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城市特色文化建设

2010-04-08刘瑞杰

关键词:特色建设文化

刘瑞杰

(石家庄铁道大学建筑与艺术分院,河北石家庄 050043)

论城市特色文化建设

刘瑞杰

(石家庄铁道大学建筑与艺术分院,河北石家庄 050043)

在城市化加速推进的今天,城市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城市特色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城市特色文化建设,对提升广大居民的精神生活、展示城市风貌、提高城市品位、支撑城市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针对特色文化建设中出现的西方文化侵蚀、传统地域文化消失和特色文化建设的浮躁浅薄现象,必须澄清其理论困惑和实践误区。调整完善城市特色文化定位,抓好特色文化的挖掘和认知、保持和维护、继承和弘扬、重塑和营造,沿着正确的路径向前推进。辩证对待继承与创新、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经济发展与文化支撑、政府主导与市民参与的关系,为特色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特色文化;时代意义;现实困境;路径选择;辩证思考

当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实现从功能城市向文化城市的战略转型,是现代城市发展理论的基本认知,是城市建设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政府和民众层面的自我觉醒。避免城市文化建设的同质化和趋同化,走特色文化培养创新之路,已成为理想城市的回归与必然。推进特色文化建设,必须着眼于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创新,走不断丰富和发展其内涵和表现形式、构建独特的城市精神和灵魂之路。本文试图围绕这些方面,基于人居环境科学的核心观点,对现实困境问题进行理论思考。

一、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时代意义

从柯布西耶为代表的功能城市理论的建立,到我国以吴良镛为代表倡导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诞生,标志着城市发展理论质的飞跃。这种城市发展理念的跨越,是建立在近代城市发展面临居住、就业、交通、环境诸多困境,人们开始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把人类居住作为一个整体,在更大的范围研究城市建设,强调重视城市文化建设,赋予城市特色文化个性,是人居环境理论的内核。面对“世界文化”理论的冲击,特色文化建设的理念和实践也出现了许多纷扰和误区。笔者认为,建设城市特色文化不仅具有理论和美学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一)特色文化建设符合人类生活高质量的追求

人类的需要可概括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某哲学家讲过:人类第一个烦恼是生存的烦恼,在生存中食品非常重要;第二个烦恼是发展的烦恼,解决发展的烦恼文化很重要。经济学研究普遍认为,人均 GDP300美元是一个重要的发展临界点,预示着城市发展开始发生结构性变化,城市居民的需求层次由发展型向享受型、文化型和精神型转变。城市居民在满足住房、就业、交通等基本需求后,文化和精神需求成为诸多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诸多城市普遍存在的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能源紧张等一系列城市病集中爆发面前,人们开始关注思考城市的社会和文化问题,为心灵和精神压力释放寻找广阔的空间与最终的归宿。面对西方文化的泛滥、文化产品的标准化推广和城市文化面貌趋同的城市,人们开始对这些文化的浅薄浮躁进行反思,把目光瞄向独特的精神家园,追求属于自己的文化理想和价值体系。特色文化是城市传统精神、地域特性思维方式、生活品质、人格追求、伦理情绪的本质反映,是城市居民宝贵的精神资源和共同的心理需求。

(二)特色文化建设展示城市独特的魅力和风貌

城市文化是指城市外在形象和精神内质的有机统一,是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有机统一,在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二者双向互动中展现完整风貌。不同社会环境、历史环境、自然环境中的人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从而使城市风貌呈现不同文化特征。这种文化特征“隐含在城市的方方面面,造就着扑面而来、鲜明可感的印象和记忆,赋予城市特有的品格和气质”[1]。城市特色文化是一定时空条件下城市社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以当时所达到的文明手段,所创造的有别于其它城市的包含物质和精神成果的表现形式。城市文化只有突出个性和特色,才会生机勃勃、丰富多彩。城市的魅力在于文化,而文化的基础在于特色。文化特色既是城市景观中最具活力的视觉要素,又构成了城市形象的精神和灵魂,失去了文化特色,城市就没有生命力。国内外一些历史性城市在人口数量、城市规模和经济实力方面并不突出,但由于这些城市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精神而成为知名城市,从而奠定了在城市发展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三)特色文化建设决定城市品位和城市精神

