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湘米振兴”战略的调查与思考——以常德市鼎城区为例

2010-04-09程明玲

湖南农业科学 2010年13期
关键词:米业优质稻稻米

程明玲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7)

“湖广熟,天下足”,湖南作为全国的粮食生产大省、鱼米之乡,1998年开始实施“湘米优化”工程,大力发展优质稻,把粮食生产的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效益优势。至2009年,全省优质稻面积达到180万hm2,占水稻面积的44.9%,其中高档优质稻53.33万hm2,中档优质稻126.67万hm2;优质稻总产量达到108亿kg,比上年增加16亿kg;与常规稻相比,高档优质稻增收2 250元/hm2,中档优质稻增收900元/hm2以上,全省农民增收23亿元以上。2010年,湖南省农业厅提出“湘米振兴”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生产结构,发展粮食精深加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打造稻米标杆品牌。为此,笔者对常德市鼎城区优质稻米产业进行了调查,提出了推进“湘米振兴”战略的对策。

1 常德市鼎城区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现状

常德市鼎城区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沅水和澧水流域中下游,辖32个乡镇,604个行政村(居委会),土地总面积2 451 km2,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和长江流域优质稻产业带基地县。2009年,全区总人口82.3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4.05万人,农户18.67万户,有耕地面积77 933 hm2,其中水田69 200 hm2,旱地8 733 hm2,水稻种植面积118 980 hm2,总产稻谷 66.03万 t,商品量 33万 t。

1.1 优质稻生产规模逐步扩大

该区优质稻生产起步较早,上世纪90年代开始示范推广,2000年以后进入快速发展期。2009年,全区优质稻种植面积达到61 613 hm2,占全区水稻种植面积的51.8%,稻谷产量5 592 kg/hm2,总产34.45万t,商品量达25万t。其中,中、高档优质稻种植面积33 330 hm2以上,基本形成了雷灌片、斗姆湖片、石公桥片等3个相对集中连片的优质稻生产基地。

1.2 优质稻新品种与新技术不断普及

2004年以来,该区先后组织实施了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示范县项目等一批农业科技推广项目。特别是通过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整合科研、教学、农业技术推广、行政等力量,建立了“科研、教学单位→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周边农户”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网络,探索形成了“主导品种与主推技术配套组装+办点示范+技术培训+上门指导”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加大了农业科技推广的力度[1]。先后引进推广了中鉴99-38、湘早籼31号、湘早籼45号、株两优819、陆两优996、两优培九、Y两优1号、金优207、岳优9113、湘晚籼13号、黄华占、农香103、湘晚籼17号等一批优质稻新品种,配套推广水稻旱育抛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植物生长调节剂配套应用、超级稻“三定”栽培、水稻机械化作业等高产高效配套生产新技术。2009年,全区优质稻主导品种入户率达85%以上,配套主推技术入户率达90%以上。

1.3 产业化开发水平得到提升

该区环绕常德市城区,辖区内有国家级大型稻米加工龙头企业湖南金健米业、湖南广积米业,有省级、市级龙头企业湖南天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常德精为天米业、常德牛牛米业、常德湘陵米业等,为该区的优质稻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加工销售渠道。区内有灌溪镇穗丰优质稻农民专业合作社、双桥坪镇优质稻种植协会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0家,参会农户1.2万户,带动农户10万余户。2000年,该区开始与金健米业、广积米业进行优质稻订单种植。2009年,全区优质稻订单种植面积达32 000

hm2,收购优质稻谷15万t,订单收购价比市场价高出20%以上,新增产值1 500元/hm2以上,共为农民增收6 000万元。

1.4 稻米质量逐步提高

该区现有34 167 hm2无公害稻米生产基地通过认证,2008年4月,制定了《无公害水稻生产操作规程》(DB430703/006-2008),并在全区大面积推广,稻米品质得到明显提高。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2010年1月出台了《常德市鼎城区“三品”生产工作奖励办法》,鼓励“三品”生产。目前,湖南天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常德精为天米业、常德牛牛米业等生产的“天泽乐”牌、“精为天”牌、“牛牛大米”系列稻米品牌中有10个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年加工能力10万t。该区每年为湖南金健米业、湖南广积米业等提供优质稻谷20万t以上,成为金健牌系列、广积牌系列绿色大米等名牌产品的重要原料供应地。

