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互动”探析

2010-04-07庄和美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11期
关键词:教学互动道德修养师生

庄和美

(湖南科技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湖南 永州 425100)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互动”探析

庄和美

(湖南科技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湖南 永州 425100)

教学过程,需要教者与学者的互动。教学双方积极充分地协调互动,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只有认真思考教学双方在民主、平等、宽松与和谐的氛围中互动,才有望获得教学实效。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互动

一 “教学互动”问题提出

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的实质,是教育者引导和激励受教育者在感知思想道德修养需要的驱动下,将社会的政治要求、道德目标、价值观念等内化为自身的良好品质,形成自身稳定的道德人格特质和道德行为反应模式。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需求在发展和变化着,政治要求、道德目标、价值观念等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处在这一时期的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与其他青年人一样,也面临着复杂的选择心态。在世界政治与经济复杂化的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

如何使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的导引性、规范性、可接受性与社会的要求相一致,并能使大学生心悦诚服,自觉接受教育,这是真正发挥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必思的问题。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与成长中的大学生,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只有立足现实、分析现状,运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重新思考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方法,才能促其在新的形势下发挥它的育人功效。

运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以生为本”,师生和谐。师生和谐才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迁移,转变与教师的抵触情绪,逐步喜爱教师与教师的课,达到接受教育继而转化的目的。师生和谐并不是某种凝固不动或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在历时动态中产生和发展变化的。因而注意授课时师生的和谐,是提高授课实效性不可不思考的重要因素。

师生和谐的前提应是“教”与“学”的和谐。教学双方积极协调地配合,才能达成和谐。教学和谐的基本特征是多样性的统一。“多样性”体现了各要素之间的个性或差异,“统一”则体现了各要素的共性或整体联系。从多样性到统一,这是一个复杂的转化整合过程。这过程最基础而又最重要的环节是——“教学互动”。在提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大环境下,思想道德修养课运用这一基础而又重要的“教学互动”环节,是加强师生和谐,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授课质量势在必行的举措。

二 “教学互动”宗旨理念

教学互动,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想方设法让学生主动地思维起来,激发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一般而言,教材总是相对稳定的,而时代和学生则呈现动态和发展状态。不同时代的学生群体,所关注或存在的问题是不同的。处于青年阶段的大学生,他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都比中小学生有了明显的提高,思维的内容大为扩展,并开始具有比较强烈的个性思维色彩。教师应根据这一实际状况,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互动”中,了解和解答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帮助学生分析和释解面临的心理困惑,充分让其发表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引起学生上课的兴趣,提高其对进行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笔者认为: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师”与“生”之间只有互动才能达成共识与和谐。师生互动的实质不是你讲我听的简单化,而是体现在“教学互动”活动中。教师只有通过“教学互动”活动过程,才能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动态,与学生相互理解和认可,心理逐步达成默契,反则,师生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共识与和谐。“教学互动”,并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其实质是教学原则和教学思想的体现。教学过程不仅要让学生“被动思维”,更是要让学生“会思维”与“主动思维”。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过程,从促使学生积极认知开始并逐步提高理论层面,继而倡导身体力行,这既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的指导,也是引导大学生“做人”与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作为客观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整个社会以及社会生活的其它现象有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理论和实践表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不应仅停留在知识层面去传授,而应考虑指导大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客观地把握和运用它。

面对新的形势,积极而科学地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方法的构建,关系重大。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其他诸多关系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如师生心理距离、生生求知互助、道德自我内化等关系。因而,探索和改正一些不适应当前形势的教学方法,及时调整一些不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的手段,讲究手段运用的灵活性与科学性,促进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努力实现目标与过程的融合,已成为保证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顺利进行,高质量完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的迫切需要。

