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母语迁移与认知参照点

2010-11-15宋德生宋潇潇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11期
关键词:习得者二语母语

宋德生 宋潇潇

(1.湖南理工学院 公共外语教学部,湖南 岳阳 414006;2.浙江大学 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7)

母语迁移与认知参照点

宋德生1宋潇潇2

(1.湖南理工学院 公共外语教学部,湖南 岳阳 414006;2.浙江大学 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7)

母语迁移是二语习得研究中根本性的问题,然而对它的研究在语言输出层面和数据分析上均尚无公论。任何语言现象都是认知现象,从认知的角度去探寻语言的心理机制,或许会给研究提供一个一致的深层次的具有共性的出发点。认知参照点对于语言和认知建构是根本的。认知参照点能力普遍存在于语言现象和各种认知活动之中,表现的是人的一种认知策略或认知模式。二语学习的过程就是以母语为参照点,逐步靠近目标语的过程。

二语习得;母语迁移;认知参照点;正迁移效应

一 引 言

语言迁移问题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我国语言学家赵世开先生指出:“母语迁移是二语习得研究中‘根本性的问题’。”(转引自俞理明,2006)母语迁移问题可以说是一个极具开放性的问题,无论是对“迁移”术语的界定、具体表现(俞理明,2006:3-8)、对二语学习的影响以及在哪些层面、如何影响都没有定论。

近些年来,二语习得研究中实证研究越来越多,但因定量分析中某些变量,尤其是人的行为极难控制导致的技术问题,加上学习者内、外部因素的差异,研究者理论视野的不统一等,也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局面。甚至在相同的试验中得出的结果却绝然相反。(文秋芳,2008:313-314,322-323)定量分析领域也无公论。

然而,语言现象都是认知现象。既然在语言输出层面和数据分析上难有公论,我们不妨换一个视角,从认知的角度去探寻语言的心理机制。从这一点出发去探讨人类表现在二语习得层面上的认知共性和学习规律。本文拟从认知参照点的视角分析二语习得中母语迁移的认知机制,揭示迁移的语言表现形式,及其发生、发展的认知动因。

二 L1和L2习得的认知差别

关于母语学习和二语学习的争论主要源于对母语和二语的本质以及它们的学习过程的不同认识。早期的对比分析假设(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认为,操不同母语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其学习方法也不同,因此在学习中会遇到因不同的负面迁移带来的不同的困难。而受乔姆斯基心智主义普遍语法观的影响,一些学者(Corder,1983,Dulay,Burt,1974)则认为,二语习得和母语习得是一致的,它们的出发点都是天赋的语言能力,即普遍语法。这就是L2=L1假设(L2=L1 hypothesis)。他们认为在二语学习中,学习者有可能遵循一条普遍的路线(universal route),这就是“自然路线”(natural route),因此两者的学习策略也是相似的。(参阅Ellis,1985:8)这种理论几乎完全否认了母语迁移的存在。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语言学教授M.S Troike(2008)则认为,尽管母语和二语习得存在着有趣的相似之处,但两者的过程是不同的,即二语习得者有着与母语习得者不同的认知基础和过程。

M.S Troike认为,母语学习和二语学习都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存在差别。首先母语和二语习得的本质或者说出发点是不一样的。儿童习得母语的初始阶段其出发点是天生的语言能力,即普遍语法,这是一种生物遗传。①二语习得则不一样,它是基于习得者的母语知识,世界知识。目前生物遗传所导致的天生能力(natural ability)在初始阶段是否起作用,还不清楚。学习中期对母语来说是成熟期(maturation),通过语言素材的输入和互动,逐渐学得母语。在习得成熟的母语能力(native competence)之前有一个过渡形式,这就是儿童语法(child grammar)。而对于二语习得来说则是母语迁移的过程。过渡的语言形式就是“习得者的语言”(learner language),也就是中介语。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条件是“语言输入”(input)。在二语习得中需要一些诸如,反馈、语言学能(aptitude)、学习动机和指导等辅助条件(facilitating conditions)。而母语学习则不需这些条件,因为学习母语是一种生存手段(宋德生,2006),是自发的(spontaneous),无意识的(Troike,2008:18)。在最后阶段,母语学习者形成了“母语能力”(Native competence),而二语学习者则获得“多种语言能力”(Multilingual competence)。