2 常德市鼎城区优质稻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基础及环境弱化

农田基础设施老化、不配套。部分水库、山塘由于缺乏维修,长年带病运行,蓄水量不到总库容的1/3。部分排灌沟渠严重淤塞,排灌不畅。机耕道、生产基地公路不配套或不畅通。大量施用化学投入品,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土壤肥力下降。2009年,全区共投入农药1 521.3 t、化肥20.17万t,分别比1988年增加203.1 t和9.01万t,按全区当年农作物复种面积计算,施用量分别为0.52 kg/667m2、68.6 kg/667m2,比 1988 年分别增加 0.11 kg/667m2、33.7 kg/667m2,增幅分别达26.8%、96.6%。2009年全区绿肥种植面积只有530 hm2,比1988年减少41 330 hm2。

2.2 区域布局不集中

虽然该区形成了3个相对集中的优质稻生产基地,但是,全区优质稻种植“插花”现象较普遍。品种“插花”、布局“插花”,且户均种植规模偏小(2009年,该区农户户均种植优质稻3 300 m2)。2009年,鼎城区水稻种植面积在3.33 hm2的农户只有155户,复种总面积1 113.2 hm2,大户数量不足全区总农户数的千分之一,复种面积不足水稻种植面积的万分之一。另外,农村大量有文化的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务农劳动力减少,家庭收入结构发生变化,部分留守劳动力把种田当成了“副业”,以自给为主,不求增收,影响了优质稻区域布局。据鼎城区农业局2010年3月进行的百户调查显示,该区有39.7%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务工收入占家庭经营收入的64.0%。

2.3 农业气象灾害和生物灾害加剧

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近几年来,极端气象灾害和生物灾害发生的频度和强度都有所加大。据鼎城区农业局农情调度统计:2005~2009年,该区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占粮食总产的3.33%(年际间波动在1.94%~7.23%之间),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2009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粮食损失5.1万t,占粮食总产的7.23%;因病、虫、草、鼠等生物灾害造成粮食损失累计达11.47万t,占粮食总产的3.42%(年际间波动在2.83%~4.04%之间)。

2.4 乡镇农技科技推广体系削弱

2003年该区实行乡镇站所改革后,几站合一,乡镇农技站合并成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弱化了农技推广职能。目前全区只有51名乡镇农技人员,每个乡镇平均只有1.6人,1 538.5 hm2耕地面积才1个农技员。在岗乡镇农技人员未享受同级财政供养人员同等待遇,且差距较大,挫伤了农技人员的积极性[2]。

3 推进“湘米振兴”战略的对策

3.1 抓科技推广促高产

一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科研教学单位要加大优质稻品种选育和新技术研发力度。基层推广部门要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龙头企业的联系,搞好优质稻新品种、高产栽培技术的配套组装,重点引进一批产量高、抗性好、米质优、市场畅销的高档优质稻新品种和轻简、高效、安全的配套生产技术。二是加大乡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力度。理顺管理体制,充实技术推广队伍(基层农技岗位按耕地配备,标准为1人/667hm2),保障其工资待遇和履行职能所需经费,并积极扶持社会化技术服务组织。加强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保证必要的办公场所、仪器设备和试验示范基地,增强生产指导和科技服务等服务功能。三是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建立健全农作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加大种子工程、科技入户工程、测土配方施肥、耕地地力提升行动等工程项目实施力度,抓紧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提高优质高产品种和集成配套技术的普及率和到位率。加强农民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的科技应用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

