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著述中的任贤主题及其文学史意义
2010-04-08郝雅惠
杨 波,郝雅惠
(1.北华大学文学院 ,吉林吉林 132013;2.河北广电网络集团邢台分公司,河北邢台 054000)
刘向著述中的任贤主题及其文学史意义
杨 波1,郝雅惠2
(1.北华大学文学院 ,吉林吉林 132013;2.河北广电网络集团邢台分公司,河北邢台 054000)
刘向基于现实政治,在其编著的《列女传》《说苑》《新序》等文中将春秋战国以来的任贤主题这一文学传统加以继承、彰显,不仅重申了圣主贤臣相遇的模式,而且辨析了什么是贤、贤人及贤臣,更对信贤、任贤与斥不肖之间的关系详加分析。这构成了西汉时期重要的文学思潮之一,并体现出衰世文学的某些特征。
刘向;任贤主题;文学进程
举用贤人作为文学主题之一,这个文学进程是从春秋战国之际真正开始的。春秋之前的文献典籍中,虽然偶尔也可以见到尊贤用贤的事例,但并没有加以特别的强调。在那个世卿世禄的历史阶段,实行的是世袭制,人们关注的是出身门第,贤人的任用与否受到世卿世禄制度的制约。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转型,使得世卿世禄制度走向衰落,士人阶层的崛起尖锐地提出尊贤用贤的问题。与此相应,一系列圣主贤臣相遇的历史传说也得到有力的彰显,成为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如:商汤与伊尹、武丁与傅说、周文王与姜太公、齐桓公与管仲,都成为圣主贤臣相遇的典型,为帝王师成为士人的普遍情结。
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是西汉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著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刘向在《说苑》《列女传》《新序》中广引前代故事,反复强调治国理政要尊贤用贤,实际是延续战国到西汉中期的文学传统,反映的是士人以个体为本位的价值取向。从西汉中期开始,陆续出现一批以怀才不遇为主题的楚辞体作品和设辞,折射出贤人受压抑的社会现实。刘向反复强调尊贤用贤,和这些抒发怀才不遇的作品互为表里,共同构成西汉时期的重要文学思潮。
刘向在编著中对任贤主题进行了多层次的论证,不仅重申了圣主贤臣相遇的模式,而且辨析了什么是贤、贤人及贤臣,更对信贤、任贤与斥不肖之间的关系详加分析。这不仅有对前代文学传统的继承,更源于针砭现实的需要。
历史的进程表明,尊贤与兴国、富国息息相关。“国多贤臣,国之福也”[1]103“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2]173“治乱之端,在乎审己而任贤也。国家之任贤而吉,任不肖而凶”[2]176“夫举贤者,百福之宗也,而神明之主也”[2]160。《列女传》虽然记载的是女性业迹,但其中因庄樊姬之言,而楚王任用孙叔敖,楚国遂霸;管仲因妾婧之说,推荐宁戚,齐得以治,从侧面强调了贤人政治的重要性。《说苑》《新序》则从正面破题,反复加以论述:
是故成王处襁褓而朝诸侯,周公用事也;赵武灵王年五十而饿死于沙丘,任李兑故也。桓公得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失管仲,任竖刁、易牙,而身死不葬,为天下笑。一人之身,荣辱俱施焉,在所任也。故魏有公子无忌,削地复得,赵任蔺相如,秦兵不敢出;鄢陵任唐睢,国独特立;楚有申包胥,而昭王反位;齐有田单,襄王得国。由此观之,国无贤佐俊士,而能以成功立名、安危继绝者,未尝有也。故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佐不务多,而务得贤俊……纣杀王子比干,箕子被发而佯狂,陈灵人杀泄冶,而邓元去陈,自是之后,殷兼于周,陈亡于楚,以其杀比干、泄冶,而失箕子与邓元也。燕昭王得郭隗而邹衍、乐毅以齐、赵至,苏子、屈景以周、楚至,于是举兵而攻齐,栖闵王于莒。燕校地计众,非与齐钧也,然所以能信意至于此者,由得士也。故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2]180-181
齐桓公得管仲,有霸诸侯之荣,失管仲,而有危乱之辱。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缪公用之而霸。楚不用伍子胥而破,吴阖庐用之而霸,夫差非徒不用子胥也,又杀之,而国卒以亡。燕昭王用乐毅……更代以骑劫,兵立破,亡七十城。此父用之,子不用,其事可见也。故阖庐用子胥以兴,夫差杀之而亡;昭王用乐毅以胜,惠王逐之而败,此的的然若白黑。秦不用叔孙通,项王不用陈平、韩信而皆灭,汉用之而大兴,此未远也。夫失贤者,其祸如此;用贤者其福如此。[3]33
虽然历史事实已证明“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是一条普遍真理,但现实却是“贤不肖浑淆,白黑不分,邪正杂糅,忠谗并进”“王氏一姓,乗朱轮华毂者,二十三人。青紫貂蝉,充盈幄内。鱼鳞左右,大将军秉事用权。五侯骄奢僣盛,并作威福,击断自恣,行污而寄治,身私而托公。依东宫之尊,假甥舅之亲,以为威重。尚书九卿、州牧郡守皆出其门,筦执枢机,朋党比周。称誉者登进,忤恨者诛伤。游谈者助之说,执政者为之言。排摈宗室,孤弱公族,其有智能者,尤非毁而不进”[4]1960。萧望之、周堪、张猛等人先后自杀或幽死,刘向本人废居十余年,再度被启用后,又处处受到王氏权臣的倾轧。王氏一族及其依附者,朋党比周,互相称誉。因此,辨析什么是贤,便成为尊贤的前提。刘向借孔子之口,对于什么是贤、贤人、贤臣做了一个界定。