当前文化成为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智力资源和精神动力。作为城市生存和发展的方式,文化能使人们的生活更有质量、更有档次、更有品位。城市的产生发展来自于集聚效应,城市集中了更多的高等学府、科研机构、文化设施和文化人才,有力的促进了城市品质的提升。人们在特色文化氛围中耳濡目染,一代代传承着城市的文化基因,也培养着市民对自己城市文化的眷恋。城市一旦形成独特的深层文化,便形成了市民的集体性格,也就有了城市精神。高品位的城市精神是城市文明健康向上的动力,塑造市民纯朴、善良、勤劳、智慧、诚信、友好、守法的优秀品格,反过来又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品位的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环。音乐之都维也纳孕育了许多世界著名音乐大师,城市居民具有较高的音乐品味和素养,音乐铸就了城市的文化灵魂,整个城市闪烁着灿烂的文化光辉,吸引了世界各地艺术家聚集到这里,汲取艺术营养、展示艺术才华,促进了城市文化氛围的不断浓厚,成为长久不衰的世界闻名城市。

(四)特色文化建设支撑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文化与城市经济、城市管理互相作用,成为决定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文化的发展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管理的提高,成为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今天,城市文化已成为重要的资本和产业,其强劲的发展势头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发展环境的优化,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动力源泉,在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而城市的特色文化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生存和竞争优势,对特色文化进行系统的挖掘和培育,可以使传统产业焕发生机,形成朝阳产业,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争得一席之地。特色文化可以增强城市的知名度和赞誉度,吸引世界范围内的资金、人才聚集,增强综合经济实力。环顾世界综合实力雄厚的城市,大凡都拥有非常鲜明的文化特色。特色文化可以提高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满意度,进而产生归属感和自豪感,逐渐转化为城市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最终形成人们热爱城市、建设城市的热情,从而使城市居民更加主动地参与城市建设的各项工作,为城市发展提供根本动力。

二、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一方面全面提升了不同国家、地区的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由于所谓现代化城市国际化标准的推广,引发城市文化的单质化与同质化,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严重。“文化特色危机”现象在国内城市中蔓延,城市的文化特色和精神个性正在萎缩和消亡,城市正在逐渐丧失引以为豪的文化特色。

(一)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特色文化处于弱势

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随着资本运动的全球化和跨国公司发展扩大,西方经济强国借助对商品输出的主导权,实际上支配着全球以信息为载体的文化输出。在文化产品中欧美国家在世界上的占有量达到86%以上,西方文化无国界传播、风靡全球,使文化交流呈现极大的不平衡和不对等性。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逐渐侵蚀城市的身份认同、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最终将会使各国的社会制度、地理边界,甚至整体民族文化逐渐消失,自觉不自觉地放弃了自己的文化理想和价值体系。例如在语言方面,20世纪70年代世界通用语言有八千多种,现在只剩下六千余种,语言消亡的速度令人吃惊。人们普遍耽心全球文化一体化推广的结果,使各个城市的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失去传统和自主性,甚至被外来文化所同化,湮没在所谓的“世界文化”的大潮中,世界发展的创造力和多样性将受到严重损害。狄更斯说过:当今是一切时代之最好,又是一切时代之最坏[2]1。不难想象一个只流行一种文化的地球是何等的枯燥和贫瘠。