总的说来,母语与二语习得的重要区别在于,学习母语的过程与认知同步,语言习得的过程同时也是认识世界、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宋德生,2006)而二语习得则是在习得者已用母语建立起来的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个知识体系或“先前的知识”(prior knowledge)包括母语能力(L1 competence)、及前述世界知识和业已建立起来的互动技能,都是二语习得的资源(resources)。这决定了母语对二语习得过程有重大影响。

三 认知参照点

认知参照点观点由Langacker于1991年首次提出,1993年又在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一书中提出理论模型(见174页)。2006年他应邀来北京作认知语言学系列讲座,将模型进行了进一步修改,更易于理解,见下图(Langacker,2007:337):

图中“C”为认知主体,“R”代表认知参照点,即在认知活动中容易被注意、被理解和形成概念的对象(easier to direct attention to or easier to apprehend or conceptualize. Langacker,2007)。箭头代表认知主体到达认知目标的心理路径。“T”是认知目标。大椭圆D代表特定的认知辖域或某一概念系统,即经由某个参照点可能达到的(某一概念系统的)所有目标(The dominion is all of the targets that you can reach through a particular reference point.Langacker,2007:304),也就是可能的目标。

认知参照点有两个最显著的特征,这就是凸显性(salience)和动态性(dynamic)。对此Langacker如此描述:

首先,R凸显为认知主体C的概念焦点,从而具有激活R所在的认知辖域D中任意一个目标的潜能。然而,当这一潜能得以实现,即R确实成为参照点,其达到的目标即可凸显成为认知主体C的概念焦点。R实现其参照点功能后,随之便隐退,成为目标T的背景,目标T可进一步作为认知参照点,来引向下一个目标。这就是认知参照点的动态性。(Langacker 1999:174)

由此可知,认知的过程,即概念化的过程是一个从参照点到目标再到参照点这样反复循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到达的目标又是高一层次的参照点,于是概念化过程生成的一系列参照点便构成了参照点链。(Pchains of reference point.Langacker 1999:364)对世界的认识也就在参照点链的延伸和演变中不断加深、扩展。

Langacker指出:认知参照点对于语言和认知建构都是根本的。(Reference points are fundamental to both linguistic and cognitive organization. Langacker,1993:171)“认知参照点能力”(reference point ability)或“认知参照点模型”普遍存在于语言现象和各种认知活动之中,表现的是人的一种认知策略或认知模式。认知参照点现象不仅仅存在于视觉感官,其实人通过不同的感官知觉世界时,每一种感官都有自己的参照点。如当我们听到一个声音,第一个反应便是调取记忆里曾经听到过的声音(听觉感官参照点)与之比较,然后判断是什么声响。这个比较—判断—识别的过程,就是从参照点到目标的过程。认识世界的过程就是以长时记忆里的“过去经验与知识”为参照点,对新信息进行加工的知识系统的建构过程。

四 来自经典实验的证据

二语习得者一般已经具有用母语建构起来的一套较完备的知识体系,二语习得过程就是参照母语规则创建二语结构的过程。

认知参照点理论与记忆加工理论中的匹配理论相吻合。我们对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时,要调用长时记忆里的已有知识匹配。短时记忆编码与认知主体的知识经验密切相关。(编码)策略的选择离不开主体的知识经验。主体的知识经验越丰富,相应的编码策略的选择就越有利于高水平的编码(转引自杨治良等,1999:51)。

然而在利用已有知识的同时也会受到它的干扰,这就是“前摄抑制”(proactive interference)。Troike说:“二语习得的初期,习得者已经具有母语能力、世界知识和业已建立的互动技能等资源(resources),它们既是可资利用的资源,也有可能是障碍。(which can be both an asset and an impediment. Troike,2008:18)也就是说已有的母语知识是一把双刃剑,这就是在二语习得中既可产生正迁移又会产生负迁移的原因。