哀公问于孔子曰:“人若何而可取也?”孔子对曰:“毋取拑者,毋取健者,毋取口锐者。”哀公曰:“何谓也?”孔子曰:“拑者大给利,不可尽用;健者必欲兼人,不可以为法也;口锐者多诞而寡信,后恐不验也。夫弓矢和调,而后求其中焉,马慤愿顺,然后求其良材焉,人必忠信重厚,然后求其知能焉;今人有不忠信重厚,而多知能,如此人者,譬犹豺狼与,不可以近身也。是故先其仁信之诚者,然后亲之,于是有知能者,然后任之。故曰:亲仁而使能。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夫言者所以抒其匈而发其情者也,能行之士,必能言之,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夫以言揆其行,虽有奸轨之人,无以逃其情矣。”[2]186
孔子先从反面讲起,否定了沉默寡言的人、夸夸其谈的人、漫声应答的人,他们都有严重缺失。然后再从正面论述,忠信重厚是贤人的道德前提,在这个前提下,再加上智能,就是可用之才。如何辨别一个人的品性呢,观其言而察其行,将他的言行结合起来加以考察,很快就会识别出忠奸善恶。
子贡问孔子曰:“今之人臣孰为贤?”孔子曰:“吾未识也。往者,齐有鲍叔,郑有子皮,贤者也。”子贡曰:“然则齐无管仲 ,郑无子产乎 ?”子曰 :“赐 ,汝徒知其一,不知其二。汝闻进贤为贤邪?用力为贤邪 ?”子贡曰:“进贤为贤。”子曰:“然。吾闻鲍叔之进管仲也,闻子皮之时子产也,未闻管仲、子产有所进也。”[2]38-39
能否举贤任能,是贤臣的标准之一。子皮举荐郑子产、鲍叔牙举荐管仲,因此被孔子称为贤臣。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当今之时,君子谁贤 ?”对曰:“卫灵公。”公曰:“吾闻之:其闺门之内,姑姊妹无别。”对曰:“臣观于朝廷,未观于堂陛之间也。灵公之弟曰公子渠牟,其知足以治千乘之国,其信足以守之,而灵公爱之;又有士曰王林,国有贤人必进而任之,无不达也,不能达,退而与分其禄,而灵公尊之;又有士曰庆足,国有大事,则进而治之,无不济也,而灵公说之。……”[2]192
按照孔子的说法,判断一个人是否属于贤君子,主要着眼于国家大事,看他是否知人善任,使得人尽其能。
明确了什么是贤人、贤臣,只不过是为尊贤做了初步准备工作,事实上辨别贤人往往不是问题的根本。明知是贤人,却不能任用,任用时又不能信任,才是尊贤问题的要害。尊贤的最终体现是信贤、任贤。
齐桓公使管仲治国,管仲曰:“贱不能临贵。”桓公以为上卿,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管仲曰:“贫不能使富。”桓公赐之齐国市租一年,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 ?”对曰:“疏不能制亲。”桓公立以为仲父,国大安,而遂霸天下。孔子曰:“管仲之贤,而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2]198
有司请事一于齐桓公,桓公曰:“以告仲父。”有司又请,桓公曰:“以告仲父。”若是者三。在侧者曰:“一则告仲父,二则告仲父,易哉为君。”桓公曰:“吾未得仲父则难,已得仲父,曷为其不易也 ?”[3]109
齐国崛起为霸主,桓公轻松为君的根源在于管仲得到桓公的无比信任,其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然而像管仲一样幸运的人并不多,更多时候“或使贤者为之,与不肖者议之,使智者图之,与愚者谋之。不肖嫉贤,愚者嫉智,是贤得之所以隔蔽也,所以行载不合者也。或不肖用贤能久也,或久而不能终也”[3]33。
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爵腐于酒,肉腐于俎,得无害于霸乎?”管仲对曰:“此极非其贵者耳,然亦无害于霸也。”桓公曰:“何如而害霸?”管仲对曰:“不知贤,害霸;知而不用,害霸;用而不任,害霸;任而不信,害霸;信而复使小人参之,害霸。”桓公曰:“善。”[2]198
管仲是以概括性的语言,直述知贤不用,用而不任,任而不信会妨碍霸业;而庞恭、甘茂的故事则用具体细节,重复了同一个悲剧主题——人君受谗言蒙蔽,任贤、信贤不能终了。
魏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来言市中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曰:“二人言,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矣。”曰:“三人言 ,王信之乎 ?”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魏远于市,议臣者过三人,愿王察之。”魏王曰:“寡人知之矣。”及宠恭自邯郸反,谗口果至,遂不得见[3]38。
虽然庞恭有先见之明,说以魏王。但仍然不能避免谗口齐至、魏王见疏的后果。甘茂比庞恭稍微幸运了一点,武王记起了先前之言,信守承诺,不听他言。但到了昭王时还是因谗获罪,逃到齐国。
在这相似的两则故事中,主人公在说服君王时都用了类比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流言三人成虎的可怕:
昔者曾参之处郑,人有与曾参同名姓者杀人,人告其母曰:“曾参杀人。”其母织自若也。顷然一人又来告之,其母曰:“吾子不杀人。”有顷,一人又来告,其母投杼下机,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其母信之也,然三人疑之,其母惧焉[3]39。