(二)城市建设的急躁症正在侵蚀特色文化积累的成果

当前一些城市追求片面的“城市化率”,有的城市决策者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的城市化目标,甚至违背客观规律建设城市,靠长官意志推动城市化建设。有的地方只注重地皮和楼盘的价格,而忽视历史和文化价值;只注重物质和眼前利益,而忽视文化生态和人文精神建设;只注重功能城市的规划,而忽视文化城市的培育。在一些地方,一方面是城市风貌的日新月异,呈现出物质财富的增长和经济繁荣;另一方面则是传统文化的黯然失色,呈现出文化财富的贫瘠和精神生活的浮躁。著名文物学家单霁翔曾明确指出,一些独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民居和历史渊源的街区正在逐街逐巷从版图上消失,不少城市的个性和文化魅力被荡涤殆尽。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先生认为:现代的城市建设追求各种指标,包括面积指标、绿化指标、空气指标等等,但没有给人们留下多少文化的记忆,在这样的城市里生活的人没有了记忆和乡愁[3]。

(三)不科学的城市拆迁方式造成传统文化处于尴尬境地

只有大规模的城市拆迁,才能带来城市面貌的根本性改观,是目前多数城市决策者的共识,也确实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但在一些具有特色传统文化的地方,未能正确处理城市拆迁与传统文化保护的关系,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以旧城为中心的发展,破坏历史性城市环境、大拆大建式的旧城改造改变历史城区格局、暴风骤雨式传统民居改造损毁历史街区肌理等问题,有的城市历史传统风貌不复存在,对文化性遗产的损害案件逐年增多。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城市的历史文脉被慢慢割断,文化遗产被悄然损毁,一些文化品位极高的文化名城正在向毫无特色的城市滑去。从地下轨道到高速公路、从集装箱到超级市场、从步行街到购物中心、从大广场到景观大道等等,来势迅猛的城市现代化硬件正在改变着城市的生活环境和市民心态,城市面貌正在急遽地走向趋同。布局雷同、风格相仿、个性皆无、过目即忘的城市街区随处可见,人们走到哪个城市都有似曾相识之感。一位美国政要说:要把纽约变成北京,一百年也做不到,而要把北京变成纽约用不了一百年就可以做到。

(四)城市文化建设的紊乱带来特色文化的肤浅和平庸

不少城市的文化定位不明确,在区域发展中未能科学确定独特文化特色。由于对自身特色文化研究不深、缺乏自信,而把目光瞄向所谓“洋文化”“现代文化”,千篇一律地加以推广。有的地方拷贝一些发达国家的市容,盲目崇拜西方设计师的设计作品,把流行风格当做高档的标志,把奢华作为美观的标志,媚俗、跟风、抄袭、猎奇,“建筑形式变化之快差不多赶上了时装的流行周期”,许多外国城市都不敢接受的奇特形式在一些地方奉为圭臬。有的城市出现凭空建造历史民俗文化的行为,粗制滥造所谓的民俗文化村、仿古一条街,有的还出现争抢文化名人、虚构伪造历史事件的荒唐闹剧。许多城市在建造市民广场、大型花坛、大型音乐喷泉和标志性雕塑过程中,不注重对深厚传统文化的挖掘,缺乏特色文化内涵,以致沦为平庸之作。这种特色文化建设的浮躁问题,不但没有给城市带来好的形象,反而使人们对城市文化品位产生质疑。

(五)特色文化建设的弊端造成的不利影响正在逐步显现

一是加剧了城市记忆的消失。一些历史性城市文化空间被破坏,历史文脉被割裂,社区邻里被解体,最终成为“失忆”城市。二是加剧了城市面貌的趋同。人们感觉自己居住的城市越来越陌生,其它的城市越来越熟悉,“千城一面”现象日趋严重。三是加剧了城市形象的低俗。一些城市已经很难找到层次清晰、结构完整、布局生动、充满人性的城市文化形象。有的中小城市盲目模仿大城市,为了气势不顾城市环境,把高层、超高层建筑当作城市现代化的标志,建筑体量追求高容积率而破坏了原有的城市尺度和轮廓线,使城市景观变得生硬和单调。四是加剧了城市环境的恶化。空气污染、土质污染、水体污染、视觉污染、听觉污染日益加重,热岛效应、交通堵塞、资源短缺日益加剧,绿色空间、安全空间、人的活动空间日益减少。五是加剧了城市精神的衰落。一些城市表现出对文化传统认知的肤浅,对城市精神理解的错位和对城市发展前景的迷茫。六是加剧了城市文化的沉沦。思想平庸、文化稀薄、格调低下的行为方式弥漫在一些城市文化中,消解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继承,一些人的价值观扭曲错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蔓延,文化立场出现危机。