三 “教学互动”运用设想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互动”,就是要在“以生为本”理论指导下,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把教材变为基本参考资料,使教师的主导作用落实在导学上,而不是将课堂变成“读报”、“说教”、“训话”课;就是由以知识为本、学科为本转向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真正对学生的思想认知、修养态度、行为能力与心理发展进行有机地整合,因材施教,充分体现课堂的灵活性、生命性,使课堂既具权威性又显平等性,既具严肃性又显自由性,既具系统性又显随机性;就是将教师角色定位为教学过程的设计、组织、管理、指导和促进者,由传统的“师道尊严”教学观,走向生生交流学习、师生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学习的互助平等的教学理念。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互动”,说到底就是要改变以教师为主的“满堂灌”注入式被动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互动—学”的参与教学模式,让“教”与“学”双方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教学获得实效,让学生切实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在不违背教学目的前提下,“教学互动”主要应考虑从问题情境的创设开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中。而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仅是教师提出来,也要求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把自己需要询问的困惑提出来,然后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展开。如,“人生意义”座谈会;“如果我是老师”书面悄悄话;“社会角色扮演”表演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辩论赛;“感恩”演讲会;“心灵之桥”现场心理咨询等,克服旧教学模式的单调、呆板、说教等弊端,让学生在各种参与的活动中思维真正“活”起来,“动”起来。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实现从把握时代的脉搏与学生的思想认知、道德信仰及教学内容入手,去创设“教学互动”情境,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思想与心理问题,不能一味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是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课中用现实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真情唤起学生的心理喜爱,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师生和谐的局面会不言而喻的展现。

以往的研究中有人认为:课堂中师生保持“零距离接触”,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做教师要求做的事的就是“师生互动”或“教学互动”。还有的国内外研究者认为,“教学互动”,就是让学生思维起来,思维了就是一种互动手段。显然,这种认识是肤浅的,没有把握互动的真正涵义,这将使教学互动流于形式,并不能真正实现互动作用。这种教学互动模式,实质上是传统的灌输模式与被动接受模式的结合,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建构教学论认为:合作学习是必要的,因为学习者需要同其他人联系,以便对客观世界如何建构的方式方法取得共识。同时,在学习过程中集体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只有通过集体对复杂的学习情境及个人提出的假设,或学习者自己关于问题解决的可能性的设想进行讨论,才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对自己的思考进行建构。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互动”研究,就是从问题情景入手,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加强学生对问题释解的记忆,真正学有所获。

四 “教学互动”研究建议

任何研究都不是建立在虚幻基础上的,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互动”研究也是如此。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的方式和渠道不是单一的,它体现在多层次、各方面的渗透和影响上,因而“教学互动”研究的手段思路也应灵活多样,有机结合。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互动”研究的起点应是实践,通过课堂教学中互动的行为探索,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促进“教学互动”研究的完善。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互动”的研究,不是木工修整凳椅——随意,它面对的是既单纯又有思想的年轻人,需要的是用情、用心、用法(方法)的人性化手段去转化他们,需要通过共情、通心、多法手段,使“教”与“学”形成共识。“改造人”与“改造物”不一样,人是有思维、有情感的“高级动物”,不可能、也不可以任意操纵摆布,因而在选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互动”的方式方法中,应该体现“人本”思想。忽视被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和人格,一切教育等于零。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不是道德权威对受教育者的道德驯化课,而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共同参与的品行提高活动,是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去认知理论、体验人生,主动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因而,教师只有从关注与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开始,从倾听与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合理需求开始,从创造宽松与和谐的教学环境开始,从重视对学生的教育与评价模式开始,从改善与学生的对话及交流方式开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多维互动作用,促进师生心与心的融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转化效果。

(责任编校:周 欣)

G41

A

1673-2219(2010)11-0098-02

2010-06-10

庄和美(1954-),女,浙江宁波人,湖南科技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心理教育。

猜你喜欢

教学互动道德修养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教学互动与人的社会化训练
谈大数据分析和英语教学的关系
“九步五必做”教学法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语文教师如何与学生互动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
加强医院政工干部道德修养的思考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