虚药是治疗高血压各种中药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类药。使用频率仅次于补虚药的是平肝息风药和活血化瘀药。这
说明补气、平肝息风(热、风毒-作者注)、活血化瘀药是防治高血压病的常用药物。
从络病的角度开展对高血压病的防治,贯穿解毒、活血、补气基本治疗方法,可以把握本病的基础,是治疗高血压病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中心环节,也是防治并发症发生的关键环节。
[1]雷燕. 络病理论探微[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8, 21(2): 18-23.
[2]雷燕,黄启福,王永炎.论瘀毒阻络是络病形成的病理基础[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9,22(2): 8-10.
[3]鞠大宏,韩学杰,谢雁鸣等. 高血压病从络论治探讨[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1, 7(9): 43-44.
[4]姜良铎,张文生. 从毒论治初探[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8, 21(5): 21.
[5]李运伦,李静. 原发性高血压与热毒证[J]. 山东中医杂志, 2000, 19(4):195-197.
[6]李辉,徐贵成,刘坤,等. 高血压病相关病证的临床调查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3, 1(3): 142-144.
[7]李泽华. 高血压病中医药防治的临床文献研究[J]. 北京中医药, 2009, 28(8): 579-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