三、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面对城市发展的未来,每个城市必须回答三个问题:传统文化和区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形成哪些基本特征,哪些一直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目前传统和区域文化在城市社会生活中处于怎样的地位,以及他们具有哪些优点和缺点;传统文化未来应该如何发展,怎样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要求等。在弄清楚这些问题之后,科学确定特色文化建设的目标定位,明确特色文化的发展战略,制定特色文化建设的长远规划,选择特色文化建设的内生点和突破口,循序渐进地推进特色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一)挖掘和认知城市文化特色

城市文化特色体现在两个方面:在外观上体现特有的文化形象,在内涵上体现出鲜明的文化气质。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城市,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自然环境,以及各不相同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人文背景,从而使城市文化出现不同的个性特征。我国的历史性城市尤其如此,有的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有的是自古繁华的商贸中心,有的是南来北往的交通枢纽,有的是中外交流的重要商埠,有的是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有的是风景秀丽的游览胜地,有的是别具风情的民族都邑。正确定位城市文化特色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前提,我们研究、规划、建设城市,就要深入挖掘和准确认知城市的文化特征,真正体会和凝练城市的文化个性,深刻感知民族风情。首先,要合理确定城市特色文化定位,放眼区域乃至全国来考量自身城市的文化地位,确定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特色文化方向。其次,要寻找本地特色文化的精神内核,分清特色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主流和支流,在纷繁复杂特色文化中确定最能代表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第三,对地方特色文化进行批判性思考,把积极向上、符合时代潮流、能够引领城市健康发展的文化基因作为传承的重点。当年诗人张骞以一种诗人情怀经营南通,使南通成为一座充满人文关怀的城市。南通城市决策者,把人文关怀作为城市的特色资源和生命力所在,体现在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南通人难得的宝贵的精神资源和动力源泉。

(二)保持和维护城市文化特色

城市文化特色是一个内涵不断丰富的自然历史过程,是城市居民一代代不懈的努力和长期积累形成的,必须倍加珍惜。城市文化特色只有注重保持与维护,才能不割断城市的文化根基和文脉,才能使城市文化特色传承下来。城市的文化遗产是城市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保持维护城市特色文化的重要方面。要加快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步伐,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法制体系,健全文化遗产安全保障机制。要调整和完善城市建设的战略,城市发展规划要以原来的以旧城为中心发展,转变为发展新区、保护旧城,实行核心城市有机疏散和区域范围重新集中,构建保护传统特色文化的城市空间格局;在旧城改造中,要由修修补补转变为历史城区总体保护,在更大的空间内维护城市传统风貌;在危旧房改造中,要由大规模拆建转变为循序渐进、有机更新[4]68,实行小规模、渐进式整治;在有机更新中要科学界定危房与旧房界限,以院落为基本单位建立长期修缮机制,广泛尊重城市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在文化遗产保护中,要由原来单体保护,转变为对周边环境的综合保护,确保文物建筑的真实历史面貌。这方面有正反两方面典型。希腊政府始终注意对城市传统风貌的维护,在雅典城市核心区内对建筑的密度、高度、色彩进行了严格的控制,使这座历史名城一直保持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北京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由于建国初期实行以旧城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战略,造成了城市发展空间的紊乱,核心区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杂糅并存,传统区域风貌无法完全保存下来,成为历史的遗憾。