以曾参之贤,曾母还会相信流言,可见“非至明,其孰能毋用谗乎?”小人谗言的力量是巨大的、也是可怕的。这正是刘向从切身经历中得到的深刻体会。刘向对谗言害贤的关注,既揭示了不能任贤、信贤的现象,也揭示了不能任贤、信贤的成因。因此,信贤、任贤与斥不肖又成为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互为依托,缺一不可。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2]205
中行氏之亡说明尊贤务必要信贤、任贤,而贱不肖则务必斥去,否则不但与国无益,反而更添祸乱。《列女传》中的《辩通传》所载齐威虞姬一事,进一步表明刘向渴望皇帝及时醒悟,使用雷霆手段,诛杀小人奸佞,如此,国家必大治的愿望。
虞姬者,名娟之,齐威王之姬也。威王即位九年,不治,委政大臣。佞臣周破胡专权擅势,嫉贤妒能。即墨大夫贤而日毁之,阿大夫不肖反日誉之。虞姬谓王曰:“破胡谗谀之臣也,不可不退。齐有北郭先生者,贤明有道,可置左右。”破胡闻之乃恶虞姬曰:“其幼弱在于闾巷之时,尝与北郭先生通。”王疑之,乃闭虞姬于九层之台,而使有司即穷验问。破胡赂执事者,使竟其罪。执事者诬其辞而上之,王视其辞不合于意,乃召虞姬而自问焉。……于是王大寤,出虞姬显之于朝市,封即墨大夫以万户,烹阿大夫与周破胡。遂起兵,收故侵地,齐国震惧。人知烹阿大夫,不敢饰非,务尽其职,齐国大治[1]227-228。
周破胡、阿大夫嫉贤妒能,诬陷虞姬与北郭先生,幸亏威王及时醒悟,烹杀了阿大夫与周破胡,任用贤臣,其他人也不敢饰非,务尽其职,于是齐国大治。在齐威王身上,刘向寄托着现世的希望。
刘向编著《说苑》《新序》《列女传》,屡次上疏都是希望成帝能斥奸佞进贤人,而成帝也知刘向忠心、贤能,却终不能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刘向对尊贤、任贤、信贤的关注,既源于切身之痛,又寄托着家国之思。
刘向把尊贤用贤视为治国理政的要务,也成为他编书立说的重要主题,继承的是从战国到西汉中期的文学传统。而他把君主听信谗言看作是尊贤用贤的巨大障碍,同样是对传统文学主题的继承。早期文学作品对于谗言的抨击,可以追朔到《尚书》和《诗经》。尤其是《诗经》中的变雅,更是把谗言作为社会的痼疾加以表现,对此深恶痛绝。到了屈原的作品中,对于谗言的揭露和批判更加淋漓尽致。从这个意义上说,刘向在提倡尊贤用贤过程中揭露谗言的危害性,与《诗经》《楚辞》批判现实传统一脉相承,是诗骚精神在汉代的弘扬。
[1]张涛.列女传译注[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
[2]向宗鲁.说苑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赵仲邑.新序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6.
[4]班固.汉书·楚元王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
The Subject of Appointing Wisdom in Liu Xiang’s Articles and Its Signification in the Literature Course
YANG Bo1,HAO Ya-hui2
(1.College of Liberal Arts,Beihua University,Jilin,Jilin 132013;2.Xing Tai Branch of Hebei Broadcasting Network Group Xingtai,Xingtai,Hebei 054000,China)
Liu Xiang was rooted in realistic politics;he inherited and cleared the literary tradition of the subject of appointing wisdom from the Period of Spring and Autumn in his works.He not only restated the pattern that the emperor encountered wisdom minister,but also differentiated what was wit,what was wisdom and what was wisdom minister,as well as analysed the relation among trusting wisdom,appointing wisdom and chiding a man full of craft in detail.It constructed one of the important literary thoughts in Han Dynasty,and embodied some characters of literature in declining time.
Liu Xiang;the subject of appointing wisdom;literature course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资助 (08JC751003)
杨波(1970—),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北华大学文学院博士,副教授。
I209
A
1005—6378(2010)05—0078—04
2010—03—12
[责任编辑 卢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