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10-04-09张德军

湖南农业科学 2010年13期
关键词:农民农业农村

张德军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基建规划处,湖南 长沙 41012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事,也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农业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农村面貌的重大战略部署,体现了农村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新企望,必将对加快小康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个总体要求包括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增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等任务,涵盖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主要方面。

1.1 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

生产发展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

1.2 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

生活宽裕是衡量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1.3 乡风文明体现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1.4 村容整洁是展现社会主义新农村新貌的窗口

村容整洁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环境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与自然关系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

1.5 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

管理民主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作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

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一贯的战略思想。“三农”问题不解决,从长期来看,不利于社会稳定;从短期来看,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胡锦涛同志指出,“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2.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推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食为政先”、“农为邦本”,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对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的安全、粮食的安全至关重要。农业是人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社会最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生产“是一切社会的基础”。在农业是我国的基础性产业、农村人口占大多数是我国基本国情的形势下,农业发展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关系国家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发展安全。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已经具备能力和条件实现从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从农村服务城市到城市带动农村的历史性转变。

2.2 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才能实现全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国几千年来始终处于农业社会,以农养生、以农养政是历史凝成的经验。历代封建王朝都实行重农政策,君王们深知“国之大事在农”,但在封建社会,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建国以后,我们党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坚决地走工业化发展道路,确立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方针,农业为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农村经济和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几年来,农业在宏观调控中得到加强,农村在城乡统筹中得到发展,农民在增收减负中得到实惠,但城乡二元结构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农业基础薄弱、综合生产能力低、结构不合理,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体制机制不健全、发展的内在活力不强,农民增收难、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拉大等问题依然存在。不仅如此,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农村的一些重要资源和要素包括土地、资金、人才的流失也越来越严重。这些问题和矛盾如果得不到切实解决,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2.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处理好城乡工农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农民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主力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都强调建立和巩固工农联盟,认为这是无产阶级政权的基础。马克思把工农联盟比喻为“一种合唱”,认为如果没有这种“合唱”,工人革命就变成“孤鸿哀鸣”,无产阶级革命在一切农民国度里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迅速发展,城乡差距明显缩小。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改革重点转到城市后,农民增收放缓,城乡收入差距又明显扩大。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有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如果农业发展慢、农村不景气,就不可能有工业的兴盛、城市的繁荣。如今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家的整体实力有了显著的增强,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因此,必须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快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互促互动、和谐发展。

2.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

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当前,我国内需不旺,产能过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消费需求不足。这一现象存在的关键就是占人口大多数的广大农民收入不高,手中缺少钱。目前约占总人口2/3的农村居民,消费支出还不到整体的1/3。只有提高广大农民的收入,使其有足够的购买力,中国农村市场才能真正打开,扩大内需才有了重要的基础。可以说,通过新农村建设,切实促进农民增收,我国经济发展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3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农民为本

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农业的主人也是农民。农民问题始终是“三农”问题的关键,其本质是农民在基本解决生存问题之后如何获得进一步发展。

3.1.1 保障农民的利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充分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从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的利益和需要,增加农民收入,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农民。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达到1978年以来的最大水平:2009年城镇人均收入为17 175元人民币,农村地区为5 153元;2009年城乡收入比为3.33比1,较2007年的3.32比1和2008年的3.31比1有所扩大。有人估计,加上各种福利差距,实际达到6∶1甚至更大。正因为如此,国家一直对农业非常重视,连续7 a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关注三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惠农的新政策、新举措。

反过来说,不以农民利益为本,体现不出农民的价值主体地位,农民难以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实惠,看不到农村发展的前途,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失去信心,也就没有参与的热情,新农村建设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失去其实际意义。因此,当前的新农村建设着眼点应放在农民的切身利益上,真正以农民为本,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

3.1.2 以农民为主体,依靠农民 要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就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激发农民的创业激情。只有让农民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才能有效避免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过的政绩冲动,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实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依靠广大农民,充分发挥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决不能违背农民的意愿,实行强制命令,更不能为了与上级领导保持“高度一致”,为了追求政绩,大搞形式主义,利用国家和地方财政的补贴来进行可有可无的建设。我国农村区域范围广阔,农民人口众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太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纯粹依靠政府的财政补贴和干部单方面的热情,无疑是杯水车薪,收效甚微,还会助长农民的观望心理,甚至认为新农村建设与他们无关,从而导致主体错位。这不仅不能促进新农村建设,而且会适得其反,妨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从根本上讲,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都只能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外力和外部因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动力还是来自于农民。农民作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主体,始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的内因和决定性力量。因此,强调广大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尊重农民、依靠农民、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体现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取向。只有以农民为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有实际意义。

3.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依靠农业科技进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必须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就是要着力培育和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构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3.2.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科技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生活基本实现了由温饱逐步向小康迈进。这除得益于党和国家的政策好、大家努力外,农业科技的进步与创新更是发挥了无可替代的支撑与拉动作用。

3.2.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依靠农业科技进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依靠科技改造传统农业,是推进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也是用现代农业装备改造传统农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现代化,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的过程。国家对农民的补贴是有限的,主要还得依靠科技发展,普及科学知识,努力提高农民和党政领导干部的科学素质,进而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本领,实现农业增效、增收。

3.2.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构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原有的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已不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着力构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前几年,国家科技部已经启动实施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行动,主要精神就是坚持农村科技服务多元化、产业化、专业化、网络化的发展方向,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人才与乡土人才相结合、科技服务与其他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5项原则,着力构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通过加快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步伐,孵化和培育出更多的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使之逐步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样板和示范基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

4 小结

总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落后是历史形成的,但我们坚信这只是暂时的现象。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农村自然条件和经济文化状况差别很大,彻底改变广大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虽然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但是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下,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以科技发展为支撑,以农民的利益为根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必然会一步步地实现。

[1]农业部课题组.新农村建设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陈 超.大丰市新农村建设发展探析[D].江苏:南京农业大学,2006.

[3]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农民权益保护[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4]谭美军.新农村建设中村级组织建设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7.

[5]李翠艳.河北省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研究 [D].河北:河北农业大学,2008.

猜你喜欢

农民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