(三)传承与弘扬城市文化特色

要在城市格局、街巷肌理和建筑风格等方面注重传承城市文化特色。在城市建筑中要保护不同风格的代表性建筑,尽可能使不同时期的文化元素和不同风格的代表性建筑长期叠加、和谐共存。在建筑设计中要克服自觉不自觉地模仿西方建筑标准的弊端,把特色文化元素融入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案。对重要建筑不能进行快餐式设计,要组织各方面专家充分论证,精雕细琢,力求体现传统区域文化。对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防止出现在“高、大、全”和“新、奇、怪”上盲目攀比 ,不以体量、尺度为唯一标准,而是着眼于特色文化内涵。要将特色文化融入城市建筑、景观、园林等诸多方面,巧妙运用文学、音乐、绘画、书法、雕塑等多种手法来体现和表达城市特色文化,使整个城市形成浓厚的城市特色文化氛围。当我们穿越欧洲可以感受到很多历史性城市都有清晰的文化脉络,城市中的建筑尊重周边的环境,新老建筑间不是谁超过谁的竞争,而是和谐有机的对话。尽管城市中不少建筑本身并不出类拔萃,但其设计的空间、尺度与周边环境的关系都堪称典范。虽然不是产生于同一时代,但源自于当地的生活条件和生活需求,有着同样的文化特征。我国的景德镇是以制瓷为主的城市,陶瓷文化是这个城市文化的主体,他们不仅注重对瓷窑遗址、古作坊、古窑坊等地下遗存,而且还注意把陶瓷文化传承和弘扬到民居、会馆、寺庙、码头、街区等建设中,使景德镇文化在我国独树一帜。

(四)重塑和营造城市特色文化

城市文化特色外在形象有建筑、道路、广场、山水、绿地等形体语言构成,内在素质则由精神风貌、经济活力、文明程度构成。过去对城市特色研究主要侧重于城市地理环境、功能布局、景观形象等,这些虽然构成一定的城市文化特色,但只是外在形式,容易流于表面文章和雷同。重塑城市特色文化,要坚持外在形象和内在素质的和谐统一,在培育精神风貌和精神价值上下功夫。市民文化是建立在社会微观层面的社会文化。特色文化属于人民大众,来自于人民大众,市民是城市特色文化的创造者和体现者。市民的整体素质如何,是城市特色文化的直接反映。要调动城市居民参与特色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组织市民广泛参与城市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培育健康向上的精神追求,形成独特的城市精神。要培养城市自己的文化名人,广泛宣传和弘扬历史名人的文化业绩,让城市市民对自己的城市文化充满敬意,对青少年的教育应从他们身边生动、鲜活的城市故事说起,把城市的传统文化、历史名人、风土民俗写进课本、请进课堂。通过多种渠道挖掘多种资源,滋润、化育青少年心灵,培养他们从小就对自己的城市文化产生深入骨髓的情感,形成难以割舍的情怀。要加强城市文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完善文化遗产基地和博物馆等文化设施,为居民文化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四、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辩证思考

城市特色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在经济全球化、城市建设和管理日益复杂、难题增多的情况下,推进城市特色文化建设面临诸多尚需探讨的课题。因此特色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开放性、系统化,辩证处理各方面的关系,使之得以健康推进。

(一)正确处理特色文化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文化积累和文化创造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城市文化不仅需要传承,还需要创新,还需要振兴。城市传统文化不是化石,化石可以凭借其古老而价值不衰,城市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只有传播才有影响力,城市发展才有持续的力量。同时,不断创新新的城市文化,是满足城市居民精神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创新特色文化必须把继承和创新统一起来,通过对城市传统文化的深刻继承和科学扬弃,培养和丰富独特民族传统文化。文化创新的高度往往取决于对文化遗产发掘的深度,丧失了保留至今的文化遗产,城市将失去属于自己的故事。创造不出新的城市文化,城市发展将失去方向。在考虑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也要考虑城市文化创新问题;在考虑城市特色文化审美要求时,也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增量要求。通过不断的继承与创新,创造特色文化的辉煌的明天。

