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建议
2010-07-09严重君
严重君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湖南省茶叶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125)
1 各国茶叶国际竞争力概况
1.1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1.1.1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现代意义上的国际竞争力研究,是根据市场经济理论,运用现代分析手段,探讨一定经济体制下的国民经济在国际竞争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国力的强弱程度。目前,国内外经济学者将国际竞争力定义分为国家层面、企业层面、产业层面3类。对产业层面和企业层面的国际竞争力,人们已经基本达成共识[1],但对国家层面上的国际竞争力,各观点间存在较大的分歧[2]。为此,笔者仅从企业和产业层面上来探讨茶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1.1.2 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 根据国际竞争力在企业层面和产业层面的定义,可以这样定义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在国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一国茶叶产业的产出品所具有的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并以此获得利润的能力。
1.2 各国茶叶产业概况
1.2.1 世界茶叶生产概况 就茶叶种类而言,国际上茶叶消费以红茶为主,而亚洲国家基本以绿茶为主。就茶叶生产而言,目前,全球茶叶生产主要分布在亚洲东南部和南部地区,非洲东部和东南部地区,欧洲、大洋洲和中美洲的面积和产量很少,北美洲几乎没有茶叶的生产,中国、印度、肯尼亚和斯里兰卡是世界最主要的茶叶产地。其中,2008年亚洲茶叶产量约占世界的83.8%,非洲占14%左右。
全球茶叶种植生产情况如表1。表1数据表明,全球茶叶种植面积不断增加,2001~2008年,种植面积由2 415 000 hm2上升到2 900 000 hm2。在全球六大产茶国中,中国的茶叶种植面积排在第一位,但是茶叶产量没有获得相应的地位。表1数据还表明,世界茶叶产量逐年增长,2001~2004年,印度是世界头号产茶大国,2005、2006、2008年,中国的产茶量位列第一。其中,2008年中国茶叶产量占世界茶总产量的32.60%,印度占25.8%。
1.2.2 我国茶叶生产概况 我国产茶区域辽阔,南至海南岛,北至山东,西至西藏,东至台湾岛,都有种植,目前全国有21个以上的省、市、自治区产茶。
我国茶叶生产概况见表2。由表2可知,我国茶园面积10 a内增加了556 000 hm2,茶园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例增长了0.37%。种植面积的增加表明我国在茶叶产业发展中的投入比以前增多,从而使得我国在10 a间茶叶的产量几乎翻了一倍。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等6大茶类的国家,茶叶生产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但我国茶叶的产品结构以绿茶为主,而红茶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1.3 各国茶叶贸易概况
表1 2001~2008年世界茶叶主要生产国的种植面积、产量
表2 1998~2007年我国茶园面积、茶叶产量、茶叶单产
1.3.1 全球茶叶贸易概况 中国、斯里兰卡、肯尼亚、印度是世界最主要的茶叶出口国,占总出口量的60%以上。近年来,4国的出口量都有上升趋势。就2008年而言,茶叶出口总量达到了163.7万t,肯尼亚的茶叶出口量达到38.43万t位列世界第一;斯里兰卡的出口为29.80万t列世界第二[3];我国出口量29.70万t排第三位。
英国、俄罗斯、巴基斯坦、美国和埃及是世界5大茶叶进口国,茶叶进口量占世界总进口量的60%左右。其中,英国茶叶进口量位居世界首位;美国、俄罗斯是茶叶传统消费大国,消费呈增长趋势;埃及、巴基斯坦近年来茶叶消费增长较快。这些茶叶进口大国是茶叶出口国最为关注的市场。
1.3.2 我国茶叶进出口贸易概况 中国茶叶对外贸易有1 500余年历史[4]。从表3可以看出,1997~2008年,我国茶叶的出口量保持增长,出口额有升有降,2008年我国出口额达到6.82亿美元[3]。从表4可知,我国茶叶出口在量和价格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 影响我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表3 1997~2008年世界和中国茶叶的出口额、出口量
表4 2008年世界十大茶叶出口国出口量及出口平均单价
我国茶叶国际贸易主要受产品结构、质量、品牌、生产、政策等要素的制约。
2.1 产品结构因素
价格是决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因素,价格竞争力的实质就是单位产品成本的竞争。目前,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形势表现为红茶出口亏本,绿茶出口价格与成本基本持平。从价格的角度来说,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基本处于劣势。
2.2 质量因素
产品质量是决定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一个主要因素,价格一定的情况下,质量越高,竞争力越强。我国在茶叶质量安全控制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在茶叶的进出口贸易过程中,除少量有机茶外,大部分出口的茶叶面临着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的技术性壁垒,加大了我国茶叶出口的难度。
2.3 品牌因素
品牌是影响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尽管近年来中国茶叶的出口量在国际市场上名列前茅,但缺少商业性的国际品牌,难以进人国际高端市场。“品牌”茶已成为中国茶产业的薄弱环节,被称为世界茶叶第一品牌的英国联合利华的“立顿”茶,年销售额达数十亿美元,一个品牌就超过了我国茶叶的出口总值。
2.4 生产因素
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价格和质量两方面,而茶叶生产要素条件是产品的成本和质量形成的基础。我国茶叶生产存在种种弊端,如劳动效率低,科技含量低,茶叶加工的机械化、自动化和组织化程度都较低,生产和经营过度分散,这些都严重削弱了我国茶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5 政策因素
政策因素对于提高我国茶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有根本的影响。一方面,政府在技术、市场、经营管理体制的投入与贸易方面的政策支持,对茶叶出口和茶叶产业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我国在国际贸易政策上的进一步开放,必然使茶叶产品的进口不断增加,从而占领一定份额的国内市场,使国内茶叶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
3 结论与建议
3.1 我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结论