Ellis(1994)把正迁移叫做“方便效应”(facilitative effect)。他援引 Gass(1979,1983)所做实验,证明方便效应的存在。Gass的实验材料是关系从句,受试是母语分别为波斯语、阿拉伯语、法语和意大利语的英语学习者。她将受试分为两组,一组为波斯语和阿拉伯语,这两种语言的关系从句中保留被关系代词所照应的先行词。另一组是法语和意大利语,这两种语言不能保留先行词。实验结果是,第一组受试者很容易接受下面的英语句子,The woman that I gave a book to her is my sister.而第二组则相反。因为法语和意大利语的关系从句与英语一样,不能保留先行词。很明显,各被试组都是根据各自的母语来判断句子的正误的,或者换句话说,把各自的母语结构迁移到了目标语结构上。

学习中也会因母语干扰造成错误,这就是“负迁移”。如母语为德语的英语学习者,常把“我不去”说成I go not.因为德语的否定词置于动词之后,如Ich gehe nicht.

Schachter1974年的一则实验则发现了一个反常的现象。就语言距离(差别)而言,汉语和日语与英语的距离比之波斯语和阿拉伯与英语的距离要大。但她发现母语为汉语和日语的英语学习者在关系从句上所犯的错误,比母语为波斯语和阿拉伯语的学习者要少。汉语和日语都是左分枝结构(left-branching),而波斯语和阿拉伯语和英语一样是右分枝结构(right-branching)。按常理分析,中国和日本的学习者犯的错误应该多些。但结果却相反,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Schachter推想,中国和日本的学习者认为英语的关系从句与母语相比差别大,学习(或操作)有困难,故有意回避,这就是母语迁移中的“回避”(Avoidance)策略。已有实验结果支持了这个假设。(俞理明,2006:135)

五 结 语

二语习得中,母语迁移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应该只注重语言异性所带来的负迁移,也要注重由语言共性引起的正迁移。努力发现外语和汉语的同异,掌握它们的规律,积极主动地利用“正迁移效应”,克服学习中的障碍,加速学习进程,提高学习效果。

注 释:

①这个观点遭到许多,特别是狭义认知语言学者的反对。但是如果否定语言能力的存在,那么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语言如此复杂,为什么儿童能在短短几年就能熟练掌握?因此有一个“语言机制”假设比没有好。再者关于“语言能力”假设也遭到误解,笔者拟撰文另加讨论。

[1]Langacker.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M].Mouton de Gruyter,1999.

[2]Langacker.Ten Lectures on Cognitive Grammar(认知语法十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3]M.S Troike.Introduc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二语习得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4]Rod Ellis.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5]Rod Ellis.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6]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宋德生.体验认知与语言象似性[J].外语教学,2004,(1):23-27.

[8]宋德生.其余皆次要,阅读最为先——大学英语五种技能主次关系之我见[J].外语教学,2006,(3):51-55.

[9]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外语学习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10]文秋芳.文秋芳英语教育自选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11]杨连瑞,张德禄.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12]杨治良,郭力平,王沛,陈宁.记忆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3]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责任编校:燕廉奚)

On Native Language Transfer and Reference Points

SONG De-sheng1, SONG Xiao-xiao2
(1.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Yueyang Hunan 414006; 2.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27;China)

Native language transfer is the essential issue in L2 acquisition study.But there is still no verdict on the study either in language output or in the data analysis. Language phenomenon is that of cognition.,and from the horizon of cognition,the exploration of mental mechanism of language is helpful to offering a coincident start point with cognitive universality on the deeper level.The reference point is the fundamental to language and the cognitive construction,and reference point ability exists broadly in cognitive activities which is the representention of cognitive strategy or model.The process of L2 learning is that in which learners start from their native language taken as the reference point and gradually reach the target language.

L2 acquisition;native language transfer; reference points; effect of positive transfer

H030

A

1673-2219(2010)11-0147-03

2010-09-01

宋德生(1955-),男,湖南永州人,湖南理工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语用学、语言哲学。宋潇潇(1980-),女,湖南永州人,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博士生,研究方向为语言认知与计算语用学。

猜你喜欢

习得者二语母语
母语
外语习得者书面语中的话语标记语研究
试论汉语口语句群表达教学
母语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Ferris与Truscott二语写作语法纠错之争
国内二语写作书面纠正性反馈研究述评
对外汉语教学中颜色词文化义的习得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分析
我有祖国,我有母语