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的护理

2010-04-07吕桂玲田大静王静高义双陈屿王赏

护士进修杂志 2010年2期
关键词:医嘱先天性心脏病

吕桂玲 田大静 王静 高义双 陈屿 王赏

(1.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护理部,河北石家庄050031;2.河北省保定市第三人民医院,河北保定071051)

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日渐成熟和新型封堵器械的不断出现,经导管介入治疗某些单纯型先天性心脏病已成为替代外科手术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我院2004年8月~2009年8月对128例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经心导管同期进行介入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共128例,均为经临床、心电图、X线及经胸超声心电图(TTE)检查确诊并符合介入治疗适应症[1]的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病例。男49例,女79例,年龄1.3~53岁,平均8.7岁。复合类型为:VSD(室间隔缺损)并发PFO(卵圆孔未闭)35例,VSD并发ASD(房间隔缺损)28例,ASD并发PS(肺动脉瓣狭窄)25例,VSD并发PDA(动脉导管未闭)13例,ASD并发PDA 7例,PS并发PFO 7例,PDA并发PFO 4例,VSD并发PS4例。ASD并发ASD 4例,VSD并发VSD 1例。儿童患者绝大多数发育及营养状况差,与同龄健康孩子相比,明显瘦小。

1.2 手术方法 72例6岁以下(含6岁)患儿实施静脉麻醉。其余实施局部麻醉。VSD并ASD者,术中先行左心室造影,确定适合VSD封堵后进行VSD封堵,然后再行ASD封堵术;VSD并PDA者,先行左心室及主动脉弓降部造影,确定适合封堵后先行VSD封堵,再行PDA封堵术。ASD并PDA者,术中先行PDA封堵,然后行ASD封堵。并PS的复合畸形,均先行PS球囊扩张术,再行其他畸形封堵术,对于合并PFO的复合畸形,原则上按照合并ASD畸形的方法处理。复合畸形同期介入治疗顺序依次为:PS球囊扩张术,VSD封堵术,PDA封堵术,最后行ASD封堵术。治疗原则是先做技术难度大的,后做简单的,且后期的操作不影响前期的效果为宜[2]。

1.3 结果 128例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患者中,除3例封堵未成功,3例试封堵后转心脏外科治疗,5例因缺损过大造影后放弃封堵外,其余117例患者经导管介入治疗均获成功。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本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甚至焦虑。护士应根据患者或患儿家长的文化程度、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讲解治疗的目的、手术操作过程,请术后恢复期病人现身说法,增强了患者及患儿家长对治疗的信心。

2.1.2 术前指导与宣教 详细向患者或患儿家长讲解术后术肢取伸直位及术肢制动压迫的必须性及术前练习床上排大小便的必要性及方法,认真讲解术后配合对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作用,使患者或患儿家长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2.1.3 术前准备 (1)配合医生完善各项检查,于手术前一日做青霉素皮肤过敏试验、碘过敏试验;(2)进行常规术前准备;(3)观察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并做好记录;(4)术前禁食4~12 h,禁饮4 h,术前一日下午常规置静脉留置针,并于患者禁食2 h后开始给予静脉滴注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3],以保持血管弹性及充盈状态,利于穿刺减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5)进入导管室前排空大小便,于术前30 min给予镇静剂和青霉素肌内注射;(6)严格交接班。术前病区护士护送患者至导管室,与导管室护士认真交接患者生命体征、体重、术前准备情况及输入液体量等;手术结束时,病区护士要了解术中情况、操作是否顺利、有无特殊情况发生。在转至病区途中给予心电监护,并携带简易呼吸器等应急设备,以确保患者安全。

2.2 术后护理

2.2.1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尤其应注意有无传导阻滞的发生。静脉麻醉的患儿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吸氧至完全清醒。全部患者均给予持续心电监护24 h。术后1 h每15 min记录一次体温、脉搏、呼吸、血压、SPO2;2~4 h每30 min记录一次;以后每1 h记录一次至术后24 h。如发现心律失常,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延长监护时间。重视患者的主诉,须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2.2.2 严格管理术侧肢体,密切观察穿刺局部有无出血及术肢血运情况。术侧肢体取伸直位,严格制动6~12 h,穿刺局部加压包扎6~12 h、以0.5~1.0 kg沙袋压迫4~6 h,指导陪护人员从术肢对侧取放便盆,避免术肢弯曲。小儿患者清醒前出现躁动不安或哭闹不配合时,可根据医嘱给予10%水合氯醛溶液灌肠镇静。

2.2.3 密切观察有无残余分流与机械溶血情况术后24 h内严密观察尿色变化,尤其应注意有无茶色、酱油色或血色尿等溶血情况出现。术后24 h内鼓励患者多饮水,以加速造影剂的排泄。

2.2.4 预防血栓形成 除密切观察术侧肢体足背动脉搏动、肢体皮肤温度、色泽、有无肿胀外,术后常规每12 h经腹部皮下组织注射低分子肝素钠一次(剂量根据医嘱),连用7 d。用药期间应注意观察有无出血情况。

2.2.5 预防感染 加强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新鲜,限制探视人员,根据医嘱监测血常规。每4~6 h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一次,常规给予连续3~5 d静脉滴注青霉素溶液,以预防心内膜炎的发生。

2.2.6 出院指导。严格按照医嘱剂量口服阿司匹林6个月。合理饮食 、适度运动,术后1、3、6、12个月来院复查。

参 考 文 献

[1]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2004,42(3):234-239.

[2]王震,张密林,高磊,等.57例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介入治疗临床评价[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7,23(6):430-432.

[3]吕桂玲,王静,高义双,等.术前补液对心导管介入术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3):264-265.

猜你喜欢

医嘱先天性心脏病
“心慌”一定是心脏病吗?
中医新解心脏病
微小RNA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研究进展
重视先天性心脏病再次开胸手术
护肤有误区 遵循医嘱防陷阱
医院H IS 系统下电子医嘱的规范管理
遵循医嘱
我做了七八次产检都正常 孩子怎么有心脏病?
医嘱
成人先天性小肠旋转不良长期误诊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