首先,从茶叶国际贸易有关指数来看,尽管我国茶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强,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定的份额,但与其他产茶大国相比,特别是和肯尼亚、斯里兰卡、印度等国相比,国际市场竞争力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其次,从茶叶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来看,我国茶叶虽然具有价格优势,但产品技术含量和生产率都很低,而且茶叶质量安全体系及产品质量安全状态与其他国家相差较大,标准化生产、行业管理水平、组织化程度以及经营体制、营销方式、政府对产业的宏观调控水平等都远远低于其他茶叶大国,特别是品牌建设也落后于其他国家。这些都制约着我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综合来看,我国茶叶种植面积世界第一,但产量却不能稳居世界第一。我国茶叶在国际贸易中虽然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国际竞争力也有较大提高,但我国茶叶的出口量、值、平均单价分别居世界第3、3、4位,相对其他茶叶大国而言,我国茶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呈稳中有降的趋势,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改善。
3.2 提升我国茶叶产业竞争力的建议
3.2.1 提高茶叶质量与实施品牌战略 要成为贸易强国,就要增强品牌意识,树立品牌,尤其是树立自主品牌[5]。我国茶叶产业要改变“名茶优势、名牌弱势”的状况,必须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在法律、税收、经费和质量管理等方面,为生产经营者创造所需要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二是,茶叶企业应进行科学、明晰的品牌定位[6],建立健全品牌营销网络,加强茶叶市场营销;三是,地方政府和行业组织应发挥各地比较优势,重点培育一批优势茶叶品牌,并做大做强,让品牌真正成为促进茶叶出口和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3.2.2 提高茶叶生产组织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程度,推进茶叶生产产业化经营 一是要提高茶叶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程度。改变茶叶生产种植规模小,管理、资金分散,生产集中度低的状态,实现茶叶集中种植,集中管理,相对集中经营;二是完善我国茶叶生产和销售的组织制度,提高茶叶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这是提高我国茶叶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要加快龙头企业建设,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茶叶产业需要实行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行企业资金、技术、品牌战略重组[7]。发展和完善茶叶行业协会以及茶叶产业协调机构,提高种植技术和开拓市场能力;三是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培植大型茶叶企业集团,加快企业优势组合,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使之成为具有相当经济规模、技术和竞争实力的企业集团。
3.2.3 提高茶叶质量安全水平,建立和完善茶叶行业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 一是依靠科技创新,提高茶叶科技含量,降低茶叶生产成本,加大茶叶新产品的研发力度,提高茶叶综合生产效益;二是按照茶叶进口国的茶叶质量安全指标,抓紧制定和修订茶叶质量标准,特别是无公害茶叶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建立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完善质量控制和检测手段,推行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规程;二是建立和完善茶叶行业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设立收集、咨询和管理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的专门机构。一方面,有针对性的收集主要贸易国茶叶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的最新信息,总结国内外茶叶企业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验与教训,及时向出口企业发布预警信息。另一方面,要密切注视全球茶叶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变化的最新动向,加强对发达国家和主要贸易国技术标准、技术法规、标准政策和内容的研究,避免陷入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陷阱。
3.2.4 国家加大对茶叶产业的政策支持 政府要为茶叶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证和财政支持:一是要制定茶产业政策,促进我国茶产业的重组。坚持把茶叶产业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加以扶持和鼓励,着力提升产业化经营能力;二是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高度制定更合适的产业政策,加大对茶叶生产、加工、出口和科研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从土地流转、财政投入、税收、宣传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三是通过市场经济手段,促进茶叶产业重组,培育龙头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加速茶叶产业化经营,增强企业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3.2.5 加强茶叶文化的国际交流和发展 中国茶文化日益走向世界,事实上既是一种文化传播,又是一种市场营销[8]。我们应抓住机遇,进一步扩大国际茶文化教育交流活动,借助茶文化推动茶叶产业的发展,提高我国茶叶的国际知名度,促进国际茶叶贸易的发展。
[1]陈佳贵,张金昌.实现利润优势—中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比较[J].国际贸易,2002,(5):21-22.
[2]金 碚.竞争力经济学[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3]丁俊之.世界茶叶产销知多少[J].茶叶通讯,2010,(1):32-33.
[4]王小英,汤宇红.茶叶对外贸易实务[M].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2005.
[5]刘永娟.我国茶叶竞争力分析[D].山东:中国海洋大学,2008。
[6]张景顺,王树进.关于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技术选择[A].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思路与对策论文集[C].2003.
[7]万 青,闫逢柱.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分析与政策建议[D].江苏:南京农业大学,2003.
[8]高旭晖,刘桂华.茶文化学概念 [M].安徽:安徽美术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