(二)正确处理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关系

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世界文化一体化的趋势已十分明显。推进特色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开放性和灵活性,一味地拒绝和排斥外来文化,只会使本土特色文化陷于保守、自封、萎缩,是不足取的;同样,对外来文化盲目崇拜、全盘照搬,就会使本土文化失去自我,更是要不得的。本土特色文化建设与吸收外来文化并不矛盾,反而相辅相成。中华文化具有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精神,能够适应内外条件的变化,兼容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文明,顽强地生存发展下去。坚持与外来文化的接触、交流和融合是我国城市特色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当前世界多元化新格局,为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焕发生机和活力带来新机遇,正确的态度是要以更加宽宏的胸襟,广泛吸取世界先进文化理念,积极利用世界文化中符合世界潮流、积极健康的元素,创新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在多元文化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三)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特色文化建设的关系

经济与文化是发展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经济发展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直接体现,是文化继承和创新的内生动力。同时文化建设也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只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文化建设,就会使社会发展出现不协调,人们就会在精神上陷入迷茫和困惑;只片面强调文化建设,不注重经济规模的扩大,就会使文化建设失去支撑和保障。在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高速推进时期,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经济实力,不断改善城乡人民生活,这是毫无疑问的。但那种错误地认为,只有经济发展了,人们物质生活提高了,才能抓文化建设,在实践中也是十分有害的。只有把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满足群众物质和文化方面的需求,才是城市发展的正确选择和必由之路。

(四)正确处理政府主导和市民参与的关系

推进特色文化建设应坚持政府主导、专家论证、全民参与的指导思想。政府要在制定法律法规、投入保障、环境建设等方面履行职责,城市居民要自觉参与城市文化特色建设,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的精神家园。目前一些地方民众对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文化建设态度冷漠的问题,反映出政府在城市建设上与群众沟通不够,反映出城市的文化成果没有惠及广大群众,这种状况也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城市特色文化的发展。在城市特色文化建设中的每一项决策都应该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真正尊重市民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意识,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民众参与建设的主动性,形成推动城市特色文化事业发展的合力。

[1]单霁翔.关于“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的思考[J].文艺研究,2007(5):35—46.

[2]狄更斯.双城记[M].张玲,张扬,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方益波.美院院长谈“城市化”不能只用商业的眼睛看城市[EB/OL].[2006—08—17].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6-08/17/content_4972904.htm.

[4]吴良镛.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Culture

LIU Rui-jie
(Architecture and Art Design,Shijiazhuang Railway College,Shijiazhuang,Hebei 050043,China)

In today’s accelerating urbanization,urban development is faced with many problems;city identity and culture are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The features of city culture,in the aspect of enhancing the spiritual life of the residents,showing city scenes to improve urban quality,and supporting urban development,are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Because of the western cultural eros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featuring culture,the disappearance of traditional local culture and the superficial cultural phenomenon,we should classify the theoretical confusion and practical dissection errors.We should adjust the sound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e of the city location,do a good job of digging and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e,preserve and maintain,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and remodel and build,along the correct path.We should have dialectical treatment of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foreign culture and local culture,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support,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government-led relationship,to build a good environment and conditions for the featuring culture.

featuring culture;significance of the times;dilemma;path selection;dialectical thinking

河北省社科联民生调研重点课题《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物化研究》(201001187)

刘瑞杰(1971—),女,河北卢龙人,石家庄铁道大学副教授,河北省城市人居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城市人居环境、城市色彩。

J59

A

1005—6378(2010)05—0117—06

2010—04—16

[责任编辑 周云逸]

猜你喜欢

特色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医的特色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完美的特色党建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