3.2 抓基础建设强化支撑能力

一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田水利设施和节水灌溉技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大植物保护、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力度,实施沃土工程,加强中低产田改良和土壤有机质提升,改善耕地质量,防止水土流失,全面增强农产品基础产出能力。认真组织实施粮食产能建设工程,加强排灌设施、机耕道、生产基地公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全面提升优质稻生产能力和机械化作业水平。二是认真搞好优质稻生产基地建设,重点搞好区域布局,加强与龙头企业联系,建成一批优质稻规模化生产基地,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区域布局。加强土地流转的组织、引导和协调服务,以培育一批规模种植大户。

3.3 抓标准化生产创品牌

一是加大标准化生产力度。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的要求,从优良品种、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生产操作规范、农药残留限量、重金属限量、产地环境质量等各个环节严格进行控制,保证稻米质量安全。组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和种植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并示范带动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技术进村入户。大力推广“天灯地鸭”生产技术和废弃物资源转化利用技术,发展循环农业,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切实保护产地生态环境。二是发展品牌战略。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申报绿色食品认证,扩大生产规划,引进加工新技术,搞好精深加工,打造名优品牌。三是加强稻米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区农产品质检中心,逐步完善乡镇基层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加强稻米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突出产地环境监控、投入品质量监管、生产技术规范、市场准入、市场监测等关键环节,建立从田间到市场全过程控制、运转高效、反应迅速的质量安全管理体制。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不断提高优质稻米的质量安全水平。

3.4 抓产业化开发上规模

一是培育和壮大龙头稻米加工企业,通过“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模式,与农民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二是大力发展优质稻米专业合作社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社会化中介服务组织,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承担有关涉农项目、兴办加工企业或参股龙头企业。三是积极发展优质稻生产经营性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代耕代种、病虫专业化防治、机械作业等专业化服务,不断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扩大优质稻生产规模。

3.5 抓产品营销拓市场

一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培育优质稻米市场经营主体,鼓励农民创办运销组织,发展民间经纪人队伍,扶持壮大一批营销龙头企业。二是加强流通体系建设。加强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订单加工、网上销售、直销配送等新型营销模式。鼓励企业稻米品牌参加国内外的展览展示和评选活动,扩大宣传范围,营造良好的品牌发展氛围,逐步形成培育品牌、品牌促进的良性循环[3]。三是加强市场信息服务。推进“金农”、“三电合一”工程建设,扩大农产品信息网络覆盖范围。加强市场监测,及时发布相关信息,为科学制定发展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3.6 抓惠农政策促兑现

一是抓惠农政策落实。按照“四公开、四到户”(补贴政策公开、补贴面积公开、补贴标准公开、补贴农户公开,政策宣传到户、良补档案到户、张榜公示到户、补贴兑现到户)的要求,及时、足额落实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加大区级财政扶持力度,重点加强基础设施、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和产业化开发等方面的投入。二是加强金融服务力度。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起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三是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扩大政策性保险的覆盖面,不断发挥农业保险在稳定农业生产方面的积极作用。

[1]刘建军,吴易雄.关于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的实践与思考[J].湖南农业科学,2009,(8):173-175.

[2]伍志民,余建湘.关于推进湖南粮食产能建设的思考[J].湖南农业科学,2009,(3):142-144.

[3]史亚军.新农村可持续发展模式与农业品牌建设 [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米业优质稻稻米
隐藏于稻米花果中的酒香
稻米香喷喷
宁夏昊王米业 建优质稻米订单基地
宁夏昊王米业集团有限公司:创新运营模式 深化为农服务
发挥内外因作用 促进稻米业发展
推广优质稻 种出“好粮油”
光明米业长江农场土壤养分等级评价与施肥策略研究
优质稻“丰优香占”高产保优施肥技术探讨
相聚遥望春秋——古船米业有限公司“贺新春劳模、先进、退休职工”代表座谈会偶感
阿维菌素在稻米中的残留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